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谱,潼南太安镇政府

近年来,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太平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两委班子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始终把深化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纾民...

近年来,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太平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促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两委”班子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始终把深化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心用情用力纾民困、解民忧,完善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把党的初心使命、为民宗旨、群众观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同心共筑乡村振兴梦。

发挥引领作用 办好民生实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村干部和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文春来说。

2021年8月的一场暴雨,把位于太平村4社的泥石公路冲毁了,村民们无法出行。村党支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派人前往实地查看,并连夜商定紧急抢险方案。

为消除公路隐患,确保群众安全出行,村党支部迅速组织党员架设临时便桥。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便桥很快搭建完成,确保了群众正常出行。

近年来,太平村党支部抓民生,提效能,将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着力解决群众诉求。先后帮助困难家庭20余户,办理困难临时救助18人,办理低保申请6户。通过物资、现金等方式慰问辖区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76户,联合区同诚志愿者协会慰问困难群众60户,为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村党支部始终坚持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办好、办实、办细。”太平村村民群众夸赞。

建设标准农田 推动产业发展

由于地理的原因,太平村的土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分散凌乱,种地基本光靠人工,粮食产量低,群众收入少。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

为农、惠农、利农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目标。太平村党支部一直在积极思考谋划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多次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谱,潼南太安镇政府

干部查看玉米长势。潼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在2021年完成了土地宜机化整治610亩。”文春来说,土地宜机化整治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土地宜机化改造,将“巴掌地”改为“规模田”,使原先大小不一、分散凌乱、高低不平的土地形成面积较大、能排能灌的地块,成为能够适宜中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耕地。

如今,370亩的旱地被打造成大豆、玉米种植示范基地,大豆、玉米收割后再打造油菜制种基地;240亩水田被打造为水稻直播直采示范基地,同时养殖稻田鱼,提高水田的经济效益。

60多岁的村民黄坤淑看着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满脸喜悦地说,现在我们基地全面引进机械化操作,拖拉机地上跑,无人机天上飞,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人工锄头挖地、背箱打药了。“我们现在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了,不仅年底能分红,平时在基地务工还能挣工资。”

“我们采用‘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土地折价入股,共同发展产业,力求为村集体创收,为百姓增收。”文春来说,项目成熟后村集体经济预计年纯收入在80万元以上,4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积累扩大再生产,40%用于土地入股村民分红,10%用于公益事业建设,10%用于公益事业扶持。同时,还能解决村民就业50多人,年务工1500余人次,每人年增加收入1800元,其中就业带动困难群众10户,每户年增加收入3000余元。

“我们将坚持以村集体为引领,通过村集体+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同时,拓展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提升发展活力,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文春来说。

引培乡村能人 助力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太平村精准吸纳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大力培育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48岁的邓亮是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的管理员,也是村里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因为我热爱农村,对农业非常熟悉,所以村里就送我到区里和市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获得了新型职业技术农民证。”邓亮说。

“现在,村里的300多亩玉米、大豆和200多亩稻田种养殖全是邓亮在管理,并且管理得非常好。相信等到7月玉米成熟了,品质肯定不错,能卖上好价钱。”文春来在一旁赞不绝口。

太平村党支部不仅重视人才培育,而且还健全人才引培机制,引能人返乡、招能人进村,使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来到村里鸵鸟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唐旭说:“这些年,全靠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基地才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以前我在云南打拼,村里一直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我也想回家创业。于是,我毅然决定返乡发展鸵鸟养殖,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创业期间,我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土地流转、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等,村干部知道后,主动帮我调解土地流转问题,帮我申请小额贷款,并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养殖技术。”唐旭说,如今,鸵鸟养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常年带动6名村民务工,每人增收1.5万元左右。(赵晨城、李彦亭)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