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应当在法庭主持下充分举证,如实报告有关事实,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不如实向法庭报告情况均属违法,妨碍审判应当受到处罚。
日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法院对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分别作出处罚决定,一方当事人因无正当理由逾期举证,另一方当事人因不如实向法庭报告有关情况,均被处以5000元罚款。
案情回顾
原告某物贸公司向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某混凝土公司、某商砼公司对案涉货款承担共同支付责任。
本案因当事人双方对关键证据争议较大,为查清案件事实,本案采用普通程序进行了审理,给予当事人充分的举证期限。尽管如此,原告仅向法庭提交了关键证据的复印件,其余均为口头陈述,而被告某商砼公司对原告提交的复印件不予认可,且始终否认其与某混凝土公司存在关系。法庭遂根据证据认定事实作出判决。
在随后的诉讼程序中,原告才向法院补充提交了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据,导致案件事实被重新认定;鉴于原告无正当理由逾期举证,被告亦未如实向法庭报告有关情况;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法院遂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分别作出罚款决定。
法官说法
证据是法院据以查明事实,并依法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者法院确定期限内提供证据。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可能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本案中,原告某物贸公司怠于行使举证权利,消极应对诉讼,这给法院查清事实增加了难度,不仅降低了审判效率,更是增加了诉累,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应当予以惩戒。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妨害司法秩序的,构成虚假诉讼。本案中,通过汇票、对账单等证据,可以认定被告某商砼公司与某混凝土公司之间存在买卖合同关系,但被告某商砼公司否认他们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未能如实报告和陈述,违反民事诉讼法诚实信用原则,妨碍了审判秩序,影响司法审判的权威,应依法受到制裁。
民事诉讼法举证时限的相关规定对于规范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保证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于逾期提交证据违法行为的处罚,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及时、准确地查清案件事实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对于不诚信诉讼行为的打击,能够引导当事人自觉遵守诚信义务,维护司法权威,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靠前百一十四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靠前百一十八条 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以下。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五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
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解释
靠前百零二条 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靠前百一十八条靠前款的规定予以训诫、罚款。
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当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误工、证人出庭作证等必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来源:兰考县人民法院_法院要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