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近年来,一些不法团体及个人以怂恿、诱导等手段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并以此收取消费者高额手续费。此类行为不仅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而且最终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主要作案手段如下:
一是以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保险维权律师等身份,在微信、抖音等渠道发布全额退保服务方案,伪造成功案例,宣传“代理退保”。
二是从非法渠道获取保单持有人信息,批量拨打电话,谎称所购保险产品存在销售欺诈,怂恿“代理退保”。
三是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服务协议、授权委托书,获取身份证、银行卡、保单、手机号等个人敏感信息,甚至要求消费者自助修改保单手机号。
四是阻止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沟通,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渠道,阻拦消费者获取真实消息。
典型案例:
原保险营销员张某从某保险公司离职后,因听说“代理退保”业务挣钱多,于是加入某“代理退保”团伙,通过利用其在职期间获取的客户信息,主动联系到了保险公司客户李某、吴某等人,并告知其可以代为办理全额退保业务,客户李某、吴某听信了张某的说辞,遂根据张某的要求与其签订了《退保服务协议》,约定事成后按照退保金额的30%向张某支付服务费用,同时先行交纳了20000元订金。之后客户李某、吴某按照张某告知的“退保技巧”,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全额退保,保险公司服务人员根据客户诉求,认为存在“代理退保”的可疑情形,通过与客户李某、吴某的深入交谈以及细致告知“代理退保”的非法性质和风险,最终客户李某、吴某承认其是通过张某办理“代理退保”业务,之后保险公司协助客户李某、吴某要求张某退还订金,张某拒绝后随即“失联”,客户李某、吴某遂向公安机关报案。三个月后,公安机关以张某涉嫌诈骗罪将其逮捕归案。
风险防范及应对举措:
作为保险消费者要警惕落入“代理退保”的陷阱,提升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险消费者不要轻信不明身份人员发布的“代理维权”“免费咨询”类的广告或虚假宣传,不要接受陌生人关于保单免费咨询服务类的电话或上门服务,如有需要务必向保险机构进行身份核实。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要关注发布广告者或代理维权中介的身份合法性。如发现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及时向有关机构或司法机关反映。
二、要通过正规渠道维权。目前解决保险消费纠纷的正规渠道有:1.直接拨打保险机构客户服务热线或到其营业场所直接反映情况;2.到当地保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3.直接向监管部门反映;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任何依靠非法第三方进行恶意投诉的情况,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有可能带来违法犯罪风险。
三、要树立理性金融消费观念。保险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学习和了解保险知识,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要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和注意事项,一旦签订了保险合同,保险机构和消费者都要严格履行条款约定,这对双方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