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多少的理财知识,但我大概率可以断言:你掌握的理财知识,要么是父母传下来的,要么是资本市场教育的结果,要么是保险公司教的,而不是银行教的。当然更不是学校教的。
1978 年,美国人均 GDP 达到了 10587 美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理财人口基数和理财需求大幅上升。
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 1 万美元,这一消息也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投资理财时代。
请你仔细看,统计数据把“人均国民收入的门槛”作为是否能够进行投资理财的唯一标准,却没有把是否具有“投资理财的能力和常识”作为国民理财的标准之一。
几乎同一时间,市面上出现了太多符合老百姓不同理财需求的资产配置方式(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保本理财,一种是风险投资)。市场为我们总结了一个结论:在这个领域要实现理财成功,只需要有投资实力,并不强调理财认知。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认识到要做一件事的时候,首先要有做这件事情的意愿和主观认知,其次,要具有成事的能力,否则就是贸然从事。“理财”这事儿应该也是这个逻辑。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我们身边“贸然从事”的人多的是——从未学过、做过生意,就敢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做生意;从未了解过股票基金,就敢跟着隔壁张大妈投几十万买股票,连开户还是别人帮着弄的;都不知道出借人是谁,就敢把钱投到一个远高于银行利息的某机构,就因为是朋友推荐的……贸然从事的结果就是事与愿违。资本市场已经不止一次教育、教训过我们,而我们依然前赴后继的、如飞蛾扑火般地展现出盲目暴富的热情。所以,资本市场上永远不缺准备着被骗的人。
贸然去做的投资理财,是否应把“安全性”作为靠前要素进行评估呢?金融办、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在各类会议当中都不断强调着金融机构具有教育民众理财常识和认识的义务。然而它们是否起到了传递理财常识的作用呢?还是连它们自己都不具备?
在各类金融机构里面,我认为,银行是最重要的宣传教育主体。但是进入银行,门口摆放着银保监要求的宣传展架(如反洗钱宣传)和业务宣传展架,柜面、大堂经理主要承担着办理业务、引导业务办理的作用,负责个人金融的主任主要承担着银行中间业务的任务达成,VIP理财室有专门的高阶认证的财务规划师。银行大厅电视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本行取得的成就介绍、防诈骗等视频。
进入银行的每一个储户都有自己的需求,而银行这么多的工作人员就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听起来没毛病。
但为什么只要银行一卖理财,就有纠纷;可是当年只能存钱得利息的年代,却没有这么多纠纷。按理说,是储户“自投罗网”的,不应该有任何的怨言,那么是刁民有意闹事,还是理财教育缺失?
我认为,相对而言,只有保险公司起到了部分理财教育的作用。相信很多人参加过保险公司举办的产品说明会,其间会有产品推荐,在那之前一定有一个环节就是理财观念的讲解,多多少少会讲到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的作用、地位和关系。
为什么我说,作为金融龙头企业的银行应当感谢保险公司?
靠前,老百姓对于金融,包括银行的深入了解,是由保险公司宣传的。
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一年定存计息天数是按360天结算,不是按365天结算的(那5天本金不生利息吗?1万元本金可以忽略,10,000亿怎么忽略?),很多人也不清楚人民币理财的年化收益是怎么来的(还以为本金直接乘以年化利率,而你只存了120天啊!)。在保险公司宣传保险保障观念和保险产品的同时,也捎带让大家了解了银行业务。这本就是银行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银行柜台代理的各式保险产品,帮助银行锁定了老百姓的储蓄。
在银行内部还有不少人认为,保险公司分流了银行的储蓄余额,就好像没有保险公司的出现,储户只会有一家银行的银行卡似的。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相对简单,更多属于兼顾保障的变相储蓄,一般都属于10年之内保险期间届满的,就算有长期的保险产品销售,银行也会突出“现金价值”(当然银行肯定不会跟储户去详细讲解现金价值,甚至会避免这个术语,银行工作人员是否知道“现金价值的意义”都还要打个问号),人为地使储户理解为“定期储蓄”,只要现金价值超过本金就可退保。当退保金额大于本金,超出部分就是利息。
你以为是保险公司在引导客户退保吗?其实是银行常年的宣传,加大了保险公司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教育不要退保,退保有损失,但银行既不强调是保险产品,也丝毫不回避退保,甚至“怂恿”储户主动退保,强行把保险产品变为本金加利息的定期储蓄。在退保之前,储户依然会把钱存在这家银行卡上续交保费,相当于间接锁定的储户,把储蓄余额留在这家银行。对此银行却丝毫不感恩。
第三,银行代理保险产品,拿了最大头的手续费。
保险公司都有银保部门,很多员工有固定的工资,但更多的是要依靠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后的计提绩效。保险产品销售后,绝大部分的手续费成为了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销售的柜员获得的绩效提成,甚至大于自己的岗位工资,而保险公司银保部门的员工收入非常之低,甚至保险公司还要拿出来一小部分费用为银行的柜员去搞业务推动。对此银行也丝毫不感恩。
第四,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一旦出现纠纷,保险公司是冲在前面背黑锅的。
纠纷一旦出现,银行才亮明了自己是“代销”的身份,推得干干净净。很多报纸都曾经爆料过“银行存款被忽悠成了保险”,大家纷纷向保险公司投来了憎恶的目光。
但是,请问产品是从哪里被销售出去的?如何宣传,那是银行在做啊。为什么代销机构不站出来澄清,并承担宣传不力的责任。倒反而是与保险公司合作的银保部经理常常出镜解释。银行与保险的不平等的金融地位,在这一刻一览无余。
第五,地方上,银行很多的小额贷款,强制要求贷款人必须办理小额信贷保险,以化解回款不力的风险,其实增强了银行的金融稳定。
当真正地走近地方银行,你才会发现很多人想贷款是要看银行脸色的,你不买它的小额信贷保险,甚至不买他的理财产品,它就不给你贷款——哪怕是房贷。
马上就要迎来新中国的第73个生日了。对外,我国金融机构扛住了世界金融波动和格局变化带来的冲击。但是在抵御外部冲击的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深刻履职,加强内功——自身(基础)专业要过硬,做好金融消费者的常识培养,否则整个金融业都将受制于银行缓慢的升级,会暴露出更突出的问题。这可不是让储户下载个本行的APP就草草了事,那是理财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吗?喜欢,请点赞/关注;不赞同,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