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这个问题问有钱人,有钱人的回答是没钱人应该买。
拿这个问题问没钱人,没钱人的回答是有钱人应该买。
假设两类人都是对的,那就应该没有人买保险了吧!奇怪的是保险公司越开越多,投保的人也越来越多,保费增长也越来越快。那就说明,一定是这两类人中有一方说得是不对,或者两方说得都有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有钱人的逻辑,通常只会有两种情况:
靠前,有钱人医疗养老意外不愁。
所谓不愁,不是他们意识不到风险的存在,而是他们有自己规避风险的方式。他们更加自信,规避程度和进度,全由自己操控,他们可以通过人脉资源、资产变现、吸引投资、稀释股权、技术引进、成本控制、跨业经营、渠道合作、内部信息获取、个人金融投资等方式,辗转腾挪,把部分风险分担出去,从而降低风险指数。
在他们眼里,认为资产数量的增长就是在对冲医疗养老风险,通过个人操作来实现资金的高杠杆率。即:较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他们对于保险费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也不知道像重大疾病这样的保险产品,可以实现比自己操作产生更高的杠杆率。
他们常年保持着高度自信,虽然资产数量的增长也多有不确定性,但他们依然笃信:人寿保险是比较low的金融产品。
全世界90%的便利店是中国人做出来的,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奋的。这些有钱人是更加勤奋和精锐的标杆,他们始终认为保险公司拿到他们的钱是在为保险公司赚钱,并不会把赚到的钱分给这些客户,而且一旦有很多人都在去投保险,必将分散利润,因为都在分钱。而有钱人有了100万,想挣1,000万,有了1,000万想挣一个亿,但保险公司太过稳妥,而不够激进,保险公司是靠投资基数大,获取稳妥收益为经营原则。而只有自己操作的项目,给谁分,分多少,由自己做主,范围与深度可控。
他们顶多会跟身边“熟悉的”保险代理人浅谈人寿保险,尤其当代理人较为资浅,更是如此。当你明白了他们的心理以后,就应该从保险的“资产性质”认定方向上去沟通保险,而非从资产数量方面加以引导,这样就把上述客户的逻辑引导到另外一个开放维度,避开了对于资产数量的讨论与争论。而且一张口就必定引起对方的兴趣,以打开后续的谈话空间。
第二,对售后保障没信心,社会负面传闻,阻碍或拖延了客户的选择。
一方面有钱人的资产足以覆盖医疗养老意外等风险。另一方面,当未来的给付或理赔手续繁琐或条件苛刻的时候,也会让客户望而却步。实际上代理人只要按照条款的保险责任范围、缴费年限等依合同去做正面解释,而不私自夸大账户或赔付范围,即便有钱人也愿意做经济补偿,毕竟能利用金融杠杆为自己获得保障,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钱去看病。
我们要通过手机APP上报案的简化程序、日常的服务承诺,以及近些年的赔付案例,打消客户的顾虑——毕竟保险的售后服务是在不断进步的。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没钱人不投保的逻辑,也会有两种情况:
所谓没钱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指的是普通人。
靠前,普通家庭对持续交费,也就是对自己的缴费能力是没有信心的,尤其当首期保费超出自己承受能力、对自己所在行业的前景不明朗、家庭刚性开支过多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不投保的顾虑。
第二,普通人对保险同样也认定在了“资产数量增长”的认知层面。
能够做大单的保费通常是年金险和终身寿险。重大疾病保险由于有免体检、投保年龄的最高额度限制,所以一般很难做出来两三百万以上保额的重疾险。但是年金险、终身寿险由于没有风险保额,是比较容易做出一年交费在1万乃至更高保费的设计,并且如果交费少,回报也比较可怜。
生老病死这些传统风险,普通客户其实是有认识的,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更加担忧。这方面的需求是显现的。但他们对依然对售后,尤其是理赔是没有信心的。如何化解,请参考上面关于“有钱人”的第二点。所以重心应该放在化解理赔/给付的顾虑,而未必是在传统保险观念上。
一定要清醒,普通人同样更加在意资产的增值(通常更加贪婪或期望值更高),但由于是普通人,资产的基数并不大,投保保费是有限的,在同样回报率的前提下,增值额度是有限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资产数量”上和“资产性质”上加以“双重引导”。毕竟普通人也会离婚,也会有债务的风险,而且他们更加承受不起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风险的发生,甚至让普通生活都难以为继。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原因有很多。许多高人都曾经分析过。既然普通,就应该选择稳健不激进的金融产品。如若不然,一旦选择激进的方式,却没有做好应对损失的心理承受准备,将不再是普通人,可能会变成穷人。
所以,有钱人、没钱人谁更应该买保险?
没钱人更应该注重风险发生时资产数量的损失,尤其是既有本金的损失;有钱人更应该关注本身资产性质的动态变化。
人寿保险是所有人的标准配置,是人人可参与的金融资产。喜欢,请点赞/关注;不赞同,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