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港交所上市条件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读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提及,将会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接下来具体说说港交所频频降低上市门槛背后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港交所与北交所签署合作备忘录。 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6月29日电 (黄盛)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与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29日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两地上市,同时将加强交流,推动京港两地资本市场的深入合作。
根据备忘录,北交所和香港交易所将支持双方市场符合条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对方市场申请上市。北交所上市公司符合香港交易所发行上市条件的,可按照《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在港上市公司,符合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和北交所发行上市条件的,可按现行制度规则申请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两所还将在项目课题研究、市场推广、人员培训交流、投资者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期待与北交所共同努力,连接资本与创新,积极支持企业成长,为投资者创造机遇,推动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
北交所总经理隋强表示,北交所肩负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使命,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集聚了超200家上市公司,先后推出了北证50指数、融资融券和混合交易制度,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北交所已从平稳开市运行迈向规模功能双提升的关键期,将进一步深化改*,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推出京港两地上市安排,是中国证监会统筹下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北交所改*、回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拓宽内地和香港“A+H”模式的惠及面,便利更多企业借助京港市场加速发展。京港两所的合作也将助力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齐萌 张智 深圳报道
香港交易所(00338.HK)又降上市门槛。2月26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公开表示,港交所将在3月份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来港上市。
而据记者了解,这已不是港交所靠前次放宽上市门槛。早在2018年就曾修订上市规则,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和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来港上市。
“港交所频频放宽上市门槛,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其他国家的交易所进行竞争。”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港交所频频降低上市门槛的背后是其近年来业绩欠佳、吸引力减弱。2021年港交所共有98只新股上市,按年减少36%;集资总额达3314亿港元,按年跌17%。2022年,港交所还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情况。
对此,**经济研究员张竹然建议:“未来港交所可在发展权益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中资企业美元债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新股市场已出现回暖迹象,正处理为数不少的上市申请。
港交所频频降低上市门槛
据了解,对于修改港交所特专科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的上市规则,已不止一次被提到。2022年9月14日,港交所新闻发言人表示,港交所正研究在上市规则中新增一个章节,以满足产品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融资需求。
同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2023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日,港交所也刊发咨询文件,建议扩大香港现有上市条件,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到港上市,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目前,港交所界定的特专科技企业可接纳领域主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对此,张竹然认为,过去几年的时间,由于受到内外部原因,香港资本市场流动性、盈利、募资能力方面都出现大规模下降,在这种情况适当降低上市标准,让港交所再次吸引一些有潜力的科技型上市公司迫在眉睫。
柏文喜也表示,该规则可鼓励初创类的科技公司上市融资和促进其发展。该规则预计会促进符合赴港上市的经济体内相关初创类科技公司到港交所挂牌融资的积极性,竞争之下可能也会带动国外交易所更改和降低相关上市规则。
然而,张竹然却认为,这对于国外的上市规则的影响较为有限;对于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更加成熟,流动性更好,吸引力一直较香港市场更高,香港市场的定位之一就是沟通境内外的投资者和优质公司。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这已不是港交所靠前次放宽上市门槛,2018年修订上市规则,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创新产业公司和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来港上市。
“港交所频频放宽上市门槛,一方面是为了便利各类企业赴港上市来促进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其他国家的交易所进行竞争,因为港交所本身也是一家需要业绩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柏文喜表示。
业绩欠佳
港交所频频降低上市门槛的背后是其近年来业绩欠佳、吸引力减弱。
财报显示,2021年,港交所营收达209.5亿港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9%;净利润125.35亿港元,同比增9%。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港交所共有98只新股上市,上年同期为154家,按年减少36%。集资总额达3314亿港元,上年同期为4002亿港元,按年跌17%。港交所新股市场逐渐放缓。
到了2022年,港交所又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情况。据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港交所实现营业收入为183.74亿港元,同比减少9%;实现净利润为100.78亿港元,同比减少20%;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31.9亿港元,市场预期为130.8亿港元。
二级市场方面,2022年,港交所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跌25%至1249亿港元,其中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跌25.6%至1090亿港元。
对此,张竹然建议:“未来港交所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定位,做一些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做不到,同时境外资本市场也做不好的事情,在发展权益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中资企业美元债市场。”
然而,尽管港交所去年整体业绩有所回落,但净利润仍然超出市场业绩。特别是2022年第四季度,港交所实现收入及其他收益为52亿港元,同比上升 10%;实现净利润29.79亿港元,同比升11%,均创下历年第四季业绩新高。
同时,欧冠升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港交所IPO市场2023年开局良好,1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1400亿港元,较2022年第四季上升10%,并有10只新股上市,还有不少上市申请正在处理。踏入2023年,新股市场已出现回暖迹象,正处理为数不少的上市申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胡梦然 深圳报道
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读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提及,将会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李家超表示,香港交易所(下称“港交所”)将于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规则,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业绩支持的先进技术企业融资;同时构思活化GEM(前称创业板),为中小型及初创企业提供更有效融资平台。
**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涉及的相关改*力度是空前的,实际上香港本地对于深化改*促进开放的需求一直存在,且在近期全球格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越来越迫切。李特首在这个时间点推出系列深化改*的措施,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进一步夯实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包括人才、民生、金融、教育、防疫公卫等诸多亮点。而且这对境内经济尤其是大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有助大湾区科技企业进入香港市场
在《施政报告》公布同日,港交所也正式发布了相关咨询文件,当中指出,建议扩大现有上市制度,允许五大类型特专科技企业在港上市,五大特专科技行业的公司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在咨询文件中,同时也注明了未盈利公司上市要求的诸多细节,分为“已商业化公司”及“未商业化公司”,两类企业具有不同上市门槛。当中,已商业化公司的定义为经审计最近会计年度特专科技业务所产生的收益至少达2.5亿港元的公司,上市时的预期最低市值为8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的最低市值则为150亿港元。所有申请人均须于上市前已从事研发至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资金额须占总营运开支至少15%(已商业化公司)或50%(未商业化公司)。此外,于上市申请日期前的至少12个月之前已获得来自至少两名“领航”资深**投资者的大额投资。
对此,陈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港交所的强项就在链接资本与机遇,新时期港交所提出来要进一步提升中国香港作为全球创新产业公司选择上市地的中心地位。本次港交所咨询文件指出建议扩大现有上市制度,允许五大类型特专科技企业来港上市就是明显加速改*的信号。
“规则的修改,让科技公司上市有了更多选择,预期未来会有更多大湾区科技企业进入香港市场,畅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选择;全球投资者有望在香港就共享更多中国科技发展的红利。”陈佳强调道。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指出,预期此次增设的特专科技新规定后,将有助推动区内以至其他地方在这五个前沿行业人才及投资金额增长。
港股IPO内地企业占逾一半
对于香港新股市场最新发展,欧冠升指出环球新股市场在今年上半年皆较淡定,可是至今年第三季时,港交所共有29间新公司挂牌,集资额逾500亿元。目前不少公司正待市况好转,港交所亦有逾140个上市申请个案正待处理。
内地企业是港股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已达到1387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53.7%;今年首9个月,内地企业占港股市值近77%;9月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近929亿港元,内地企业占成交额约86%。
港交所近年来持续调整上市相应规则,提供给上市公司便利。今年以来,多只中概股回归港股上市,至今在港交所实现“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有阿里巴巴、哔哩哔哩、知乎、小鹏汽车及和黄医药(中国)等,BOSS直聘也拟在港交所实现双重上市。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年初表示,近年港股上市改*后IPO活动活跃,已有不少中概股回流。香港已为此做好准备,并推出一系列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丰富市场选择,提升香港全球融资平台的竞争力。
持续深化大湾区建设互联互通
除了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修改外,在提升香港金融服务竞争力方面,《施政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重点安排,包括将强化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优势。香港目前处理全球约75%的离岸人民币结算,香港将会推动市场提供更多以人民币计价投资工具,以及稳妥高效的汇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管理等财资服务,并优化市场基建。
香港也将全速落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联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条例草案,宽免双币股票市场庄家交易的股票买卖印花税以优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机制,并尽快完成两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北向通”的准备工作。
同时,《施政报告》还指出,将研究优化债券通“南向通”,促进更多元化的点心债发行和交易,并继续与内地商讨更多互联互通扩容方案。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援,为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踏出重要一步;另外,将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选择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并支持港交所继续推展与广州金融机构等在碳市场发展的合作。
对此,陈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基于大湾区背景下,首先是大湾区地区优质的潜力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香港市场的融资体系中;其次是大湾区人才市场一体化和流动便利性因香港本次改*而更进一步;第三是香港深圳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在融资平台方面将有更多合作和互补,共同成长;第四是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便利大湾区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五是大湾区科技企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有望与香港金融市场红利相互叠加彼此促进,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支援大湾区居民的香港保单就是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的一个例子。
以上就是港交所上市条件(港交所频频降低上市门槛背后)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壹榜财经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