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股灾是哪年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接下来具体说说回顾中美股市历史上的股灾
1991年的一年时间里,上海股市上涨了114%,顿时出现了大部分人炒股的景象,以上海老阿姨为代表的大妈们冲在了炒股的靠前线。
1992年邓**南方谈话之后,深圳市民们为了抢购新股,提前两天就开始排队。没想到瞬间风云突变,仅仅三个月内,沪深两市的下跌就超过40%,股民们损失惨重。
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1992年邓**南方谈话,为股市定下了基调:"证券和股市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试对了搞一两年,开放;错了就纠正,关就是了。可以快关、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南方谈话之后,中小股民对股市的信心和期许开始狂热起来,买股票就能赚钱,成为当时上海市民的共识。
在上海证券市场,出现了全球罕见的无量涨停和大部分人炒股现象。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起航,三个月里,从400点附近快涨至1500点以上,达到1993年2月15日的*高值1537点收盘,共增长了1100多点,涨幅高达284%。
为了不让股市疯涨继续下去,管理层决定:发行新股,扩容市场。同时考虑到当时的市场疯狂程度,管理层还创造性地想出了抽签买新股的方法。
1992年的春天,新股"兴业房产"发行。为了能让更多的市民买到新股,管理层在上海多个场所安排了先领新股预约券,然后抽签购买的方案。但让管理层没有料到的是,投资者的热情依旧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料。
这次新股发行一直搞到次日凌晨4点,现场杂乱不堪,痛定思痛下,管理层又想出了新招:新股认购证。"新股认购证"本身也是要花钱买的,所以这类似一个看涨权证。买到"新股认购证"并不等于买到新股,还要根据当年新股发行的数量进行摇号抽签,被抽到的认购证才有权购买新股,于是大部分老阿姨退场不打算买了。
最终,在10天的发售期中,新股认购证一共卖出707万份,成功购买到靠前批新股认购证的人们,最后都赚得盆满钵满。在上海成功推出"新股认购证"后不久,深圳也推出了类似的"新股认购表",于是大妈军团复活。
相比上海的"新股认购证",深圳的"新股认购表"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 上海"新股认购证"发行后,随后上市的新股每一只都暴涨,让股民深信只要买到股票就能赚钱(外因)。
问题二: 由于采用限量发行,深圳的"新股认购表"无意中给了投资者10%的中签承诺(内因)。
"新股认购表"一共500万份,每份认购表中签以后可以买1000股新股,而接下来深交所会发行的新股有5亿股,也就是说:500万×1000股/5亿股=10,只要能够买到10张连号的申购表,就一定会中新股(中一次就是1000股)。
根据规定,一张身份证只能买一张认购表,可是每个人可以拿十张身份证去排队,所以说,只要能凑齐十张身份证,将来就一定可以买到新股,所以可以理解深圳的"新股认购表"为什么会那么火爆。
在"新股认购表"发行前两天,所有销售点都已经排满了人。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320万张身份证飞到深圳。1992年8月9日,"新股认购表"正式开始销售,原本预计两天卖完的
"认购表",不到一天就全部售罄。
很多人排将近两天队,但是还不到一个小时,所在的销售点就宣布"认购表"卖光了。愤怒的人们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1992年8月10日晚上20时左右,部分情绪激动的股民聚集在市政府附近,希望能有个说法。为了妥善处理,深交所最后决定增发50万张新股认购表兑换券,买到兑换券的投资者可以凭此去兑换10张新股认购表(所以实际上是增发了500万张新股认购表)。
请注意不是所有的下跌都是熊市,不是所有的下跌都是股灾,熊市丶股灾都有定义的。
成熟资本市场:
熊市指累计跌幅超过20%
股灾指短期内暴跌20%或累计跌幅超过40%
新兴资本市场:
熊市指累计跌幅超过30%
股灾指短期内暴跌30%或累计跌幅超过50%
中国股市1990年成立以来,一共有四次股灾:
靠前次:从1993.2月1558点跌到1994.7月的325点,累计跌幅73%
第二次:从2001.6月2245点跌到2005.6月的998点,累计跌幅56%
第三次:从2007.10月6124点跌到2008.10月的1664点,累计跌幅73%
第四次:从2015.6月5178点跌到2019.1月的2440点,累计跌幅53%
股灾都是由于经济危机,监管不力,制度不完善,还有人性的贪婪导致的,每一次股灾都让投资者倾家荡产,损失惨重,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有四年没有见过股灾了,不幸的是我们刚刚经历完两年的熊市,不少投资者依然损失惨重,尤其是基民们的损失更大。
美国股市1901年至今,一共有11次股灾:
第1次:道指从1901.6月的57点跌到1903.11月的31点,跌幅46%
第2次:道指从1906.1月的75点跌到1907.11月的39点,跌幅49%
第3次:道指从1916.11月的110点跌到1917.12月的66点,跌幅40%
第4次:道指从1919.11月的120点跌到1921.8月的64点,跌幅47%
第5次: 道指从1929.9月的381点跌到1932.1月的41点,跌幅89%
第6次:道指从1937.3月的194点跌到1938.3月的99点,跌幅49%
第7次:道指从1939.9月的156点跌到1942.4月的93点,跌幅40%
第8次:道指从1973.1月的1052点跌到1974.12月的578点,跌幅45%
第9次:道指从2000.1月的11793点跌到2002.10月的7286点,跌幅38%
第10次:道指从2007.10月的14198点跌到2009.3月的6470点,跌幅54%
第11次:道指从2020.2月的29568点跌到2020.3月的18213点,跌幅38%
美国股市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仍然无法摆脱股灾周期,股灾无法避免也无法预测,这或许就是资本市场投资的本质(投资的本质就是以风险换收益)。
由于股灾无法预测,无法避免,因此我们做投资就需要做好资金管理,首先要用长期闲置的钱去投资,而不能加任何杠杆;其次要进行资产配置,股票丶债券丶黄金丶房子丶存款等都要配一点;最后要对股票进行仓位管理,毕竟股票风险相对更大一些。
不要埋怨A股,也不要羡慕美股,只要你能躲过每一次股灾,然后再去抄底,那么你就可以在股市中获得丰厚回报。
投资就是以风险换收益,股票投资就是高风险换高收益,你不要期望不冒一点风险还想在股市赚大钱,这种想法是愚蠢的,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此乃道也!!!
作者:卧龙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五年前中国股市6月见顶,之后出现一场世纪大股灾。准确而言,2015年6月12日见顶,至7月9日,国证A股指数自7559点暴跌至4516点,18个交易日跌幅高达40.3%,比起1996年12月股灾的10个交易日暴跌43.3%,跌幅虽然较小、下跌时间略长,但2015年中国股市总市值*高达71万亿,与1996年底相比高出太多。6月至7月初的暴跌被称为股灾1.0。
股灾1.0时高层推出豪华版救市措施:21家券商出资1200亿以上用于投资蓝筹ETF,并且在上证指数4500点以下自营盘不净减持股票并择机增持。1200亿于7月6日周一开市11点前到位,先由证金公司垫资入市;接着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由240亿增资至1000亿;公募基金公司倡议出资购买旗下基金,打开前期暂停申购基金申购业务;汇金发公告指已买入ETF,并继续相关操作(意思是会继续买入);部分证券公司暂停融券业务,部分期货公司要求沽空客户周一前补交保证金;部分上市公司倡议维护股价稳定及承诺不减持等。最重要是暂缓新股发行,已申购新股迅速退款。
股灾1.0时,流通A股市值小但总股本极大的 中国石油(601857) 被救市国家队用于稳定指数。中石油自6月29日9.84元拉升至7月7日14.25元,升幅44%;同期国证A指则下跌15%。可见,拉升中石油毫无作用,仅仅是上证指数跌幅相对较小——8%。随着股价不断暴跌,飞流直下三千尺,上市公司选择避灾,停牌数量之多简直全球罕见,7月9日有多达58%的公司停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7月10日仍有超1440家公司停牌,比例逾50%。停牌股票多,抛售压力减低,7月9日上证指数最低3373点,之后反弹。而龙虎榜显示,中信证券总部及其营业部于深圳股市总共买入600多亿筹码(大部分在跌停板处买入),个别股票买入量占当日成交超五成,战况惨烈。当时空头大本营中信期货席位突然增加3万多手沪深300期指好仓,相信对大市见底起重要心理作用。
中国股市在豪华救市措施下由7月9日反弹至7月24日,但仅仅收复38.2%的跌幅后便停滞不前。7月27日,周一,中石油拉升多日但终于支撑不住,尾市暴跌,当日跌超9%,而当日国证A指跌7.7%,上证指数跌8.4%。其后15个交易日逐步收复27日的跌幅。
经过震荡,股灾2.0上演。2015年8月18日至26日,国证A股指数自5670点大跌至4033点,7个交易日跌29%,史称股灾2.0。8月25日收市后,人民银行宣布减息1/4厘的同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即便如此,中国股市仍在26日创出短期新低后才反弹。短期震荡至9月中旬再跌,15日又见新低——此时蓝筹股未再新低——前期恐慌盘已经斩得七七八八,大市再次反弹。
8月26日至12月28日,上海B股指数自272点反弹至453点,升幅达到66.5%。但12月28日中午收市前突然暴跌,当日跌7.9%,深圳B股指数亦跌4.8%,而国证A指仅跌2.4%,不过2016年1月4日,A股市场因熔断展开股灾3.0。显然,上海B股充当先知角色。股灾3.0,国证A指自2015年12月23日5500点跌至2016年1月27日3790点,24个交易日跌31.1%。当时证监会硬推熔断机制乃股灾3.0主要原因。
经过3轮股灾,看看当时市场整体估值:上证50指数市盈率8.4倍,市净率1.1倍,股息率3.6%;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1.7倍,市净率1.4倍;上证指数市盈率13.1倍,市净率1.5倍,股息率2.3%;深证100指数市盈率21.9倍,市净率2.6倍。低估值支持中国股市进入为期两年反弹行情。然而两年时间,国证A指自3790点反弹至2017年11月5051点,升幅33%。
2015年股灾起因于当年年初监管层严厉处理两融问题但对场外配资则充耳不闻,导致蓝筹股受压而配资喜好之小型股、概念股则受到疯狂追捧。2015年4月《人民日报》有文章称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到5月份整个市场估值极高配资疯狂, 全通教育(300359) 是一个极好例子:除权后*高价99.93元,如今只跌剩5.73元,跌幅94.3%。5月份又一个急刹车,禁止配资!当时恒生电子HOMS系统占据配资绝大部分市场 ,超80%。配资市场通常是10倍起步,100倍不是梦。一旦禁止,市场见顶暴跌。
笔者之前一度认为中国股市自2015年6月开始所呈现之暴跌乃第4浪,情形与1996年12月暴跌第4浪相似,但至2016年底,指数走势愈发显弱,于是逐步看淡后市。2017年4月22日撰文《创业板走势中期向淡》,文中认为:创业板综合指数(399102)2012年年底最低575点,升至2015年6月4449点,牛市结束。之后,急跌至2015年9月2020点可看作浪(a),然后是一个大型水平三角形浪(b),2017年3月已经结束,之后进入浪(c)下跌。文章明确指出:“无论何种情况,2015年9月的2020点必破无疑,各位今年(指2017年)需要回避创业板股。”创业板综合指数2018年10月最低跌至1411点,比2015年9月低位再低30.1%。
中国股市反弹至2017年11月国证A指*高5051点,2018年1月次高点5028点——蓝筹股2018年初见反弹*高点。之后外围股市出现调整,而中国股市则进入股灾4.0阶段。股灾4.0跌势较缓,至2018年10月,国证A指自5028点跌至3300点,跌幅34.4%。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过度,股市下跌引发质押危机,最终又是高层出手推出政策拆除炸弹。
股灾1.0及2.0,大批股市投资者因为两融或配资导致爆仓,一些投资者多年累积财富一时间化为乌有,惨况不堪再提。然而,作为投资者必须将是次股灾铭记于心。股神巴菲特常说:股市铁律靠前条,不要亏损;第二条,请谨记靠前条。他将1929年大萧条剪报装在镜框挂上墙壁,以提醒自己。我们亦应当依样画葫芦,将2015年股灾剪报挂在墙上,铭记这一历史惨况。
今年是2015年股灾5周年,市场经过多年下跌,风险大致上释放,股市逐步恢复秩序。部分股票先后因为业绩,或者题材,或者概念被炒起。然而市场人士一再呐喊牛来了,牛却始终未至。 股市自有其运行规律,尽管目前中国股市估值“偏低”,但估值低不代表一定要有牛市。低估值、低估价是牛市降临的基础,但必须让市场看到前景,牛市才可启动。
观察国证A指周线图走势,2010年11月跌至2012年底,出现反弹,但受制于100周平均线,2013年6月大跌,后再度反弹,并且于100周平均线与200周平均线之间震荡,最后冲破均线阻力展开牛市。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下跌,之后出现反弹,受制于200周平均线,接着又是震荡走势。情形与上一次牛市诞生前相似。然而,交替原则告诉我们,市场不可能再一次重演历史——即近期再次出现急冲式牛市可能性甚微。
国证A指2007年结束高级浪(3),之后进入高级浪(4)调整,长达7年时间一个水平三角形,至2014年5月结束,接着是一气呵成高级浪(5)。高级浪(5)于2015年6月结束,亦即循环浪III结束,展开循环浪IV调整。循环浪IV靠前组ABC于2018年10月或2019年1月结束。此后进入间隔浪X之中。间隔浪X可能于今年3月初4913点结束——若近期能突破4913点则浪X继续寻顶。之后仍然有第二组ABC调整。上一期杂志文章有关平均8.6年底部周期,其时间之窗指向2022年初前后,正是第二组ABC重要依据。2019年1月至2022年初前后,时间长度正好与基钦周期长度吻合。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这一基钦周期属于过渡性质,在以往文章中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于此过渡期间,投资者正好利用此时机,好好挑选未来值得长期投资目标,逢低逐步吸纳。
往期回顾:
4月7日文章:病毒致原油暴跌 人弃我取中石油
4月21日文章: 国企指数13年大三角调整结束
5月8日文章: 股市走势比专家更能预知未来
5月16日文章: 上海B股未来几个月或见底
6月1日文章: 中国半导体股短期泡沫严重
6月18日文章: 中国股市8.6年周期指向2022
《股市动态分析》周刊2020年征订火爆开启!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阅!
(编辑:小股)
这是一篇关于股灾、估值、价值投资、交易逻辑的感受
借用刘仲敬的的一句话,“世界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虽然漫长,关键性的节点却寥寥无几”。回顾跌宕起伏的A股k线,2015年的5-6月就是A股近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对投资者而言,在这一个月的关键节点的投资策略和选择,其影响是决定性的。
一个投资人如果在这个关键点犯下错误,不但过去几年的努力化为乌有,更需要有数年的时间来弥补。
股灾三轮之后,大部分股票估值依然很贵,这是事实
经过所谓3轮股灾,即使股指已经从5178跌倒2800-2900一线,创业板指数跌幅超过40%之后,大量的股票估值依然偏贵,大量的估值不算贵的股票,其基本面前景依然暗淡无光(包括银行,考虑到隐含的坏账率和供给改*的成本承担,历次改*,银行是承担了大部分的改*成本,而不是地方政府和社保,海南的地产泡沫,98年大规模的国企破产的债务核销均是历史佐证)。由此,无论做多做空均感无力和迷茫。
然而,2015的此时,投资者不会感到迷茫吗?翻阅如沉积岩一般的k线,每天的k线和分时图走势就是市场所有信息和情绪、交易博弈的沉积,阴阳的纹理依然交织斑驳,多空双方日复一日的擦肩而过,逝者如斯,所有的事后都是洞若观火般的清明,而所有的此时此刻都是迷雾重重的困惑。只有股灾和崩盘真正发生了,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才会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难道投资者看不出当时的泡沫吗?格老曾有言,所有的泡沫都是在泡沫破灭后才被知道的,否则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了(大意)。市场从来不会是一个亦步亦趋跟随估值的平滑走势,市场先生情绪波动巨大,喜怒无常,市场不可预测,市场估值昂贵并不是下跌的必然理由,便宜也不是充分的上涨的理由。
去年股市确实有泡沫,但以此类比,中国的房产的泡沫和单边向上的强趋势持续了多少年了(特别是一线城市),从家庭资产配置的角度,留给家庭配置房产的时间窗口,从04-16年之间,12年的时间里,几次短暂横盘和下跌的时间都很短,跌幅都相当有限(较多是08年,一线20%-30%的下跌),而每轮上涨的力度和幅度,产生的复利效应都是巨大的,任何一次踏空付出的代价是几何级的财富差距,今天城市里中产阶层的财富就是这么拉开的,一步错如果再执拗就步步错了。同样,单纯从估值角度回顾,创业板指数在三年内的走势,从500多点上涨到1000点就被广泛认为是泡沫,然而这个泡沫在几轮股灾之后,直到现在都在2000点以上(4倍多收益)都没有回到起始高估的平台。从投资周期的角度,个人一生面临数次投资周期所出现的真正的机会就那么几次,踏空趋势(更别说逆势做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从短周期的创业板的泡沫涌起,到更长周期的房产价格泡沫,什么叫趋势的力量,压都压不住的走势就是趋势,当股市泡沫涌起之时,大规模的大小非撤退(产业资本高位交棒给金融投资), 创业板整体平均估值达到创纪录的150倍,PB达到20倍以上的比比皆是,每天天量成交换手,都说严查配资直接打垮了市场,至少监管层查配资从14年中就开始吹风,到14年底就开始,一直经历了几轮核查打压都压不住上涨趋势,而等崩盘时,国家队两万多亿的真金白银入场加央行的流动性无限背书都拉不回瀑布般下坠。现在,创业板的趋势已经终结,而房地产的趋势,在唱空和打压这么多年,始终在。所以,恪守估值而不顾趋势,甚至对抗趋势,代价非常之惨重,那些恪守价值原则,坚持了好多年,还没有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同志们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既然市场不可预测,还要投资理念和常识做什么?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古今中外,人类疯癫史几乎如出一辙,和所有的发生过的股市崩盘一样,剧本几乎是相同的,角色的情绪是相同的,而对这场崩盘的反思,根本的一点也是一致的,就是对常识回归的切肤之感。
那些老生常态的常识,在此不用赘述了,无非是安全边际,企业估值、能力圈、慎用杠杆之类,不经过几轮周期的砥砺,很难深入到投资人的骨髓了,以大数据的样本,包括耳熟能详的投资大师的经验,经受时间考验的成功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保守的投资者,恪守常识不一定能投资成功,但确乎是生存概率最大的一个样本。即使放在一个小样本群里,雪球从上线到现在,正好经历了一个牛熊周期,如果有心的用户,可以粗略看看,在这个周期后依然健在的是哪些大v,这部分健在的是秉持那种投资风格的,以前有些风头劲疾、呼风唤雨、应者如云的大v,忽然一个个都消身匿迹了,这些消失的是那种风格的,哪种风格样本的生存率高一些?
关于投资的哲理,我个人觉得杰克伦敦几页纸的一篇小说《一块牛排》,把这种需要刻骨切身感受的甚至不可言说的东西,讲的大致明白了。当一个老拳手终于有了丰富的经验,他能一眼看穿整个game的真谛,每一拳来往的时机与力度如何把握,该怎么打才能最富有效率而损伤最小,因为他知道非如此,一个拳手才能不止赢下一场比赛,而是赢下整个职业生涯。然而悲哀的是,自己获得的宝贵智慧是耗尽了年轻精力才换得的,自己已经老了,他充满智慧而毫无精力实践自己的哲学了,他只能是一个咬牙忍耐在拳台煎熬努力确保自己不被击倒的弱者,这也是他一上拳台就心知肚明的宿命。面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机会,对面小伙子像他当年一样生猛而懵懂无知,他知道年轻的对手不过是二十年前的自己,他也一定会像他一样是这般的宿命。他不禁悲从中来,为自己和对面那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最终被击倒而无怨无悔。
股市的交易其实也是这种game一般,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只能自悟,只是别悟到的太晚了。如同杰克笔下的老拳手,时间窗口太重要了,从投资的角度,大的机会一生不会太多,前几次需要坚硬的触碰了,换到的经验,在恰当的时机把握到较好的一次机会其实就够了。这种机会的把握,对老拳手而言,是精力犹在,对投资者而言是本金(或者说流动性)犹存,还是巴菲特的那句老话,原则一,永远不要失去本金,原则二,永远不要忘记原则一。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按照技术派或者趋势交易的说法,投资(交易)是有圣杯的,利弗莫尔、索罗斯、西蒙斯大概属于此类,A股也有这样一些手握交易利器,只露鱼而秘不授渔的成功投资者,早期的徐翔亦如是,涨停板敢死队里也人才辈出,雪球上应该也有几位,我个人也相信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不过这是一条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路,并且存在幸存者偏差,长尾效应的尾部可以无限长,但占据绝大部分的样本,99%都没有落在投资者预期的那个长尾区间里。从概率的角度,参加一个game,尽可能不以超越绝大多数以奇才自居给自己定位,生存概率才能更大些吧。塔勒布的几本书从随机致富的傻瓜、黑天鹅到反脆弱,其实就是反复的给这种致命的自负上课,多读读可以内心清明。
所有的经验和逻辑需要反复证伪,风动亦或幡动?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市场不是一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简单牛熊周期循环,很可能投资者刻骨的经验换到了下一个周期,反而变成了增长的绊脚石。彼得林奇举过玛雅人面对灾难的例子简单、生动、有趣、而直指本质。抱着上一轮周期的经验,以为掌握真谛,进入下一个周期,很可能是一种刻舟求剑的体验。
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当然样本有限,不一定准确),从投资者投资品种偏好与参与市场的时间看,那些执着于银行的投资者,大部分是上上轮牛市参与市场(06-07)的投资者、执着于医药的投资者,大部分是上上轮牛市破灭后的参与市场投资者(10-12年)执着于创业板成长股的投资者,大部分是熊市低迷后期的参与市场投资者(12-15年),这些群体都在一种风格取向市场里汲取了丰富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很可能是一种单向度经验。就像14-15年关于市场情绪较好的表述,“风来了”,怀抱某种经验获取成功的也许仅仅是因为正好坐对了风口而已。
所以,在过去的一轮周期里,我们看到了银粉们长达数年的失落,吃酒喝药的在三年前栽了大跟头裸奔,当然终于现在终于回归了,军工爱好者欢喜了一年多,用了更长的时间在饮恨,创业板投资者们在低迷的熊市到去年为止,是最大的一个处于风口浪尖而顾盼自雄的群体,这个群体收益良多而拥趸甚众,所谓的成长股投资者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群体,下一个周期,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是那个失落的十年的群体呢?比如,今天的投资者谁还记得,当年07年风头最劲的一批蓝筹有色投资者,有色粉消失了,因为他们都被消灭了(绝大部分有色股跌幅90%以上,至今股价是当年的零头,仅存的是一小部分稀土粉)。在此冒昧多说一句,现在的锂电池正在重复稀土过去的故事,作为交易标的很值得参与,但如果照搬教科书,估算业绩得出美好预期从而“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大概率会成为以后的反面教材。
还有一个有趣的样本观察是,几乎每一轮牛市真正赚到大钱都不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是无所畏惧的新人,这里面会涌现出令人艳羡的幸运者,更多的人会走出一轮抛物线,如果在下一轮牛市他们还老兵不死,留在市场,这批人的绝大部分会变成谨小慎微的老股民,眼巴巴的看着又一批新手志满意得,并且自己的角色也和当初互换了,沦为了被嘲讽的群体。也许在这个时候,他会突然想起那个悲哀的老拳手。
由此,经验需要进化,刻骨的经验需要反复的辨识逻辑是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适用性。特别对周期股而言,仅仅是pb和pe的简单估算绝对会破产的,今天业绩烂的一塌糊涂的航运股、有色股,是目前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股,在上上轮牛市的顶部,是业绩较好的“优质股”,当时很多股票pe大约在6-10之间(印象里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神华的pe在07年牛市里好像都是这个级别)。其实,今天大量的成长股,本质上也是周期股,仅仅看财务数据、看当前的行业需求、未来的预期行业空间是不够的,科技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固有的行业需求和空间,乃至所谓护城河,在科技进步和创造性破坏下,都有变成马奇诺防线的隐忧。这需要持续跟踪行业迭代,需要点行业洞见,并且这种行业洞见逻辑在事后被印证,才会有丰硕的回报。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有周期的,市场和企业就是在这种高度的竞争周期中进化,投资也需要随着产业周期演进而进化,没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终极法则。
价值投资要有知行合一的“齐物论”
这里不由得还要感佩一下a股一个规模庞大的流派,追踪热点趋势交易的群体,他们有一种庄子“齐物论”般的清明,真正以筹码热点为标准,热点在哪里追踪趋势到哪里,蓝筹、成长、军工、新能源、互联网+等等,各种概念股在交易中一律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买到的只是代码和筹码,追到热点是硬道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知行合一。A股的“价值投资者”需要学习这种“齐物论”,真正以企业估值和预期变化为导向,而不是抱有门户之见,乃至抱残守缺、照猫画虎。巴菲特买银行、保险、可乐,就照猫画虎买什么?不分场合情境地投资并持有银行、保险、消费、医药才是价值投资?要知道,巴菲特恰恰在中国的投资是周期股和科技股。比亚迪的历年现金流及折现、毛利率、pe、roe等指标似乎从来没有符合过价值投资教科书里的标准。
在此,故意唱个反调,抬个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被广泛的“价值投资者”嘲讽的st赌徒,才是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因为迄今为止,A股的制度约束下,退市制度的硬约束依然是一句空话,大量的面临退市的st股,无论是账面价值还是股价都处于企业的最底部,而重组预期完成后“乌鸦变凤凰”的基本面逆转力度是简单财务核算不可企及的。甚至退市了,也存在相当大的概率浴火重生。
st赌徒们真正关注的只有一个指标,是否真正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常规化,如果这个大逻辑变了,st股的投资逻辑才会真正逆转,如果这个前提逻辑不变,这种概率押注的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根据个人观察的样本,真正的st投资者里获得暴利的群体都是眼光独到的长线投资者(一般以3-5年为周期),对他们而言,长期的逻辑变化是唯一考量的标准。
这里,个人绝没有鼓励投资st的意思(个人也不是st投资者),但这个案例能提供一个st投资的背后逻辑供价值投资者们思考,到底什么是价值投资?低估和高估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企业估值和预期之间的逻辑是什么?什么是精确的错误,模糊的准确? 行文至此想到巴菲特出道的前十年的烟蒂股投资,就是典型的类st股投资,那个收益也是杠杠滴。伯克希尔本身更是一个屡次面临财务困境,退市风险不断被财务输血补救,最终干脆资产管理公司借壳上市,完成蛇吞象的乌鸦变凤凰的典型。
闲话太多防肠断,扯淡半天观点和最终结论还是老生常谈:
1.投资需要常识,记住常识,这些常识几乎每个投资人都耳熟能详,也都是陈词滥调。能做到知行合一,成功的概率就有了一大半了。
2.保守投资,恪守安全边际不一定会成功,但概率会大一些。
3.市场无常,预测市场,乃至宏观经济没有意义。(逻辑上,如果市场和经济可以预测,那计划经济就是可以实现,直接供需计划调配是最有效的经济制度了,市场经济就没有必要,如果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资本市场大概也没有必要存在。既然都能预测并可以据此采取措施,资金供需和资本配置,直接计划指令就实现了,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4. 价值投资者需要锚定的企业价值,仅仅是财务数据、行业需求、乃至行业空间是不够的,需要真正理解公司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个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断证伪、逐步印证预期的长期过程,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马化腾自己都看不清腾讯的价值和估值,投资人就更不会比CEO更能看得明白。
在国内,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国有还是私有)、股权结构、盈利模式、创始人格局、管理层雄心、作为、执行力等等,这些非数据指标比数据指标更重要。
5.企业价值、市场偏好、估值高低的衡量,要不断进化,避免刻舟求剑。
除了老生常态,还有几点杂感:
最后这部分内容绝非一个成功投资者的经验之谈,个人也仅是一个投资路上的微不足道的探索者,经过了一些实践,触发了一些带有个人偏见的思考,有了这样一些兴之所至、随笔荒漫式的杂感。这里面也有逻辑之间互相的矛盾,比如,个人不认同预测市场和经济,但同时强调需要对趋势的高度关注,既认可A股存在投资价值,也认同这是个赌场,既认同从企业的价值出发,也认同从概率角度押注的合理性。这些逻辑上似乎充满矛盾的东西,个人一度也感到困惑,但重温赛亚柏林的多元哲学观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惑,使我不再感到一定需要找到一个逻辑高度一致的“正确表述”。按照柏林的观念,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所有的价值观念,甚至公认的普遍性美好价值,比如自由、民主、法治、美德等等在不同的情景中,都是互相冲突和矛盾的,现代性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但又需要共存的妥协。按这种观念看,A股有价值投资者,更有一大批趋势交易者、短线热点交易者不一而足,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广泛样本,各种光怪陆离的A股市场表象背后,就是各种投资观念、交易方式的冲突结果,A股就是这样一个多元化存在的市场,作为一个参与者,需要理解和接受这种多元化,并将其视为市场牢不可破的一部分。我们进入市场是为了以合法的途径,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投资收益,而不是与市场及参与者讨论真理在哪个方向。
鲍勃迪伦以前说“人们很少做他们相信是对的事情,他们做比较方便的事情,然后后悔。”言外之意,他自己的做派要和前者划清界限。列出下面的这些杂感絮语,更大程度上是对自我的鞭策和期许,在投资上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相反。
1.投资者不需要掌握某种交易圣杯(这也是个几乎不可能的挑战),但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市场的能力,能大概率地在此时此刻分辨出典型性的牛熊市的情绪氛围。(这个看似简单,其实真正达到这个层级的投资者不多)。牛市是兑现熊市筹码的时间窗口,兑现的时机把握,从大概率的角度看,大部分秉持保守的投资者会安全着陆,但也一定会捶胸顿足的,因为a股是一个情绪主导的散户市场(对,就是赌场),市场不可预测,你真的不知道疯狂的情绪会有多疯狂。对投资者而言,牛市一定要能够兑现出足够的筹码,就像熊冬眠前积蓄足够的脂肪一样,才能扛过漫长的冬季。以此类推,熊市低迷的情绪持续时间也可能是令人发指的,保守的价值投资者往往也会买入太早。所以,在任何时候,要对资产配置的流动性问题保持警惕。
由此,至少对a股而言,除了保守和安全边际外,也需要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很多价值投资者排斥交易策略,排斥择时,但实际上,当一个办法,哪怕是个笨办法管用,那就是个好办法。如果回顾巴菲特的重要投资,哪有不择时的?买可口可乐是在87年崩盘后,伯林顿铁路是在08年危机中,卖中石油是在港股和大宗牛市双叠加的,业绩好的一塌糊涂的背景里。
特别是在A股,大仓位的资产配置更要注重流动性与右侧交易。熊市到底,牛市到顶的迹象种种,在欧奈尔和利弗莫尔的书里都精炼浓缩了不少警世格言,参考价值很大。
把历次a股牛熊市底部和顶部区间里,那些著名的广为流传文章、新闻、各类评论、机构研报(包括广受市场追捧的重点个股到市场走势的),一系列具有时代典型性的打包留着,每次感到迷茫时对应着股市k线、当时的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等综合在一起温故知新,这些都是靠前手的历史性资料,贴近中国市场、饱含时代温度,是较好的教员。切忌,事后复盘的时候,一定不要以怀有事后诸葛的优越感、以嘲讽的态度来打别人的脸(这样除了变得自大,一点东西也学不到),而应该带有一丝敬意体察历史的温情般,以深切的代入感去学习、复盘,恭敬、专注地如同格物致知。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抽丝剥茧般的知识考古学历练,应该会有所得。
2.即使不具备阅读市场的能力,也不要紧,学习仓位动态平衡,以被动的方式熨平市场周期的波动,并能获取略微超越市场的平均收益。(雪球上sosme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的帖子值得反复研读)。
在此补充一句:动态平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有价值投资者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巴菲特总能买到底部的廉价筹码,没错,保险公司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全世界的保险公司集团多了,日常现金流比巴菲特充沛的保险公司多了,但为什么,有且仅有巴菲特能在市场最底部的时候拿得出现金?价值投资买入并持有不是字面意思上那么简单的,背后必然有一套成熟的动态平衡的交易策略支持。
3.理解一些概率的原理,长周期的角度,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被动投资比主动投资收益更好。无论牛熊市,etf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品种,不但比主动投资收益更大,并且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最小。其中,配合动态平衡实践etf定投就是有效的投资策略。
4.股市如何交易的书少读、理念性的东西知道就行了,财务方面了解一些基本就够了,投资不一定需要成为财务专家,当然如果精通财务将提升成功概率。特别是各种价值投资理念更没必要天天当**一样念叨,如禅宗的观点,修行并不是天天吃斋念佛当念佛机,那是缘木求鱼。
多关注周围的生活、科技、消费的趋势。少看记分牌,多看场上运动员的表现。彼得林奇的三本书是这方面较好的教材。当然在中国,还需要适当关注一些*治,举个极端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股民群体是解放军都要进城了,还在炒股票的上海买办和光大股民(无论做多还是做空,都是归零),某种意义上,读历史书比投资书重要很多。
5.*思考、自律和自省并重,多点审慎的怀疑主义不是坏事。投资一定需要开放的胸怀,自己热烈看好的东西和价值,多从反面的逻辑印证一下,特别是珍惜反对的意见和看法,市场上多空的分歧很正常(没有对手方哪来的交易),反对方的观点某种程度上甚至更重要。一个没有做空的市场就像没有言论自由的社会,当没有反对意见存在时,只有貌似万众一心的一致认可乃至狂热,出现问题往往是灾难性的(这一点,国人的感触是应该最深的)。
6.理解大历史和大数据,以及大数定律的有效性。确实有的行业天生是个短周期行业(但有暴利机会),有的行业相较经营上更容易持久永续(收益平稳可靠),当然大概率如此,具体个股也不能一概而论。放在长周期的角度,股市的投资收益一定是跑赢债券、理财的。
A股尽管一直被认作圈钱市场、合法赌场、投资价值低下,但看20多年的发展,还是涌现了大量的符合价值投资的好公司,做到了教科书般的价值投资回报,并且回报率相当高(而且如果仔细统计数据,出现优质企业的概率不低)。
即使是单纯看股指,股指的价格中枢也是不断上移的。仅以最为持续低迷的上证指数为例,2006年突破了横盘长达5年以上的2245顶部区域,此后,即使经历了08年股灾,当初的历史大顶始终算是后来熊市的底部区域了,而1000点以下的历史大底,再也没有回去过,08年的股指在遭受外部金融危机与内部经济高涨趋势骤停的双击之下,底部仍比上一轮周期的底部抬升了近60%,同样,09年四万亿狂欢之后,尽管熊市又持续低迷了6年多,底部区域始终保持在08年底部的20%以上。以此类推,从历史周期的角度,这轮熊市的底部大概率会比很多悲观者预期的高,至于跌回14年年中牛熊分界的起点,概率是非常低的,由此,如果熊市继续低迷下去,主力资金左侧交易的入场区域不难把握。
7.仔细研究个股比分析指数波动重要的多得多,即使不得其法,多看看过去20年那些优秀企业穿越牛熊的成长经历,(这些企业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特质,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当时的经济大环境和消费、科技趋势是如何的,为什么这些企业成功了,有的当时被给予厚望的反而失败了?诸如此类),然后,按照自己*思考的眼光,用这种思考方式和结论,按图索骥、找寻新的、尚在成长中的小企业,彼得林奇说他选股就是不停的在翻石头,我们的资质远不如彼得林奇,翻十块如果成一个teenbager,这个收益应该也跑赢大势了。
以上就是中国股灾是哪年?回顾中美股市历史上的股灾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壹榜财经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