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辞职一般什么流程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Hi~ 大家好,我是可米同学,是「善知岛英语」的创建者之一。个人选择之路进入互联网教育公司,深度参与付费用户 100 万+ 的核心课程项目;公司规模达到 3000+ 人,即将赴美上......接下来具体说说上市不到两个月
公司不放人,如何才能快速离职?
要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一个特别妥善的解决方案,我们至少需要明确并处理好3个问题:
靠前,公司有没有不放人的权利?
第二,关于离职,劳动合同法对员工一方的义务是如何规定的,我们有没有履行到位这个义务?
第三,在明确法律底线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沟通和处事技巧,让事情尽可能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01
员工提离职,用人单位没有不放人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虽然白纸黑字的条款写在这里,但还是有很多职场人,包括公司老板和各级管理人员,也包括普通员工,并不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通知”的意思就是,只需要知会你知道,但不需要得到你的同意,因为没有赋予你这个权利。
所以,员工想要辞职,不存在公司放不放人的问题。
02
想要顺利离职并且不承担法律风险,需要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履行了通知义务
从以上引用的法条可知:
对于离职员工来说,也不是想“快速离职”就能快速离职的,试用期员工需要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
已经转正的正式员工,需要提前30天通知,而且还是要求书面通知。
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据此检视一下:
这样检查下来,没有做需要补的就立即补上,如果已经都做了,那也就知道: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我们能不能立即就离职走人?如果不能,那什么时候可以?
03
法条之外,双赢思维下的有效沟通,也至关重要
前面我们讲的这些,是完全从法律角度来说的。
现实中,员工辞职公司不放人,要么是希望挽留员工,要么是不知道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我们自己可以先大致判断一下,公司是属于哪种情况?
假如是想要挽留,我们自己已经下定决心要离职,那就坚决一些表达自己急于离职的态度,并且 跟领导一起想办法:
自己离职后,各项工作都交接给谁,后续的工作如何开展?
沟通下来,也许当场就能够把领导最担心的问题给解决了。
趁着领导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心情大好的时候,表达自己想一两天之后就离职的愿望,即便按照法律规定还需要一个月之后才能离职,也极有可能获得批准。
如果是领导不知道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就告诉领导有这样的规定,并表达自己会按时离开的决心。
领导自然也就知道多说无益,可能顺水推舟,也让我们立即就开始着手办理交接和离职手续了。
啥情况?上市不到两个月,公司董事长辞职
公司上市不到两个月,董事长辞职了!
哈铁科技(688459)12月9日公告,公司董事会于前一日收到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黄俐的书面辞职报告, 黄俐因工作原因申请辞去公司靠前届董事会董事、董事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及法定代表人相关职务。 截至本公告日,黄俐 未持有公司股份。
公告称,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规定,黄俐的辞职申请自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黄俐辞职不会导致公司董事会人数低于法定人数,不会影响董事会和公司经营正常运行,不会对公司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规定,公司将按照法定程序尽快完成公司董事增补、新任董事长的选举、调整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变更代表人等相关工作。在选举产生新董事长之前公司将按照《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履行管理程序。
公告称,黄俐在担任公司董事长期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公司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公司*发上市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及公司董事会对黄俐在任职期间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招股书,黄俐 出生于1963年9月, 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硕士研究生学位,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至2009年9月,历任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分局房产建筑段工程师、段长助理和段长;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任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房产建筑段段长;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任哈尔滨铁路局土地房产管理处处长兼局房产管理所主任兼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2010年10月至2017年6月,任哈尔滨铁路房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任哈尔滨铁路局佳木斯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2018年8月起,任哈铁科技董事长、哈铁科研所负责人。 董事长任期为2021年6月28日至2024年6月27日。
哈铁科技主营业务为从事轨道交通安全监测检测、智能装备及铁路专业信息化业务。 公司于2022年10月12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据2022年三季度财报,该公司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94,550.63元,同比增长118.05%。
截至12月9日中午收盘,哈铁科技涨0.21%,报9.37元/股, 总市值44.98亿元 。
来源:读创财经
公司上市前离职,进入大厂转型产品经理,毕业8年我为何这么折*
Hi~ 大家好,我是可米同学,是「善知岛英语」的创建者之一。
个人选择之路
进入互联网教育公司,深度参与付费用户 100 万+ 的核心课程项目;
公司规模达到 3000+ 人,即将赴美上市我却选择离开,前往香港进行学习;
进入互联网大厂后,带着 6 年教学研究经验,从课程设计开始转行产品经理;
工作 7 年之际,再次思考我还可以做什么,决定开启内容品牌「善知岛英语」...
由于我们家一直采取“放养”政策,家人只提供建议决定都是自己做,于是,毕业后我开启了上面说到的,个人选择下的“折*”之路。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过去几年的经历和开启这个品牌的故事。
兴趣好奇,带我进入互联网教育
一脚迈入互联网教育时,一切还处于萌芽期,还没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也就不那么广为人知。
当时在实习生招聘平台上,我看到了某互联网教育公司「英语课程设计」的岗位。
我本身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从小到大对学英语乐在其中,对研究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 App 上学英语”这个学习方式在当时并不是很流行,我对此感到很是新鲜。
尽管公司当时规模很小,只是一个 30 人左右的创业团队,但是创始人团队背景很强。因此,我怀揣着好奇和兴趣投递了简历。
面试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实习时,恰逢公司新的核心课程项目立项,负责人询问我是否愿意全职加入。
当时公司创业的氛围很是浓郁,人际关系也轻松简单,CEO 面试时非常真诚地描述了“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的蓝图。
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兴趣和好奇,我做出了毕业后的靠前个职业选择:投身互联网教育。
「办公室白天的景色」
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一度让初入职场的我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习惯工作节奏、掌握核心工作技能、快速上手工作内容,我每天早上九点前会到公司,晚上也常常加班到夜深人静。即便是睡觉前,躺在床上也是在复盘当天的工作,或思考第二天的规划。
与此同时,作为小白,我一再告诉自己, 可怕的不是不懂,而是不懂装懂,不会的一定要观察学习,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还记得在项目开始几个月后,我们信心满满地将做出的 demo 版本拿给老板、课程总顾问和其他同事展示。没想到,得到的反馈完全和预期相反,大家对于整个课程的体验并不认可。
课程总顾问甚至说:“如果一个令人满意的产品是 100 分的话,这个版本在我心里只有 20 分!”
当时公司正面临新一轮融资压力,这个项目可以说背负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使命。
面对巨大的压力,大家迅速复盘了之前的不足,重新对齐了标准,开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一群人还共同经历了“集体被关小黑屋”的开发历程。很多时候半夜两三点我们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紧急时还以半个小时为时间段来进行排期。
「办公室夜晚的景色」
后来我们终于按期交付,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产品按期发布上线后,随着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付费用户量也在不断攀升,两年内就达到了百万级别。
我参与研发的课程,包含从基础到高级共 12 个等级,数量达到 400+ 课时。再回想起来,那时虽然忙碌,但是并不觉着有多么辛苦,可能是因为 做一个创新项目给我带来了满足感 , 做一个有实际用户价值的产品给我带来了成就感 , 强大的团队凝聚力给我带来了归属感。
这也让我感受到,只有做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的事情,和靠谱的小伙伴共同努力,才更容易找到工作的热情。有了这份热情,才更能够坚持做下去。
不设边界,种下产品经理的种子
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团队也从最初的 5 人,增长到 30 多人。我也在老板的鼓励下,承担了很多本职工作之外的职责,比如,和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协作,沟通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需求。
我还负责了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迭代工作。一个好的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内容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够提高产品、教研、研发等职能的协同效率。
我对课程的内容逻辑、题型需求和录入方式进行了梳理,也和负责研发的同事进行了充分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靠前版系统的开发。
我们没有止步于靠前版系统的上线。投入使用后,我们广泛收集反馈,了解大家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并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在完成三个大版本迭代后,内容管理速度提高了 50% 左右。这不但大大提升了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重复工作带来的错误率。
在这个过程中,我因为没有系统的产品培训,很多东西只能自学,或者向更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开发和设计师请教。
当时的工作中涉及了很多需求和痛点分析,目标制定,目标**为产品需求,需求优先级排序,跟进需求开发、测试和迭代等。以上种种任务,都在无形中培养了我的产品思维。
这段“不设边界”的工作经历,也为我后面转型产品经理埋下了种子。
同时,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工作初期,不要把自己完全局限在本职工作的范围内,只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承担更多的职责,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寄语用户的运营活动」
除此之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和那时共同搬过砖的很多小伙伴,随着了解逐步加深,成为了生活中的挚友。
当时的我比较慢热,还被一些同事形容非常“冷漠”,但是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相近的人总会相互吸引,信任感会因为互相认可而建立。
虽然和大家的交往没有抱着什么功利的态度,但是积累的这些信任关系,确实为我后面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会。
「公司年度游之沙巴行」
是走是留,忙忙碌碌中的灵魂追问
后来,互联网教育市场逐渐火热,公司也乘着势头迎来了高速发展。
工作的几年,由于工作完成度很高,我也收获了老板和合作伙伴的认可。靠前个课程产品顺利发布所有内容后,我又加入了另一个人工智能赋能英语学习的课程开发。
「认真使用产品的“证据”」
我在第二个项目承担的工作任务,和靠前个较为相近,个人工作技能的提升速度有所放缓。
由于对教育的认知来源于工作中的积累,我开始萌生了一些想法,就是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将来如果有机会,也考虑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
经过调研,我选定了香港大学教育技术项目。由于工作繁忙,申请时我找到中介帮忙跑流程。
刚开始中介评估的结果是,港大的教育专业世界排名一直在前 10,申请人数居高不下,加上我之前的专业一直是文科,现在跨专业申请理科,因此,成功的概率很低。
虽然如此,我还是认真准备了申请材料。我个人的感觉是 如果有工作相关经历,应该是很重要的加分项,有了工作经历一般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申请原因一定要明确且真诚。
话说回来,最终决定重返校园,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两个月后,当我收到港大录取的 offer 时,公司的发展正充满希望,已经有了短期内赴美上市的规划。如果留下来,能够见证并参与公司里程碑式的发展。另外,我和老板同事都建立了很强的信任感,有一群很珍贵的职场伙伴。
是走还是留,我陷入了深深滴纠结,甚至数周辗转难眠。
这个时候,我思考了一下个人的长期目标,得到的结论是: 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如果可以,依靠专业技能成为教育自由职业者。
这样说来,选择 「离开」,就可以快速提高教育专业技能、补足学术研究的短板、获得未来想要进一步深造的学历背景。
如果选择「留下」,虽然可以继续积累职场专业技能、积累工作中的人脉、获得更好的收入,但是前两个目前都已经有些陷入“瓶颈”,“更好的收入”也是后期也可以实现的短期利益。
这样看来「离开」和「留下」的矛盾,本质上更像是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的冲突。经过慎重考虑,我还是愿意选择牺牲部分短期利益,来实现更长期的目标。
于是我下定决心决定重返校园,接受系统专业教育。
「图书馆一角」
「学习“三件套”」
断舍离后,进一步实现认知成长
学习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和实践层面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段经历中强调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
刚开始时,导师会在研究的课题下推荐学术论文和图书,让我们进行阅读分析,还会提供一些问题,帮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之后写出论点明确的文章。
除了让需要理解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研究中有哪些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案?能否用系统性的语言来描述解决方案?
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去记忆文章重点和中心思想,养成了我在看其他人写的内容,尤其教材、权威文章和著作时,总觉着哪哪说得都很对,哪哪说得都很好。
现在到了在需要批判性地输出自己的观点时,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于是我开始研究导师给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强迫自己抛开他人观点的影响,进行**思考,并阅读更多的内容来解决或者充实自己思考中的问题,最后形成系统性论述的文章。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要吸收有价值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辨的意识去探索内容中的问题,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没有什么选择适用于每个人,也没有什么选择一定是对或者错。
没有做出这个决策时,我也很犹豫,总在想万一走过去,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办。多亏当时来自亲妈“有舍有得”的劝慰和家人毫不犹豫的支持。
如果说“舍”,可能就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深感信任的一群人以及其他各种点点点。
换回的“得”,应该是明白了如何在不同阶段判断自己需求的优先级,同时坚定了自己想做教育的长期目标。
「图书馆外粉色的天空」
「下课后最喜欢逛的码头」
深思熟虑,从课程设计转型产品经理
毕业后,我产生了一些创业的初步想法,想做一些感兴趣的教育项目,但还是感觉有些不自信。在前同事的介绍下,了解到某拥有 10万+ 员工的互联网大厂在做的一个创新教育项目。
当时我也想继续学习「如何用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积累大厂工作经验,学习高效协作和沟通方式。在几轮面试后,我选择了加入这个项目。
后来,项目由于资源问题停止开发。在做了 6 年左右的教学研究和课程设计工作之后,我开始思考,除此之外,我还可以做什么来踏出舒适区,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
这个时候,非常感谢同事的推荐和新项目老板的信任,我开始加入另一个从 0-1 的英语口语算法评测项目,开始了从课程设计到产品经理转型之路。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有:
1. 感觉产品经理工作具有挑战性, 产生了很强的个人兴趣 ;
2. 了解到这个工作更加接近用户和业务, 对于综合技能提高有很大帮助 ;
3. 课程设计受环境影响工作机会减少, 转型可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
本来以为自己一直深处互联网行业,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协作一直很多,尤其是产品经理们,所以掌握起这些技能应该不难。但是,现实很快对我啪啪打脸。
我工作多年形成的教研思维,和新岗位的产品思维非常不同的。转型后,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我认为从教学和目标角度应该如何设计”,而不是“从用户和业务价值视角来看应该如何决策”。尤其是在最初写产品方案时,经常抓不住重点,甚至一度出现了自我怀疑。
后来通过工作中的学习和实践, 我发现如果在教育领域做产品经理,拥有教学视角不是坏事。在设计和落地产品方案的过程中,基于对教学的理解,从产品思维出发进行规划和思考,就能更好地将现在的工作和原来的经验相结合。
「开完会后外面的灯都亮了」
初为产品,寻找资源进行自我提升
我做产品经理的经历,和其它资深的产品相比,尚且处于初期阶段。如果想要实现「 依靠专业技能成为互联网自由职业者」 这个长期目标,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综合能力需要进行提升。
除了工作可以提供的实践机会之外,我也在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寻找线上学习资源和社群进行产品能力的学习。
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唐大的价值个体课程,我认为刚好跟自己想要系统提升的核心产品能力相关,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学习也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1. 打开了格局,不再将努力局限于基础工作
刚转型时,我会觉着主要的经历应该放在日常工作上,后来才知道,这才是“冰山一个小小角”啊。也让我意识到不能够“用行动上的积极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还是要有更全局的思考意识。
2. 拓展了人脉,认识了一群积极上进的伙伴
我在和社群小伙伴沟通学习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落落同学,在我心里就是“学霸该有的模样”。每当我想找理由拖延时,就去看看其他人的行动力,然后默默开始学习。
3. 受到了鼓励,终于迈出公开表达的靠前步
课程也让我意识到公开表达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公开表达,才能够获得反馈,驱动自己不断进步,完善自己的认知。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也调整了心态,希望在输出中得到反馈来提高自己。
「学习社群中小伙伴的交流」
毫不犹豫,开始个人内容品牌探索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个人兴趣,我们做出决定,开始运营我们的公众号「善知岛英语」。 选择才刚刚开始,和开启任何一段新旅程一样:有忐忑不安,也有热切期望。
未来,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和大家共同交流成长,目前的内容规划有:
「英语学习」:专业解决方案,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等话题;
「个人成长」:个人生活和职业成长过程相关话题;
「教育思考」:教育认知和教学方法相关等话题;
「产品道路」:课程产品中踩过的坑和学习到的内容。
如果你对其中任何一个感兴趣,都欢迎关注我们,我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
同时我们还考虑, 如何将过去学习和研究的经验**成系统的内容,更近一步地和大家分享沟通。
最近和朋友们经常聊到,未来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我逐渐开始意识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既要“抬头看天”,有长期的规划;更要“低头看路”,珍惜当下的时间。
目前为止,我还是想选择守住自己对教育和产品的热情。如果持续输出能够鼓励自己走得更远,那我希望借助「善知岛英语」这个平台,继续培育“教育改变认知,认知改变生活”这颗小小的种子。
写在最后
提到选择,我们可能会想到“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的玩笑。
小孩子要选的,可能是关于事物喜好和时间安排的问题。(小孩子表示很难选好吗!)
比如:“玩具小熊和玩具火车,你更想要哪一个?”(都想!)
或者是“你想上完网课再出去玩,还是出去玩之后回来上网课?”(都不想!)
成人世界的很多选择题,不仅没有全都要这个选项,甚至一不留神做了某个选择后,就直接改写了未来的方向。
如果说“还有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幸运”,那我希望自己更加积极主动,才能不愧对这份幸运。
欢迎登上我们小小的善知岛,
以上就是上市公司辞职一般什么流程?上市不到两个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壹榜财经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