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亏钱不想买理财产品怎么办办了签约理财不想理财
“为什么下跌?”“什么时候能够赎回?”是小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但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政策变了、算法变了。文 | 高越编辑 | 楚明运营 | 绘萤1995年出生的邱蓝,最近有......接下来具体说说为什么宁可存定存也不愿意理财
买股票基金或者投资A股出现亏损倒也算了,这些本就是高风险高收益金融产品,大家应该都有心理准备,咱们的大A可是从6124点和5178点跌到2000多点过的,现在的调整相比于当时的大跌根本不算什么。
但近几天购买理财产品和债券基金的人发现自己也在亏损, 亏得比较惨的时候三天就会将之前两、三个月积累下的收益全部抹平,甚至还搭进去一些本金。
我们把投资者分成两类,靠前类是崇尚高收益、接受本金可能遭受大幅亏损的“胆大者”,第二类是追求稳定收益、看到本金亏损会产生焦虑的“胆小者”,前者主投股票、后者主要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
从靠前款低风险理财产问世以来已过了好多年,在“胆小者”的传统理念里R2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几乎与定期存款一样,从没有想过会发生亏损,毕竟追求的也就是每年3%-5%低收益。
可事与愿违,现如今R2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经常给人带来“惊喜”,去年年底至今年一季度有过一次持续下跌,后来市场开始反弹,亏的钱基本上都回来了,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事, 如今痛苦回来了。
有位粉丝给我发来私信说买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净值跌了多日,跌得最凶的时候一天就跌去了0.3%,感觉快疯了。有朋友可能对一天跌去0.3%没有什么概念,我来换算一下。
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多在3%-5%之间,换算成日收益率为0.008%-0.013%,跌去0.3%相当于之前30天的收益没了,一天亏掉了一个月的盈利。 与此同时,0.3%的日净值亏损率换算成年净值亏损率为109.5%。
这么一算大家应该能够体会理财产品一天跌0.3%是有多恐怖了吧?
为什么收益率并不高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最近亏损严重呢?这要归结于债券市场最近的崩盘式下跌了。
理财产品和债券有关?没错,关系大着呢。
我们购买理财产品是将资金交给了投资经理,由他们代替我们在各类金融产品市场上投资操作以获取收益,当然投资亏损的不利后果要由我们自己承担。
R2之所以被称为低风险理财产品是因为投资经理们不会用大家的钱购买股票、衍生品等波动大的金融产品,钱主要被投到了两类产品里, 靠前类是几乎没有风险但收益率很低的存款等货币型金融资产,第二类是收益率稍高但可能会出现亏损的债券型金融资产。
货币型金融资产很稳,几乎不可能损失但收益率实在太低,还不如自己存钱,将全部资金投入货币型金融资产的理财产品里最典型的要数余额宝了(风险等级为R1),这玩意现在的年化收益率不到1.5%,我相信大部分人根本看不上。
为了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R2级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不可能将资金全部投到货币型金融资产里去, 操盘的投资经理或多或少会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债券上。
别觉得是投资经理乱操作,每一款R2风险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上都明确写着底层资产里包括债券类型的金融资产,如果不投债券根本没法做到3%甚至更高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同样,一份风险一份收益。
因此,你购买的虽然是低风险理财产品,但一部分资金实际上投到了债券上去。
如果您看懂了以上内容就应该知道理财产品收益率如何主要看投资经理们购买的债券表现怎么样。
市场波澜不惊时投资经理的水平决定了所购买债券的表现,但当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的时候水平高的投资经理也难以改变局势。
这就好比A股大盘在那暴跌,几乎所有股票的价格都在下降,炒股水平高的人也会亏钱,较多就是少亏点而已,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对抗市场形势。
最近的债券市场正在经历动荡, 请看下面这张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图。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0月31日的时候为2.64%,之后开始大幅上涨,是在11月14日那天几乎是以直线形态涨了上去,这一天也是低风险理财产品跌得最凶的时候,前面说到粉丝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单日下滑0.3%同样是在11月14日。
由此可知国债收益率与理财产品的净值成反比,国债收益率大涨、理财产品就会大跌。
这里科普一个小知识,债券价格是收益率成反比,持有债券到期后获得的本金和利息是不会变的,买入的价格越低意味着到期收益率就越高,所以国债收益率直线上涨表示十年期国债的价格最近在大幅下跌。国债尚且如此,各类企业债的情况就更好不到哪里去了。
债券是理财产品持有的金融资产之一,价格下跌后传导到了理财产品的净值上。
低风险理财产品按照封闭与否分成三种,封闭式理财产品、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半封闭半开放式理财产品。
封闭式指的是买入后不能赎回,到期后本金连同收益(包括负收益)一起还给投资者;开放式指的是买入后随时能够赎回,也可以再追加购买;半封闭半开放式形式多样化,比如买入后的前两个月不能赎回,之后可以像开放式那样随时赎回或者追加投资。
如果你的理财产品属于封闭式的,那么不要多想了,反正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到期后拿回,赚就是赚、亏就是亏。
如果是开放式或半封闭半开放式的会面临是否赎回的选择, 我的建议是不要轻易赎回。
最近债券价格大跌是因为市场对于未来资金吃紧的悲观预测,随着优化防疫20条政策的出台实体层面上出现了转折,不再需要通过“放水”刺激经济,没有增量资金让市场担心缺钱,于是机构抛掉了持有的部分债券以囤积资金,债券价格由于抛压而下跌。
但资金不会一直缺下去,等到形势变化后债券价格是会反弹的,中国的债市虽然经历过熊市但不像股票市场那样牛短熊长、绝大部分时间里债市还是很不错的。
投资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被短期波动所影响, 以债券打底的固收类低风险理财产品不会一直亏下去, 就像去年年底的那波一样,当时急着赎回的人最终卖在了低点,之后可能又在高点买了回来,一来一回亏得更多。
最后,建议实在忍受不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朋友考虑全部赎回或是等封闭式理财产品到期后不再购买,把钱全部存入定期存款或者购买国债,预期收益虽然低了但心理上不再会受煎熬。
随着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全面取消,未来还会时不时出现阶段性亏损,既然不愿意接受就选择彻底规避风险,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理财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将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定期,那么为什么宁可存定存也不愿意理财呢?理财风险很大吗?下面财经君为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为什么宁可存定存也不愿意理财?
1、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风险厌恶性投资者而言,定期存款风险很低,而理财产品则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因此,相对于理财产品,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会更倾向于将钱存入定期存款这种有稳定的利息收入的保本型理财。
2、缺少理财理念:许多人对于理财知识了解不足,不清楚哪些理财产品风险可控、收益稳定,哪些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炒股类产品。这导致许多人对于购买理财产品存在着担忧和不信任。
3、便利性:定期存款具有简单、便捷等特点,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非常普遍,可直接网上或者银行柜台操作。而理财产品则需要考虑产品选择、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复杂。
4、资金流动性:另外,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在一定时间内往往不能随意提取,而定期存款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支配资金。
理财风险很大吗?
实际上,理财并不一定比存定存的风险大,甚至有时候风险可能会更小。
首先,需要明确理财的概念。理财是指通过购买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来获取投资收益。相比于存定存,理财的收益率通常更高,但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其次,要了解风险是如何产生的。理财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波动带来的价格波动,以及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行业和公司业绩风险。而存定存的收益率虽然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货币贬值和通货*胀等风险,导致实际收益可能不如预期。
第三,需要考虑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的风险与收益相对应,如果投资者具备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较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但如果投资者不能承受风险,或者对于市场变化缺乏充分理解和信息,那么存定存则可能是更适合的选择。
最后,要注意理财产品的选择和管理。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包括产品类型、风险评估、收益率等因素。此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避免过度集中投资、过度追求高收益等情况。
“为什么下跌?”“什么时候能够赎回?”是小陈被问到较多的问题。但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政策变了、算法变了。
文 | 高越
编辑 | 楚明
运营 | 绘萤
1995年出生的邱蓝,最近有点丧。近1个月以来,她养成了习惯,每天下班五六点登录银行App,查看所购买理财产品的当日盈亏情况。但连续很多天一直飘绿,很少见红。只要一看到绿色,她就知道,“今天也是为银行打工的一天”。
搞钱,是当代年轻人心中的头等大事,邱蓝像许多人一样,担心玩炒股“水太深”,买基金“做韭菜”,因此选择了被誉为“稳健理财代名词”的银行理财产品。去年10月份,邱蓝拿出了7万元小金库作为本金,跟着表姐一起购买了中国银行某R2级1年期理财产品。
但她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没赚到钱不说,还亏损了将近1000元。
这并不是个例,从今年3月开始,银行理财已经纷纷“破功”,净值型产品“破净”不断。(注:指的是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剔除近6个月无净值的产品后,理财市场存续产品28754只。破净的理财产品已达2198只,占比为7.64%。涉及的机构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以及合资理财公司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
面对满眼绿的银行理财,邱蓝们不明白,为什么最稳健的银行理财还会亏钱?
沈浩文越想越郁闷,“本以为把钱放银行里风险最小,结果赔得较多”。从年初到现在,他的银行理财是一连串的绿色,晃得人眼睛疼,较多的时候,亏损达到了7900元,后来略有回升,目前还亏4000多元左右。
他是有经验的理财老手了。毕业后,他一直在学校高中部做招生工作,存了些积蓄,他觉得“钱放着也没用”,决定拿出来理财。
沈浩文有个准则——可以少赚,尽量别亏,所以一开始他就把银行理财列为选择。但在2014年,银行理财的利率普遍不高,“差不多的利率,银行需要5年,其他的1年就行”。
几年来,沈浩文的收益一直很稳定,从未出现过亏损,短短几年赚了6万多元。有了经验之后,沈浩文更是提出可以帮爷爷奶奶理财。去年年中,他先投了20多万元,购买了交通银行某利率喜人的理财产品,2个月后,再次追加10多万元,继续加购。
沈浩文对银行的稳定性很信任,不太盯着收益情况,三四个月才上线瞄一眼,一开始的确稳步获利,半年赚了4000元,他也越来越放心。但等他今年3月再登录一看,却早已变了天地,不仅把去年在基金里赚的钱一赔而空,还亏了本金。
▲ 沈浩文的银行理财累计收益持续为负数。图 / 受访者提供
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鲍宁从未碰过其他理财方式,一上来就瞄准了银行理财。她希望“家庭财产不贬值”,但又经不起风险,只想走最安心的路,“大多数家庭应该都这样想,稳健是靠前位的”。
她一共购买了3家不同银行的产品,基本都难逃亏损,但最让她“愤怒”的还是建设银行。她是金卡用户,有自己熟悉的理财经理,即使利率不如其他银行,她也仍然基于信任选择了对方推荐的产品——某3年期产品,但没想到,却跌得最惨。
虽然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不好,但也算起起伏伏,只有这个产品几个月来只跌不涨,一路跌破净值。如今,不到5个月,她的账面已经亏损将近5000元。
这些无奈的理财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购买的都是被称为“入门级”的R2级理财产品。一直以来,理财产品被按照风险等级分为R1-R5不同类型,由低到高,风险逐层增加。R2级,是风险等级较低的一种稳健型产品,被认为几乎跟存款类似,只有利息多少的差别,很少出现亏本。
现在,情况显然已经不大一样。打开社交平台,随处可见“XX银行一生黑”“避雷XX产品”的吐槽帖,许多人的亏损要比沈浩文等人的多:一位广发银行理财者,投了80多万元本金,已经亏损上万元,想要找理财经理要说法,却发现对方已经辞职;一位投入超过100万元的理财者,前天亏3千元、今天亏4千元,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
最让小白们放心的“保本”理财,突然不香了。
“又是不敢上班的一天。”
一大早,小陈在朋友圈里更新这样一句话。她是成都某分行的理财经理,客户一旦出现亏损,靠前个找的往往就是他们。小陈所在的银行零售客户众多,近段时间,她的手机几乎没有停过,每天都能收到几百条客户的消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应对询问、安抚情绪,稍有延迟,就会收到语音轰炸。
“为什么下跌?”“什么时候能够赎回?”是小陈被问到较多的问题。但解释起来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政策变了、算法变了。
2018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新规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不应该也不能保本。从前之所以保本,是因为被异化成了“银行存款”。也就是说,类似存款的银行理财将被叫停。
只不过新规并没有“硬着陆”立马实施,而是采取了3年缓冲期。原定于2021年4月的实施期,又因疫情影响,被延长至年底。因此,直到2022年1月1日,“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才正式成为过去式。
小陈想要向客户解释,“以前其实也不保本,只是客户看不到,全由银行兜着”。至于为什么“看不到”,是由于“刚兑”算法的缘故。
过去,是定时定点兑收益,客户对到期日和收益全部一清二楚。时间一到,本金、收益自动打到卡里,不出现亏损,也拿不到额外的更多收益。但现在,“真净值”算法时代到了。客户能看到当下真实的盈亏状况,到期后需要按照实时净值购买和赎回,赚与亏都源于自己的选择。
政策与算法的变动,说起来不复杂,听进去不容易。小陈在实际沟通中,“客户往往无法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她在朋友圈分享标题为“为什么R2级产品也会出现亏损”的文章,又私发给客户写着“专家提示阶段性回撤不代表实际亏损”的截图,但都收效甚微。
一名没有办法的客户经理选择自爆亏损情况,希望给客户一点安慰。小陈打算之后也这样效仿。
除了客户,小陈还收到许多家里亲戚的询问,甚至是埋怨,“说是不是我推荐了不好的产品,才让他们亏了这么多钱”。面对这些质问,小陈很委屈,毕竟之前赚了钱的时候没有人说是她的功劳。
之前,小陈在某红书上有一个账号,她有时会分享一些理财心得,也常常有人通过评论、私信向她咨询。她一直觉得这是一种“业内人”的小光环,但现在只要随便一刷,关于银行理财的吐槽铺天盖地:“被XX套牢的小白!”“XX银行在偷我的收益!”……她已经不敢再发声了。
如今,小陈每天都在期待着收益回升,也在担心着会不会收到新的客户投诉。
▲ 图 / 视觉中国
对于很多人来说,搞钱分两步,靠前步是护好本金,第二步才是创造收益,并且靠前步的重要性要永远大于第二步。
身为理财小白,邱蓝更是如此。她胆子小,也没有经验,刚刚工作2年,积蓄并不多,选择理财只为帮助自己实现保值增值。但她不敢尝试风险高的股票,“我身边的朋友,炒股的全都赔了,动不动就三五万,一眨眼就没了”。她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付诸东流。
后来,一位好朋友告诉她,基金一点都不难,可以带着她一起玩。但去年,基金市场一片绿,她和朋友也难逃成为韭菜的命运,搭进去了几千元。谈到这里,邱蓝形容自己的理财路是“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一次,是由于家里人的推荐,加上对银行天生的“信任滤镜”,才让她重拾信心。一开始她认为,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时至今日她才明白,是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银行理财已经换了新玩法。
新玩法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盈亏波动将成为常态。
不少投资人士都曾在媒体报道中提出并解释这一说法,以稳健著称的R2级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或混合类产品,并且可能持有部分权益类资产。也就是说,一旦股票、债券市场出现波动,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理财产品和以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为主的理财产品势必会受到影响,收益下跌。
上个月,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就与“股债双杀”的市场波动有着很大的关系。
说是常态,也因为这是未来的变化趋势。从前,在理财产品中,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往往较低,所以浮亏比较少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理财子公司开始发行新产品,加码权益类的投资,出现短时间内的浮亏波动是可以预见的。
从此,银行理财产品也要像基金一样,进入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时代。
▲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持续下跌。图 / 网络截图
从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被蒙着黑布的箱子。如今,黑布被揭开了,箱子变得透明,理财者看得见真实盈亏,只是无法操作,决定赚与赔的是最初的选择。这就意味着理财者要转变原有的“一定不能亏”的心态,也意味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银行理财。
时至今日,沈浩文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心理预期,“之前觉得只能亏一点儿,但现在只要亏损在1万元之内,我都可以接受”。但他觉得家里老人不太容易转变心态,也不理解政策,决定先不告诉他们实际情况,只说总体是赚的,让他们放心。
但变化之后,沈浩文却不太喜欢这种“看得见、动不了”的感觉,“银行还是定期的,一旦跌了,你就只能看着,感觉自己的钱像被锁住了一样”。因此,他还是更喜欢基金,一次不用买很多,涨势好就接着投,不对劲就随时赎出来,手续费也不高,让他的心里更踏实。
不少理财者都有着相似的想法,他们不想眼看着亏损,只能一边心痛、一边撕日历。
但不少投资人士都认为,理财者应该理性看待短期浮亏,长远来看,固收类产品仍然相对安全,是追求稳健收益的合理工具。
更多理财者正在劝说自己适应变化,邱蓝也决定从“小白”向上进阶。这段时间,她看了很多分析文章,明白了银行理财的浮亏原因,每天有所回涨的收益更是安抚了她的情绪,让她不再过度焦虑。
邱蓝把每天看盈亏的行为比喻成抽盲盒,“打开之前,你完全不知道今天是赚是赔”。前些天,她的运气一直不好,抽中的都是“瑕疵品”。现在,她只希望能在到期之前把亏损持平,不亏本金。
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后,邱蓝决定跳出漩涡,做个理性玩家,她卸载了购买理财的App,“我打算3个月都不看了,最后直通大结局吧”。
▲ 图 / 电视剧《半泽直树》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文中邱蓝、沈浩文、鲍宁为化名。)
参考资料:
1.国际商报,股债双杀,“保本理财”为啥也不香了?
2.中国基金报,投资者懵了!银行理财也频现“破净”
以上就是炒股亏钱不想买理财产品怎么办办了签约理财不想理财?为什么宁可存定存也不愿意理财?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