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基金到期不赎回会怎样
首先和大家汇报下昨天的投票情况,只有14%的小伙伴“已经(或准备)割肉”,“佛了”和“越跌越兴奋”的小伙伴都有40%左右,大部分人的情绪还是蛮高的。可能有人要说了,情绪这么高,那说......接下来具体说说
银行理财产品在2022年11月份开始一轮下跌之后,本以为12月份会止跌企稳的,但谁也想不到,12月又开始下跌,而且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下跌幅度比11月份还更凶。
许多银行客户为了不扩大损失程度,及时止损,赎回了理财产品。但还有一些客户购买的是有固定期限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想赎回也赎不回来。于是,这部分客户就很想知道: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打开赎回时,会不会亏到本金?
关于封闭式理财产品打开封闭之后还会不会本金亏损的问题,主要看2点。在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先了解理财产品收益的构成。
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金是债券,债券的收益构成主要有2个部分:
一是债券到期时所获得的利息,例如某债券票面利率为3%,那么持有到期时就能获得3%的利息。
二是债券的交易价格,例如某债券的票面价格为100元,但由于市场上供大于求,债券转让时价格不能达到100元,例如90元,那么就亏损了10元。但如果溢价卖出了债券,例如100元的债券卖出了105元的价格,那么就赚了5元。
弄明白了银行理财产品所持仓的债券收益构成之后,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时会不会亏到本金的2种情况:
1.赎回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会不会持续增多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至少29万亿元,构成这29万亿理财规模的客户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会继续持有银行理财产品,有的人则会赎回理财产品。当然,也还会有一些人会买入理财产品。当买入理财产品的金额小于赎回理财产品的金额时,银行或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就要被动地卖出债券来获取现金,支付给赎回理财产品的客户。
如果赎回的量越大,银行或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卖出债券的量就越大(其中包括卖出已经非常有价值的债券),这样市场上的债券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持续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那么债券的价格就越来越低(这个情况被业内称为“负反馈机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债券市场状况持续不好,迫使理财产品管理机构低价卖出债券的客户,不仅仅是银行的理财客户,还有债券基金的基民。
当市场上债券低价卖出带来的损失高于债券到期获得的利息收入时,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理财产品到期赎回就会亏损到本金。例如,某款理财产品卖出债券的损失是10亿元,债券到期获得的票面利息是8亿元,那么这款理财产品的收益就是-2亿元,这2亿元的损失就要平摊到购买这款理财产品的客户身上。
那么,银行理财产品什么时候会上却跌企稳呢?当上述的“理财赎回与债券卖出”这个负反馈机制趋缓并结束的时候,也就是银行理财止跌企稳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债券市场大反弹的时候。这个时候何时会到来,不好准确预判,但终将会到来。
2.理财产品持有的资产会不会出现暴雷
上述靠前点的情况,是针对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和债券市场来说的,但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时的收益的因素,除了整个债券市场的情况之外,还有个别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理财产品持有的债券资产会不会“暴雷”。
如果遭遇“暴雷”,不仅收不到债券到期的票面利息,连本金都不能全额收回。这种既损失票面利息又损失债券本金的情况,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大幅亏损。如果你刚好购买到这款理财产品,那么本金亏损是大概率事件。
一般来说,作为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的债券有2种,一种是利率债,一种是信用债。利率债(例如,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是较为安全的债券,不会发生暴雷的情况,而且也容易受到市场的欢迎。例如,仅在2022年12月5日到9日这一周,银行自营盘承接了870亿元的利率债。
信用债(例如,企业债、公司债、次级债等)发生暴雷的风险较大,在市场风险较大的时候,购买的机构和个人也很少。对比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低一点,但持有的信用债较少;区域性的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一些,但持有的信用债也较多(例如城投债),风险也更大,这也符合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总的来说,就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止跌企稳要分2步走。靠前步是银行大幅接盘利率债,保险机构大幅接盘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缓解理财产品赎回的冲击,这一步已经在进行了。第二步是信用债利差走阔到一定程度,下行空间也会降低,市场就会迎来修复,这一步还要等待一些时日。
随着这两年A股市场的反弹,基金投资愈发火热。目前,市场上的基金数量已经由2019年的不到7000只达到了现在的13900多只。
单单今年以来,新发基金数量就达到1391只,总发行规模为2.35万亿元尤其是进入10月,各类新基金发行更加密集。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共有195只新基金进入发行阶段(A/C份额合并计算)。
但很多想要投资新基金的朋友却发现,这些新基金不少产品都有一定期限的“基金封闭期”,甚至一些债券基金也封闭7天到一个月不等,看着这么长的封闭期,有些朋友就打起了退堂鼓。
那什么是基金封闭期?为什么要设置基金封闭期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封闭期通常是针对开放式基金而言的,主要是指基金从募集资金到投资必须经历的4个时期之一。
一般来说,募集期满验资结束后,基金就会进入基金封闭期。在封闭期内,基金既不接受申购基金份额,也不接受赎回基金份额的操作。
为什么会有封闭期呢?封闭期是开放式基金必须经历的一个时间段,因为封闭期可以提供给基金一个相对平稳的建仓过程。
新基金成立后,需要一段时间根据市场情况来逐步完成初步的建仓布局,简单来说,基金经理募集到大家认购基金的资金了,接下来就要拿着这些钱来配置股票、债券等资产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这也叫做封闭建仓期。
而基金建仓所花的时间一般会比较长,与个人投资不同,基金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需要用上亿的资金来购买各类资产,一次性买入会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为了减小市场影响,基金经理一般会选择分批买入、择时选股、一步步来建仓。
当然了,考虑到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新基金的封闭期与建仓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因为建仓期最长为6个月,长于封闭期。也就是说,一般一到两个月完成了初步建仓后,基金就会进入正常开放期,基金经理再继续完成其它的建仓操作。
说到这里有朋友或许要问了,如果在募集期认购了新基金的投资者,在封闭期内净值会有变化吗,投资者会有收益吗?
新基金在封闭建仓期内,基金经理在不断购入股票、债券等资产,所以手中持有这些资产的基金的收益和净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的。
此外基金在成立后管理费、托管费这些都是按天收取的,这也造成了基金净值在封闭期内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处于封闭期的基金并非每天都公布净值,而是一周公布一次,一般是在每周五公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有基金成立后都有封闭期,这是为了让基金经理更加心无旁骛地来配置资产,从而在后续投资中为持有人实现收益。因此,如果你想要购买你心仪的新基金,就免不了面对封闭期。
如果你实在不想面对封闭期,也可以选择市场上的老牌开放基金,现在基金产品那么多,总能选到适合你的那一款。
其次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场外购买的新基金,封闭期内基金是无法申购赎回的。一旦基金进入封闭期购买基金份额就无法再进行买入以及赎回,需要等开放之后才能够进行操作。因此大家也要提前做好资金安排,不要拿着短期需要用的资金去认购新基金,以免出现用钱但无法赎回的情况。
但如果是场内交易的封闭基金,是可以在股票账户中直接卖出的。这是因为虽然场内封闭式基金不可申购赎回,但是可以在投资者之间进行流转。
最后要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封闭期的基金波动而恐慌。我们都知道基金是一项长期投资,一个完整的投资周期往往要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不用过分关注短期变动。
如果封闭期内市场行情比较好,基金净值上涨,大家自然开开心心;但如果封闭期内市场表现不好,也不用担忧,这其实是为基金低位建仓、捡便宜个股提供了机会,今天建仓的筹码越便宜,明天上涨的收益空间或许也更大。只要你选的基金靠谱,封闭期什么的也没那么重要。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首先和大家汇报下昨天的投票情况,
只有14%的小伙伴“已经(或准备)割肉”,
“佛了”和“越跌越兴奋”的小伙伴都有40%左右,
大部分人的情绪还是蛮高的。
可能有人要说了,情绪这么高,那说明市场离底部还远。
不能这么说的,
还看数据吧,
只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过基金(股票型+混合型)的大规模赎回,其他时间,哪怕是2008年、2018年的大熊市,都没有出现过基金的大规模赎回。
熊市中,“赎回”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靠前选择,死扛和加仓才是,昨天的调查也反映了这个现象。
至于什么时候赎回的人多, “保本出”可能是更常见的现象。
几家基金公司的调查显示,有1/3的基民,赎回时收益率落在了0-10%之间。
----------------
好了,开始今天的话题。
这几天,冯波突然火了,
因为两张对比很鲜明的图。
一张是当年销售的火爆,
一天狂卖2400亿,最终配售比例低至6.3%,认购100元,只有6.3元能确认。
另一张是惨淡的业绩,
成立以来基金跌了42.62%,不少人要感谢当年“低配售”的不杀之恩。
得,
这又是变着法的骂当时高位发的新基金。
懒猫之前写过,
https://mp.weixin.qq.com/s/u2GShAj4iyhmLps3nhuN5g
2020年市场火爆,发了不少三年封闭期基金。
年初发的好一点,持有3年还是正收益。
年中和年尾发的就惨了,零收益是标配,亏损的也不少...
01
“三年期封闭期基金”还能信吗?
此时此刻,不少人心中恐怕都有个疑惑:
三年封闭期基金还能信吗?
能信不能信,我们回答2个问题后再说。
问题一:是什么导致了基金封闭期内亏损。
看一个刘彦春的例子,
他管的景顺长城集英两年定开是2019年4月16日成立的,隔2年开放一次。
靠前个封闭期是2019年4月16日到2021年4月15日,刚好是一波牛市行情,赚了95.35%。
第二个封闭期就惨了,2021年5月7日至2023年4月14日,熊市,基金亏了30.99%。
所以,是封闭期导致了基金亏损吗?
不是的,是封闭期内市场表现决定了基金的收益。
如果封闭期内刚好是牛市,基金就可能赚钱,甚至大赚,如果碰巧是熊市,那基金就可能不赚钱,甚至亏钱。
问题二:“三年封闭期”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案是管住手脚,不频繁买卖。
同样从数据切入,我们看下基民整体的收益情况。
2021年的时候,几家基金公司曾联手搞过一个调查。
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注意哦,那时行情还在高位,但几家基金公司的全部个人客户中, 只有53.31%的人赚到了钱,而赚到钱的人中又有一半收益率没超过10%。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现象呢?
追涨杀跌,持有时间短。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管住手脚,拉长持有期。
这个懒猫也写过,
https://mp.weixin.qq.com/s/HIMNBYYenn1VOvW6kzf41g
基金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持有满3年,有95%的可能赚到5%以上的收益。
懒猫统计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后发现,
2005年以来,任意一天买入并持有3年,有79%的概率获得正收益,那21%的亏损主要是因为在牛市中后期,市场顶部区域买入。
对比下这两个数据,
1)只有53.31%的基民是赚钱的,而赚钱的基民中又有一半收益率没超过10%,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
2)只要不在市场顶部区域买入,持有满3年大概率获得正收益。
你会发现,三年期基金并没有现在被骂的那么不堪。
所以,答案也就出来了,
并不是三年期封闭期导致了基金亏损,而是三年封闭期内市场太熊了,基金才亏的。
三年封闭期的目的在于管住手脚,提高赚钱的概率。
如果你本身就能管住手脚,不追涨杀跌,那三年封闭期是鸡肋,还锁死了流动性,不合适。
但如果你管不住手脚,那不妨统计下过往收益率,如果没超越基民平均水平,那三年封闭期是能提高获得收益的概率的。
02
“三年封闭期基金”和“非三年封闭期基金”的区别
懒猫选了几位顶流,张坤、陈一峰、鲍无可、萧楠、季文华、袁芳,
看看他们管的“三年封闭期基金”和“非三年封闭期基金”有什么区别。
(1)仓位
正常来说,带有封闭期的基金,在封闭期内是没有赎回压力的,基金经理也可以把仓位打到更高。
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仓位数据:
(PS:袁芳2022年11月18日卸任,所以她的两只基金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
很可惜,
只有鲍无可、萧楠把仓位拉开了。
鲍无可管的“三年封闭期基金”比“非三年封闭期基金”仓位平均高了8.45个点。
萧楠管的“三年封闭期基金”比“非三年封闭期基金”仓位平均高了3.46个点。
其他几位,“三年期封闭基金”和“非三年期封闭基金”的仓位基本一样。
这点其实也很好理解,
大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是不择时的,永远高仓位运行。
(2)投资策略
这个看十大重仓股重合度,
张坤十大重仓股都是重合的,明显是在用一套策略。
陈一峰、鲍无可,十大重仓股中也有7只是重合的,不重合的那几只主要是因为有些基金不能买港股,也明显是在用一套策略。
袁芳重仓股重合度虽然没那么高,仅4只,但剩下的几只明显是同行业的,比如保利、万科都是地产股,青岛啤酒、华润啤酒都是啤酒股,古井贡酒、五粮液都是白酒股,看好的方向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基金选的股票有所不同。
萧楠倒是不同基金用了不同的策略,“易方达高质量严选”全市场选股,配置是白(白酒)+黑(煤炭),易方达消费精选,专注于大消费行业,买的主要是白酒。
(PS:袁芳2022年11月18日卸任,所以她的两只基金用了2022年三季度的持仓)
(3)收益
仓位、重仓股都很接近,那收益也不会差太多。
只有仓位差距较大和用了不同策略的鲍无可、萧楠,基金收益差距较大。
(PS:袁芳的两只基金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8日)
所以,我们也能说说对“三年封闭期基金”的态度了,
(1)对大部分偏股基金经理来说,基金带不带“三年封闭期”其实差别不大,用的基本是同一套策略,也不会因为带了“三年封闭期”就下更重的仓位。
(2)“三年封闭期”对基金收益没啥大的影响,决定封闭期赚不赚钱的,还是这段时间的市场行情,但封闭期确实能帮助部分基民管住手脚,进而提高赚钱的概率。
(3)所以,如果能管住手脚的话,没必要选三年封闭期基金,如果管不住,过往收益也一般,那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基金其实也是有意义的。
(4)当然,这都是从基民的角度出发写的,从基金公司的角度出发,能不能克制下,不在行情火爆的时候发三年期基金,以及处理好封闭期内基金经理卸任难题,这些也很重要。
以上就是封闭基金到期不赎回会怎样?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