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龙头上市公司有哪些
当核酸检测成为明日黄花,华大基因要如何撑住自己的股价?作者 | 张凯旌编辑丨武丽娟来源 | 野马财经疫情潮水褪去的影响仍在发酵。8月11日华大基因(300676.SZ)公布的半年报......接下来具体说说
正海生物在互动平台表示,活性生物骨转产验证工作,预计在年内完成,明年正式上市销售。为此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出以下信息。
干细胞概念股涨跌幅**
以下是部分龙头企业简介
正海生物(300653) :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复星医药(600196) :药品制造与研发为核心,业务覆盖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服务、医药分销与零售。
中源协和(600645) :细胞检测制备及存储、体外诊断原料、体外诊断试剂和器械的研产销,生物基因、蛋白、抗体等科研试剂产品,以及基因检测服务,干细胞、免疫细胞临床应用的研发等。
戴维医疗(300314) :婴儿保育设备研发、生产、销售。
冠昊生物(300238) :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细胞治疗技术研发、制备、临床应用,免疫细胞存储等。
天士力(600535) :中药材、中成药加工、化学药品原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滋补营养保健品制造;汽车货物运输。
在11.30日,广州、郑州、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不约而同的放宽了防疫等级。
从原来的静默封城到晚上之间的解封,期间民众也是经历了悲喜交错的感觉。
今天还是ICU,明天就是KTV。
这种刺激,一生之中都碰不到很多次。
但是,随着大势所趋,慢慢的有更多的城市跟着效仿。
广州和郑州都是解封后新增变少了,可能也跟很多人居家隔离没有去进行核酸检测有关系吧。
而随着防控的优化,广州街道处也出现了很多川流不息的人群。
原来熟悉的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
而广州做核酸的积极性从上次核酸造假开始,就被消耗殆尽!
很多人宁可在家待着,也不愿意下楼做核酸。
就怕核酸检测公司造假,阴性变阳性隔离。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慢慢优化防疫20条,核酸检测公司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很多核酸亭都已经搬离了,在郑州,很多地方都已经不做核酸了。
但是有些商场又需要48小时核酸怎么办呢?
只好去医院自费做了。
所以,医院又排成了长队。
核酸公司看出台了优化的20条,撤的很及时,但是他们早就给自己留了后手了。
很多核酸检测公司又开始做自检抗原检测。
像张核子他们的核子华曦基因公司,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生物公司。
他们旗下有DNA胎儿检测、DNA基因改良、抗原实验室等等。
在这个大形势下,生物公司似乎怎么样都不会受影响。
生物器械、生物医学、生物制药,这医药三巨头,无疑还是占据了整个生物公司净利润的顶峰。
当时核酸检测的时候,做核酸盒子的公司,就大发其财。
你们吃肉,我喝汤,这核酸盒子虽然是蚊子腿,但是当蚊子腿多起来,也是一块大肉的。
还记得非洲某个地方吗?
他们吃的“肉饼”就是蚊子弄成的肉饼。
当地人说这蚊子肉饼里面有很多蛋白质,有没有蛋白质我不知道,当时我觉得这东西要放国内,肯定是没有人吃的。
除了快手那些吃播会吃,其他人还真的不敢挑战。
其实在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抗原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已经把抗原做到了国外。
我们中国的抗原世界排名都非常靠前,估计过不了两年,就能够超越美国了。
国内抗原上市的有21家,其中都是集中在A股。
上海共有上市的A股5家,深圳上市的A股16家。深圳为什么会比上海多这么多抗原公司,参考张核子把总部设在深圳就知道了。
这其中,市值龙头是乐普医疗(300003),总市值竟然达到了450亿元;
涨幅龙头是九安医疗(002432),近一年升了443.47%。按照总市值从高到低排行,抗原检测概念上市公司我们通过一个列表可以看出来:
乐普医疗总市值450.54亿元,近一年涨幅7.91%。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77.62亿元,净利润181010.27万元,同比增长-5.78%。
新产业总市值407.06亿元,近一年涨幅12.37%。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22.97亿元,净利润92457.10万元,同比增长38.88%。
九安医疗总市值268.57亿元,近一年涨幅443.47%。
在核酸检测造假的那段时间,九安医疗出尽了风头。
这是因为他们的涨幅,已经达到了夸张的443.47%!
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245.89亿元,净利润1605029.69万元,同比增长31918.64%。
同时,这个同比增长的涨幅,也是让人瞠目结舌。
华大基因总市值259.65亿元,近一年跌幅-30.61%。
跌幅这么大的原因是 作为华大基因“老冤家”的王德明,在和华大合作生变后,多次实名举报并引发诉讼和舆论关注,此后双方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
近期,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并表示自己因举报被殴打致残。
不管事情真假,导致了华大基因的股票和利润暴跌。
2022年三季报,公司营收45.14亿元,净利润74734.26万元,同比增长-47.16%。
除了以上那些巨头,还有万孚生物 、东方生物、万润、义翘神州、迈克生物、明德生物等排名靠前的抗原检测公司。
随着奥密克戎毒性的减弱以及加上政策的松绑,我们都将变成自己是自己健康的靠前责任人。
国家已经给我们遮挡风雨了三年,接下来,我们就要自力更生了。
所以,不光是要勤洗手,戴口罩,还要在家里常备药品,像治疗发烧的、感冒的,都得常备着。
少去人多的地方聚集,我们大家一起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抗疫结果。
还得在家里购买一些抗原检测试剂以备用,自己给自己检测。
所以,现在不光药店的药已经售罄,连很多抗原试剂,也已经售罄。
如果需要购买,得提前预约。
核酸检测虽然热度已经退了,但是抗原和连花清瘟胶囊和颗粒,又已经卖的脱销。
不过,国家已经护我们周全了这么久,我们要严防控制好防疫成果。
一定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虽然奥密克戎毒性减弱了,但是我们防疫的心不能变。
严防死守,直到彻底清零!
大家怎么看?
当核酸检测成为明日黄花,华大基因要如何撑住自己的股价?
作者 | 张凯旌
编辑丨武丽娟
来源 | 野马财经
疫情潮水褪去的影响仍在发酵。
8月11日华大基因(300676.SZ)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0.71亿元,同比下降34.49%;净利润5191.95万元,同比骤降91.43%。 业绩增长的焦虑写在脸上。
下滑的原因并不难理解。早在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7.49%时,华大基因就在季报中强调了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结束” 造成的影响;半年报中,公司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近乎腰斩,而这 恰是过去三年为华大基因业绩飙涨做出最大贡献的业务。
与此同时,华大基因股价自2020年7月14日阶段性高点至今跌幅也已超七成,对应市值蒸发超500亿元。目前公司股价为55.19元/股,市值228亿元。不仅已经完全抹平疫情期间的涨幅,而且正向公司历史股价最低点俯冲而去。
来源:Wind数据
华大基因是最早参与核酸检测的企业之一。2020年公司创始人汪建赴武汉成立“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的举动,一度让这家基因检测龙头存在感十足。然而当大部分人核酸时代终结,华大基因又会向市场讲述什么新的故事?
新冠疫情的到来,曾让华大基因的业绩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方面,华大基因针对疫情推出了多款 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其中包括中国首批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应急审批程序获准上市的两款产品。
另一方面,华大基因的“火眼”实验室,是 全球推荐可以提供新冠疫情防控全*解决方案的项目。 公司可以为落地“火眼”实验室的地区输出检测技术和设备,为当地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分析及报告解读等一系列服务。
来源:华大基因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基因的核酸相关产品,很大一部分都输出到了海外。 2019年,公司在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之外的营收占比仅有16.57%,2020年这一比例暴涨至66.67%。
两条业务线的推动下,2020年华大基因业绩迎来爆发,其中营收83.97亿元,约三分之二由新冠相关业务贡献;净利润21.02亿元,涨幅超6倍,两项数据均为历史*高。
但这样的高光表现并不容易维持。国内方面,随着整体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相关企业竞争压力陡增,同时国家还在逐渐压低收费标准;而在海外的拓展方面,华大基因也有些停滞,2020年其在海外运营的“火眼”实验室数量就超过了80个,到了2021年和2022年,针对该数字的描述变为了“近100个”和“100余个”。 而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公司已经不再具体披露火眼实验室的数量。
在此背景下,华大基因2021年以来,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人核酸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核酸检测需求萎缩对华大基因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
与其他借助核酸检测驱动业绩的几家公司类似,华大基因应收账款也受“先办事后结款”的困扰,持续保持在高位。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营收的比例近三成,其中坏账准备同比增加22.9%,资产减值和信用减值合计为-5.6亿元。
其中对于资产减值,也即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减值,华大基因曾表示与新冠政策调整相关;而对于信用减值损失,公司并未明确与新冠相关,只是说来源于应收账款坏账。
来源:华大基因公告
截至今年上半年,华大基因应收账款为15.92亿元,依然高于疫情前的水平。海南博鳌医疗总经理邓之东认为,虽然2022年华大基因已经计提了不少坏账,但是应收账款的高比例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不过,华大基因业绩下滑的锅也不能全甩给核酸。一方面,华大基因在疫情期间的积累也还在持续发挥作用。
2023年上半年,华大基因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收入为7.99亿元,毛利率59.34%。两项数字皆是公司四项主业中较多,且收入显著高于该业务在疫情来临前的水平。华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和新冠抗原产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资质,公司还有望将“火眼”实验室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出生缺陷、肿瘤及慢性病防控方面。
另一方面,公司包括生育基因检测、感染性疾病检测等在内的其他主业,近三年来并没有明显的增长。
仅从营收上来看,2019年华大基因的龙头业务——占总营收42%的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业务营收为11.76亿元,其内容以各类产检、新生儿检测、人体氨基酸、类固醇激素检测等为主。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该业务的营收为5.66亿元,仅同比微增0.03%。与此同时,该业务的毛利率已经从2019年上半年的72.03%,降至如今的43%。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背后可能与生育率的缓慢下跌有关,对应的市场需求也在萎缩。
在此背景下,华大基因给市场留下的想象空间急剧收缩。2019年12月开始的8个月,公司股价曾走出一波近200%的涨幅,但目前公司股价已回落至55.19元/股,跌回了四年前的位置。
恍惚之间,华大基因仿佛又回到了上市之初。当时公司股价一度突破千亿,成为A股中仅次于茅台的高价股,但过了不到一年,市值就缩水到了200亿元出头。
大起大落的背后,外界围绕华大基因产生了不少争议。
华大基因起初被资本追捧,很大程度上与创始人汪建的专业背景有关。 上世纪90年代,汪建曾参与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该计划被誉为是继原子弹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后,人类史上第三大伟大工程。后来,汪建还曾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并在非典疫情时靠前时间破译了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率先带领团队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
汪建曾描绘自己对未来的愿景为:“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
但华大基因的科技属性并没能匹配外界对其的期待。 其赖以成名的基因测序业务,主要做的是产业链中游的生意,技术门槛没有上游高,公司因此有“基因界富士康”之称。重营销轻研发也是华大基因被诟病的原因之一,2018年-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合计为22.21亿元,销售费用则高达50.58亿元。
来源:罐头图库
此外,华大基因作为华大集团旗下重要的上市公司平台,没少为华大集团“输血”。 2018年以来,华大基因每年都能向关联方付出6.5亿元左右的采购资金,其前两大供应商中,长期有一席被关联方占据,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高一度超50%。公司的股份也经常被大股东拿去质押,截至4月25日,华大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数量占其持股比例已过半。
再加上王德明、饶毅、方舟子等人先后与华大基因发生的纠葛和质疑,公司早已不再是当初身披光环的“千亿独角兽”。
不过,靠着过去三年的业绩爆发,华大基因多少攒下了一些家底,这也为公司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底,华大基因的货币资金仅7亿元出头,一年之后就暴涨至54.3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仍维持在50.24亿元的高位。
华大基因称,一方面将把这部分资产用于 聚焦主业 进行研发和市场拓展,提升实验室自动化水平、提高产能,为前端业务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将 探索新的业务机会 ,寻求外延式发展。
具体而言, 在研发层面,公司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原有的核心业务领域方面,并加大在慢性疾病领域的投资。
如在生育健康领域,公司会以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为核心,拓展核心业务产品线;在肿瘤防控领域,公司将持续在肠癌、肝癌早筛的临床性能验证、国内外资质申报以及大规模自动化检测方案推广等方向投入;在感染防控领域,公司会将过去三年期间建立起来的防控能力**为对其他常见、高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对于“火眼实验室”,华大基因将立足于“平疫结合”的新型技术平台,持续**为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防控、慢病防控等全生命周期的医学检测服务能力。
而在运营层面,华大基因表示,将持续加大降本增效的力度,优化升级组织结构,培养和引进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与产业人才。
但这些举措能在多长时间内收到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确定的事。 事实上,除了华大基因,目前基因测序行业的其他企业,包括燃石医学、贝康医疗、贝瑞基因等,财报都难言出色。 就技术层面而言,自NIPT(无创产前DNA检测)问世后,行业已经很长时间没出现新的爆款了。
更何况,华大基因募资投建项目的进度,也并非一帆风顺。 同样在8月11日,华大基因披露了募集资金的使用公告,公司2020年为青岛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募集的6.68亿元资金,如今仅投入了3000万元出头。
对此,公司解释是与政府部门多次沟通和协商修订土地出让合同相关条款以及宏观环境影响所致。但经历三年,市场环境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公司并没给出明确答案。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华大基因的态度也出现分化的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宝中证医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万家行业优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LOF)、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易方达创业板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等在内 ,多支基金都对华大基因进行了增持。
其中,交行万家优选和中行华宝中证医疗在今年上半年均是连续两个季度增持,累计分别增持了333.33万股、196.32万股,目前分列华大基因的第三和第五大股东。
同期,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陆股通)则进行了连续减持,2022年来已累计减持927.29万股。 此消彼长之下已从第三大股东降为第四大股东。
可以肯定的是,想要让基因检测的大规模商业化时代尽早到来,企业仍需要不遗余力地在研发端投入。而是否能把握住机遇,就要看华大基因自己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不是用到了刀刃上。
以上就是基因检测龙头上市公司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