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入市说明什么?

近期,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重要看点有三:其一:上调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比例,引导险企回归保障本源。其二:明确下调了投资沪深300指数......

险资入市说明什么

金融监管总局对于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优化,在负债端和投资端均将产生积极影响,缓释中小保险机构资本压力,进一步打开保险资金的入市空间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记者 杨芮编辑|杨芮 张威......接下来具体说说

险资入市,还有多远?

险资入市说明什么?

近年来,险资入市成为了金融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保险资金投资的一种方式,险资入市对于优化资本配置、提升投资回报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险资入市的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障碍。那么,险资入市还有多远?

一、险资入市的背景

险资入市指的是保险公司将一部分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险资入市的背景是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但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其增长需求。因此,险资入市成为了保险公司探索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险资入市的现状

目前,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险资入市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数据显示,保险资金持股比例逐渐增加,险资入市的力度逐渐加大。同时,险资也开始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和风险把控,避免过度追求短期收益。

然而,险资入市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专业水平还需要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其次,监管政策需要不断完善,为险资入市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此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也对险资入市构成了压力。

三、险资入市的前景展望

虽然险资入市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在长期发展的趋势下,我们可以看到险资入市的前景依然广阔。首先,保险资金规模不断增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其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此外,随着保险公司内部投资能力的提升,险资入市的风险控制和回报预期也将更加准确。

然而,在推动险资入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警惕。险资入市需要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避免过度追逐短期收益。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法规的落地和监管力度,确保险资入市的稳健、有序发展。

险资入市引活水,市场影响几何?

近期,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重要看点有三:

其一:上调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比例,引导险企回归保障本源。

其二:明确下调了投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和投资Reits的风险因子。

其三: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

在我们看来,下调风险因子降低资本金占用5-15%,保单盈余比例变化预计增加核心偿付能力10-20%,此外中小险企额外提升大概5-10%左右偿付能力。由于资产波动问题仍未解决,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行空间有限,乐观及中性情况下分别对应2%和1%增长,既5400亿和2700亿增量资金。考虑险资投资偏好,预期估值相对较低、股价和分红较为稳定的高股息类资产更加受欢迎。

那么此次释放的险资增量资金对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有何帮助?对此,我们认为:

(1) 新规有利于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

目前保险业偿付能力整体充足,但部分险企面临一定压力。截止2023Q2末,财险/寿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24.6%、178.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3.7%、106.5%。186家保险公司中,有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属于未达标状况。我们预计,通过上调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比例等政策,可以有效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水平,缓解资本压力。

(2) 资本监管适度放松,边际利好保险资金提升权益投资比例。

此前,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的比例应当与偿付能力水平相挂钩。以上市保险公司为例,当前大部分上市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50%-250%,对应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为总资产的25%-30%。而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保险业最近运用情况,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基金和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合计达22.8%,如再考虑部分非标资产穿透至底层也是权益资产,那么当前部分公司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已经达到监管允许的上限。本次适度降低权益风险因子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从而提升权益配置的上限。

(3)引导长期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

定向降低沪深300、科创板资本金占用,而这两类标的分别代表了市场中最稳健的资产以及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方向。保险资金追求增值保持的战略配置思路,通过长期持有降低短期价格波动。随着保险增量资金入市,预期可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稳定器的作用,降低两类资产的短期波动,增强吸引力。同时也将发挥专业机构股东特性,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高质量空间,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新“子弹”已储备好,险资入市空间几何?

险资入市说明什么?

金融监管总局对于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优化,在负债端和投资端均将产生积极影响,缓释中小保险机构资本压力,进一步打开保险资金的入市空间

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记者 杨芮 编辑|杨芮 张威

9月10日晚间,偿付能力监管新规的落地拉满了市场对保险资金的关注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监总局”)发布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下称“《通知》”),被认为是打开了险资入市的空间。

在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监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通知》根据保险业发展实际,围绕资产端、负债端和差异化资本监管优化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有业内人士评价,“文件虽不长,但字字珠玑。”多家大型保险机构总裁亦靠前时间发布观点称,《通知》将进一步释放权益资产配置空间,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作用。

《通知》共十条,主要内容包括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优化资本计量标准、优化风险因子及引导保险公司支持科技创新四个方面。

据一位寿险公司产品经理表示,该文件利好中小保险公司,当前保险行业展业艰难,保险公司部分业务能否开展的资质与偿付能力相关性极大,偿付能力新规将缓解中小公司压力,对于部分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有积极影响。

除了缓释资本压力外,资本市场对这次偿付能力新规的落地亦极为关注。 《通知》对于险资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等风险因子进行了调整。中信建投认为,这可降低这两类股票的资本占用,进一步释放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空间,此次风险因子调整为保险公司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提供了便利。

另据东吴证券金融团队测算,2023年7月末,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期末余额为3.55万亿元,假设其中股票占比为60%,(其中假设投资沪深300比例为50%,投资科创板比例为5%),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静态释放最低资本为586亿元,若这部分资金全部增配沪深300股票,对应股市资金(除以风险因子0.3)为1953亿元。

近2000亿元的“子弹”会飞起来吗?

据一位保险业高管分析,《通知》在资本缓释方面放松了限制,其作用中或包含了防止部分机构由于偿付能力压力过大而抛售。

另据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认为,方向上利好,但是整体利好程度不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资本不是硬约束。中小保险公司可能会因为风险因子下调多配一些股票,但大的险资更多还是有自己资产配置的考量,不太受这个约束。

近3万亿险资,入市空间几何?

从投资端来看,《通知》指出,要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除了证监会相关领导,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丛林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即与长期资金入市相关。

近日监管部门已向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开展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调研的通知》,为了解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内容包括国外(欧美)市场历史演变、政策支持;国内投资情况、投资方式、考核方式;国内发展中存在困难及问题;以及政策建议等,要求9月14日前形成调研报告并发送。

早在2020年7月中旬,原银保监会则发文提升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自主决策空间,设置差异化的权益类资产投资监管比例,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高可到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

此次《通知》明确,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

一位财险公司投资经理对《财经》表示,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逼近监管红线附近,该项政策缓解了其被动砍仓的压力。 《通知》强调,保险公司要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

对于未来会否增加股票投资比例,一位中型险企投资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对于中型险企来说很难,因为即使风险因子下降0.05%,部分中型险企资本还是不够。如果是10%的权益比率,却有千分之五的资本要节省,则完全没有必要。

“还是以赚钱效应为优先,不赚钱也没用。”一位中型财险公司资管中心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受资本约束,风险类资产配置普遍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次调降风险因子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会得到一定提升,有利于提高权益风险偏好,但险资入市还是主要靠大型险企。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王军辉表示,长期以来,面对无风险利率下行趋势,加大权益资产配置一直是保险资金运用的必然选择。本次政策的出台,对保险资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特别是加大对科技创新战略的支持,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对资本计量标准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核心资本,进而间接释放权益资产的配置空间。优化风险因子,则进一步释放权益资产配置空间,同时也更直接地体现引导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作用。

太保资产总经理余荣权在中国太保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股票市场,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其估值层面都处于历史低谷,各类积极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对股票市场带来底部的有力支撑。

余荣权认为,下半年股票市场相对具有长期配置吸引力,目前是投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较为长期的时机。 从具体的配置方向上来看,公司当前主要看好低估值、高分红的一批国际价值类品种等。

早在2022年下半年,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邓斌就曾预判,2023年权益市场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他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曾表示,公司方面已做相关准备,配置方向将受到国家政策的指引。“公司在2022年底确实做了比较明显的加仓动作,截至今年3月底我们处于标配状态。”

从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保险行业最新的资金运用余额情况来看,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7.15万亿,其中人身险公司24.18万亿,财险公司2.02万亿。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股票占比7.4%,证券投资占比5.6%,长期股权投资占比约9.0%,合计占比22.0%。

差异化资本监管,缓释中小险企压力

金监总局表示,要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中小险企的“及时雨”。

8月底金监总局披露的保险行业2023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情况显示,186家保险公司中,55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104家公司为B类,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如此计算,共有27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处于不达标状态,占比为14.5%。

据一位咨询公司人士此前分析,偿二代二期规则进一步夯实保险公司的资本,一方面对实际资本的认可标准更加严格和审慎,另一方面对最低资本的因子进行更新以客观反映不断上升的风险状况。因此,对于很多寿险公司而言,规则切换会带来偿付能力充足率(尤其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行业普遍的偿付能力压力下,今年8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亦发布《偿二代二期规则执行难点及对策建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希望对险企资本补充“松绑”。

《通知》要求,总资产100亿元以上、20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总资产1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利好中小财险公司、寿险公司,根据公式测算,可粗略理解为以上两类规模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短期可提升5.26%和11.11%。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通知》表示,将保险公司剩余期限10年期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从目前不超过35%提高至不超过40%,鼓励保险公司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

东吴证券金融表示,2022年以来,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经过其倒算,头部寿险公司中太保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已按照过渡期政策实施,上述公司计入核心资本的保单未来盈余超过核心资本的35%(目前宽限至45%),预计对该类公司资本缓释相对明显。

其预计当前行业寿险净资产规模约为2万亿元,对应释放比例12.8%,对应实际资本释放金额约为2564亿元,按照2023年一季度寿险公司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09.70%测算,对应考虑风险分散效应前动态释放最低资本约为 2337亿元。

险资入市说明什么?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研究所

同时,《通知》要求,财产险公司最近一个季度末计算的上两个会计年度末所有非寿险业务再保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未决赔款准备金回溯偏差率的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5%的,保费风险、准备金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减少5%。

针对保险公司投资的非基础资产中,底层资产以收回本金和固定利息为目的,且交易结构在三层级及以内(含表层)的,应纳入利率风险最低资本计量范围,促进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金监总局方面表示,《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将按照*中*关于机构改*的要求,加强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指导保险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通知》,加强偿付能力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质效。

以上就是险资入市说明什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