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股票代码是多少?

0月10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近期,该集团以约人民币3.5亿元的估值出售附属公司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大通用”)约84.2%的股权,出售所得金额约人民币2.9......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股票代码是多少

接下来具体说说

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公布2023中期业绩

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公布2023中期业绩

创新研发稳步推进 收入升至152.8亿元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升1.2%二季度增长强劲复苏 收入狂飙30.0%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升20.7%

香港, 2023年8月25日 - (亚太商讯) - 中国领先的创新研发驱动型医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或「公司」,连同附属公司统称「集团」)(股票编号:1177)公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内」)之未经审核财务业绩。

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股票代码是多少?

重点成果-- 二季度集团紧抓疫后复苏窗口期,大力发展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加速推动创新产品落地。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约30.0%,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0.7%。

-- 集团多个新产品上市,肝病和呼吸领域产品销售取得显著增长。于2023年上半年,已上市两款创新产品,另有两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肝病用药之收入同比增长约14.0%,呼吸系统用药之收入同比增长约11.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46个肿瘤领域、8个呼吸系统领域、7个肝病领域和4个外科╱镇痛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其中,3个肿瘤领域、1个呼吸系统领域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个肿瘤领域、1个肝病领域、2个外科╱镇痛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于临床III期;另有14个肿瘤领域、3个肝病领域、13个呼吸系统领域、13个外科╱镇痛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于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

-- 福可维(盐酸安罗替尼)联合TQB2450(抗PD-L1)用于治疗一线小细胞肺癌已于2023年1月向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上市申请。另外,安罗替尼还有12个新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正在III期,预计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逐步递交上市申请。

-- 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于2023年1月获批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另外,派安普利单抗有一个适应症(三线鼻咽癌)正在上市审评过程当中。

-- 亿立舒(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于2023年5月获批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后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亿立舒通过在全球完成的三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关键性III期试验,对比了目前临床上常用药品安全性及疗效,证明了亿立舒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验证了其创新机制。

-- 凯立通(利马前列素)片于2023年2月获批上市,是国内推荐针对腰椎管狭窄症病理机制,兼具改善神**流微循环障碍和改善神经功能的双重功效的药物,是目前临床唯一在说明书中明确适应症为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小分子化药。凯立通的上市,为国内逾三千万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解决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 拉尼兰诺(泛PPAR激动剂)于2023年3月向CDE递交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7月,拉尼兰诺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目前该产品正在全球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是中国靠前个进入临床III期的NASH口服药物,有望填补中国NASH市场空白。

-- TDI01(ROCK2高选择抑制剂)目前正处于临床II期开发中。2023年4月,TDI01在中国启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II期试验。集团认为TDI01有成为重磅药物的潜力,并将大力推进其临床开发。

-- 集团年收入5亿以上的仿制药产品(剔除*家产品)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风险已出清。

回顾期内,集团收入同比升0.5%至约152.8亿元(人民币,下同)。第二季度收入约86.3亿元,同比上升约30.0%。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约12.6亿元,基于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计算之每股盈利约6.78分。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吿准则》归母净利润约14.8亿元,同比增长约1.2%。 第二季度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约9.64亿元,同比增长约20.7%。集团流动资金保持充裕,期内有计入流动资产之现金及银行结余约115.8亿元、计入非流动资产之银行存款约42.3亿元,理财管理产品总额约38.1亿元,资金储备合共约196.1亿元。

董事会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2港仙(2022上半年:6港仙)。

销售:研发成果持续显现,专科治疗产品业绩突出集团从连续多年的高研发投入中获得显著的收益,继续以发展专科治疗领域相关产品为主,致力打造专科品牌。

期内,抗肿瘤用药之收入约44.92亿元,占集团收入约29.4%。肝病用药之收入同比增加14.0%,达约22.89亿元,占集团收入约15.0%。外科/镇痛用药收入录得约23.32亿元,占集团收入15.3%。此外,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用药和其他等不同领域产品的销售贡献多轮并进,分别占集团收入约11.0%、 10.5%和18.8%。

于肝病领域,集团着力加强学术推广,向医生宣传天晴甘美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等获批适应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势,通过各层级的学术会议加强了医生覆盖和专家认可,同时积极发掘新患者拓展新市场,持续推动天晴甘美销售于期内的快速增长。

于外科╱镇痛领域,集团聚焦医院准入和高潜地区开发,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和医院管道,并加强下游开发,着力提升二级医院和小区医疗机构的开发和覆盖,带动泽普思(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在过去几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研发:充分发挥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继续专注创新产品研发集团继续专注抗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和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新产品研发。截至报告期日,集团有在研产品127个,其中抗肿瘤用药60个、肝病用药10个、呼吸系统用药21个、外科╱镇痛用药17个,其他类用药19个,共涉及I类创新产品69个。

集团将持续发挥雄厚的自主研发能力,并持续投入商业拓展,以双引擎驱动创新转型。2023年上半年集团研发总开支达到约26.05亿元,占集团收入约17.1%。未来三年,集团将有近10款创新药上市,40余款在研创新药有机会在2030年或之前上市,进一步强化在四大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为长期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展望:国际化战略驱动,2030成为世界级千亿营收创新医药集团随着医药行业有望于年内全面复苏,集团将持续关注市场动向,动态优化发展策略,适时对采购、生产、营销等全产业链进行调整,从而减轻疫情冲击。同时,集团将聚焦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全面加速国际化布局,进而构建更加健康、多元和可持续的营收体系。

中国生物制药,出售旗下一普药公司

10月10日,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近期,该集团以约人民币3.5亿元的估值出售附属公司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大通用”)约84.2%的股权,出售所得金额约人民币2.9亿元。出售事项完成后,该集团将不再持有正大通用的任何股权。

正大通用正式归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是在12年前。从当初的收购到如今的售出,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01

12年前收购这家普药公司

曾计划“两条腿走路”

上海正大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上海第九制药厂,创建于1938年。据官网介绍,其产品主要包括乳膏、软膏、眼膏、水针、混悬剂五大类,近100个品种。其中最知名的产品是盐酸金霉素眼膏、糠酸莫米松乳膏、尿素维E乳膏、醋酸曲安奈德乳膏/注射液、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等OTC(非处方)普药。

这家公司正式归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是在2011年。

在那之前,这家公司名为上海通用药业,是上海医药的控股子公司。2010年年底,由于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规划,上海医药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所占40%股份,挂牌价为4503.01万元。

2011年9月,正大制药集团宣布已经完成收购上述股份,收购价与挂牌价一致。加上此前从自然人股东收购的15%股份,正大制药集团成为上海通用药业的控股企业,后者从此更名“正大通用”。 那也是正大医药集团首次在普药领域收购公司。

当年宣布收购时,正大制药集团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 尽管普药利润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公司不会减少上海通用药业原有品种的生产,上海通用药业仍将定位基药市场。

正大制药集团拥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控股成员企业20余家,包括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北京泰德制药、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正大丰海制药等多家药企。

当年,在宣布收购这家普药企业时,相关负责人也不忘强调:公司下属的其他企业仍以高端药物生产研发为主,公司将贯彻 “两条腿走路” 的策略。

而12年过去,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2011年这起收购发生之时,业界普遍看到, 随着国家医疗改*特别是农村医疗市场改*的推进,普药生产企业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刚开始推行,显然也将带来相关普药的销售放量、行业集中度提升。

而如今,创新成了更热门的方向。

02

大手笔投入创新药研发

曾经打算“两条腿走路”的中国生物制药,近年已将重点放在创新上。

2023年10月10日,中国生物制药在公告中解释了“清仓”正大通用的理由:

1. 聚焦核心治疗领域,提升研发效率:通过出售事项,进一步聚焦四大核心治疗领域,即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提升四大核心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

2. 提升净利润率:正大通用2022年度收入约人民币8900万元,淨亏损约人民币3500万元,剥离正大通用有利于该集团净利润率的提升。

公告还提到,董事会认为,此次出售不会对该集团的持续营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有任何实质性影响,符合该集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将全面创新作为重点战略之一, 不论是研发投入的绝对值还是增速、投入占比,都居于行业前列。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生物制药去年的研发投入近45亿元,今年仅上半年就高达26亿元,其中 创新药研发投入达21.3亿元,占总研发投入比例超过八成。

持续增加的投入之下,中国生物制药的转型也开始步入收获期。例如,肿瘤领域,第三代G-CSF类新药亿立舒(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今年5月获批上市,是唯一与短效和长效竞品同时进行过大样本量头对头研究的G-CSF药物。肝病领域,重磅创新药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注射液)上半年高速放量增长,带动肝病领域收入实现14%的同比增长。

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营业收入15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58%。剔除联营公司亏损及海外平台高研发投入等影响,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 创新药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0.9%,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5.3%。

此外,中国生物制药还在布局全球多研发中心。 其总部位于英国的全资子公司inovoX 先后收购了三个国际先进的技术平台——F-star双抗技术平台、pHion的mRNA递送平台和Softhale软雾吸入平台。目前,这三个平台都处于高研发投入阶段。创新板块的高研发投入也迫切需要中国生物梳理资产并聚焦资金投入重点。

在今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表示,公司将继续专注抗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的新品研发。

2023年中报披露,中国生物制药目前有在研产品127个,其中抗肿瘤用药60个、肝病用药10个、呼吸系统用药21个、外科/镇痛用药17个,其他类用药19个,共涉及I类创新产品69个。

以上就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股票代码是多少?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