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如何投资成长股
我们上节课谈到了投资股票不能听消息,要有自己的选股投资逻辑!上回我们介绍了“自上而下”的选股投资逻辑,这次我们来聊一下另一种反向操作,就是“自下而上”选股投资。研究一家上市公司,一......接下来具体说说
我在之前的文章 《面向未来20年的股票投资长坡》 里讲述了为什么我认为未来20年的中长期维度上,股票资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配置的逻辑。
接着,我在 《如何在股票投资中幸存并获得长期收益》 中分享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原则,包括必须用长线资金投资,对绝大多数人较好是通过基金参与市场等,也介绍了可用的公募基金工具的两大门类。
今天,我们要走到卤菜神“股票长坡老三篇”的最后一篇,聊聊在主动管理型和指数型这两大类基金工具中怎么做选择。
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靠前标准是:稳
是的,就是东北朋友常说的:老铁,稳!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起过,可能很多普通人对顶尖基金经理的想象,其实是 “传奇” 两个字。也就是觉得应该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我也说过,以我的阅历,这种人不存在。
所以,很明确地说,我认为优秀基金和基金经理的最重要特质是一个字:稳。这和我对股票投资这件事的理解也是一脉相承: 股票投资的靠前目标是在市场中生存下来,长期收益是对幸存者的自然奖赏。
这个“稳”,至少有几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价值观和方**的稳定。 我见过太多的资产管理人,嘴里说坚持价值投资,基本面投资,但是在市场的起伏中心态是不坚定的,还是会忍不住去追逐一些短期的热点,主题等。当然,其中很多人也是被较为短期的投资委托人压力和基金考核机制所约束,不得不为之。但是放长时间看,确实对长期的投资业绩是有减损的。
所以,基金经理有了正确的认知只是长征靠前步,能否坚定和坚持是很难的。就像很多人都买过茅台,但是真坚持持有,挣到了十倍以上收益的还是很少。在类似于2015年大跌中,没有低位减仓甚至还逆势加仓的人也是很少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优秀基金经理还真得具备点“轴”的特质,想明白的事儿能扛住压力坚持。“正确的认知+人有点轴”,长期就不会差 。太灵活精明,或者耳根子比较软的人,就不太适合干这个。
“稳”的第二个层面含义,可能是99.9%的投资人都会忽略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稳定。
这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也值得念三遍。尤其是你面对的是一个20年长坡,要找到能陪着你跑20年的人。这就变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因为,当你面对一个20年这样的长跑时,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就不再是故事,而是成为了现实。
跑得稳比短期冲得快重要太多。因为,根据规律,99%的赛跑者都将在这场长跑中途退出比赛。退出比赛的原因除了短期亏太多出局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身心状态不能再承受股市的压力,个人生活发生了巨变。
我看过太多的优秀的人,头脑都非常聪明,也很有狼性。他们杀伐决断,进取心很强。他们追逐趋势,乘风破浪,在合适的市场环境下,就会成为最耀眼的传奇明星。
但是他们的另外一面是,常年让自己置身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之中,大悲大喜,贪嗔痴疑,无法排遣,很多人干的时间稍长就有抑郁等心理问题,身体状态很差。放在20年这种周期的长跑中,基本都是无法跑完的。在从事私募的人员中,尤其常见。
另外,狼性比较强的人,往往习惯了大秤分金,大口吃肉。刀口上舔血,狼嘴里叼肉。另一面就是快意恩仇,很有江湖之风,很多人挣了钱就花天酒地,甚至个人生活混乱。从个人性格上,其实挺有个人魅力的。但作为投资人,这其实也是很难跑长的。道理很简单:你能想象一个没事儿爱泡吧,家无宁日,老婆天天闹离婚的管理人,能持续心态稳定地冷静处理投资问题吗?
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10年以上长期可以表现优秀的管理人 , 基本上都是个人生活简单甚至单调,饮食和生活方式健康,家庭和谐和睦,能够持续维持身心状态稳定的人。放在20年的区间,这事儿很重要。
那么,对于大部分基金和基金经理,我们都无法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无法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怎么办呢?可能一个替代的方式就是看长期业绩记录表现。这个长期,至少是五年以上。如果可能,再结合公开的报道访谈尽量尝试了解这个人。
并不是说新生的基金经理就没有优秀的,而是说,你要把优秀的识别出来所需要的信息可能更加缺乏,短期信息不足以判断。再次记住,你是要找一个能陪你跑20年的人。
同时,按照一般的“强者恒强”规律, 真正优秀的人在足够长的时间面前应该是具备强韧性的。也就是说,珍珠始终会发光。
而另一方面, 凑热闹的人总会烟消云散。靠运气和赌博获得短期闪亮成绩的人,在时间拉得足够长的情况下,被洗掉的概率是很大的。 君不见上一轮创业板牛市中涌现的各种“一哥”,“一姐”,如今不都基本销声匿迹了吗?
所以,考察好的基金,基本的门槛就是至少有五年以上的业绩数据。同时,不仅仅关注长期收益的绝对值,也关注过程中的波动性大小,力图寻找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平衡好波动性(代表了风险水平)和长期收益的基金和基金管理人。基本的底层理念就是上面反复说的两个:
先能防守,再说进攻。
大爷始终是大爷。
尽量不要追新,追大
选择了长期稳定和表现优秀的基金和管理人后,常常有的陷阱是: 这位牛人在市场火热的时候新发了一只基金。
这种情况下,这只基金往往成为市场大热点,销售渠道竭力推荐,广告漫天飞舞,大量资金涌入,超额申购,短短时间汇集了巨大规模。
这种情况,往往是个坑。
我之前曾经总结过,在投资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资管不可能三角”: 投资收益、波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规模这三者无法同时兼顾。
对于同一个基金经理来说,他管10个亿和管100个亿相比,一定是管10个亿,在同样波动性控制(代表冒险水平)下,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所以, “牛人+市场火热+新发大规模基金”一般也都表现不够好。 因为,一方面是在市场情绪高点募集的,本身就透支了一定的长期收益空间。另一方面规模太大,达到甚至超过了管理人的能力界限。必然要以摊薄收益和增大波动风险来补偿。
更好的方式是去申购优秀管理人已经存续的老基金。当然,这也会遇到一些障碍,靠前是,销售渠道,比如银行什么的,更喜欢推新基金。因为相比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卖新基金更容易造势迅速走量,只有走量销售渠道才能有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老基金已经成为了基金公司的营销标杆,基金公司也深知“不可能三角”的威力,所以往往会有意识地控制标杆老基金的规模,让基金经理处在一个比较舒服的规模区间。但是,只要你有买优秀管理人的存续老基金一般更好的意识,总能在市场没那么火热的时候,或者通过定投方式(基金公司往往优先通过该公司的自有渠道定投的人)参与。
指数基金如何选:买“北京西城和昌平房子”式的股票
上面我们聊了一些关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如何选择的观点,本质就是挑人。要用足够长的时间挑出方**正确且够稳的人,而之后,给他足够长的时间。
但是我们知道,人是一个不稳定的主体,他的想法、际遇、状态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同时,基金经理更换这个事情,也是投资人无法选择和控制的。
那么,如果你对这些风险比较敏感,不想操这个心,就可以考虑选择指数型的基金。并且,这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我的一个观点是,优秀的指数,在长期也是能战胜95%以上的基金经理主动管理的基金的。另外,这类基金的投资透明度高,不用担心基金经理想法和状态变化带来的风格漂移。
所以,买指数型基金的基础是,买什么指数,而每个指数对应的都是一类股票。
那么,应该买哪类股票所对应的指数呢?
答案也很简单: 买股市里的“北京西城和昌平房子”。
这里有两个类比的概念:
首先是要买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产作为核心资产。因为一线城市持续有人口流入并且始终在产业升级的前沿。类似的,在股票的行业选择上,也要选择在长期有可持续发展空间,代表了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
其次,同样是北京的房子,过去十几年看,也有涨得快和涨得慢的版块之分,甚至差异还很明显。
从链家有确切统计的2011-2018年二手房交易数据看,北京二手房整体的均价年涨幅大约是12.5%。但是有两个区,西城区和昌平区涨得最快,年均涨幅都达到了16.1%,甩出其他区一大截。而西城区的学区房,年均涨幅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8.9%。十年下来,累计涨幅的区别,西城和昌平可能比北京平均要高出近40%。
如何我们把房子和股票再做个类比。说白了, 西城的房子就好比是优质蓝筹股 。这地方土地稀缺,不可复制,二环里再没有新增可用土地,高端产业聚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富集。这种地方,最终就是要享受*高的长期溢价。
昌平房子则好比是优质成长股 ,受益于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以昌平科技园为基础,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重点,高端人口随产业升级不断导入,2010-2018年昌平区累计净增人口是44.7万人,在北京所有区里排靠前。有人有钱,房子自然也升值喜人。
所以,买“北京西城和昌平房子”式的股票就是要深度研究,提炼出最优质的蓝筹股和成长股。从较长周期看,这两类股票大概率出现在消费、医药、科技和高端材料与制造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有相应的指数和对应的基金产品。
而找出了“北京西城和昌平房子”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坚定信心,长线持有,获取长期的复利收益。
当然,买好资产也要关注好价格。美国历史上的漂亮50都是长期好公司,但是当价格到了足够高的时候,也经过了近10年估值调整才恢复新高的艰难时间。当然,从20年这样的时间周期来说,仍然是回报足够丰厚了。
具体来说,当下A股的消费、医药、科技在2020年为阶段顶峰都经历了一轮不低的上涨,后面在大环境影响下,已经进行了两三年的风险释放,已经处于较低的估值位置。如果担心仍有下跌的尾部风险,比较好的方式是,先用一部分钱建立一个底仓。那么,这个底仓建多少合适呢?我也不知道多少对你是合适的,方法是,心里默默想想,出多少钱,如果中间经历30-50%的下跌,时间3-5年(这是较极端的场景假设)你也都还能接受,那么就出这么多钱。这样的作用是,如果后续反转,至少你没有全踏空,心态会好些。如果继续调整,你只投入了“侦察兵”仓位,手里还有很多底牌可打,心态也还可以。
之后采用定投方式,或者大跌时加买的方式逐渐建立合理成本的长期仓位。这个时候建仓要坚定。因为,你的目的是“合理成本+长期仓位”,不要寄希望于买了之后马上反弹的精准择时。
希望大家成为1%的“聪明投资者”
到这里,我该说的也就说的差不多了。卤菜神股票长坡老三篇奉上。水平有限,不过这就是我对这件事的基本理解。
股票市场是一个开放性复杂系统,短期的扰动因素巨大,只有拉长周期才能找到一些大概率规律。而 这些规律中,“不要做什么”和“要怎么做”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
赢得股市长期复利收益,这个事情既简单又困难。总结起来,基本都是些 “功夫在诗外”的准备:
基金投资技巧:助您实现财务增长的利器
引言:
基金投资作为一种多元化投资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人实现财务增长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选择和管理基金投资时,一些关键的投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基金投资的专业技巧,帮助您在投资过程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1. 确定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在投资基金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基金类型和策略适合不同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例如,如果您的目标是长期增长,可以选择股票型基金;如果您对风险较为保守,可以选择债券型基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助于选取适合的基金产品。
2. 选择具备良好业绩的基金:
在选择基金时,重点关注基金的历史业绩,并与同类基金进行对比。查看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和管理能力,以及基金公司的声誉和信誉度。此外,还可以关注基金的规模和流动性,较大规模和高流动性的基金通常更具有稳定性。
3. 分散投资风险:
分散投资是基金投资中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将投资资金分散到不同的基金产品、行业和地区,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当某个行业或地区遭遇困境时,其他投资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回报,从而平衡整体风险。
4. 定期审查和调整投资组合:
基金投资并非一次性决策,而是需要定期审查和调整。定期检查基金的表现和市场情况,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对投资组合的关注,及时剔除表现不佳的基金,加入具备潜力的新产品,以确保投资组合始终保持健康和有效。
5. 长期投资与坚定信念:
基金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投资策略,需要耐心和坚定的信念。短期的市场波动并不代表市场的真实价值,长期来看,基金投资有望实现较高的回报。因此,投资者应该抱持长期的投资观念,避免过度关注短期的市场波动。
6. 注意基金的费用和费率:
在选择基金时,除了关注基金的业绩之外,还需要注意基金的费用和费率。高费用和费率会直接减少投资者的回报率。因此,选择低费用和费率的基金,可以为投资者节省更多的成本,并增加投资收益。
7. 维持良好的投资纪律:
在基金投资中,保持良好的投资纪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不要盲目跟风或追涨杀跌。坚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计划,遵循长期的投资目标,做出冷静和理性的决策。
结论:
基金投资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财务增长。然而,成功的基金投资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明确投资目标、选择具备良好业绩的基金、分散投资风险、定期审查和调整投资组合、坚持长期投资、注意基金的费用和费率,并保持良好的投资纪律,投资者可以更加理性和有效地进行基金投资,实
我们上节课谈到了投资股票不能听消息,要有自己的选股投资逻辑!上回我们介绍了“自上而下”的选股投资逻辑,这次我们来聊一下另一种反向操作,就是“自下而上”选股投资。
研究一家上市公司,一般先要回答清楚几个基本问题:
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是怎样的?
它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怎样?
它的成长潜力如何,未来业绩能否稳定增长?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则涵盖了观察公司的若干关键视角。发掘优质上市公司,并进一步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股票组合,就从这里起步。
相对于由面到点的“自上而下”组合构建方法,“自下而上”采用的是一套由点到面的思路:先从公司研究、精选个股的微观层面入手,再进一步延展至产业链、行业周期、经济周期等中观、宏观层面,多维度验证并深化对公司的认知,同时综合考虑个股估值、风险分散等因素,完成组合构建。
靠前步:
基本面“淘金”和个股精选
从公司基本面出发来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是“自下而上”组合构建方法最鲜明的特点。
投研团队需通过案头研究、实地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观察公司,探析商业模式、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公司治理等等。
其中,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洞悉公司经营情况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比如,通过ROE(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盈利能力、用营收和利润增长来衡量成长性、用负债率来判断抗风险能力等等。巴菲特作为实践自下而上选股理念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的“巴菲特三大选股标准”(毛利率要大于40%、净利率要大于5%、净资产收益率要大于15%)就是使用财务指标设定的标准。
另外,通过现场访谈,看看管理层是否有能力,普通员工是否有干劲儿;通过“种草”体验,看看产品是否能受客户欢迎;通过请教专家,看看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门槛儿有多高,竞争对手还需几年才能追上等等。
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哪些,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潜力在哪里,大致判断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第二步:
行业内“择优”和行业研判
“自下而上”的第二步是放眼中观层面,纵向评估公司在产业链上地位,环顾上下游,看看“话语权”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强;横向对比竞争对手,看看孰强孰弱,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拿到更多份额。在产业链研究、竞争对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还可以发掘出其他优质公司。
例如,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时,若发现一家快消品行业上市公司,即便在消费整体比较低迷的时期,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且业绩稳步增长,就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具备较强的品牌号召力,拥有较深的“护城河”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可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
再上一层,则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公司所在行业所处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常言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对处于成长期行业的公司而言,也会享受到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对处于衰退期行业的公司而言,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的业绩增长,实现“逆风前行”,则要付出更多努力。
“自下而上”也会再上一层延伸至宏观层面,并进一步与“自上而下” 形成互补,分析宏观因素对行业、以及延伸至个股影响。例如,判断经济即将进入景气周期,资源品等前周期行业的个股可能会更有配置价值;在利率下行的周期,科技成长股的估值抬升空间可能更大等等。
“自下而上”的几步基础工作完成后,组合构建还要考虑两点:
一是估值水平,努力买到“物美价廉”的股票,公司好,但估值过高,获利空间有限,风险较大,可能也不适合作为优先选择的标的;
二是风险控制,在行业、个股层面进行分散化投资,力争有效控制组合风险,提升收益风险性价比。
总结起来,“自下而上”的组合构建会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研究入手、中观总览行业前景,一步步精选具备长期竞争优势、持续赚钱能力的优质标的,综合估值水平、组合风险管理要求等因素,完成组合构建。一般在实践中,投研团队会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法相互结合,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以期进一步提高投资胜率。
——易方达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
以上就是博时基金如何投资成长股?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