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昨晚,美股迎来2020年靠前个交易日,一开盘,热门中概股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无差别暴涨,收盘时,阿里巴巴大涨3.62%,京东涨7.10%,拼多多涨9.02%,百度涨9.35%,网易涨......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接下来具体说说

18年前的风口,小灵通UT斯达康正式落幕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创业最前线」旗下「科技最前线」原创出品

作者 | 北行三

2月11日,A股上市公司通鼎互联公告称:公司拟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UTStarcomHoldingsCorp.(中文名:UT斯达康)26.05%股权,交易作价4922万美元。

收购完成后,通鼎互联将成为靠前大股东,取得对UT斯达康的控制权,也代表着10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小灵通两大主要生产厂商:英华达、UT斯达康,正式落幕。

但小灵通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从1998年开始,中国会大范围出现这样一种像手机,却不是手机的东西?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UT斯达康产的小灵通)

小灵通又是为何在2011年戛然而止,退出了历史舞台?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回答这些问题前,我想起了电影《乘风破浪》中的一幕,平时傻了吧唧的六一在酒桌上喝到了兴起,转头就对几个兄弟说:

把你们家当都卖了,跟我屯BB机,以后好的号码肯定特值钱!

相比千禧年才出现的小灵通,这个词恐怕稍晚一点出生的90后都会非常陌生,但它却是90年代初期当之无愧的风口浪尖,那时腰间别着BB机,真的可以像电影名字一样,乘风破浪。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后来有了大哥大,BB机也从腰间,慢慢地装进了口袋,最终成了不好意思拿出手的古董,但它盛行的10年却填补了我国移动通讯设备的空白。

如果一定要说BB机是时代的产物,那怎么也算个嫡子,没有白走一遭。

而同样是10年兴衰的小灵通,命运却截然不同,甚至如今说起小灵通,了解它过往的人都会这样描述:

政策的空白、吴鹰的摇钱树、中国电信的救命稻草、甚至是华为手机业务的根基...当然更准确的还是:时代的“弃子”。

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

时间回溯到1998年前后,当时正值中国移动和电信分家。

分拆后的移动有无线通信业务,几乎是躺着赚钱,但刚分出来的电信和后来的网通只有原本的 固话 业务,缺乏业绩增长点,而**又迟迟不给下发移动通信牌照。

看着移动大赚特赚,电信很是闹心,到处寻找新的机会。

没过多久,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在一次去日本考察中看到了小灵通技术,一眼就认定这项技术完全符合电信的需求。

这项出生于日本的通信技术原名叫 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翻译过来就是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终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

简单讲就是在信号覆盖范围内,可以移动的固定电话。或者说是不限于家中的无绳电话。

(无绳电话)

这项技术基于固话网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移动通信技术,所以在没有移动通信牌照的情况下,电信算是打了个不错的“擦边球”,因为当时政策明确称小灵通为: 固话的延伸。

也几乎是同一时间,一家1995年成立的通信领域科技公司——UT斯达康创始人吴鹰,也发现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巨大市场,跟徐福新局长一拍即合,决定协力将PHS技术引入中国。

(吴鹰)

就是这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大胡子,在90年代花几千万人民币,从日本买下了这项技术。 同时,阿福局长也 给它 起了个非常顺口的中国名字:小灵通。

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197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作者叶永烈本来只给了UT斯达康一家公司名称授权。但因小灵通这个名字太好记,所有厂家都在违规使用,UT斯达康也就慢慢不管了,最终就变成了PHS技术在中国的统称。

当然从技术引入,到最终火遍大江南北,得益于小灵通有着当时手机望尘莫及的优势:便宜!

除了机器本身造价低(只要几百块)以外,因为前面讲过小灵通相当于“固话的延伸”,而固话网络+微蜂窝基站造价远低于当时的移动2G网络基站,所以小灵通资费基本和固话相同,且接听免费。

浙江余杭电信推出的全国靠前个小灵通套餐: 打电话每分钟0.2元,接听不要钱,月租20元。

这个资费在当时连移动联通的5分之1都不到,并且在停机后仍然可以接电话和收发短信。在推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用户办理使用,甚至老人小孩都人手一个。

除此之外,因为小灵通功率仅需要10mW,是普通2G手机的1%,所以用小灵通打电话健康环保辐射低,也是当时电信主打的噱头之一。

另外,因为小灵通基于固话网络,其语音通信采用 32kbit/s ADPCM 编码技术,通话音质和固话几乎没有差别,比当时的2G手机要强很多,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可以媲美4G语音的通话质量。

当然这些优点背后,也存在着致命缺陷。

因为小灵通基站覆盖半径小,且收发功率较低,导致小灵通信号极差,经常进了室内就会没信号,且基站切换速度过快也会导致信号丢失,所以不能在开车等快速移动中使用。

也是因此,当时小灵通还有个非官方名称:喂喂操。

另外,毕竟是“固话的延伸”,其基站无法实现异地漫游,也就是说只能在本市通话,出省直接完蛋。

但即使有再多缺陷,相比动辄几千的手机和昂贵的资费,大家还是更愿意选择实惠很多的小灵通。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20年前下沉市场的巨大能量。

实际上,这项技术在日本并不受欢迎,甚至被叫做“穷人的蜂窝”。引进国内后,包括华为在内的各大厂商也都将PHS技术评定为“落后的过渡性技术”。

但政策方向,才是决定小灵通命运的关键。

在浙江余杭电信率先出发,各大设备厂商观望许久后,2000年6月,原**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政策对于小灵通的开放态度。

抓住了救命稻草的电信,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开始在全国各地上线小灵通业务。

随后就是井喷式的用户增长:

2002年,中国大陆200多个地市开通业务,用户超过600万。

2003年3月,原**部长吴基传向媒体表示:对小灵通的政策是“不鼓励不干涉”。

2004年2月,继北京后,小灵通开通了全国最后一个城市:上海,至此完成了全国开通。

2004年4月,用户数量4700万;

2005年9月,用户数量8127.5万;

2006年10月,用户数量达到顶峰,9341万。

不到10年,接近1亿的用户,这样的数字吸引了各大设备厂商纷纷入局,连当初打死也不做小灵通的华为,也被逼无奈迅速上马小灵通生产线。

当然用户激增最大的受益者就是UT斯达康。

1995年成立,98年抓住电信痛点,下重注引入PHS技术,2000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首日股票暴涨287%,小灵通业务鼎盛时期为UT斯达康带来了超过26亿元的年收入,市值超过70亿美金,一度赶超当时的IT巨头思科公司,连软银孙正义都曾投资3000万美元,并出任过UT斯达康的董事长。

2003年,UT斯达康控股被美国权威杂志《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IT企业100强。

200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成功前20名小企业之一。

也是在那几年,创始人吴鹰几乎是全国各大高峰论坛、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礼上的常客,还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之一,在国内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传说,当年其还主动调停了马云、马化腾之间的矛盾。

(那时的BAT在鹰哥这儿,都是弟弟)

除此之外,小灵通的兴盛也让中国电信获得了上亿的“移动用户”,以及早年间非常难得的移动通讯网络运营经验,最后在2008年获得CDMA运营牌照后就能尽快上手 (电信3G的靠前批用户都是小灵通用户)

对于老百姓而言,小灵通的出现最大的价值就是降低了“靠前部移动电话”的使用门槛。

用得起,才是普通人最在意的事情。

盛极必衰,在商界几乎成了难打破的循环。

2005年,UT斯达康因内部纷争、产业结构变动、增长瓶颈等原因,开始出现业绩亏损,虽然小灵通用户数还在增长,但是公司由小灵通业务所带来的收入占比由2004年的79%下降到32%,全年亏损4.3亿美元。

而这一亏,就是6年。但真正击溃UT斯达康的,是技术的革新。

2006年,2G时代进入尾声,进入3G时代。对于UT斯达康的管理层而言,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作为“2G都算不上”的小灵通这种过渡性技术,其生命周期一定会被不断缩短。

即使前路艰难,也要果断转型。这次他们把宝押到了3G上,同时选择了全球主流的WCDMA制式作为发展方向。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UT斯达康在美、韩等地针对渠道、研发、产品等进行了共20次收购,企图打造从系统、设备、到终端,即端到端的WCDMA解决方案。

而当时的华为,也选择了类似的发展路径,但不同的是更具战略耐心的华为选择了TD-SCDMA制式,之后的结果大家基本都知道了。

2006年1月20日,**正式宣布,TD-SCDMA作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UT斯达康战略决策全面失败,投入了十几个亿的资金也基本打水漂。

但丢掉的这点钱,也许还不算什么,最不幸的是另一边为转型提供持续资金流的小灵通业务,其所使用的频段,占用了很受国家重视的“国产标准”TD-SCDMA 频段。

UT斯达康就这样活生生地演了一出“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彼时,已经被扼住命运喉咙的小灵通,最终迎来了“干爹”的致命一击。2008年,中国电信终于获得了正式的移动通信牌照,并从联通手上买来了CDMA网络。

有了新宠,小灵通自然遭到遗弃。

电信在小灵通业务上的投入不断降低,各大运营商资费也在不断下调,小灵通逐渐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用户数量大幅下滑。

2008年5月,大陆小灵通用户数跌破8000万。

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小灵通的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1880-1900MHz频段TD-SCDMA系统产生有害干扰。

2011年,1月1日,小灵通开始全面退网。

失去了小灵通,当年在昆明湖畔渡步的“大胡子”吴鹰也被UT斯达康逐出了家门。自此,UT斯达康几乎全线溃败。

2014年10月,小灵通基站被关闭,彻底结束历史使命。

跳出这些,我们再回头看小灵通从生到死走的这一遭。

1998年上市,8年后到达巅峰,之后立刻衰退,它所带来的一切改变是:

吴鹰赚了;最虚弱时期的电信挺过来了;甚至华为也因小灵通生产线打下了手机业务的根基...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赚了,赚到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是面对时代高速发展的自信和勇气。

在还没有条件尝试手机的年代,连村口的大爷恐怕都能指着脖子上挂着的小灵通大声地说:

“彩屏的,能翻盖,还可以拍照片!”

​这样多赢的局面,从细节剖析或许经不住推敲,但从时间轴上回看,小灵通技术当时几乎已经普及,也是那个时代通信技术变革的现象级产品,即使是昙花一现,它也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单从填补了那几年下沉用户移动通讯的空白来看,就足矣。

而UT斯达康也最终落得一个不错的归宿,通鼎互联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正在带着的刚刚走入舞象之年的UT斯达康,从5G开始,重新出发,拓更远的路。

百度网易京东拼多多2020年推荐交易日集体暴力拉升,发生了什么?

昨晚,美股迎来2020年靠前个交易日,一开盘,热门中概股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无差别暴涨,收盘时,阿里巴巴大涨3.62%,京东涨7.10%,拼多多涨9.02%,百度涨9.35%,网易涨7.19%,腾讯音乐涨6.98%,哔哩哔哩暴涨12.51%。总之就是凡是你说得上名字的中概股基本上全部暴涨。

早上起来,很多人都在问球球原因是什么,我看了看,有人说降准刺激,有人说是谈判缓和,但球球比较认同这一说法:美股中概股有可能陆续开启香港二次上市。

昨天有消息称,港交所据悉与网易、携程就二次上市进行洽谈。知情人士说,港交所工作人员已与两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进行了二次上市的后续谈判;这些讨论正处于初期阶段且随时可能更改。

而今日,腾讯一线称携程计划回港二次上市,并已于最近陆续接触多家中资及外资投行。此前在阿里上市仪式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既然阿里都能回港二次上市,没有理由不相信其他中概股公司会陆续回港。

其实从港交所的股价也能看出端倪,昨日港交所午后短线拉升、收涨近3%;今日午盘再涨超2%。

今天这篇,球球就来讲讲做多中国的海外军团——中概股。

1.海外中概股发展历程

一般意义上的“海外中概股”,是指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中国企业以SPV 形式在以美股市场为主的海外证券市场发行的普通股或 DR。这一公司群体目前代表了中国在新兴行业,尤其是泛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高水平,是中国核心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世纪 90 年代初,内地国企以这些在港中企为基础,通过收购再融资、分拆业务上市等方式,为其内地关联资产进行了尝试性的股票融资,在港股市场建立了最早的一批“红筹股”。同时,通过借鉴成熟市场经验,一些国企还进一步尝试了将其红筹股和 H 股以 DR 模式在美股等海外市场开展融资。至此,直接上市、SPV 上市和 DR 上市这三种企业跨境 IPO 的常见模式,在90 年代初就已经悉数登场。但我们所熟悉的,或者说更常指代的那批“海外中概企业”要到上世纪末才陆续登场。

借千禧年科网泡沫的东风,中国科网企业开始登陆海外证券市场。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互联网泡沫蔓延全球。而在中国内地,国有、民营和国际资本也纷纷进入这一热点领域。其中,获得外资青睐的互联网及通信相关行业走在了海外股权融资的前列。2000 年,以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及 UT 斯达康、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相继以普通股或 DR 形式在美国 Nasdaq 市场上市,形成了海外中概股发行的靠前波 高潮

但 2000 年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中概股上市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直到 2003 年底,携程的上市才标志着电子商务成为海外中概的下一个风口。从 2003 年开始,直到 2007 年金融危机前,我们一直稳定地向海外市场输出着包括通信、网游、搜索等一系列最优质的中国泛互联网资产,并积极发掘了教育、连锁商业等消费前沿,和新能源、医药医疗等高端制造等等一系列的新兴行业领域。这一波中概股上市浪潮奠定了海外中概股的市场地位。

近 5 年来,随着更多龙头企业陆续上市,海外中概股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资产组合虽然在 2007 年金融危机后,中概股上市的脚步一度放缓,存量的中概股也 在 2010-2013 年期间遭遇不少波折,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概念的刚性需求,使得中概股很快迎来了新的一波增长浪潮。从 2013 年开始,中国泛互联网概念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通过充分市场竞争后,以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初步完成了对于产业版图的划分,并宣告中国泛互联网产业的野蛮生长年代基本结束。

2.为什么要回归中国市场

我们常说过去国内融资环境有限、企业募资难;而美国宽松的上市标准以及易获高估值的方式,让公司能募到更多的钱。相比之下,中国内地证券交易所早前要求申请上市的公司必须连续三年获得盈利,这样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很多企业只能在海外上市。然而在海外上市,就意味着信息不对称,这是导致中概股存在较大的内外估值差异的本质原因,靠近本土投资者可以解决海外市场的估值歧视。

现时的情况是一切都不同了,中国的监管机构已放宽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所有权和盈利能力的规定。同时,香港的监管机构也采取相应措施,当中包括准许同股不同权,让若干股东每股股份享有比其他股东更多的投票权,A 股和港股市场的制度变革使得中概的回归道路变得通畅。

3.哪些公司最有可能回归?

据港交所2018年修改的二次上市规则,二次上市的公司必须在纽交所或伦交所等英、美市场上市并至少两年保持良好合规记录,且市值不少于400亿港元,或市值不少于100亿港元及最近一年度收益至少10亿港元。

球球下午根据这一标准,特地做了一个表,列了最有希望回归的中概股名单,表中的携程和网易已经开始了洽谈。

除了中概暴涨,今天还有以下热点:

1.特斯拉官方再调价,入门级Model3购买门槛低于30万。

1月3日,特斯拉官网显示,中国工厂制造的标准续航升级版Model 3(包含基础版辅助驾驶功能)起售价出现下调:由原来的35.58万元降价至32.38万元,降价幅度约为9%。如果再算上2.475万的新能源车补贴,中国工厂生产的Model 3的购买门槛已降至29.905万。

去年5月,特斯拉首次公布的国产Model 3的起售价为32.8万元,之后特斯拉将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设为标配,从而将门槛价格提升为35.58万元。

关于如何看待特斯拉降价,球友@四哥就是凌凌漆认为:30万的车对普通的国人家庭是个坎。所以,必须要到30万以下。支持,准备买入。不过据说model3的空间很狭小,比赛欧还小,做的让人难受,希望后续出加长版Model 3L, 就像很多车到中国都这么搞的。

2.贵州茅台股价跌破1100元。

贵州茅台跌破1100元关口,股价下跌近4%,创去年9月下旬以来新低。昨日开盘前,贵州茅台发布了关于2019年生产经营情况的公告,公司称初步核算,2019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8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5亿元左右(以下简称净利润),同比增长15%左右。

关于如何看待贵州茅台的估值,球友@钓雪先生认为:

贵州茅台上市以来的平均市盈率为29,因此现在的估值到明年业绩兑现的时候大概率要回归29倍市盈率。按公告的10%增速来进行估值,即得合理估值为29*1.1=31.9,现在仍然偏高。

3.京沪高铁突破23倍发行市盈率“红线”。

京沪高铁凌晨发布公告,网上、网下申购日为1月6日,发行价4.88元/股。网上申购代码为780816。预计发行人募集资金总额为306.7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4033.32万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为306.34亿元。这一数额不仅远远超过在12月中旬正式挂牌上市的邮储银行,也创下近年IPO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据4.88元/股,发行价格计算,$京沪高铁(SH60 181 6)$ 对应的市盈率达到了23.39倍,低于交通运输大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静态市盈率均值,但制约A股发行市场多年的23倍市盈率“红线”被其突破。

关于这件事是否合理,球友@明天会更好JY认为:

算符合预期吧,因为a股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不会太低,而我也一定会去打新,毕竟这种超级大盘股中签概率大一点。但我不会去一直持有,毕竟看不到很高的成长性。预计上市后走势可以参考工业富联,几个板(甚至更少)然后下跌回归正常合理估值。

以上就是ut斯达康2003年每股票多少钱市值?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