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克的人血白蛋白
本文作者:潘文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医生,我的身体有点虚,给我打点白蛋白吧。”“医生,我贫血,给我打两瓶白蛋白补补血吧。”“医生,他们说打蛋白会给肿瘤补营养,千万不要......接下来具体说说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简称白蛋白)是由健康人的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提取并经病毒灭活后制成。该药价格昂贵,临床滥用普遍,因此其用药的合理水平不仅影响患者医疗费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有限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人血白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且是处方药。根据规定,国家对人血白蛋白的使用与销售予以严格控制,只限在医院供应。
误区1:白蛋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与人体免疫反应的是免疫球蛋白,而白蛋白与免疫球蛋白分属不同种类的蛋白,球蛋白与机体的各种免疫功能息息相关,而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没有免疫功能,它在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胶体渗透压。所以说白蛋白是不能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的,相反,白蛋白中某些成分如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误区2:白蛋白是很好的营养补品,有强生健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人们对营养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参、燕窝、冬虫夏草、鹿茸……这些已经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知何时,人血白蛋白成了人们心目中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万能针剂"。有的家长在重大考试前为了给孩子提高抵抗力,要求医生开人血白蛋白。
而我们人体的白蛋白生理性营养作用表现在氮代谢发生障碍时,白蛋白可作为机体内的氮源,为各种组织提供蛋白营养。而当氮代谢正常时,应用白蛋白补充营养与吃普通高蛋白食品并没有什么差别,反而弊大于利。
因为白蛋白不仅缺乏人体必需的一些氨基酸,而且白蛋白输入人体分解后,再利用率相当低;给白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还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有使循环负荷加重、血钠增高等不良反应。
误区3:白蛋白能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其是对晚期肿瘤患者更有好处。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白蛋白对危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明显的作用。白蛋白不是万能药,对那些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大,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输入白蛋白只会加速肿瘤的增长,而对肿瘤患者身体的恢复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加重肝肾负担,使病情恶化。
因此在肿瘤科,只有在患者血浆蛋白明显低下(血清白蛋白<20g/L),全身水肿或腹水较明显,而其他治疗方法又不能纠正低蛋白血症时,才会偶尔使用白蛋白1~2次给予支持治疗。
误区4:输入白蛋白可能传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液方面的传染病。
人血白蛋白是从人血浆中提取的非变性、纯净的白蛋白制剂。目前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在有稳定剂时,经60℃加温灭活病毒10小时,在这种条件下,HBV、HCV、HIV等病毒均已丧失传染性;且白蛋白无抗原性,可反复输注,比输注血浆或全血安全很多。
误区5:白蛋白可作为一线扩容剂。
白蛋白为含有58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6458的多肽,与盐和水相比,更不易透过血管膜。有报道称每5克白蛋白保留体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相当于200mL全血或100mL血浆的能力。故白蛋白常被临床医生作为术后一线血容量扩容剂用于增加循环血容量并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然而根据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要求术后扩充血容量,应选择晶体溶液,其次为非蛋白胶体,最后才是白蛋白。此外,基于药物经济学考虑,白蛋白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扩容剂,故白蛋白不应作为常规扩容剂用于体液治疗。
误区6:白蛋白有助于伤口愈合。
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故临床医生惯性地认为输注白蛋白有助于伤口的愈合。然而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白蛋白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临床预后等效果方面并不理想。
白蛋白临床输注指征:
1.大面积烧伤24 h后。
2.急性创伤性休克。
3.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血液置换治疗。
5.肾透析。
6.严重的低蛋白血症。
7.腹水。
8.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9.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不良反应:
偶见寒颤、发热、颜面潮红、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和过敏反应。快速输注时可引起血管超负荷,导致肺水肿。
禁忌:
1.对白蛋白有严重过敏者。
2.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脏病患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患者。
3.严重贫血患者。
4.肾功能不全者。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使用剂量由医师酌情考虑。一般因严重烧伤或失血等所致休克,可直接注射本品5~10g,隔 4~6 小时重复注射一次。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白蛋白缺乏症时,可每日注射本品5~10g,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
使用注意事项:
1.药液呈现混浊、沉淀、异物,或瓶子有裂纹,瓶盖松动,过期失效等情况不可使用。
2.本品开启后,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输用。
3.输注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人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输用。
4.有明显脱水者应同时补液。
01
误区 1:可作为营养使用
低白蛋白血症只能作为反映机体炎症程度的指标,而不是营养指标。
是由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强,白蛋白外移,同时肝脏白蛋白 mRNA 表达被抑制,白蛋白分解增加所致。
用药时机
白蛋白生理性营养作用仅在氮代谢发生障碍时作为机体内的氮源。而氮代谢正常的人应用白蛋白与吃普通高蛋白食品并无差别,且弊大于利。
给白蛋白含量正常的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反而会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使循环负荷加重,可能导致血钠增高等不良反应。
利用率低
人体仅能利用白蛋白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 21d,所以当日输入的白蛋白还不能发挥营养作用。
且白蛋白的分解产物氨基酸种类并不全面,缺乏色氨酸等合成其他蛋白质的氨基酸。
这么看来,白蛋白的营养价值可能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高。
总之,营养不良的根本原因是机体氮和热量摄取不足或利用障碍。
所以,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提供足量、合理搭配的能量(脂肪乳剂与葡萄糖)和营养底物(平衡型氨基酸制剂)。
02
误区 2:提高机体免疫力
实际上, 参与人体免疫机制形成的是球蛋白, 而不是白蛋白。大剂量输注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这是因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微量内毒素、血管舒缓素、微量 α1-酸性糖蛋白等。
这些物质可能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03
误区 3:补充血容量的选择药物
《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UHC)中提到:
对于低血容量的患者,在补充血容量方面,人血白蛋白并非选择药物,仅为二线备选药物。
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外科病人中,对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的结局指标,不同种类的胶体液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而烧伤患者输注白蛋白还可能增加病死率。
04
误区 4:广泛用于危重患者
目前, 并没有证据表明白蛋白的使用,对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及改善疾病的预后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美国 UHC 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指南指出:
人血白蛋白推荐用于白蛋白水平极低(< 15 g/L)的危重患者,若白蛋白水平在 15~20 g/L,应视患者情况而定。
且急性胰腺炎等患者不适合使用白蛋白。
我国的说明书中也指出,高血压、急性心脏病、正常血容量及高血容量的心力衰竭、严重贫血及肾功能不全者为白蛋白的禁忌证。
此外,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输入白蛋白,还可能会加速肿瘤的增长。
对患者身体的恢复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加重肝肾负担,使病情恶化。
所以白蛋白虽好,也不能滥用哦!
05
误区 5:可能传播乙肝等传染病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可能性。
但是目前使用的人血白蛋白是在有稳定剂时,经 60 ℃ 加温灭活病毒 10 小时。
在这种条件下,HBV、HCV、HIV 等病毒均已丧失传染性,且白蛋白无抗原性,可反复输注。所以,输注白蛋白其实比输注血浆或全血安全很多。
06
白蛋白,如何使用才正确?
看了那么多误区,那么多禁忌,那么白蛋白到底应该怎么用呢?
白蛋白的适应证
1. 大面积烧伤 24 h 后;
2. 急性创伤性休克;
3.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 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
5. 低蛋白血症的防治;
6. 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7. 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
8. 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
9.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而对于血浆白蛋白<25 g/L 的患者,也被视为可以使用白蛋白制剂的指征。
由于此类患者体内白蛋白,无法完成正常的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无法有效地承担药物载体的作用。
此外,在某些急性大量失血(>40% 血容量)的情况下,由于肝脏无法及时合成充足的白蛋白,也可考虑应用白蛋白制剂。
用法用量
用法: 静滴(宜用备有滤网装置的输血器)或静推,可采用 5% 葡萄糖液或氯化钠液适当稀释。
滴速: 前 15 min 内速度缓慢,逐渐加速至 2 ml/min,但不超过这个速度。
用量: 应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酌情考虑:
一般因严重烧伤或失血所致休克,可直接注射本品 5~10 g,隔 4~6 h 再重复注射一次。
在治疗肾病及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导致的白蛋白缺乏时,可每日注射本品 5~10 g,直至水肿消失。
白蛋白剂量公式
所需剂量(g)=(期望达到白蛋白水平-现有水平)(g/L)×2×血浆容量(L)
其中乘 2 是由于考虑到通常存在组织间隙内白蛋白的缺乏状态, 因组织间隙将吸收所输液剂量的一半。
本文作者:潘文俊(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医生,我的身体有点虚,给我打点白蛋白吧。”
“医生,我贫血,给我打两瓶白蛋白补补血吧。”
“医生,他们说打蛋白会给肿瘤补营养,千万不要给我用啊!”
作为肿瘤内科的医生,经常有患者、家属来咨询或者要求输注“蛋白”。在他们的眼里,“蛋白”可是万能的,大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功效,输“蛋白”就是输营养品,可以增强体质,也就有了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与之相对,也有患者担心使用了“蛋白”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尤其是让肿瘤长大。
其实,他们口中的“蛋白”指的是“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这是一种血液制品,更是一种药品。在了解这个药品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白蛋白: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成份,主要在人体的肝脏内合成,有着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可以维持血管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保证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与组织液间的交流;与许多物质,如游离脂肪酸、胆红素、性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部分药物相结合,增加这些物质的亲水性从而便于运输;还可以作为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可以与重金属结合,起到解毒的功能。如此说来,当人体内缺少了白蛋白的时候,病人就会发现自己“长水了”、脚肿了、肚子鼓鼓的一泡水、胸腔里长水压得喘不过气来,胃肠道黏膜水肿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表现,低蛋白还可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发生低蛋白的患者,整个人都会昏昏沉沉、全身无力,医生还会嘱咐他们要多活动,这个时候,如果给患者输注了人血白蛋白,不出两三天的时间,患者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轻松了多了,水肿也逐渐消退了,头晕、乏力等症状也好转了,还会吃嘛嘛香,转过头来就会跟亲朋好友说起这白蛋白的神奇疗效,或者直接就是称之为神药:“我当时都快‘死了’,才打了两三天就活过来了,你们不舒服时候一定要去打啊!”
然而,人血白蛋白真的是万能的吗?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是极力反对盲目输注人血白蛋白的。首先,人血白蛋白作为一种人血液制品,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等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其次,人血白蛋白在输注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密切监护的,有统计表明,输注白蛋白引发的过敏发生率为0.47%~1.58%,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如果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其死亡率可以高达30%。另外,在输注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发热、精神障碍、喉头水肿、腮腺肿大等不良反应。而且患者的年龄大、心功能差的患者在输注白蛋白的时候还有可能引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危险,正常人输注人血白蛋白则可能会抑制肝脏内源性白蛋白合成,并促进其分解,因此不能盲目使用人血白蛋白。另外,一瓶人血白蛋白中白蛋白的含量为10g,而一个鸡蛋中约含蛋白质7-10克,鸡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也适合人体的生理需要,易于被机体吸收,利用率可以高达98%以上,相比起来,多吃几个鸡蛋是不是更加的经济实惠而且安全一些呢。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白蛋白呢?
以上就是5克的人血白蛋白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