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教育股票课程好不好
现在,人类越来越崇尚丛林法则,不拼过你输我赢,你死我活决不罢休。这种以争求胜的理念蔓延到教育上,让人们内卷越来越严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教育的名言。于是人们为了孩子的成......接下来具体说说
真正的教育是无为、无痕的
付永 教师博览 2022-05-10 08:00
有人说, 佛陀和老子才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教育家,不知大家如何看?
说佛陀、老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不是最伟大我们暂且不表,我们仅说他们做的是不是教育。 靠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是教会我们做人做事。他们干了没有 ?第二,教育应该让我们学会打开自己的内心,追求真相。 这事他们干了没有?他们不是一直教我们觉醒吗? 第三,儒家的教育说老师是“万世师表”,那佛陀算不算? 老子算不算?如果他们不算,估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能够称得上这个称谓了吧。
我今天从佛陀和老子浅表地切入教育,只是想让大家想一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干什么,应该如何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首先是觉知真相的教育,会做人做事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让人成为考试的机器、竞争的傀儡,而是让人成为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能*生存、有*人格和会学习的人。认识了这个真相,你会发觉很多的焦虑、恐惧、烦恼都是咎由自取。不管是教育还是夫妻关系,很多烦恼就是因为想要不该要的东西,放不下该放下的东西。放不下,就要为,甚至乱作为,这一为,就可能违背了自然之道。这个道是规律,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当然,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其中。一旦偏离了规律,注定是要失败的。
“是以圣人(有道之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少为就少为,能不为就不为”。 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显然孩子是不能健康成长的。但如果吃饭、穿衣这些事我们都“包办”了,24小时保姆般地侍候着,那不仅教不出有*生存能力的孩子,恐怕孩子的人格也会有问题。现实中的“巨婴”“啃老”,其实都是父母做得太多了。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我们的教育其实都一样,不是做得少了,而是做得太多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两年有点降温的“高考状元”就是极致的“尚贤”行为。为了追求所谓的升学率,老师们、家长们都是非常“有为”的。于是教育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以至于从老师,到家长、孩子都大呼“太累了”。比如疫情期间,孩子本来应该能好好休息的,但好像更累了。我们真的需要如此无微不至的“作为”吗?
把恺撒的归恺撒,把上帝的归上帝。什么都想为,就什么都干不好。 为什么什么都想为?看似没事闲得慌,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欲望*胀和内心的不自信所致。如果真懂教育,真爱教育,真爱孩子,多为点还好;如果不懂还多为,那结果不言而喻——折*死孩子。
有人说,“教育上不作为都比乱作为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比(刻意)鼓励和刺激(自身)欲望更大的灾难了”。如果对欲望加以肯定和激励的话,那将是无休止的追求过程,亦即所谓的“欲壑难填”,大家为此受尽累和苦、愤和怨。实际上,乱作为,往往寓意着心有所欲,但又求之不得,结果导致乱作为甚至不可收拾的局面。
人类的行为常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及判断而产生的。如果我们的主观情感及判断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行为就一定会有问题,“为”的结果就一定不会好。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有无限种可能,那我们就不要固执地只朝一个方向走。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规律走,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出手——该出手时才出手。
我的成长,就是父母典型“不作为”的结果。我生长在农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做事,见我的机会都很少。母亲不认识字,显然也管不了我的学习。加上我家里哥哥姐姐较多,他们老“欺负”我,弄得我都快上中学了,还老被人认为是被收养的孩子。这样的放养和无为,才成就了现在的我。无论是自我学习能力,还是*生存的能力,其实都源于我父母对我的无为。
我经常说:“一切的失败都是对规律的背叛,教育尤其如此。”我父母那个时候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违背为人、做事和教育规律的事情。父母那个时候的身教做到了极致,只是看起来“无为”而已。当我犯了严重错误,尤其是触及底线原则的时候,他们一定会主动、快速出手的。
无为,其实是保持了所有为的可能性。“较好的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和不管之间有个词叫守望。”《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这句话我特别喜欢,其深刻地描述了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是,需要的时候我再出现,而且以符合“道”的形式出手。达到目的后果断消失,也就是“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这是做事的*高境界。
其实,老子的“无为”远远超越不做违背自然(规律)之事这一种解释。既然事物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具有多种可能,那决策者(父母)在处理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问题上也应该有多种选择,而不是在应试这一棵树上吊死。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或是掌握足够条件、有把握的时候行动,直面目的,一击必中。在此之前,尽量不做随意的判断和行动。比如,动不动就说我们家娃不能吃苦,但你给吃苦的机会了吗?动不动就说孩子不爱学习,哪有孩子不爱学习的?不爱学习也是你给弄的,那只是表象。
任何手段都有局限性,因此随着孩子成长和心智的变化,父母不能拘泥于曾经有效的手段,也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要保持面对未来方案的最大灵活性——老子说“为而不恃”。尽量避免实施过多的行动,但必须随时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做好行动准备——老子说“用之不勤”。
父母作为家里的*高领导、最后决策者,应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放大作用(正反向),因此,自己绝不能有固定取向和偏好。不能“为”,但可以关注孩子的“为”,自己不直接引导,以避免“一刀切”“一体化”后失去灵活性和应变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偏食就是如此,一直不停地说,孩子不喜欢吃这个,然后家里准备餐食就避免了这个。本来可能只是偶尔为之,最后真的造成偏食。
老子直接谈教育也有不少处,非常多的维度。李约瑟说,没有了道家的中国犹如一棵烂了根的大树。在西方,《道德经》的印刷发行量是仅次于《圣经》的。
没有教育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笑话。教育的复兴,一定要从基础做起,从我们中华文明中的伟大智慧学起,汲取全人类文明的精髓。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跟着老子和佛陀学教育,只是把先人的智慧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谈谈自己的浅见。
《什么是较好的教育》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较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
什么才是较好的教育?我认为,“较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成人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数十载,四处碰壁。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孔子的**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较好的教育。
现在,人类越来越崇尚丛林法则,不拼过你输我赢,你死我活决不罢休。这种以争求胜的理念蔓延到教育上,让人们内卷越来越严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教育的名言。于是人们为了孩子的成功,不顾孩子的意愿,拼命地压榨孩子的激情,让其在硬核的道路上比拼。
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开始折*,在胎教上投入重金。孩子上了幼儿园,残酷的比拼正式上演。除了唱歌、跳舞,绘画,还要比认字。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甚至开设了英语课,不该学知识的年纪超前学习。孩子放学后,又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各种才艺培训,让幼小的孩子才艺压身,以期获得竞争的先手。本该快乐的童年,却负荷满满。
孩子步入小学,残酷的比拼更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不可攀,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分数,老师特别喜欢那些为了学习而听话的孩子,于是对学生的激情各种压榨,对其思想品质方面有所忽视。在学校,老师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残酷训练。似乎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课,其他科可有可无,通常出现语数外老师占据其他老师课时的情况。为了名次,老师拼了,学生却看轻了其他科目。回到家,家长又对学生进行加码,让孩子不堪重负。殊不知,表面顺顺的孩子,内心其孕育着火山。看起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天一天地往上走,实际上对学习的激情正在一天一天的递减。
到了初中,家长对孩子更进一步加码。本来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课程就更重了,可是家长为了孩子的成功,顾不了那许多,从精神上和学习任务上给孩子上枷。
到于高中,人们认为,这是决定孩子命运的时刻,表面上从生活上加以关心,从金钱物质上尽量加以满足,哪怕为孩子做牛做马都愿意。孩子们看起来也特别争气,拼命地学习,在题海中沉浮,在精神上苦行。孩子们天真地认为,只要遨过高考这一关,一切都万事大吉,于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乐意配合家长。岂知表面的和谐其实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些高考后将压榨他们的书籍从教学楼上抛洒一地的壮观场面是他们对教育最大的发泄。
上了大学,孩子们以为就成功了。孩子们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以为可以放纵自己了,一些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拼命地放飞自己,似乎欲将从幼儿园高高中丢失的快乐时光找补回来。大学阶段是孩子们提升能力最重要的阶段,许多学生就加以放弃,在精神上已经残废了。国内的一些大学办得不好,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条件逊色于国外,而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和老师用成功学加持孩子,让孩子对于学习的激情一天一天地衰减,兴趣在做减法,于是在大学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迷失了自己,许多孩子已沉不下心来搞学习,六十分万岁在孩子们身上很有市场。这或许是教育的失败。人们应该从根上去寻找教育的问题。
如何让教育走出误区,我们应该借荐老子的无为的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教。以寻常心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给孩子加持过多的功利思想,无为无不为,不争而胜。
孩子上幼儿园时,是最该玩的年纪,不是学知识学技能的年纪。天才常常昙花一现,大器常常晚成,那么急了干嘛。
小学的打基础的年纪,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较好的时光,此时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残酷地压榨。而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上艺术,学高雅的艺术修养,爱上体育锻炼,有健康的体质;爱上科学,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
到了中学,不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排名,要培养学生宁静的心,不与他人进行比拼,而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宁静致远,激情向前。以道养品,以激情导学,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加强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清静无为,不争而求,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
上了大学,精神上应该更加强大,无为而教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无为而教,无为而学,以最自然的状态去面对一切,往往事半功倍。这样大学办出来,让学生越过功利,在最应该出成绩的时候做出卓越的成绩,为国为人类,交出最美的成绩单。
以上就是无为教育股票课程好不好?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