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有哪几个层次
接下来具体说说
人们聊到股市,常会提到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名词,这些板块定位特征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本篇小达带你简单梳理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国资本市场自1990年上海交易所成立,发展到现今全面注册制的实行,各板块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逐渐搭建起了多层次市场体系。
整体上看,我国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
场内市场,即交易所市场,是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我国目前有三大证券交易所,分别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
场外市场,通俗地讲即交易所之外的市场,主要包括全国股转系统(基础层、创新层)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示意图
对于普通投资者,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场内市场,目前有数千家上市公司在此聚集,发行股票在此买卖。截止2023年6月30日,场内市场总市值达90.01万亿,上市公司共计5223家。
图:各板块/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布图(亿元) 图:各板块/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数分布图(家)
资料来源:Wind,2023/6/30。
主板
主板的总市值占据全市场约78%的份额,约70.48万亿,是资本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交所和深交所均有其各自的主板,上证主板的股票代码以600开头,深证主板的股票代码以00开头。
目前主板共计约3195家,平均每家公司市值约220.59亿元,市值规模相对较大。主板上市公司多具有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行业代表性等特点。
创业板
创业板隶属于深交所,股票代码以300开头。
该板块的总市值占比仅次于主板,占比约14%,总市值约12.25万亿元;公司数量较多,已达1282家,约占全市场的25%,但公司市值规模整体偏中小。其主要定位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科创板
科创板隶属于上交所,股票代码以688开头。
目前整个板块的总市值占比约8%,公司数量占比约10%。与创业板的主要定位差异是,科创板更具聚焦于服务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型企业。
北交所
北交所股票代码一般以8开头。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较小,约0.27万亿元。定位是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孵化、成长、蝶变的重要平台,支持培育“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即“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早、投小、投新”的机会。
相比其他几个板块,北交所的特殊之处在于,在资本市场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全国股转系统创新层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转板至北交所上市;北交所中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也可以申请转板至创业板或科创板。
整体来说,主板的企业市值大、成熟度高,实行日10%涨跌幅限制,整体来看股价波动也相对其他板块小。
创业板和科创板因其定位属性,公司的上市门槛相比主板较低,整体市值偏小,多为成长风格股票,目前日涨跌幅限制均为20%,股价波动整体相对主板大,投资风险相对较大。
北交所汇集创新型中小企业,整体市值规模相比创业板和科创板更小,成长空间大但抵御市场和行业风险能力会相对偏弱,目前日涨跌幅限制为30%,高于创业板和科创板。
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对个人投资者参与设有一定的投资经验、证券资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要求。
表:不同板块涨跌幅限制及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一览
总结一下,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的优质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科创板优先支持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北交所坚持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四大板块的差异化定位,满足了规模各异,来自不同行业,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也可以适配不同类型、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股票与主动股票基金”系列陪你了解股票和主动股票投资的基础知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哦!
数据及图标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作者:钟正生、张璐、常艺馨(钟正生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核心观点
*局会议定调活跃资本市场。 2023年7月,*局会议高规格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表态直接、用词积极,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 证监会等部门陆续推出“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 8月18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公告,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三大交易所均官宣重大政策调整,其中包括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以及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等一系列举措。
活跃资本市场契合*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宏观层面具备三重意义。
中国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提振。 202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大趋势。对此, 一方面,需打破从经济到市场映射不够的体制机制梗阻。 推动证监会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减费降费,真金白银让利,提振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纲举目张”,提振资本市场信心需巩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 7月*治局会议重提“逆周期调节”, 宏观政策可在三方面继续发力:1) 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减缓其对中国经济的拖累。 2) 货币政策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 3) 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
01
政策定调活跃资本市场
2023年7月24日,*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此前在高规格会议中,涉及资本市场的表述往往偏向于制度层面, 本次表态直接、用词积极,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
2023年8月18日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情况接受媒体采访 ,确定“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揽子政策措施;同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公告,自8月28日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8月27日,财政部、证监会、三大交易所均官宣重大政策调整,其中包括减半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以及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等一系列举措。
02
活跃资本市场:三重宏观意义
活跃资本市场契合*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宏观层面具备三重意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依赖外需和房地产的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这需从三方面努力:一是, 为居民增收,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 发挥企业活力,以投资优化供给; 三是, 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而 活跃资本市场是实现二十大指引的交汇点,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1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来临。 2021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 “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
外围科技封锁形势收紧,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冲击显化。 2021年中国GDP在全球的占比达到18.5%,进一步接近于美国的23.9%,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靠前大经济体的赶超愈发临进,已与1994年日本的情况相似。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进入到“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已然确立。2023年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增速开始低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呈下滑。
旧增长引擎乏力,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尚不足以对冲地产调整的压力。 2022年以来,房地产中长期拐点临近,与短周期下行形成共振,调整压力持续显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拖累。
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培育中,但占比相对有限。 我们在《中国制造业全景图——基于需求的视角》中曾基于2020年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地产、基建 、出口以及新动能(汽车、新能源)等需求来源对国民经济的广义影响。
可见,从终端需求看,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汽车及新能源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尚不高,对制造业子行业的拉动还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房地产和基建的“此消彼长”还不够充分,对上游原材料行业冲击尤大。 由于房地产投资的下滑,2022年原材料行业就成为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最大的拖累项,原材料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率先减速。2023年上半年原材料行业的利润下滑,其固定资产投资更加不容乐观。
中国需要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中国制造 。投资是当期的需求、未来的供给。新发展阶段拉动投资增长的核心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而不完全是从拉动当期需求角度去考虑问题。结合二十大报告“制造强国”精神,我国制造业投资的中长期增长动能来源可以概括为一“升”一“补”一“抢”。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高效的金融服务。 新结构经济学将中国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分成五大类型,分别是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与战略型,不同类型产业所需的资金性质各不相同。总体上,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其金融结构的演进会逐步偏向直接融资、而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是一个世界性的结构变迁趋势。
2
促进居民消费内循环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基于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大环境的战略判断。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必须更多依靠内循环,而扩大消费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提升。 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提升消费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 ,增加居民收入,对稳增长和稳就业提出要求。 二是 ,改善收入分配,包括“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 ,增强消费信心,包括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从家庭收支情况看, 2022年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仅8.7%,低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中国居民各项还本付息支出的压力却高出主要发达国家。
从家庭资产负债表看,中国居民资产过于集中在住房领域,金融资产占比较低。 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2019年末中国居民住房资产约占净资产的40.6%,分别较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德国高21.9、20.4、12.0和5.5 个百分点。 在金融资产内部,中国居民资产集中于现金和银行存款,对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低于发达经济体。 截至2019年末,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和储蓄的占比过半,造就了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也不利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居民优化资产配置,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社保长期资金的投资收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进一步地,还有助于去除市场对所谓“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无谓担忧,增加居民部门预防性储蓄的动用速度和程度,提升经济金融交易的活跃程度,巩固国民经济的稳畅循环。
3
分散化解系统性风险
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指出 “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提出“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 ”。报告专章阐述“ 推进**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和社会稳定 ”,全文91次提及“安全”。在二十大辅导读本中,何立峰撰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其中阐述了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 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推进**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
趋势上看,我国金融资产风险正向银行部门集中。 易纲(2020)根据各部门持有的主要金融资产的实际风险归属,匡算了居民、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部门承担金融资产风险的情况。结果显示,2018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占比较2007年末提高了14.2个百分点,达54.5%。文中表示,“ 我国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增速较低,实体经济融资仍以间接融资和债务融资为主,导致银行贷款在各项融资之中的占比明显上升……风险向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集中,容易扭曲激励约束机制,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还会扭曲风险定价,导致金融资产总量过快*胀和部分资产质量下降,放大金融风险 ”。 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权融资规模、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手段,可以缓解高杠杆风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对提升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足当下,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阶段,对我国财政产生一定拖累。 债务驱动的旧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股权直接融资规模有限,不利于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防范风险,确保安全,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地方财政寻找新的增长点。“股权财政”和“产业财政”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新的收入来源,而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打通其中的创收“堵点”。
一方面,盘活现有国有企业资源,增加财政“第三本账”收入。 据普华永道整理,地方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中,提升国资证券化率和增加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已成为多个地区的重要发展目标;2023年上半年 ,9家中央企业和14家地方国有企业在A股上市,融资额分别为185亿元和322亿元。2023年以来,“中特估”成为市场投资的热门主题,其中也蕴含了对上市国有企业分红、估值的系统化思考。 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提升定价效率,赋予国有资产合理的估值水平。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以产业基金形式,更多引导和参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 ,截至2023年7月底,各级政府共设立1568只政府投资基金,规模累计约2.84万亿元。国有资本通过基金化运作,结合地方产业规划进行投资和资本招商,有助于做大做强当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扩大税基、获得股权增值收益。财政部于2015年颁布《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我国政府产业投资基金2016年起爆发式增长。目前,前期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项目正陆续进入退出期,但IPO、股权转让、企业并购、股权回购等退出渠道市场空间较小,难以满足政府投资基金的大规模退出需求,影响基金收益的实现,并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回收风险。由此看, 打造“国有资本投入——产业做大做强——财政增收——资本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关键点在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前期投入的资金有序退出。
03
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提振
202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大趋势。 2023年以来(截至9月15日),A股沪深300指数和港股恒生指数分别下跌-4.2%和-8.1%,而同期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美国标普500指数、欧洲证交所指数分别上涨31%、28.5%、16.9%、15.9%、8.6%,富时东盟40指数下跌-0.9%。这一差异显然未能充分反映中国经济持续复苏这一最大的基本面。
一方面,需打破从经济到市场映射不够的体制机制梗阻。 证监会在8月18日的答记者问中提出六方面措施,多项政策还在路上,需推动一揽子举措尽快落实,减费降费,真金白银让利,提振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纲举目张”,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的关键在于巩固中国经济复苏势头。 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恢复斜率总体放缓,月度之间的数据波动却在加大。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 4、5月份弱于Wind一致预期,6月超预期反弹,7月走弱,8月再度反弹。
若以滚动12个月标准差衡量经济增长的波动率,可见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等数据当月同比增速的中枢虽有下移,波动率却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其中虽有基数因素的扰动,也体现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尚不稳定。这或受到海外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国内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尚未消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新闻指数自5月较快提升,8月累计涨幅超过一倍,至历史92%分位)等因素的影响。
7月*局会议重提“逆周期调节”,8月以来宏观政策越发积极。
从8月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恢复斜率有所企稳,前期政策的积极效果已有所显现。我们认为,宏观政策还可在三方面继续发力。
靠前,加快推动房地产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减缓其对中国经济的拖累。 7月*局会议未提“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我们认为,为有效稳定市场需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还有两方面政策值得讨论:
第二,货币政策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 在“轻装上阵”的基础上,若能增加财政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有助于提振信心,进一步改善私人部门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
第三,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稳增长与防风险并举。
以上就是我国资本市场有哪几个层次?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