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基本情况混凝土机械,利用机器取代人工把水泥、河沙、碎石、水按照一定的配合比进行搅拌,生产出建筑工程等生产作业活动所需的混凝土的机械设备。随着混凝土机械技术的发展,混凝土机械的应用也......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和徐工集团一样,中联重科的公司虽然成立三十年左右,但是其渊源能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国家建设。1956年,正值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推动重工业生产,建设工程部通用工程机械建设......接下来具体说说

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谁更有潜力?

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谁更有潜力?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基建狂魔,但基建更离不开工程机械,工程机械领域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你认为谁最后谁更有潜力成为机械领域的茅台呢,我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下。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基建狂魔

三家企业从股权结构上来看

三一重工的实际控制人是三一重工掌舵人梁稳根,中联重科的实际控制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徐工机械的实际控制人是徐工集团。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三一重工的经营灵活性更高,因为国有企业受各种制度的影响没有个人企业经营更灵活,也就是说管理效率上要略逊一筹。

从最近的的财务指标上来看(三季度财报)

三家公司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衡量公司核心赚钱能力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三一重工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三一重工的净资产收益率较好,高达24.06%,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4.17%,以及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

从衡量估值重要指标之一市盈率角度来看,三一重工的市盈率要比中联重科和徐工机械的市盈率要高,虽然从简单的估值角度来看,三一重工看起来好像最贵,中联重科最便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三一重工显然更受市场的资金的追捧。

从收入和净利润角度来看,三一重工最新财务数据显示收入为734.24亿元,净利润为124.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26%和34.69%;中联重科收入为452.44亿元,净利润为56.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48%和63.41%;徐工机械收入为512.87亿元,净利润为24.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61%和﹣19.40%。

站在相对效益率和成长性角度来看,显然中联重科的数据更为优秀,而徐工机械数据最差,徐工机械显然是增收不增利;但是从绝对值上来看,显然三一重工是较好的。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最新三季度数据

从三家公司的业务构成上来看

三一重工工程机械产品产品占比整体收入95%以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小。说明三一重工整体的业务思想是聚焦主业发展,尤其是其混凝土设备已经成为了全球靠前的品牌,另外挖掘机,重型起重机,路面设备等已经成为的中国靠前品牌。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三一重工

中联重科除了传统的工程机械领域外,在农业领域和环卫领域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相信很多城市的环卫机械和农田里的农业机械都可以看到中联重科的身影。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中联重科

徐工机械是专注于工程机械领域的传统制造商,是产品最完善,最齐全的工程制造商之一。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

徐工机械

随着疫苗研发的进度越来越快,世界经济将很快重新回到复苏的进程中来,那么相应的各个国家也都着手通过各种方式来恢复经济,而拉动基建领域将会对经济产生明显的刺激,而且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对大基建十分重视,国外也同样重视,尤其是欧洲老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

海外市场

而我们的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海外市场占比均不算高,那么将来谁能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做的好,谁就可能实现快速的增长。

就目前来看,三一重工的各项数据总体上在三巨头当中是最优秀的,同时在智能制造方面也是领先于另外两家巨头的,所以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也说明三一重工无疑是最受市场追捧。

三一重工

而中联重科在巩固原有传统机械的同时,积极在城市环卫领域和农业领域拓展,尤其农业领域我非常看好,因为中国的农业自动化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机械普及率低,那么也恰恰说明了农业机械领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中联重科:农业机械化方向

徐工机械作为老牌的工程机械大哥,近些年与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相比,确实很多地方落后了不少,但是徐工机械底蕴丰厚,相信在未来市场中会越来越好。

徐工集团

就投资价值角度来说,我认为排序应该为: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就发展潜力角度来说,我认为排序应该为: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

2022年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中联重科VS三一重工

一、 基本情况

混凝土机械,利用机器取代人工把水泥、河沙、碎石、水按照一定的配合比进行搅拌,生产出建筑工程等生产作业活动所需的混凝土的机械设备。随着混凝土机械技术的发展,混凝土机械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混凝土机械产品主要应用于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房地产建设、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建设的需要。下游行业对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影响主要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方面。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混凝土机械主要包括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泵(拖泵、车载泵)、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及布料杆等,其中属泵车和搅拌车所占比重最大。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域最早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类别,混凝土机械曾经在工程机械整体低位运行的艰难时期仍然保持较快发展,特别是在成功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三大巨头后,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的制高点。短短十年左右,中国不仅跃升为混凝土设备年销量、保有量世界靠前的国家,更诞生了全球领军的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重点企业主要是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

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企查查、智研咨询整理

二、经营情况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高技术壁垒与资金、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当前行业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近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工程机械行业总体呈现市场份额集中度不断提高且呈加快趋势。

从近年来两家企业的资产总额来看,三一重工的资产总额略高于中联重科,且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2022年中联重科资产总额达到1235.53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1.24%;三一重工资产总额为1587.55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14.58%。

2019-2022年两家企业资产总额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2019-2021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营业收入均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21年,中联重科营业收入达63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三一重工营业收入达1061.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2%。

2022 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受基建和房地产等领域项目开工下降影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收缩,导致销售下滑。中联重科营业收入为389.91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38.62%;三一重工营业收入为800.18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24.59%。

2019-2022年两家企业营业收入情况(亿)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2019-2022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营业成本增长速度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两家企业的毛利率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中联重科2020年毛利率为27.85%,2021年下降至23.24%,下降4.6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三一重工每年下降幅度相近,2022年毛利率为24%,下降2.1个百分点。

2019-2022年两家企业毛利率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三、业务布局对比

2019-2021年,中国混凝土机械设备更新需求增长、人工替代效应及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推动相关产品销售增加。2022年,受国内行业下行调整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相关产品销售下滑。2022年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营业收入为84.6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48.35%;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营业收入为150.8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43.46%。两家企业营业成本上下波动与营业收入同步。

2019-2022年两家企业混凝土机械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从2019-2022年混凝土机械这一产品毛利率情况来看,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且下降幅度相对一致。其中2022年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毛利率为21.03%,较2021年下降3.1个百分点;三一重工混凝土机械毛利率为21.77%,较2021年下降3.22个百分点。

2019-2022年两家企业混凝土机械毛利率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四、研发投入对比

从两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来看,三一重工研发投入高于中联重科,且两家企业研发投入差距逐渐拉大。2022年中联重科研发费用减少至25.0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下降35.12%,下降幅度较大;三一重工在2019-2022年投入研发的金额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2021年研发费用达65.09亿元,较2020年上升30.4%,上升幅度较大。

2019-2022年两家企业研发费用(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对比两家企业研发费用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研发费用所占比例均在逐年上升。其中2022年三一重工总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投入研发的费用仍在增加,研发投入占比8.65%,较2021年上涨2.52个百分点。

2019-2022年两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智研咨询整理

五、总结

通过对比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两家企业的各项指标,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机械这一产品上优于中联重科。两家企业对于产品研发都足够重视,致力于朝智能化发展。

基建狂魔中联重科,将三一“挤出”长沙后,为何会被三一反超?

和徐工集团一样,中联重科的公司虽然成立三十年左右,但是其渊源能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的国家建设。

1956年,正值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推动重工业生产,建设工程部通用工程机械建设局的设计室在北京成立。

这是中国最早的应用研究所,归建设部直属,面向建筑、交通、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机械制造的综合性研发。

通用工程机械建设局主持建设了多座水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新中国早期的工程机械建设填补了空白。

当时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中,有七成的技术支持来自通用工程机械建设局,它也是那个年代里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可谓是引领了新中国工程机械建设的先锋和主旋律,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重要产业开始迁向内陆,通用工程机械建设局设计室也不例外,于1969年迁至湖南常德,改*开放伊始,又迁至省会长沙,改称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建机院继承了它光辉的历史,尤其在汽车起重机和混凝土机械设备领域一枝独秀,凭借8吨和12吨汽车悬架式项目荣获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并在1972年与沈阳振动器厂联合研制生产了HB8型混凝土输送泵,拉开了我国混凝土机械设备仿制与自主研发的序幕。

1987年,建机院参与了1000万吨露天矿生产的成套设备的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事实证明,历经地域迁徙、时代沧桑,建机院依然有着它过硬的工业实力。

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让一些原本的国有企业开始转型。

一些工业企业纷纷转变运营模式,成立公司。

1992年,时任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着院内7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虽然这一公司仍然归属于建机院,但是它却标志着中联重科在历史上靠前次作为产业实体走向市场,标志着企业的工业生产开始经历巨大的转变。

1992,也成为了中联重科正式诞生的一年。

转型的不仅仅是运营的模式,中联重科在发展重心上也实现了新的改变,更加注重了机械的自主研发。

还记得建机院在72年合作研发的HB8型混凝土输送泵么?

早在当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对混凝土机械需求十分之大,但是局限于技术原因,生产都是依赖于引进国外品牌、中外合作或者仿制外国产品的套路来进行,HB8便是在仿制的基础上研发出的型号。

20年后,中国的混凝土机械行业亟需新一代真正属于自主研发的混凝土输送泵来满足更高的生产要求。

因此,在公司创立初期,中联重科就着重研发、改进混凝土输送泵。

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在公司创立后的第二年,中联重科开发生产了中国靠前代*研发的混凝土输送泵——HBT40型混凝土输送泵。

这项技术成果打破了混凝土输送泵进口和仿制研发的局面,为中国造就了靠前台达到国际标准的混凝土输送泵。

此后HBT40在国内外市场长久畅销,中国的混凝土机械设备开始告别垄断,*发展。

与以往的国营模式不同,这次的HBT40型混凝土输送泵为中联重科带来了500万元的销售额,在市场经济的局面中打赢了靠前仗,赢得了开门红。

中联重科也因此一举成为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者。

此后,中联重科的实力不断壮大,集团成立后的突出效益为中联重科赢取了更多发展机遇。

1994年初,原本属于长沙建机院的更多部门被划入中联重科,尤其是混凝土机械研究室、机械厂这些原本的核心机械部门,都陆续成建制并入。

当时还属于建机院管理的中联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性,拥有了自己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但是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同样在1994年初,正当中联重科效益蒸蒸日上、刚刚获得建机院信任与技术支持的时候,中联研发的靠前代砼泵却遭遇了技术难题,前期销售的10台产品中出现故障,未能达到生产要求。

面对多方压力,才建立一年多的中联重科宣布全面停产。

即使市场销售业绩一片大好,中联重科也决定中止生产,潜心研发,做好自己的科研设计。

在不懈努力下,中联重科终于在当年7月改进技术,推出性能优良的第二代砼泵,并为前期购买的免费更换新产品。

中联重科以负责任的态度重新回归市场,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新砼泵推出两个月后,时任建设部副部长毛如柏就专程前往长沙参加中联重科的两周年庆典,并亲自为建设部商品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这是对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生产能力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企业发展注入的一针强心剂。

经历了高潮、低谷和再次崛起的1994年,对于中联重科来说无疑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中联重科总收入高达4000万元,创利税1200万元,长沙市政府专门为公司颁发了利税超1000万元企业奖牌。

自此,中联重科经历了成立后的一波三折,巩固了公司的发展,再次骄傲地站在了中国工程机械的顶尖行列。

一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不断证明着中联重科自主经营的积极优势。

1996年,经建设部批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

在新的领导团队下,中联重科和建机院不再是之前的附属关系,而是形成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全新运行机制。

中联重科有了更高的*性,可以开展更多的自主研发项目,下辖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专用车辆和营销四个分公司,发展领域更加广阔,内部结构趋向多元。

不过,与此同时,中联重科的两大竞争对手也悄然浮现,徐工与三一,这两家工程机械集团各有自己的工业底蕴。

徐工脱胎于早在1943年成立的鲁南第八兵工厂,数十年来创造出中国重工机械历史上众多靠前;而三一集团是民营重工的传奇,由梁稳根一手创建的涟源市焊接材料厂演变而来,彼时已经进驻长沙,与中联是同城竞争对手,自主研发的混凝土泵也全面取代了进口,研发了国产靠前台混凝土臂架泵车,打破了国外垄断。

这两家工业巨头的兴起,对中联的发展形成了挑战。

尤其是中联与三一的同城比拼,更是为后来的竞争升级埋下了伏笔。

面对激烈竞争,中联重科选择通过一批强势并购来壮大自己的技术实力。

进入新世纪后,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浦沅集团、陕西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信诚液压等众多优秀的工程机械企业,在工程机械领域以混凝土机械的传统优势为核心,兼顾挖掘、装载、推土、起重、消防等多元领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工程集团。

在中联的这波强势的兼并后,新世纪初风头正盛的三一重工在2008年被中联重科一举反超。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的同城老对头三一重工也因为老总梁稳根的众多丑闻传言而身陷困局。

虽然有关“资金链断裂”、“携款潜逃”、“偷窃技术”等谣言最终都被证伪,但是这波充满恶意的“舆论战”无疑对三一重工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三一重工最终决定北上首都,于2012年迁至北京。

挤走了同城对手的中联重科虽然获得了一时的胜利,但是未曾想到,转战北京的三一反而因祸得福,在北京国际大都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获得了更多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此后,三一的规模越做越大,超过了徐工与中联。

中联也没有忽视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

早在2008年,中联重科就收购了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

中联开始放宽视野,结合更多的国际资源发展技术融合。

此后,一系列复合技术泵车产品陆续上线,中联与CIFA的结合,成为了国内外合作的典范之一。

这次成功的并购案例成功入选了哈佛案例库,传为一段佳话。

此外,近些年来,中联重科还先后收购了德国M-TEC公司、意大利纳都勒公司、德国威尔伯特公司等著名老牌集团,与印度、白俄罗斯等国重工集团合资建厂,进军欧洲高端塔机行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步步前进。

2014年,中联重科主导编制的国际标准ISO19720-1《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混凝土及灰浆制备机械与设备第1部分:术语和商业规格》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该行业推荐由中国主导参与并正式出版发行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联重科和中国重工的国际地位实现了新的突破。

另外,在产业内容的创新和转型上,作为传统重工行业巨头的中联重科也丝毫没有懈怠。2014年,中联重科以20.88亿元收购奇瑞重工18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0%。

借此,中联重科进军农业机械行业,为热火朝天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018年,中联重科与吴恩达教授的人工智能公司Landing.AI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进入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成为国内首家AI农业装备制造企业。

随后,中联趁热打铁,改进全新的高空作业平台自动化生产线,推出了3大类别共8个型号的高端智能全新产品。

中联重科还发布了云谷工业互联网平台ZValley OS,在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

在根据地湖南,中联重科的塔机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城先后落成。

中联重科的智能化机械生产正顺应着时代潮流,迸发出新的生机。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改*开放,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数十年的变迁见证了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中联重科这个重工巨头的转型升级、与时俱进。

以上就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哪个大?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