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如果不是上海中环花苑业主委员会的那封公开信,丰巢收费风波可能会跟共享单车涨价一样,在舆论的不情愿中最终半推半就成为事实。可是那封信写得太好了,有理有据,有数字有事实,把丰巢自我打造......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近日,虽然今年的315晚会因为特殊疫情的外部环境停办了一届,但网友们的对自己消费者权益保障意识却并没有淡漠下去,这一次中枪的是上市公司,快递界一哥顺丰下属的丰巢公司。接下来具体说说

丰巢、速递易快递柜,为什么被上市公司剥离?

智能快递柜可以解决快递员配送与收件人收取时间上不匹配的问题,是解决快递“最后100米”的备选路径之一。由于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配送工作量而受到快递员偏爱,但“被签收”、“不告而入柜”等不规范现象亦层出不穷。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为此,国家邮政管理局于2019年10月1日发布《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提出“征得收件人同意”、“及时通知”、“合理设置保管期限”等要求。

而以丰巢为代表的快递柜运营平台,在向快递员收取“保管费”(丰巢大格每次收费为0.4元,中格和小格每次收费0.35元)的同时又把手伸向用户。

快递柜平台的初衷是方便快递员和用户,但因“想当然”的顶层设计,经六七年实践,商业模式仍未得到验证,反而被顺丰、三泰两家上市公司剥离。最近丰巢因“讨赏”陷入舆论漩涡也是不得已。

丰巢四轮融资55亿

2016年末,丰巢在社区/写字楼安装运营快递柜约3.5万个,覆盖北、上、广、深等75个城市,总资产13.1亿,较2015年末增加170%。

2015年6月成立时,顺丰、中通、申通、韵达、普洛斯共同投资5亿;2015财年,丰巢营收、净亏损分别为2174万和2.36亿。

2016年6月,五家股东共同增资5亿;2017年1月,丰巢再获25亿投资。

2017年8月,顺丰将持有丰巢15.86%的股权转让予深圳玮荣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价9.52亿。天眼查显示,深圳玮荣是深圳明德控股的全资子公司,而后者99.9%的股权由王卫持有。股权转让给顺丰带来5.67亿“投资收益”。

交易完成后,顺丰持有丰巢股权降至15%。对这部分股权,顺丰通过“公允价值”重估又获得5.36亿“投资收益”。两笔“收资收益”合计超过11亿。

由于持股比例降低且不再拥有董事提名权,顺丰对丰巢决策和运营不再具有重大影响,也就不必合并报表而是将丰巢股权以评估价计入“待出售金融资产”。

虽然顺丰在财表上不再受丰巢拖累,但绝不能隔岸观火。2018年1月顺丰再次领投了一轮融资,丰巢获得20.2亿,其中顺丰投入2.88亿。

截至2018年末,丰巢通过四轮股权融资获得55亿,累计亏损超过10个亿。

截至2019年6月末,丰巢在社区/写字楼安装运营快递柜约15万个,覆盖北上广深等100个城市。根据快递柜数量推算,丰巢总资产约为55亿,大致与股东投入额相当。

简单来讲,快递柜是投资人的钱变的,经营中“烧掉”的钱来自债权人。

丰巢四轮融资55亿,最终还是被剥离,说明快递柜业务没有足够造血能力,留下来只会拖累上市公司业绩。

三泰控股上马快递柜的背景

丰巢只是顺丰的旁枝,把快递柜业务当救命稻草的是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成都三泰控股(002312.SZ)。

三泰控股是金融电子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营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如电子回单系统、ATM监控系统、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2009年11月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截至2011年末,三泰控股3508名员工中有2624名从事BPO项目(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即商务流程外包)。

从两点可以看出三泰控股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60.2%;2011年BPO业务毛利润率仅为4.6%。

2012年,三泰控股员工增至6666名,其中BPO项目人员5301名,占比提高到79.5%。该财年营收较2009年增长128%,但净利润仅增长19.4%,净利润率从16%跌到8.6%。

2012财年营收6.57亿,应收账款却高达4.02亿,更不妙的是经营活动现金流由正转负:2009年净流入1734万,2011年、2012年分别净流出3600万、2040万。

2011年报还披露,公司实施了“全员营销”。

利润率巨降、现金流转负、全员营销……凡此种种都属“败相”。

2012年10月,三泰控股独董提出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投资“24小时自助便民服务网络”的意见。

2013年1月,三泰控股投资6000万成立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速递易”业务。

在《2013年报》中,三泰控股阐述了当时的战略构想:

快递柜作为物流配送末梢及高效线下入口,属于典型的网络化运营服务,需要通过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在形成规模优势后,网点扩张难度将大幅下降,扩张速度将快递提升,议价能力将显著提高,运营成本亦会快速摊销,形成O2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既可满足社区居民对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亦可成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三泰控股上马快递柜业务也是穷则思变,并非有意忽悠股民,而是自己把自己忽悠了。

快递柜险些拖垮上市公司

2013年起,速递易成为三泰控股的“天字一号”业务。在把原本就微薄的资源倾注于快递柜业务后,营收不仅没有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反而一蹶不振。2015年营收增速跌至13.5%,2016年营收同比下降27.1%,2017年前三季营收同比下降19%。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2013年、2014年,三泰控股营收增速分别为36.7%和39.9%,速递易业务收入分别为126万、3220万,对营收增长的贡献可以忽略。

2015年,速递易收入“暴涨”至3.1亿,但营收整体增速却在这一年跌至13.5%。

2016年,速递易收入负增长27%,三泰控股营收整体增速也跌落至27%。数年的实践证明,三泰控股“新增长点”选择有误,在快递柜业务上消耗大量资源,无力探索或抓住其它机遇,在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如果付出的仅仅是机会成本,快递柜业务不过是耽误了几年时间,但这项烧钱业务几乎把三泰控股拖垮。

首先是部署快递柜的资本投入。

2014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4.9亿;2015年暴增至21.2,其中主要用于快递柜部署;2016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又是11.5亿。对三泰控股这种规模的上市公司,每年10亿量级的投资确实不堪重负。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其次是运营成本。

2015年,速递易网点数约为5万,全年投递量2.1亿,收入3.1亿。设备折旧及运营成本(包括租金、能源及运维人力)分别为5900万和4610万,毛利润利润率为66%,看起来还不错。

2016年,速递易网点数达15万个,全年投递量4.4亿,收入不增反降,仅为2.2亿。折旧及运营成本分别为1.19亿和7890万,毛利润率跌至11.7%。

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

最后是市场、管理、财务费用的暴涨。

2014年开始,三项费用的增长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2015年、2016年三项费用合计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8%和71%。在快递柜尚在布点的2013年,这个比例仅为22%。在这几年的财报中,三泰控股承认速递易业务是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

营收减少、毛利润率降低、费用暴涨,三泰控股业绩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2015年、2016年,净亏损额分别为3790万和13.04亿。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早在2011年就由正转负,2014年、2015年净流出额分别为1.2亿和1.4亿,2016年达3.2亿。

连续两年亏损,三泰控股被带上*ST帽子,再不“放过自己”将“万劫不复”。

2017年,三泰控股忍痛将快递柜业务剥离,只留15%权益做个“念想”。从2017年Q4开始,速递易业绩停止“并表”,三泰控股总算在“坠毁”前一秒甩掉了致命的负荷。

巧的是三泰控股抛弃速递易与顺丰剥离丰巢,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

快递柜业务没有未来?

顺丰控股、三泰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先后剥离丰巢、速递易,充分说明快递柜业务在财务上不可行。从商业模式角度,快递柜业务解不开三个“死结”就没有未来。

靠前,谁来买单?

如果某小区有20个包裹要送,快递员要花大约1小时。在不让电动车进入的小区,工作强度更大。而把20个包裹怼进快递柜只需10分钟。所以, 快递柜方便的是快递员 ,快递柜运营平台向快递员收费有合理性。

但快递员送1个包裹只能拿到1元多钱,租快递柜要花0.35元以上。力气是省了,收入却少了三分之一。再说快递员这点钱无法覆盖运营费用,于是快递柜运营平台打起用户的主意。

站在用户角度,服务缩水反而要加收费用,于理不合。好比餐馆服务员不给上菜,让自己到后厨端,顾客已经不满意了,还要“讨赏”,非打起来不可。

第二,规模经济不成立。

按照三泰控股当初的设想,规模优势可令议价能力增强、运营费用摊薄。

速递易2015年投递量2.1亿件、收入3.1亿,2016年投递量4.4亿件、收入2.2亿,议价能力提升在哪里?

2016年市场、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较2015年增长1.93亿,三泰控股承认是速递易业务扩张所至。但2016年速递易收入比2015年还少了8500万,“摊薄”从何谈起

快递柜业务规模经济不成立有两个原因:一是快递员、顾客都不愿买单,随着快递柜部署越来越多,运营平台对投递量的渴求越来越强,只好降低收费,不是议价而是被议价;二是快递柜运营成本不随布置规模扩大而“收敛”,至少从三泰控股披露的数据看不到这种迹象。

第三,“线下入口”是空想。

“形成O2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即可满足社区居民对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亦可成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三泰控股的臆想。

别的不说,快递柜成为揽件渠道本来顺理成章。但用户选择顺丰寄送的物品多半非常重要,比如护照,不当面交接有些不放心。再说现行法律要求快递员揽件时进行清点,快递柜难以完美解决。跑到地库操作一番至少花半小时,打个电话顺丰小哥1小时内上门,用户还是倾向于选择后者。连揽件渠道都难以成立,O2O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就更加异想天开了。

丰巢收费惹了谁

如果不是上海中环花苑业主委员会的那封公开信,丰巢收费风波可能会跟共享单车涨价一样,在舆论的不情愿中最终半推半就成为事实。可是那封信写得太好了,有理有据,有数字有事实,把丰巢自我打造的那个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利忍受多年亏损的高大形象,瞬间转成了唯利是图霸道蛮横的资本吸血鬼形象。

公开信的重点之一,是提到丰巢暴利。既然说到快递柜赚钱的事情,那我们也先来大概算一算快递柜能赚多少钱。

快递柜领域除了丰巢,另一巨头是速递易,其前大股东是一家叫做三泰控股的上市公司。三泰控股曾经在回复投资人关于快递柜设备和成本时提到,最新1T4快递柜的设备成本为2.5-3万之间,场租成本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年。

考虑到丰巢的网点更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平均进场费成本应该会比速递易略高。上海中环花苑业主委员会主任在《新京报》视频采访中透露,快递柜进场费用每天十几元、不到15元,这里按照速递易每年4000元的高值来计算,再根据快递柜生产龙头智莱科技对投资人的回复,快递柜使用年限不低于5年,每个快递柜每年的刚性成本大概在1万元左右。

如果后期维护费用按照2千计算,想盈利的话,单个快递柜每个月收入需要超过1000元,换算到每一天大概是30多块钱。

速递易常用的1T4柜子有108个格子,中环花苑公开信中提到丰巢快递柜是80格,快递员租用大、中、小格子的费用为0.45、0.4、0.35,有行业专家认为格子的周转率为1次,全部取中值的计算,单个快递柜每天收不到40元。以30多元的成本看,盈利能力挺危险的。

这个计算结果,跟中环花苑公开信中计算的单个快递柜每天至少收入36元,相差不太大。中环花苑公开信中的成本只计算了场租费用,如果加上设备费用和后期维护费,快递柜这个生意就实在算不上暴利。

当然,这里没有计算公开信中提到的快递柜显示屏广告,以及丰巢媒体平台上的硬广收入,不过从三泰控股的财报看,这方面的探索还没什么火花。三泰控股是一家化肥企业,2013年推出速递易业务,本来想搭O2O、物联网的快车,但是折腾几年,这块业务的毛利率只有十几个点。变成*ST之后,这家企业是靠剥离掉快递柜业务才喘了口气。

丰巢在回应中哭诉自己亏损不是假话。只是现在的情况是,丰巢越强调自己盈利困难,收件人这边对于收费的疑虑会越多。

经过滴滴、美团、摩拜等一众互联网大佬烧钱、垄断、涨价的市场教育,这届互联网用户对于免费占市场后不得不接受随时涨价的残酷现实已经有了阴影。当前每单超时收费5毛是不贵,可是万一后期为了报表好看说涨就涨呢。

何况丰巢刚刚收购了速递易,市场份额接近7成,已经成为这个领域事实上的老大。这次把收费的时间线定在超过12个小时,已经让众多收件人感受到了“霸气”。中环花苑公开信作者在文章下的回复“不经历短痛,怎么博弈妥协”,这种被大企业随意支配的恐惧,不光是中环花苑的业主有记忆,也不光是这次70多个公开抵制丰巢的小区有记忆,这是几乎素有互联网用户共有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丰巢收费遭到巨大情绪反弹的原因之一。

只不过,这次的情绪反弹,因为有“小区”这个共同体显得更加激烈。

从公开的信息看,小区从快递柜企业收取的进场费多的一年有五六千,少的两三千,这笔钱对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区来说,不算是物业收入的大头。中环花苑业委会的负责人也说过这笔钱“很少”,所以他们认为快递柜应该是半公益性质。但这笔钱是快递柜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而且目前占比大概在三分之一左右。

这笔对小区来说“不多”的钱花到了哪里?理论上,如果这部分费用减少,快递柜的毛利情况会大幅改观,企业对收件人端的收费意愿会降低。但实际上利润驱动是无止境的,快递柜不一定真的会放弃收费,小区也很难真的同意降低进场费。

因为双方目前争论的真正焦点,是对小区公共资源的定价不同。显然对于小区来说,占了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年只收几千块,相比较收益更多、占用空间更少的电梯广告,快递柜是用带给住户的便利来抵消其应付的费用。对快递柜企业来说,付过进场费,就相当于买断了这块资源的收益权。

双方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小区公共区域创造的收入,小区和快递柜企业应该如何分的问题。

中环花苑在公开信和回复中多次提到快递柜企业除快递柜的延伸收入,比如显示屏广告,微信公号广告推送收入等。这部分收益很大程度上由于快递柜落在小区吸引的流量产生的,但小区并没有分成,全部由企业收走。如今还要从住户身上收费,这部分收益同样跟小区没有关系,那么之前小区公共资源的出售,显然就是被贱卖了。

当丰巢成为“封巢”之后

近日,虽然今年的315晚会因为特殊疫情的外部环境停办了一届,但网友们的对自己消费者权益保障意识却并没有淡漠下去,这一次中枪的是上市公司,快递界一哥顺丰下属的丰巢公司。关于这场公司近日的一些“玩火”商业行为与用户间的争端网上已经有不少探讨,我们就不再赘述,但在舆论发酵后,该事件进一步转变为一个社会公共事件,引发全网的讨论。就连消费者协会的最新表态也来了——中消协认为,2019年10月1日实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以下几点:

  • 设立在小区内为消费者提供的智能快件箱服务,应当纳入小区物业服务业务范围,合理保管期限内不应单独收取服务费用。
  • 企业收费标准的确定宜参照公共服务价格管理方式确定,而不能简单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

丰巢的涨价行为被有关部门喊停之后,它何时收手终结这场闹剧成为了下一个焦点。但在停止涨价后,消费者的利益是否保护周全,快递是否就此送货上门才是真正该关心的。

客观来看:在所有人对丰巢的抱怨声音中,大概要分不同人、不同的场景情况来讨论。比如有些人就是完全不会用到快递柜的那类人群,当她就在家做家务等待快递的时候,快递员不送上门就被视作一种偷懒行为,没有尽职做让消费者满意,消费者还要多此一举下楼去取;另有一些人抱怨的是丰巢提供的免费取货时长太短,完全是钓鱼式的套路没有诚意,应该由12小时改成24小时才满足得了合理的用户需求。当然还有另一些人,是本身对快递不送上门的行为积怨已久,又有国家去年就出台的快递相关义务规定作为尚方宝剑,对提供快递员这一“不道德”行为的”帮凶“——寄放点作为发泄的口子,一时间才会形成如墙倒众人推的”封巢“声势。佳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佳佳告诉笔者,她的经历代表者很多人时下对丰巢的刻板影响:”有一次有个快递要拒签寄到该地址,就发现快递员完全没有联系我就放丰巢了,我打电话过去询问——为什么没联系我就自说自话放进去,没想到对方不耐烦得凶我说——现在都是直接放丰巢!语气的理直气壮让人一瞬间只好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在无理取闹。“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所谓用户的怒火,实质上针对的焦点是快递员,而不是丰巢,大家痛恨原本该送上门的快递被放在了丰巢或者代收点。只不过丰巢作为撞在枪口上的寄存服务提供方(又想从用户口袋收费刷存在感),这才得到了人人喊打的铁拳警告。

靠前:顺丰是不是穷疯了,它说的超时成本控制存在吗?

行业来看,2012年来看这个赛道领域有不少公司开始布局,当然其中走得最远扩张最快的还是顺丰——它加上收购的几家公司总计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9% 。据企查查获悉:从资本结构上看,丰巢科技是顺丰系企业。顺丰速递创始人、董事长王卫为丰巢科技董事长。目前顺丰控股对丰巢的持股比例为9.75%,顺丰控股创始人王卫旗下企业明德控股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持股主体持股为36.54%,明德控股持股为1.25%。

顺丰做丰巢,甚至将它开放出来作为一种**商业实体,而非仅仅 自家快递员使用的公司,本身就是将其定位在快递行业的附属商业模式和终端部署上面。

丰巢CEO徐育斌这样阐述快递柜初衷。“快递员一天多批次往返快递点部,在路上的时间消耗非常大。路途消耗的时间越长,提供给用户服务的时间就越少,深耕用户和服务就跟不上……希望通过这个柜子产品,帮助快递员存储要派送的包裹,从而有更多时间去服务客户。”

所以从逻辑上看,作为打通快递到达小区和买家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它理应属于物流配送链条中的子环节,作为提供给三方快递公司和它的员工(快递小哥们)的2B类前置仓模式,快递员选择投递与否都该是一个自己承担费用的增值项,至于网络热议的是否属于违规投递侵犯到消费者利益,从它提供服务运营的角度来理解也应该是快递员没有做到和买家的沟通,属于违规投递在先。

事实上,随着各地政策的出台以及法律层面(快递经常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快递员放入柜内按照2019年发布的《快递暂行条例》属于违规行为),而另一方面丰巢的单方面行为也没有违法和侵犯消费者权益之嫌,根据交通运输部2019年公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快递柜运营企业应设置一个免费保管时长,征得用户同意后使用,有权对超时服务收费。丰巢科技表示,“丰巢目前服务的用户很广,有两亿用户基数,包括长期使用和体验过丰巢服务的用户。在用户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决策会引起讨论,这是正常现象。”

放到公司经营层面,目前单从 摊分到快递员身上收取的费用并不足以让丰巢盈利。根据财经网报道:丰巢的一季度财报中,该公司2020年靠前季度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3.34亿元,亏损2.45亿元,2019年营收16.14亿元,亏损7.81亿元。去年12月,丰巢还进行了一次让业界看不懂的工商变更,注册资金直接从25.4亿减少到11.67亿元。一般来说,企业都是采取增加注册资本金的行为,丰巢反其道而行之,除非是企业营收压力和危机远超外界想象 。以上的数据足以佐证我们关于这一行为背后,遵从商业发展规律出发的论点。

焦点二:买家是否在“白嫖”存放服务?

那么在这场纠纷背后丰巢公司真有吃亏了吗?在上海中环花苑业委会那篇洋洋洒洒的公开信中,简单计算了快递柜的潜在收益。

在丰巢会对快递员收取使用费用中,丰巢柜分大中小三种格子,分别收0.45元、0.4元和0.35元每单。若以快递柜满负荷运转为基础,算每个格子周转率一天只有一次,单个快递柜80格,取快递员支付费用三档的中间值0.4元/单计算,每天收入至少为36元。相比每台快递柜平均每天的场地租金支出(含电费)十几元而言(有些小区还是免费入驻的资源互换模式),丰巢柜每天在日常使用中就创造了240%的利润率,此外还有柜体和手机的广告收入,基本算是自给自足,良性循环了。

这些貌似有理有据的数字模型背后,其实缺失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护成本,据披露一个单价为2万元的快递柜使用寿命在2.5年,暴露户外的快递柜对于折旧需求相当之大。另外,不同驻点的快递柜虽然经过需求量预估但常见使用率应该保守在7成左右,因此估算每日收入仅有25元上下。至于自建屏幕带来的广告收入,增长空间并不确定。所以无法有效覆盖成本的前提下尝试从2C 端收费模式势在必行,从这一出发点推理能够提升每个仓位点有效利用率的限时免费战略是一招两全之计。

其实,从发达国家和香港的经验来看,小区快递寄存点的设置完全应该是物业的配套基础建设,但对于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的内地城市,不少2000年之前建设的小区在规划时都没有将该需求考虑在内,加上近几年电商经济发力实在过于迅猛,大量的快件需求直接催生了新的供需矛盾。因此可以说,顺丰和丰巢在做的其实是现代社会里住宅小区物业该做的事情,而居民所缴纳的物业费用其实应该包含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超时管理费用”。而吹毛求疵一个商业公司做公益,就跟今天你说共享单车涨价是不科学的。

那有读者可能会问一个问题:隔壁京东为什么二话不说一直给送上门呢?

答案是它贵!快递行业的生意法则很简单:收发件数+周转率=利润。

所以引申出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按一名快递员一天工作10小时,平均单件快递上门投递用时6分钟、入柜2分钟计算,全上门送货模式,快递员1天只能送100件货,而入柜可以送出300件货。目前快递行业的送件收入普遍较低,单件收入在1元上下入柜模式能为快递员带来稍高的收入。

但反之,如果行业从源头封杀了快递入柜的效率手段。为了保持同样效率的周转率,这部分的成本只可能分摊到消费者头上,这也是我们可以预见,并似乎已经开始发生的,快递公司被迫提价的调控手段。

你也不要寄托于有一家快递可以独善其身或者说维持现价来打价格战,中国快递行业的现状是四通一达的阿里系、中国邮政、顺丰三足鼎立——另外有些做国际和大件物流如德邦、UPS普通消费者可以忽略不计,很难有个刺头出来说“敌动我不动”挑动战局。

但在这场争端背后我们还是认为有一点需要强调,公众的弹药都打在丰巢未免有失偏颇,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出自想要在现有成本下进一步提升包裹投寄效率进而增加运营毛利的各家快递公司和KPI 压力下没有及时知会消费者的快递员,挡枪的丰巢只是作为全国每天处理2亿个包裹,200万个快递员的配送服务闭环中那个矛盾焦点,被人簇拥到了前台的探照灯下。

焦点三:丰巢的做法就真没毛病?

就算资本是冷血的,商业是无情的,但是如果像顺丰这样简单粗暴打出对用户的“诱导收费”,以及“行业最贵收费”或者“每月5元会员”的牌,就算打着激起用户对快递现状不满,倒逼从快递公司手里收的”小算盘“。但方式方法很难不引起社会公众的反弹,更何况对于快递柜存在的价值,许多人并不承认或者说没有认识清楚。用户的市场教育这一块还有较长的铺垫之路。给12小时不取的用户一把扣上占用公共资源的帽子颇有些地主家说了算的霸道做派,很难让人不跳脚。

如此来看,已经造成的局面就要在一场双反都没有赢家的局面下(消费者需要为了快递公司更高的运营成本付出更多的快递费,丰巢的商业模式受到质疑仓库使用率下降甚至被某些地方禁入而使得前期投资得不到回报)走向无解的结局吗?

我们来为想秃脑袋的王卫董事长支支招——开源节流。

首先可以从包括定时寄件、电子产品回收、看广告抵用功能等多种思路增加丰巢的功能性可能性,从中摸索出对2B的新稳定赢利点。再次,改变传统收费模式,转为对象是快递公司而不是快递员个体的企业承包租赁费(但也难免会有和顺丰自己利用之便上的冲突),不过由此倒可以一劳永逸地直接解决盾的根源。

最后,对于新建小区而言,可以考虑将快递柜视作配套的“智能信箱”,将快递柜的入场和使用成本内化在更高的物业费内,物业可以和丰巢方面有一定的利益分配比。事实上商务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4月17日曾联合发文表示,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将会被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规划,提供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可以预见此举一定程度上有助成本端的压力缓解。

最后,我们还想到了另一个可能,快递公司之所以大玩消失,没有这波跳出来为丰巢“添堵”!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几大快递公司本身就是丰巢的股东,另一方面会不会是为后面营造合理涨价的舆论空间,毕竟资本永远不会买单,只会转嫁成本。

以上就是丰巢是哪个上市公司?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