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这份报告由科技部牵头发起,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统计和调查。对于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份官方、权威的“金标准”,被认为是全国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记者 刘震 通讯员 肖玲玲 30年风雨兼程,30年日新月异,一批批创业者接续奋斗,披荆斩棘,唤醒了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青岛高新区迎来建区3......接下来具体说说

2023,青岛高新区会更好吗

2023,青岛高新区会更好吗?今天青岛市两会举行,大政方针也出来了。

关键词:教育

今天上午,专门打电话问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就是关于 局长做客《民生在线》,几所学校实行多种归属管理的事。

基础教育处是管小学和初中的,接线的同志热情和坚定地说, 不用管怎么在线答复的,青岛实验学校等现有的局属学校,依然按照局属管理。 另外,青岛高新区靠前实验初级中学(也就是39中高新校区),文典路学校(九年一贯制,58中参与的中小学)本来也不是局属,因此划归区属也是必然。

那么,是不是以后区属初中,就无法考局属高中尤其是58中高新校区了呢?工作人员也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只要高新区学籍的孩子,即便是区属初中,依然可以和市区的孩子们一起,参加全市的局属高中考试,而且不能考城阳区属的高中。

政策已经明确,一切都看成果。就目前的学校来说,青岛中学无论是出国还是国内,成绩优异,已有定论。青岛实验学校、银海学校,以及将来的39中高新校区、文典路学校,也 需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青岛中学的高考成绩,来自家长们的统计,一切以学校和官方为准)

顺便说一句,文典路之前官方说的是 十二年一贯制,又是举全市之力打造,青岛实验初中,嘉峪关学校都派管理和团队支援等。随着明确不是市教育局局属,而是城阳区属,未来可能来自市区的资源会减少。

另外,今天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了 康复大学去筹招生的事。对于整个西部片区的人气、人才都将是一个比较大的带动。未来,高新区西部会比较重要,大项目众多,只是整体起来,预计要在三至五年之后。

关键词:商业

览秀城开业了,随着阳康们逐渐走出家门,预计元旦将正式迎来高峰,春节期间会对周边形成更大的带动效益。

另外,那个开了三次业的奥特莱斯,赶上消费降级,凭借自身的折扣店优势,在高新区西部那个荒凉之地,竟然也站稳了脚跟。不仅几个月没有倒闭,竟然还吸引来市区乃至胶州和诸城的人口。也算是个奇迹。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如果高新区和鲁商所说算数,明年鲁商商业五月份能开起来一部分, 甚至传闻的华润接手之前利群地块, 那么鲁商蓝岸新城、卓越和国信地块、以及腾讯双创小镇的居民生活,都会变得更加方便。

关键词:医疗

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位于青岛市民健康中心内)计划2023年建成 。建成后将承担青岛市及周边区域传染病防控及临床救治工作。

根据青岛市卫健委的信息,青岛市民健康中心地块目前在建青岛眼科医院红岛院区、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红岛院区、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三个卫生项目,都计划2023年下半年建成启用,分别由青岛眼科医院、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入驻运营。

此外,康复大学青岛康复医院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以及外部景观施工,建成后总体规模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此前青岛市市立医院列为康复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这样来看,至少到2023年年底,青岛高新区的医疗环境将有明显改善。

而根据青岛市的中医发展计划,正推动青岛市中医医院托管红岛人民医院,设立市中医医院北部院区,中西医医疗水平都会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文旅交通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青岛市科技馆新馆今年将建成启用。 青岛科技馆定位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主题科技馆。位于红岛街道晓阳社区以南,岙东南路以西,华强南路以北,规划环岛南路以东,占地约132亩,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科技馆、海洋天文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等。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另外,交通方面,被称为第二条环湾路的唐河路,今年已经打通,至少又增加了一条南北通道。

两年升7位!青岛高新区何以“狂飙”

这份报告由科技部牵头发起,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统计和调查。对于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份官方、权威的“金标准”,被认为是全国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备受关注。

在这样一份榜单上连续三年进入“靠前梯队”,不仅是对青岛科技创新实力的认可,也代表着青岛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科创赛道上巩固了优势地位。

在国家“创新版图”上,青岛的“可见度”越来越高。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通报了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对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进行了综合排名,青岛国家高新区排名全国第13名,较2021年提升了3个名次,连续两年实现排名上升(2021年排名全国第16位比上年上升4个位次)。其中,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这一指标排名全国第12名。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国家高新区就是城市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是拉动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1992年,*务*发函批准青岛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成为我国首批设立*家级高新区的城市之一。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岛高新区经历过发展的高速期,也面临过转型的阵痛期,现在已经构筑起“一区多园”格局,并创新性成立了“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青岛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担任一把手。

通过调整领导班子和管理体制,青岛强化了对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形成了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2022年,青岛通过建立高新区培育分园区,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区在行政区(市)全域覆盖。

全域发展高新区,用高新区成就青岛。锚定“奋斗五年,重回前十”的目标,高新区“一区多园”正逐渐成为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1、又“高”又“新”

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

高新区,顾名思义就是要又“高”又“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技术产出支撑新产业升级。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行区,30年来,国家高新区用发展事实证明,它已经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新区是创新产出的高地。近10年来,国家高新区R&D经费投入增长了3.7倍,并于2021年首次超过万亿,占全国企业R&D经费总投入的近一半;国家高新区内的高企数量增长了6.4倍,2021年达到11.5万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的全国占比上升至2021年的44.0%。

高新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GDP。近10年来,国家高新区内企业营收增长超过2.9倍、净利润增长超过3.4倍、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数量,从2012年的54家增长至2021年的97家。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新区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充当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火车头”。尤其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前,国家高新区肩上的“担子”更重。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高新区,就等于抓住了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

对于青岛高新区而言,从最开始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建有青岛科技街、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2个区域共仅有9.8平方公里的规模,发展到现在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新格局,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已经成为青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

来自青岛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火炬统计纳统企业达到1687家,同比增长50%;营业收入5230亿元,同比增长23%;生产总值2333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总产值3595.8亿元,同比增长20.7%。各项指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

科技部火炬中心给的评价结果显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企业孵化水平、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表现突出。

2、全域发展“一盘棋”

过去,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一度因为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区,地理位置上无法集聚,故而存在各园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项核心数据无法收集等“天然难题”。

要发展,就要改*;要改*,就得从顶层架构突破。改变管理体制机制,青岛在市级层面创新性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出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决策机制、工作机制等管理机制;同步建立高新区“一区多园”与所在区市、有关功能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一个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诞生,青岛可以从全市高度规划、研究、统筹、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

机制顺了,方向对了,加速奔跑。2022年,《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印发实施,当年,6个园区便被认定为青岛高新区培育分园区。至此,青岛市所有行政区(市)均布局有高新区分园区,青岛高新区实现了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

近年来,科技部调整了高新区评价体系,从以前更加注重“质”到注重“量质并举”,对于经济体量、企业营收占比、高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点明了方向——要高度聚焦,突出园区产业特色。

火炬是用来照明的,每一个园区都应该在各自领域都能照亮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几个企业无法组成一个园区,好的园区应该由头部企业牵头发展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生态。

围绕各园区资源禀赋,青岛为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园区主导产业做了精准画像,并在各园区深入实施“沃土”计划、“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聚焦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建设了我国推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让轨道车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

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已集聚了上百家产业链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虚拟现实产业的研发实力与产业集聚度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蓝色硅谷核心区集结了中国靠前梯队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号、填补了国内空白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展示出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专委办主任朱铁一表示,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地方就要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发挥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

过去,青岛高新区各园区的产业聚焦度不够,布局比较分散。现在,“串珠成链、联合融通”的发展思路让各园区之间可以错位发展、优势叠加,一盘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在青岛被全盘激活。

3、用“火炬”照亮发展之路

就在前天,青岛在全国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0位,展示了其作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实力。对于保持在创新型城市靠前梯队的青岛来说,在2022全国高新区大排名中进位到第13位,是正在逐渐回到其与城市发展地位和创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应有之位”。

这也恰恰说明,在经历了发展阵痛期之后,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在顶层设计进行体制创新、让每个园区能“各美其美”、统筹下活一盘棋的发展路子得到了行之有效的验证。

也要看到,各地都感受到了国家高新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引领力,纷纷申请设立国家高新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牵引力。去年,*务*批复同意信阳高新区、克拉玛依高新区、遵义高新区、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73家。

*家级高新区的阵营不断壮大,竞争不断加剧,强者愈发凸显。

武汉高新区引领发展了光电产业,“中国光谷”已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1000余家,在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集聚培育中,取得400G硅光模块、10万瓦光纤激光器、128层三维闪存芯片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苏州高新区是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已累计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超800家,产值规模达300亿元。

与武汉、苏州等排在前面的头部高新区相比,青岛现代化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高能级引领性科技产业的链条还不够完善。要实现“重回前十”的目标,青岛高新区不能有丝毫懈怠。

作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要趁热打铁,进一步放大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激发和释放各园区的发展活力,在园区内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让科技强顺畅地**成产业强、经济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进入发展的高速期。

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向高新区“一区多园”集聚,让园区优先承接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加快构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体系,为头部科技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在园区内抓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服务提升上,率先取得成效。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进行评价的同时,也为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强化目标导向,在高新区“一区多园”内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青岛主导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壮大;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各园区内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在关键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园区国际合作,支持高新区“一区多园”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眼界,把自己放在全国、全球大坐标中来审视、谋划和推进,把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打造成创新、人才、产业、开放、改*的高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让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火炬”更亮、“引擎”更足。

作者 | 耿耿 编辑 | 长亭

青岛高新区:三十年砥砺前行,蹚出功能区发展新路径

记者 刘震 通讯员 肖玲玲

30年风雨兼程,30年日新月异,一批批创业者接续奋斗,披荆斩棘,唤醒了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2年,青岛高新区迎来建区30周年。在一次次奋进中,这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步步完善中,这里的产业体系逐渐完善成熟;在一系列改*中,这里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九水一区,枕河听海”的魅力新城大美画卷已徐徐展开,“一区多园,联合融通”的湾区科创走廊呼之欲出。

握指成拳,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国家高新区是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发挥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那如何发挥这一优势?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高新区专委办主任朱铁一表示,要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他强调,青岛对高新区发展的新思路核心就是两个字——聚焦。

选好主导产业,通过“高度聚焦”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头部企业打造过硬的“拳头产业”。这一点,正是青岛高新区多年来努力的方向。为做好产业文章,青岛高新区将原有的“3+1”主导产业调整为“1+2+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靠前个“1”是高新区的核心产业,即加快培育以康养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走进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弧形建筑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是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的集聚区之一。“园区目前入驻80余家企业,在园区的支持与助推下,企业获得多项*家级省市级荣誉,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1项、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项;园区培育省瞪羚企业1家、市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运营负责人徐萌说。

据悉,目前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集聚了全市1/2的“链主”企业、1/3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4的营业收入,集聚效应突显,将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坚持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此外,青岛高新区还不断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2个支柱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1个支撑产业。

强化“两园”支撑产业发展,青岛高新区正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区两大园区,目前已形成“一方案、两规划”,正在积极争取市级认定挂牌。今年上半年,引进阿斯利康、海尔大健康、算能科技等优质项目110个、总投资150亿元,其中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10个。

为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青岛高新区还推出了“一链一策”加强政策引导作用,围绕“1+2+1”产业链,先后研究出台鼓励先进制造业、医疗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组合拳”,拿出近2.5亿元“真金白银”精准引导产业链升级,加速产业集群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占据高点,深挖科技创新势能

推进主导产业握指成拳的同时,青岛高新区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锻造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在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展厅,一块看似普通的金属网衣,实则是研发人员耗时5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及至少50道工序凝炼而成的高清合金网衣,解决了海洋养殖领域长期存在的网衣易附着、强度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网箱抗风浪性能差、有效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等痛点,填补了防附着网衣的空白。“因为合金网衣线材抗拉强度大于800兆帕,用这种网衣制成的网箱可抗12级台风的冲击。”该公司总经理李红表示,在强台风来临前,可将网箱下潜至水面一定深度以下,从而避开风浪的冲击,真正为鱼类的生长筑起“铜墙铁壁”。

在青岛高新区,像浩赛机械这样锻造技术优势、填补空白的优秀企业不在少数: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的冲焊桥壳总装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行业空白;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将MEMS(微机电系统)微振镜技术用于3D结构光视觉模组和3D建模,3D视觉技术精度达0.01至0.2毫米,居国内同类产品的*高水平。

不断锻造科创强引擎,青岛高新区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硬支撑。在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双智赋能中心”,“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方案跃然眼前:机器人灵活操纵着“手臂”扫描着车身轮廓,水平臂测量机、徕卡激光跟踪仪共同搭档作业,每秒钟可采集表面21万个点,十几分钟就能检测完一辆汽车车身,一旁的显示器上则实时更新着数据。据介绍,海克斯康的三坐标测量机,应用柔性矩阵式夹具及*研发的矩阵式测量软件,可实现叶片类小型零部件的批量检测,测量过程还能在软件中直观显示,一键式测量,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而且精度极高,“*高精度能达到0.3微米。”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数字化商务运营中心高级顾问孙智宏表示。

追“高”逐“新”,青岛高新区把抢占科创制高点作为聚焦的主导产业核心之一。2021年科技研发投入16.8亿元,专利拥有量2337件,两项指标连续两年均保持50%以上的高质量增长。84家企业上榜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积分500”企业名单、占比16.8%,在试点高新区中排名第2。现拥有*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占全市9%,省级“瞪羚企业”27家、占全市1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2家,高新技术企业404家,预计年内将突破480家。开辟上市“绿色通道”,目前有软控股份、高测股份、科捷智能、伟隆股份4家上市企业,**润滑已过会、即将上市;18家企业入选市级高企上市培育库、占全市23%,居青岛市首位。

融合贯通,打造湾区科创走廊

推动创新积聚发展动能,青岛高新区内外发力。在企业苦练“内功”的同时,青岛高新区的“外力”也贯穿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通过揭榜挂帅,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帖寻找新型AI识别技术,得到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张新曼的揭榜协助,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青岛佳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发榜”也成功对接到了园区内企业青岛度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终促成新设备成功下线。“在设备性能优良的前提下,设备更加美观了,操作性也更便捷了。”青岛佳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佳琳说。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青岛高新区通过“揭榜挂帅”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深入企业征集技术创新难题,通过产学研对接增强校企互动。在为发榜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让揭榜企业、研发机构得到实惠,实现双赢。

推进“人才+产业”双轮驱动引擎,推动技术、人才向产业集聚。青岛高新区不断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创新体系。并将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站、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重点地区的联系对接,持续挖掘引进海内外优质人才项目,为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增添储备、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青岛高新区还将赛事平台作为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培育高科技企业,赋能科创走廊的重要抓手,多项赛事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的组织工作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推广。在2022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青岛高新区参赛企业达30家,占全市的58.8%;联合市科技局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探索“揭榜”攻关的快响应机制,为全市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平台;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设置驻青高校专场赛事,并对产业载体推荐的项目开辟免初赛“绿色通道”,加强高校硬科技项目的落地**和产业载体“以赛招商”。

通过握指成拳强化产业聚焦、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多项要素融合贯通,青岛高新区释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新合力。在2021年度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名,比2020年度前进4名。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节能降耗、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创新生态显著提升。而立之年再出发,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目标,青岛高新区将分布在各湾区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以上就是青岛高新区发展前景如何知乎?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