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开放是哪一年开始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

中国对外开放是哪一年开始的

​共和国前30年,做了三件辉煌的大事,国家安全问题、解决吃饭问题、全面工业化问题。一、解决国家安全问题1、需要打的仗就没输过 ,凭实力确保了战争没破坏过国家经济建设。接下来具体说说

近期深化对外开放有哪些重大举措?

对外开放,既是我们对改*开放40多年以来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认知成果,也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指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中国对外开放是哪一年开始的?

对外开放历程

改*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

靠前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中国开启了以沿海开放为重点的探索起步阶段。我们先开放四个经济特区,而后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变成了五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形成了由点到线、连线成片的开放格局。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内开放,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到本地来投资。

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2000年,对外开放纵深推进。1992年,靠前个*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成立,到现在已有19个*家级新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青岛青西新区等,这些新区的GDP约占本市产值的三分之一,而且树立了改*开放的新典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201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时,很多人对中国的加入存在顾虑,认为会对我们国家的产业造成重大冲击。现在看来,当初的担心没有发生,反而提升了中国产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提高了中国产业的创造力,让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融入了世界贸易体系。

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靠前个标志是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而后又设立了广东、天津、福建等多个自贸区。2018年,*中*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构建国际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近期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靠前,推进“一*一*”建设。

“一*一*”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一*一*”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顺应时代需求,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包容性的合作平台,把中国同各参与国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在铁路方面,中国建立了义新欧、渝新欧、郑新欧等中欧班列。

“一*一*”建设不仅为中国改*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动力和新引擎,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各国合作发展和全球治理改*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探索出了与各参与国发展规划的深入对接模式。“一*一*”建设逐步实现了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把*梦同各参与国人民的梦相结合起来。比如,“一*一*”建设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等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又如,格鲁吉亚是世界上最早积极响应“一*一*”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涉外教育集团并购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教育大学,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同时也让格鲁吉亚的人民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也正因为如此,“一*一*”建设得到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强烈支持。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采纳了“一*一*”建设的相关内容。

“一*一*”建设致力于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促进资金融通。***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这几年来,中国同“一*一*”建设参与国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一*”建设参与国的一些项目提供了贷款;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也正式成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一*一*”基础设施专项贷款。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推进了各参与国的金融合作,促进了资金融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把金融看作重要基础设施。

“一*一*”建设的内涵在不断丰富。2017年5月14日,***在“一*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提出要将“一*一*”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一*”建设承载四方面功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对和平安宁的期盼;对文明交流的渴望。

“一*一*”建设促进沿线各省份的对外开放。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中央确定了两个核心区:一是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二是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各地区也有不同的功能,比如东北、内蒙东部、北京、天津,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沿海城市主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明确指出广西发展“三大定位”——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新*是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的基地。

第二,扩大市场开放。

激发进口潜力。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而且向世界承诺:“中国将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建设更加活跃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世界经济增长扩大空间。”我们在新的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走出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引进来”的问题。***说:“中国将更加重视进口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制度性成本,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对各国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中国将推动进口和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承诺:“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冠疫情的出现,打断了供应链的连续性。这时,黄埔海关率先改*,推出海运口岸24小时智能通关模式。总体来说,中国真诚地向各国开放市场,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精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说:“中国将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中国将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国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着提高违法成本。”***还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较好。各国都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总是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不能像手电筒那样只照他人、不照自己。”金融的便利化、一体化水平,以及作为全球基础设施的功能,越来越重要。未来在贸易、移民甚至资本流动方面的区域化现象也将比较普遍。

把自贸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国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开放试验田作用。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这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将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开放新格局。自由贸易区的改*取得了哪些成就?以上海为例,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不到五年时间,便以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四分之三的生产总值;以上海市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上海自贸区实现了可探索、可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等四方面成就:一是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二是确立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三是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四是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我们还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八上第9课 对外开放详细提纲

1、经济特区的建立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扩大:

(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5)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

(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时间:2001年12月

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

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③交通便利。

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对外开放从1950开始,改*从1953年开始,请记住前30年的坚实基础

中国对外开放是哪一年开始的?

**国前30年,做了三件辉煌的大事,**问题、解决吃饭问题、全面工业化问题。

一、解决**问题

1、需要打的仗就没输过 ,凭实力确保了战争没破坏过国家经济建设。

2、两弹一星成功研制,为中国打下了和平的万世基业。

3、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成为飞机、导弹、军舰、核潜艇等国之重器都能国产化的军工强国。

**方面不需要过多赘述,成为全世界说话最管用的5大善人之一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能让朝战美国坐回谈判桌,能让美国为了越战顺利退兵,总统72年屈尊访华,更能说明问题。

二、解决吃饱饭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我们可以从数据和成果看到老一辈领导的努力,他们为中国吃饱饭做出来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1、57年通过苏联援华三个化工厂,实现化肥产量过10万吨;60年代通过每个县建设小型化工厂,让化肥突破了100万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迅速耗尽所有外汇引入了13套30万吨级化肥生产线,使后来化肥产量突破1000万吨。

2、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截止1979年,中国新修10万立方以上水库8.6万座,池塘数百万座,人工河300多万公里,堤坝16.5万公里。这些设施,让中国的耕地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7.3亿亩,防涝面积增加数亿亩。

3、1949年中国人口约5.4亿人,1979年人口9.75亿,30年时间总人口增加4.3亿,通过化肥、水利、种子事业的发展,让中国的土地养活了多一倍的人口。

4、为什么会有吃不饱的现象?那30年中国在大规模搞工业化,工厂职工、科研院所、三线建设等等,数亿人不参加粮食生产而需要国家采购粮食供养。

在当时,由于化肥短缺,单位亩产很低,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看农民会留够自己的口粮再卖给国家,会导致国家采购不到足够的粮食供养工人。当时工人生产的产品基本为重工业产品,也没有可能通过商品销售给农民实现和粮食的交换,所以实行了集体公社制确保收购到足够的粮食供养工人及战争粮食储备,农民实际上超额上交了粮食导致口粮紧张,而工人相对供给较为稳定。单干后农民能吃饱了,工人开始捡菜叶了。

5、基本可以说,通过先辈的努力,在那30年里,让增长了1倍的人口同步发展了工农业,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人口和人均寿命增长均增长接近1倍,基本可以说明问题。

三、大规模工业化问题

1、1953年携朝战的胜利,抓住窗口期向苏联要来了156个工业项目援助。这些项目其实都是向苏联低息贷款建设的,可谓投入巨资,耗空国本。引入项目基本为工业化所需的重工业项目,包括能源类52个(煤炭、石油和电力),军工类45个,机械类24个,材料类27个(钢铁、有色和化工),医药轻工和建筑共计6个。该批援助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业化能力,至今这批企业不少还是中国的核心骨干企业,当然这次的工业化也让**国花了很长时间勒紧裤腰带去还债,因为这批工业项目基本不是民用且中国出口市场被封锁难以创造利润,只能通过农产品(猪肉、狗皮、人参、粮食等)创汇还债,也为后续的吃不饱问题留下了隐忧。

2、三线建设:1964年开始,为了防备美国和苏联同时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将发达工业地区的工业能力备份一份到中西部13个省。预估耗费了国家40%的财富在中西部建设了1100多家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从工业本身的规律看,这是非常不合算的,其实是重复投资,且是放弃了最适合发展工业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搬迁到山区甚至山洞里。但是这一次大规模工业迁移,为中西部工业化、为后来中国的工业框架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成都、重庆、贵州等中西部工业城市都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很多知名企业如东风汽车、TCL、东方电气、攀钢、西飞、成飞、洛阳拖拉机厂、葛洲坝、长安汽车等等都是那次建设的企业。可以想象,没有那次的建设,至今中国西部的工业能力和东部相比差距得有多大,再怎么溢美这一次的产业转移都不为过,这一次的动作比起后来喊了多年西部建设效果要好得多。

3、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大规模引入西方成套设备:中国扶持越南把美国打服后,尼克松主动访华寻求配合让他们在越南顺利撤军。1973年中国借助和西方建交的蜜月期再次倾尽所有外汇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的工业设备,重点偏民用工业用来解决吃穿用问题,共耗资43亿美元引入26个项目。包括13套年产30万吨的化肥设备(77-82年全部投产,吃饱饭问题的首功),4套大化纤设备(的确良大规模生产,降低棉花种植面积腾出土地种粮食),3套石油成套设备,1套烷基苯工厂(洗涤用品),43套采煤设备(加大煤产量,解决砍树烧柴问题),3套电站设备,1套先进钢铁生产设备,燃气轮机、压缩机、工业汽轮机等。

通过这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成套设备,让中国工业界打开了视野,由原来苏式工业体系向西式工业体系过渡,由重工业体系向轻工业民用工业转变。同时通过对引进先进设备的吸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不久之后取得极大进展,化肥成套设备、钢铁成套生产线、大化工成套生产线、巨型水力火电发电设备等逐渐都国产化,为改开后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工业人才储备。建国30年,中国新建数千所大专院校,培养了接近1000万专门人才。农村和城市识字率从20%提高到80%以上,小学初中教育得到全面普及。截止1979年,全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超过2亿人。巨大的人才储备为改开后工业化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中国对外开放是哪一年开始的?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