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近期,“多地向居民发放二孩、三孩生育补助”的新闻频上热搜,包括杭州、温州等地政府都宣布了多孩家庭的育儿补助标准。对此消息,有网友认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也有网友表示:相较于养......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日前,深圳市卫健委就育儿补贴发放征求意见,拟对生育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分别发放补贴7500元、1.1万元、1.9万元。差不多前后脚,山东济南也发布优化生育新政,今年起济南市......接下来具体说说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你敢生吗?

近日,多地陆续推进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比如说会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等。

沈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女方在享受98天产假基础上,按政策,生育女职工产假增至150天男方享有护理假20天,子女不满三周岁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十天的育儿假,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夫妻双方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个孩子每月发放500元的育儿补贴,直至孩子三周岁。济南生二胎三胎每月600元,直至孩子三周岁,深圳生第三个小孩累计奖励1.9万元。

在我们小的时候,生个二胎就被人拆房子了,现在生育还有奖励了,有些人会说不要补贴,因为那600块钱不够孩子一个月的奶粉钱,还有尿布湿,远远不够啊!

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育多胎,发钱能提升生育意愿吗?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近期,“多地向居民发放二孩、三孩生育补助”的新闻频上热搜,包括杭州、温州等地政府都宣布了多孩家庭的育儿补助标准。对此消息,有网友认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而也有网友表示:相较于养娃“碎钞机”一般的资金投入,生育补贴那点钱只是“撒撒水”而已。

那么对于刺激生育意愿,直接发钱补贴效果究竟如何?是不是有了补助,生育率就能提高了呢? 通过回顾部分发达国家早些年生育刺激政策的效果,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生娃就发钱!各地放大招

据报道,杭州今年将首次向同一对夫妻生育二孩、三孩,且新出生子女户籍登记在杭州的家庭发放育儿补助, 拟向二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5000元,向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补助20000元,上述政策近期引起各方关注。

南方的经济重镇深圳市在补贴三胎上的手笔也不小,根据深圳地区差异化递进式补贴模式,只要符合申请条件的生育三胎较多可申请育儿补贴19000元,金额与杭州市的标准已经非常接近。

事实上,今年以来,陆续推进一系列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城市不止上述二城。例如温州市正在就户籍人口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分别发放一次性生育补贴1000元、2000元和3000元。

辽宁省沈阳市也提出,对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止。

除此之外, 包括黑龙江哈尔滨、山东济南、湖南长沙等地,也明确了对于二孩、三孩家庭的育儿补贴标准,其中有的补贴会持续到孩子三周岁,有的则是一次性在生育之后补贴上万元, 其力度不可谓不大。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生娃奖励有点用,但也没“那么管用”

回顾过去五十年世界各地区人口生育变动情况, 总体呈现低生育率现象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向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扩散的趋势。全球最早出现生育率大幅下滑的是欧洲和北美洲,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欧美发达国家”。 1960年后,欧洲和北美洲生育率都明显下降,至今仍处于生育率低于2.1的状态,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两个大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欧美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生育率已经下跌至不足1.3这一区间。 为避免“低生育率陷阱”,欧美国家普遍开始实行间接性干预的激励生育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现金补贴、税收减免、延长产假等。 其中现金补贴是欧美国家进行生育激励的重要手段。

以德国为例,在子女出生后,在家照看孩子暂时不工作的父母(一方)每月可获得其净收入65%的父母津贴,最低不少于300欧元,但*高不超过1800欧元,较多可拿14个月。 对于低收入的父母来说,这笔津贴已经基本接近于孩子出生前一方的净收入了。除了上述“父母津贴”之外,按照孩子数量的多少还发放“子女津贴”。 按照2021年的标准,德国家庭每家靠前和第二个的子女得到的补贴是每人每月219欧元,第三个孩子得到的补贴为225欧元。第四个以及更多孩子得到的补贴为每月250欧元。

其它欧美国家的现金补贴政策也是大同小异:如丹麦、瑞典等国则对新生儿家庭给予相当于人民币2000至6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母亲奖励。法国妇女生育一个孩子,每月可获177欧元直到孩子3岁;如果3年内生了二胎,老二每月获津贴600欧元直到6岁;第三个孩子出生后,老三每月获津贴900欧元直到18岁。当然除了现金激励之外,还有一系税收减免政策和育儿休假制度作为辅助。 那么在如此大的生育刺激力度之下,这些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是否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呢?

我们以三个最为典型的欧洲老牌发达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的生育率变动趋势为例(见下图):总体来看, 通过一系列的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国家生育率快速下滑的趋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呈现一个低位反弹的态势。 应该说,一系列政策上的“组合拳”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其生育率也并没有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较高的水位上(2.5以上)。因此政策的提振效果总体是有限的,对于长期的生育意愿趋势难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

而亚洲国家由于经济起飞时间相对较晚,像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亚洲发达国家普遍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实施鼓励生育政策。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政策的实施效果仍不明显。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全球处于极低生育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共有7个。其中5个位于亚洲,分别是中国香港(1.20)、中国澳门(1.19)、中国台*地区(1.11),以及韩国(1.23)和新加坡(1.23)。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仍处于1.4左右的低区间。

总体来看,亚洲发达国家在应对少子化问题时,政策实施相对较为缓慢,未能如期实现人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的目标。

结语

多地真金白银支持生育,舆论反应为何复杂

日前,深圳市卫健委就育儿补贴发放征求意见,拟对生育的靠前个、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分别发放补贴7500元、1.1万元、1.9万元。差不多前后脚,山东济南也发布优化生育新政,今年起济南市户籍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将能按照每孩每月600元领取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关于生育现金补贴,深圳、济南并不是靠前个“吃螃蟹”的,在此之前,多地已有探索,不少地方还在购房政策上对多孩家庭予以倾斜。不过,对于发钱鼓励生育的效果,舆论反应却较为复杂。不少人认为,不超过2万的育儿补贴,对于生育养育孩子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对现金补贴的政策效果持悲观态度。

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以加大生育支持,并促进释放生育意愿,这样的初衷不难理解,也值得赞赏。从根本上来说,它指向生育成本社会共担,试图传递这样一种信号:生育不仅是家庭的决策,也是公共事项,生育成本应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而非家庭**承担。

不过,社会舆论对此的复杂态度,倒也在意料之中。客观来说,现有水平的财政育儿补贴,对于收入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确实不会成为生育态度改变的那个关键因素,不过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这部分育儿补贴确能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是否显著到改善生育意愿,或也并不乐观。

真金白银的补贴,金额不高,提振生育意愿不明显,而要达到鼓励生育的阈值,估计对一地财政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可持续性亦存疑。要想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大政策效应,不妨换个补贴“赛道”,比如加大托育公共服务供给。换个角度看,舆论复杂反应,何尝不是在呼唤更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

此前有研究指出,儿童保育覆盖率每增加2.9个百分点,生育率就会增加 0.82%。就现实来说,对于潜在生育群体,尤其是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来说,导致“生育恐慌”更多的还是沉重的照料负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在孩子3岁之前的照料任务,如果没有家中长辈或性价比足够高的市场服务来提供,那就只有作为妈妈的女性来承担。

且不说照料任务本就繁重,对不少女性来说,由此带来的职业风险和经济折损,是不可承受之重。而全社会女性受教育水平以及性别平等观念水位的抬升,则让这一冲突更加凸显。关于加剧性别不平等的担忧,在关于育儿补贴的公共讨论中亦有涉及。因为育儿补贴依旧以家庭为对象和单位,在传统家庭分工模式下,这可能会变相鼓励女性更多承担起照料孩子的责任,这或不利于提振女性的生育意愿。

这也启示我们,激励或积极支持生育,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降低女性生育成本,稳定其成本预期。而这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幼服务,营造平等创业就业的职场环境等。

当前,托育服务主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模式单一等问题。眼下,或可鼓励用人单位自建,或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托育服务机构,完善社会化托育体系建设,为0~3岁婴幼儿提供保育和照料服务,降低育龄女性的养育负担。值得指出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出生人口数的不断下降,幼儿园空余学位或将增多,幼儿园做托育的时机和条件也日趋成熟。去年,北京、深圳等地已开始“试水”,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空余学位开设托班招收2~3岁幼儿,相关探索和统筹值得未雨绸缪。

诚然,人口是社会发展中的“慢变量”,但即便如此,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以及家庭个人的影响,我们多少已经感知到了。留给我们的机会窗口期并不会太长,对于鼓励生育这项系统工程,各地因地制宜、精心进行制度设计和资源投入,已刻不容缓。

以上就是多地给钱鼓励生育怎么办?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