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货币基金安全吗
接下来具体说说
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烈火烹油。
1
被骂惨了
一名渠道人员对中银基金的狂野吐槽,骂出了网友们对基金积攒已久的怨气,纷纷表示“骂的太爽了”。
图源 :网络
发生啥了呢?
从盛传的聊天截图来看,是该渠道人员因为基金亏损,假期被客户揍了,还骂得挺难听的样子。是可忍熟不可忍?于是一怒之下,这位老哥跑群里骂了中银全家。
图源:网络
矛盾主要指向中银基金旗下的一款基金产品“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截图中关于基金经理的老鼠仓目前并无力证,但该基金的亏损却是公开可查的。
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是一只混合型基金,不过从历年季报、年报中可以看到,其股票占比*高仅20%,更多还是偏债基。
但这样一个偏债基的产品,还亏损近10%。
同花顺数据显示,该基金A份额自成立以来净值已经亏损了9.49%,仅2022年一年,跌幅就高达8.67%,而同期基准收益率分别为-3.64%与-3.55%,也就是 大幅跑输了同期基准收益。
从年报上来看,2021年、2022年该基金的股票投资收益分别亏损了2.12亿元、4.53亿元,合计亏损6.65亿元。
这样的业绩,持有人自然纷纷赎回,数据显示,2022年,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全年净赎回份额为33.4亿份,而该基金刚成立时募集资金达73.44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就剩下不到30亿元了。
不过,按照基金圈的传统艺能,基民们再怎么亏,也不妨碍基金公司赚钱。
资料显示,2021年、2022年,该基金A份额就分别收取了1.05亿元和6591.43万元的基金管理费。
也难怪会有客户破防跑去上门打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既然收了管理费,还亏成这个德行,连基准收益都没跑过,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2
固收转权益败了?
中银基金最早成型于2004年,2007年12月25日经证监会批准,由中国银行直接控股,属于典型的银行系基金,可以分享中国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资源,解决资金募集的来源问题。
虽然背靠中国银行这颗大树,却没能充分发挥资金来源的优势,近些年业绩增长也比较缓慢。
2019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3818.5亿元,到2022年年末,公司基金规模为4191.8亿元, 三年时间,公司基金规模只增加了300多亿。
光看数字好像很吓人,但其 整体排名却从曾经的业内前十跌到了22名。
行业大潮下,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况且中银基金还占据了相当的资源优势,没道理连个前20名都混不到。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也许是声名在外束手束脚,也许是舒服日子过惯了,又或许是其它什么原因,中银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基金占比实际不到一成。
数据显示,中银基金在管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合计仅396.91亿元,而债券型基金规模则高达2280.08亿元,货币型基金规模1872.75亿元。
图源:智友养基
但主动投资能力,一般又被视为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旗下主动权益基金产品业绩优秀,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基民前来。
大概中银基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产品逐渐呈现出向权益转型的迹象来。
比如开篇我们提到的“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整体偏债基,股票型*高占比也就20%。
虽然转型已经比较保守了,但还是出现两年亏去6.65亿的情况,把债基的收益都给吞噬掉了。
而且此前管理这只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超过2年两位基金经理,还是中银基金的老将,其中刘建担任基金经理超过15年,刘腾也超过了5年,资历并不算短。那么其它基金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只产品的境况也是中银基金近年来的缩影。
从产品类型上看,债券型、货币型这种固收类基金占据了中银基金绝大部分份额,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虽少,近一年来,却是几乎全线飘绿。
根据智友养基统计,中银基金旗下12只主动权益型基金(A/C份额分开计算),有5只跌幅超过20%。
从2021年6月底到2023年6月底,两年时间,中银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规模从62.1亿元降至46.8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从517.88亿元跌至350亿元,跌幅超过三成。
近几年公司基金规模总共也能没增长多少,主动权益基金就跌去那么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中银基金固收转型权益的失败。
而这,也和中银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脱不开关系。
3
基金经理也不好过?
先叠个甲,关于基金经理这个群体固然有人浑水摸鱼,还有人损公肥私,但笔者始终愿意相信,真的有人还保有初心,在努力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商水平,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推动社会更高效的发展,达成更多人的美好生活理想。
仅靠个体攒钱再干事业,是相对比较低效的发展模式,如果能将闲置的资金拿出来投资,那么企业能提前获得发展,投资者也能获取更好的回报。
这个时候就需要基金经理这样的专业人士从中甄别,哪些是可投的,哪些是可以冒险一试的,哪些又是纯坑完全没有必要投的。
这还是比较初级的社会模型,现实中是有着成千上万个这样模型共同组成,并且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基金经理面临的一个模型就比上述举例要复杂许多,而且他们手中往往有着多个不同的模型,这些模型还在不断变化。
一个真正的基金经理,是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这个世界的,作为一个个具体的受托人,他们同时面临着市场、同行、公司、投资人各方面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被裹挟着走。
金融行业一般被视为“离钱近”的行业,“钱”本身不具备价值,是个抽象出来的概念,但作为流通货币,与人们的资产深深绑定在了一起,也成了一个大开的“潘多拉魔盒”。
非常让人痛心的是,今年中银基金就传出一起前基金经理自杀身亡的消息。
根据财新消息,此事涉及2017年“515”丙类户利益输送事件,中银基金前基金经理李文凯因卷入此案,被迫离开所在机构并被监视居住。
按照李文凯的陈述,并不存在向蔡某宏利益输送这一说,被监视居住后,每天生活再恐惧之中,“那种绝望,那种无助,那种人间地狱的痛楚。”
基金圈看似是个名利场,是个锦绣窟,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实则是烈火烹油,一不留神就是被火舌吞噬殆尽的下场。
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讲这么多并不是跑题了, 基金经理作为协调社会资源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出现以及面临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讨论的。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说,“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就点明了环境对个体的人的重要性。
再好的基金经理也需要环境的成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那是极少数有大才者,整个社会又能有多少这样的人物,个体可以长存忧患意识,但更多还是需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实现彼此成全。
4
尾声
回到中银基金的话题上来,公司的人事变动基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基金经理的生存处境。
2020年,在中银基金任职长达16年的前副总经理**离任,随后加入了东吴基金。
**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规模一度超过9000亿元,**个人曾直接指导管理绝对收益专户总规模超3500亿元。
随着这样一个核心人物的离职,邬炜、刘浩宇也先后离职,并加入东吴基金。
2021年,钱亚风云、欧阳力君、刘潇等人相继离开,中银基金的前景愈发看不明朗了。
不过也不是全无好消息,2021年底,原副总经理张家文升任总经理,并在权益投资上,作出一系列积极行动,比如提高投研团队的待遇水平,采用市场化淘汰机制等。
中银基金遇到的问题不止是其自身的问题,更多可能是整个行业的集中体现。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钱”跟“人”这两个核心。
短期内,更多可能还是监管介入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可能还是需要加强整个社会的财商教育。
最近,一则消息将基金公司与代销渠道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拉回公众视线。
据“浦发福州与基金公司市场交流群”对话截图显示,中银基金一产品因业绩太“拉胯”,被客户投诉了好几次,这直接惹怒了渠道方,浦发银行一客户经理就该产品的收益在微信群内直接“开怼”。
从该聊天截图来看,面对浦发客户经理的单方面强力“输出”,中银基金方面只是弱弱地表示:“请注意措辞。我们不会回应。”这背后的原因是,面对掌握客户资源的代销渠道,基金公司被握住了“命门”,不得不低头。
“你们那个破基金到底什么时候回本?”中银基金的渠道方——浦发银行福州分行一客户经理怒道。
据悉,上述对话截图发布于去年4月。因中银基金旗下“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基金的业绩不佳,引得客户经理直接“开怼”,用词十分激烈,言语中还多次提及“老鼠仓”“高买低卖”等。同时,该客户经理拒绝查看该基金的最新运作报告。
从双方对话来看,当时该客户经理正在休假,没料到有客户因产品收益不理想而找到他:“难得放假,客户过来恶心我,揍我几拳,把我全家都骂过。”同时,该客户经理还喊话中银基金:“你们也让他们揍”。
从中银基金方面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回应相对克制:“请注意措辞。我们不会回应,在目前情绪下也无法提供相关服务。”
事情虽然发生在去年,不过时至今日,该产品的收益也未有多大改观。
特别是作为一只“固收+”的偏债型产品,按照常理,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A也应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收益特征。但截至7月21日,该基金净值为0.9046,较2021年1月12日成立之初已亏损9.54%;最近2年,该产品也累计亏损8.93%,跑输同类平均8.02个百分点,在同类863只产品中排名786位,位置垫底。
另从中银基金在7月20日发布的二季报来看,成立至今,该基金A类C类份额的收益,与比较基准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拉大。
▲(“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与比较基准的收益对比)
这一业绩表现是什么水平?
借用一位基民的说法:“该基金成立至今,中证全债收益12.59%,按80%债券占比估算,收益为10%。然而,该基金总体亏近10%,相当于只占20%仓位的股票要出现爆亏,才会搞成这样。基金经理的水平甚至不如一个散户!”
细看该基金的收益表现,亏损主要集中在2022年。彼时,股债市场的双双震荡,一度导致“固收+”产品整体表现不佳。
但今年以来,“固收+”产品的市场环境出现了明显改善。据银河证券统计,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参与业绩平均计算的801只普通债券型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为2.19%;参与业绩平均计算的38只可转换债券型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为3.68%。
反观“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今年以来的表现,收益仅上涨0.53%,在同类1302只产品中排名第849,排在后35%,业绩表现还是难言及格。值得一提的是,“固收+”是中银基金的主打产品,其超9成的管理规模来自于此。
或许是被基民诟病太久,在其最新披露的二季报中,“中银顺泽回报一年持有”基金大幅调整了股票持仓,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比音勒芬、潮宏基、周大生、北方华创等,多为复苏确定性高的消费板块。
“消费板块里优选短期需求复苏确定性高,且竞争格局有改善的龙头公司。成长行业里优选基本面持续改善且具备新成长逻辑的优质公司。”该财报如此解释这种持仓的变化。
中银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是一家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共同持股的合资公司。截至目前,两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83.5%和16.5%,出资额分别为8350万元和1650万元。
提到贝莱德不得不多说几句。作为全球资管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其在全球管理的总资产规模约9.4万亿美元(约合67.4万亿人民币),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现金管理、另类投资及咨询策略等。
而作为全球资管龙头,贝莱德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最早开始于2006年。彼时,贝莱德通过收购持有了中银基金的股权。2020年4月起,政策取消外资对基金公司持股比例的限制,贝莱德又递交申请,抢先成立国内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莱德基金”)。
不过,以被动指数投资见长的贝莱德在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截至7月20日,贝莱德基金旗下12只产品的收益均告负,10只混合型基金和2只债券型基金的收益,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也均靠后。
不同于贝莱德基金重权益、轻固收,中银基金一直以来都在坚持“重固收、轻权益”的路线,这也使得该公司绝大多数收益来自于固收。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季度,中银基金在管规模为4551.42亿元,在全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22位。旗下157只产品中,固收型产品占比超9成,包括债券型基金66只,总规模2308.49亿元,以及货币市场型基金6只,总规模1872.86亿元。
相比之下,权益型基金的占比较小,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总规模为358.79亿元,占总在管规模的比例不足8%。
不过,其固收产品的收益近年来跑输全债指数。据天天基金数据,最近6个月,中银94只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03%,低于全债指数2.20%的涨幅。将时间线拉长至最近3年也没太大变化。
▲(中银基金债券型产品收益情况与全债指数对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货币型基金中。最近6个月到最近5年,该公司货币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均落后于全债指数。差距最大在最近五年,全债指数收益达到22.33%,而同期中银货币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仅11.87%。
▲(中银基金货币型产品收益情况与全债指数对比)
除了最近几年,主营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中银在2022年的净利润还下滑超3成。据其母公司中国银行2022年财报,中银基金在当年实现净利润6.94亿元,同比下降32.36%。
“产品收益太差,或者回撤太多,会被我们剔除出重点推荐的基金名单。”北京某国有大行一客户经理对「市界」表示:“我们和基金公司之间有反馈机制,当客户有问题找到我们,我们会反馈给基金经理。”不过,如果相关产品的收益太差或客户投资体验不好,客户经理很可能再也不卖这个产品,这显然是基金公司不愿看到的。
这种情况在业内被概括为“渠道为王”,即券商、银行等代销机构对基金发行起关键作用,有时甚至会直接干涉基金类型。
这背后的原因是产销分离,这种分工方式决定了基金公司无法直接对接客户,必须借助代销渠道才能完成产品销售。而产品销售是商业变现的前提,因此,在与基金公司的关系中,掌握客户资源的代销渠道必然更为强势。
“我们行的规模大,好处就是我们比较强势,甚至可以不通过基金公司的渠道,找基金经理过来,我们直接问基金经理,让他直接回答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这在以往也发生过。”该客户经理表示。
该客户经理所提到的反馈方式还相对平和。但有时,遇到基金回撤较大,更为激烈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如上文浦发银行客户经理直接开怼的情况。从双方对话来看,面对浦发客户经理的单方面“输出”,中银方面除了表示“不作回应,在情绪下无法服务”外,未做任何解释说明。这也侧面印证了,在渠道面前,基金公司相对弱势的位置。
更有甚者,代销渠道会干涉基金产品的发售类型。据券商中国报道,上海一代销渠道曾强势要求,基金公司“必须改发股票型产品”。“我们打算发平衡基金,主要是考虑到基金经理风格匹配问题。但银行却坚决不同意,直言‘现在股票基金卖得这么火,哪家公募有股票基金就给哪家发。你们这只基金想要发,就必须改为股票型产品’。”渠道方如此强势,是由于股票型基金的销售收入高,尤其是尾随佣金(尾随佣金是指基金公司向销售渠道支付的佣金,通常以销售服务费的形式体现在基金的费用中。)更高,因此银行渠道更加偏好股票基金。
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间的话语权悬殊问题,在公募降费的背景下也未有较大改观。
今年7月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工作方案。方案指出,改*将分阶段稳步推进: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将统一降至不超过1.2%、0.2%,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将有所下降,销售环节收费将逐步规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场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为1458亿元、托管费为307亿元。目前市场中主动权益基金中管理费率超1.2%、托管费超0.2%的数量占比分别达93.8%和86.9%,据此估算,调降后管理费用规模或下降约140亿/年、托管费下降约15亿/年。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管理费和托管费,渠道销售费用的强势地位也是目前基金费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据了解,基金公司的渠道建设费用一般在管理费的50%左右,并且购买基金产品的认购费(1.2%)、申购费(1.5%)、托管费(0.25%)也通常是由渠道收取。
不过,本次降费后,银行和券商等渠道受影响较小。据开源证券以2022年51家样本基金公司数据测算,全面降费后,预计基金公司营收降8%,利润降15%;头部三方平台营收降幅为8%;银行和券商渠道收入以中前端或佣金为主,受影响较小。在可预见的未来,银行和券商等渠道的相对高位还将继续。
作者 | 路春锋
编辑 | 韩忠强
以上就是中银货币基金安全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