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市场是什么市场
文 | 苏佳纯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首席研究员刘 畅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助理研究员段绪强 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助理研究员01国际油价回顾20......接下来具体说说
文 | 苏佳纯 作者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首席研究员 刘 畅 作者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助理研究员
国际油价回顾
2022年,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后下行(见图1-1),Brent原油期货均价为99.04美元/桶,WTI均价为94.33美元/桶,同比分别增长42.65%与41.76%。
各时间段原油均价见表1-1。推升油价走高的主要因素包括: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治因素抬升风险溢价;全球石油需求总体保持增长态势;受俄罗斯产量下降、美国增产有限、“OPEC+”启动大幅减产的影响,全球石油市场供应偏紧;全球石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为油价提供支撑。
导致油价下行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经济衰退风险大;变异新冠病毒全球反复肆虐,中国疫情形势严峻,抑制全球需求增长;欧美通胀水平连创新高,欧美央行加快加息进程。Brent、WTI原油期货日均㐀算价格的平均价差先扩大再收紧后扩大,均值4.62美元/桶,同比增加63.8%,反映了总体上欧洲石油供应偏紧与美国需求疲软。
2022年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反复来袭,疫苗降低死亡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经济及原油市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既往历史表明,新冠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引发多轮疫情在全球肆虐,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发展规律:一季度,疫情在1月初形成峰值,并在2月中下旬趋缓;二季度,疫情于3月初抬头,在4月中旬达到峰值,并在6月底趋缓;三季度,疫情大概率在7月初抬头,在8月中旬形成峰值,并在10月初趋缓;四季度,疫情于11月下旬加剧,并将在第二年1月初形成峰值。
2022年先后引发全球疫情大流行的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1、BA.2、BA.4、BA.5、BF.7,上述变异株具有传播能力强、速度快、隐匿性强以及免疫逃逸的特点,极易造成大面积扩散传播。根据世卫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球确诊病例65604.0万人,死亡病例667.2万人;2022年内新增确诊病例36894.3万人,同比增长80.7%;新增死亡病例122.2万人,同比下降65.3%。需要指出的是,受检测意愿及检测能力的限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显著低估;但数据仍然显示,世界主要经济体经过了群体感染和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率虽然大幅上升,但致死率明显降低。
疫苗仍然是降低新冠病毒重症率和致死率的最有效手段。根据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 数据网站2022年12月31日的统计㐀果,全球疫苗完全接种率约63.41%,部分接种率约5.69%。其中,美国疫苗完全接种率约69.01%,部分接种率约11.82%;欧盟疫苗完全接种率约72.90%,部分接种率约2.20%;日本疫苗完全接种率约83.21%,部分接种率约1.13%;韩国疫苗完全接种率约85.78%,部分接种率约0.81%;新加坡疫苗完全接种率约90.77%,部分接种率约0.76%;中国疫苗完全接种率约89.35%,部分接种率约2.33%。
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欧美面临衰退风险
2022年,乌克兰危机加剧了疫情以来的供应链危机,全球通胀水平高位运行,欧美央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全球制造业、服务业景气指数持续波动下行,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美国、中国和欧盟的制造业、服务业景气指数纷纷跌破荣枯线。
全球通胀水平处于历史高位,俄罗斯大幅冲高快速下行,欧、美、印等国家持续上行后小幅回落,中国、日本CPI温和增长;IMF预计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高达9.5%,许多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则已接近或超过10%,为近几十年的*高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于1月10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2022年全球GDP增速2.9%,相比之下,过去40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约3.5%,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预计美国GDP增速1.9%,欧元区3.3%,日本1.2%,中国2.7%,印度6.9%,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3.4%。
液体燃料需求不及预期,疫情和高通胀抑制增长
2022年,全球道路交通出行全面复苏并基本持平,境内航空出行震荡趋稳,国际航空出行快速上升。全球境内航空出行偶有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疫情反复以及全球部分地区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国际航空出行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各国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放开。根据Rystad的统计数据,至2022年底,全球道路交通出行已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内外航空出行基本恢复到疫情前80%。
2022年,受经济疲软、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地缘*治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全球液体燃料(含原油、凝析油、天然气液、生物燃料等)需求持续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基于机构预测,全年均值约为99.4百万桶/天,同比增长约1.7百万桶/天,比2019年疫情前水平低约1.0百万桶/天,增长低于预期。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同比增长约0.56百万桶/天)、美国(0.42百万桶/天)、印度(0.38百万桶/天),中国因受疫情影响需求同比下降约0.8百万桶/天。
石油产量保持增长,市场整体供应偏紧
2022年,俄罗斯受乌克兰危机及对俄制裁影响而产量下降,美国增产有限、“OPEC+”产量持续增长后于年底启动大幅减产,全球液体燃料供应约为100.0百万桶/天,整体偏紧。
全球石油产量93.8百万桶/天,同比增长4.4%,其中,OPEC国家石油产量34.1百万桶/天,同比增长7.7%;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约59.7百万桶/天,同比增长2.7%。
“OPEC+”计划1-4月每月增产原油0.4百万桶/天,5-6月每月增产0.432百万桶/天,7-8月每月增产64.8万桶/天。该组织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实施的历史性减产协议提前1个月于8月底㐀束,并继续保留了俄罗斯在该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油价下行,“OPEC+”将9月原油增产目标大幅下调至10万桶/天,10月计划将产量目标下调10万桶/天,11月起计划在8月产量目标的基础上再减少2百万桶/天,并决定将限产协议执行至2023年底;12月维持11月产量目标不变。IEA统计结果显示(表2-2),1月至12月“OPEC+”原油产量呈现“M”型走势,产量目标执行率总体震荡下行后回升,截至12月低,原油产量比协议目标产量低约1.77百万桶/天。
欠产的主要原因:一是俄罗斯受制裁影响而出现减产;二是许多产油国由于投资不足缺乏生产更多原油的能力,而疫情及高通胀更加剧了这一情况,其中,安哥拉、阿塞拜疆、刚果和赤道几内亚等国产量远低于其产量目标且增长基本停滞;三是地缘*治因素、恶劣天气、生产设施事故及维修等因素更是造成了利比亚、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产量的进一步下降。
IEA预计2022年“OPEC+”产量同比增长约3百万桶/天,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沙特(同比涨幅1.4百万桶/天)、阿联酋(0.5百万桶/天)、伊拉克(0.4百万桶/天)和科威特(0.3百万桶/天)。
俄罗斯受乌克兰危机影响有限。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对俄罗斯实施了九轮制裁,其中前五轮以及第九轮制裁未直接涉及油气领域,第六、七轮制裁计划对俄罗斯海运石油及石油产品实施禁令,第八轮制裁涉及对俄罗斯海运石油实施限价令。
6月3日,欧盟公布第六轮对俄制裁措施,计划在2022年12月5日起禁止俄罗斯石油进口、禁止为运输俄油的船只提供保险及再保险服务,2023年2月5日起禁止俄罗斯成品油进口。然而,由于欧盟能源紧缺且价格高企,不得不放松相关制裁措施。
在7月26日通过的欧盟第七轮制裁措施中,欧元区贸易商向欧盟以外地区开展俄罗斯石油及石油产品贸易得到豁免,并允许欧盟实体与俄油、俄气等12家俄罗斯国有实体进行交易。10月6日欧盟第八轮制裁正式生效,规定自12月5日起禁止海上运输超过设定价格上限的俄罗斯石油,并于12月3日设定价格上限为60美元/桶。
当前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通过掺混以规避制裁进口俄罗斯原油的方法,俄罗斯石油产量降幅小。根据IEA,2022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11.08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21百万桶/天,增幅1.9%,比2019年低约0.71百万桶/天;其中,1-3月俄罗斯石油产量未受制裁影响,约为11.3百万桶/天,4-12月平均产量约为11.0百万桶/天,仅比危机前低0.3百万桶/天。
较大的价格折扣力度是俄罗斯石油产量降幅小于市场普遍预期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Argus,3月至12月,乌拉尔原油相对布伦特原油现货折价在20美元/桶至35美元/桶之间。同时,俄罗斯石油贸易转向东方,成为中国、印度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在亚洲石油市场的供应商地位得到了加强。根据Kypler,1至12月,俄罗斯海运原油出口量从3.47百万桶/天降至2.91百万桶/天,降幅16.1%;海运出口欧洲从2.12百万桶/天降至0.28百万桶/天,降幅86.8%;海运出口印度从0.02百万桶/天增至1.40百万桶/天,增幅690%;海运出口中国原油从0.88百万桶/天升至0.94百万桶/天,增幅6.8%。
非“OPEC+”国家产量增长乏力。美国产量增长低于预期。虽然高油价存在刺激作用,然而受社会能源转型意识增强、政府长期政策不明朗、融资成本增加、通货膨胀高企等因素影响,美国油气生产商普遍采取保守的生产经营策略,缺乏再投资的积极性。
截至12月30日,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升至621座,远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480座),但仍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680座)。根据Woodmac的预测,美国石油产量约为17.81百万桶/天,同比增长约1.18百万桶/天,涨幅7.1%,比2019年高约0.7百万桶/天;其中页岩油产量8.31百万桶/天,占比46.7%,同比增长约0.71百万桶/天,涨幅9.3%,比2019年高约0.26百万桶/天。其他非“OPEC+”国家增产有限:根据IEA,加拿大、巴西、中国的石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16、0.12、0.12百万桶/天,而受**影响挪威石油产量同比下降0.14百万桶/天。
石油消费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补充供应。2021年底,美国、印度、日本、韩国与英国宣布释放国家战略原油库存总计6450万桶,其中美国计划释放5000万桶,于2022年1月陆续投入市场,可在半年内增加约0.35百万桶/天的供应量。3月1日,IEA宣布释放6000万桶战略储备原油,其中美国计划释放3000万桶,于4月开始投向市场,可在半年内增加0.33百万桶/天的供应量。3月31日,美国宣布释放1.8亿桶战略储备原油,于5月开始投向市场,至10月底释放完毕,可在半年内增加1百万桶/天的供应量。IEA于4月6日宣布释放1.2亿桶战略储备原油,其中包含美国前期宣布的6000万桶,于5月开始投向市场,可在半年内再增加0.33百万桶/天的供应量。上述石油战略储备的释放导致全年增加约1百万桶/天的供应量。
全球石油库存位于历史低位,消耗态势难以逆转
OECD国家商业及战略石油库存、美国商业及战略石油库存处于历史低位。IEA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为2655百万桶,至3月跌至2613百万桶,为2014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至11月已缓慢恢复至2779百万桶,库存累计净增长约125百万桶,但仍处于2015年3月以来的低位;2022年1月OECD国家战略石油库存为1158.0百万桶,至11月已持续下降至930.0百万桶,为近4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EIA统计数据,截至12月30日,美国商业石油(包括原油及石油产品)库存有所上升,为1205.25百万桶,比年初增加10百万桶,增长主要由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持续释放以及消费侧疲软;美国战略原油储备372.38百万桶,比年初减少221.30百万桶,已跌至1983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美央行激进加息,美元指数快速上涨
为了应对通胀风险,欧美央行开始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于3月㐀束缩减购债(Taper),开始以历史最快速度加息,3月至12月连续七次加息,分别加息25、50、75、75、75、75、50个基点,全年累计加息425个基点。欧洲央行在3月底㐀束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PEP),并在二季度的三个月分别购债400亿欧元、300亿欧元和200亿欧元;6月,欧洲央行宣布㐀束量化宽松,并于7月、9月、10月、12月分别加息50、75、75、50个基点,全年累计加息250个基点。
由于美联储继续大幅加息,美元指数于9月升破110,12月随着加息步伐放缓又回落至100左右,较高的美元指数施压油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快速走贬11月突破7.2关口,12月初因国内疫情政策掉头而快速升破7.0关口,较高的汇率增加我国石油采购成本。
地缘*治事件频发,加剧国际油价震荡
上半年,地缘*治事件频发,并成为主导油价走势的关键因素,使得国际原油价格产生了脱离供需基本面的大幅震荡。
俄乌冲突及对俄制裁不断推升国际油价,使得Brent原油期货价格多次上冲到120美元/桶的高位,在*高点一度产生了25-30美元/桶的风险溢价;1月4日哈萨克斯坦政局动荡使得Brent原油期货日均㐀算价格上涨约1.02美元/桶;也门胡塞武装于1月17日袭击阿联酋、3月25日袭击沙特,使得Brent日均价分别上涨1.03美元/桶、1.62美元/桶;2月8日伊核谈判重启,引起Brent日均价下跌1.91美元/桶,而伊核协议谈判进展不顺是促使4月11日、6月8日、6月16日Brent日均价分别上涨6.16美元/桶、3.01美元/桶、1.30美元/桶的主要原因;3月9日美国开启与委内瑞拉对话,成为了除俄乌局势以外促使当天Brent日均价下跌16.84美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受利比亚政局动荡而减产的影响,Brent日均价分别于4月18日、6月13日上涨1.46美元/桶、0.26美元/桶。
下半年,经济前景预期以及疫情发展是主导国际油价走势的最关键因素,地缘*治事件对国际油价产生扰动。
围绕七国集团与俄罗斯针对俄油海运出口“限价令”的博弈,由于市场担心制裁导致市场供应减少,7月28日至9月28日,Brent日均价四次上涨,涨幅0.52美元/桶~3.05美元/桶,平均1.35美元/桶;然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海运石油限价高于同期乌拉尔原油现货价格,对俄罗斯石油生产影响有限,随着信息一步步公开及确定,11月23日至12月5日,Brent日均价六次下跌,跌幅0.07美元/桶~3.05美元/桶,均值1.53美元/桶;俄罗斯宣布对“限价令”予以反制,是12月23日、27日Brent日均价分别上涨2.94百万桶/天、0.45百万桶/天的主要原因。乌克兰危机存在扩大化风险,11月15日,波兰外交部称一枚俄罗斯导弹在波兰境内爆炸,Brent日均价格上涨0.72美元/桶。伊核协议谈判进展反复,推进顺利时,Brent日均价四次下跌,跌幅0.34美元/桶~3.50美元/桶,平均2.32美元/桶;推进受挫时,Brent日均价三次上涨,跌幅0.39美元/桶~1.16美元/桶,平均0.85美元/桶。美国放宽部分对委内瑞拉的制裁,准许雪佛龙公司恢复在委内瑞拉的石油开采,11月27日,Brent日均价下跌1.71美元/桶。伊拉克局势动荡,7月25日,伊拉克北部油田遭导弹袭击,Brent日均价上涨1.95美元/桶;9月29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发武装冲突,Brent日均价上涨4.10美元/桶;9月30日,伊拉克石油营销组织表示,石油出口业务不受武装冲突影响,Brent日均价下跌5.78美元/桶。沙特与伊朗摩擦升级,11月1日,沙特警告伊朗可能将对其发动袭击,Brent日均价上涨1.84美元/桶。挪威石油工人**,7月4日,**计划公布,Brent日均价上涨1.87美元/桶;7月6日,**㐀束,Brent日均价下跌2.08美元/桶。独联体国家内部矛盾,7月7日俄罗斯**要求里海石油管道联盟(CPC)暂停运营30天,Brent日均价上涨3.96美元/桶。
2023年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变异新冠病毒反复来袭,中国防疫政策转向
新冠疫情反复仍是全球经济和石油市场所面对的严峻挑战。根据过去几年新冠疫情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预计本轮于2022年11月下旬加剧的全球新冠疫情,将在2023年1月初形成峰值,并于2月底趋于缓和,由于多种奥秘克戎亚型毒株的流行,不排除下一轮疫情叠加出现而出现双重浪潮。
根据WHO于2022年1月2日的报告,本轮疫情中在全球广泛传播的主要为奥密克戎亚型毒株 BA.5,但所占比例下降;新的变异株BQ.1、XBB、XBB.1.5占比在上升。新的流行变异株比之前的毒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再感染风险更高,且大量感染使得病毒持续进化中,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传播力更强、适应性更好的全新变异病毒,给全球疫情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防疫政策在2022年12月初进行了重大调整,靠前轮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已在12月中下旬出现。借鉴东亚邻国的情况,日本、韩国分别于2022年2月、4月全面放开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两国都经历了3月、8月和12月三波疫情的冲击,其中头两波疫情的间隔时间大概是4-5个月时间。考虑到中国面临着各种变异毒株同时来袭的更严峻考验,预计年内也将面临多轮疫情的挑战,下半年进入秋冬季后形势将尤其严峻。中国下阶段疫情管控的重点将在于加强控制重症与死亡;同时也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因大量病例集中爆发和严重院感导致的医疗挤兑、因复工率不足而导致的产业链受损,以及因青少年感染导致的学校秩序破坏。
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的持续负面影响、全球供应链受损、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以及乌克兰危机带来的冲击,面临严峻挑战,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IMF预计: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美国、欧盟和中国经济增速同时放缓,2023年全球经济将更加艰难,占全球GDP约1/3的经济体将于今明两年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萎缩,至2026年损失的产出将达到4万亿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于2023年1月10日的预测,2023年全球GDP增速为1.7%,是过去30年来表现第三差的年份。其中,美国GDP增速为0.5%,欧元区为0%,日本经济增速为1%,中国为4.3%。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要比预期要更广泛、更持久,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当务之急是控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其央行必须继续推进货币紧缩政策,至2023年中期才通胀才能得到抑制。
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困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降低出口的需求,发达经济体利率上升和全球金融市场收紧将加重融资难度和提高融资成本,美元利率上升和美元升值将大幅度增加外债偿付负担,能源和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将造成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动乱。
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将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2022年12月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转向,参照其他东亚经济体经验,放开初期会带来恐惧激增,人们自觉减少流动,随着恐惧的逐渐消除,放开后的第二个季度消费出现明显反弹;预计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其中,出口增速因外部需求不足而下降,投资增速因政府财政压力而放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消费的修复反弹。高盛集团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长5.2%,瑞银集团预测增速为4.9%,野村集团预测增速为4.8%,但IMF也指出需警惕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拖累。
液体燃料需求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明显增加
2023年,全球液体燃料需求主要受经济前景及疫情扰动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基于OPEC、IEA、EIA等研究机构的预测,在疫情得到有效应对、全球出行进一步恢复、欧美经济出现温和衰退、新兴经济体保持增长的前提下,预计全球液体燃料需求缓慢增长至约101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6%。亚洲地区是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同比增长约1.4百万桶/天,其中,中国增长0.80百万桶/天、印度增长0.18百万桶/天;中东地区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0.10百万桶/天;欧洲、美国需求基本持平。若欧美衰退严重拖累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疫情影响,不排除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出现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可能性。
全球经济衰退的程度可能超过预期。鉴于在次贷危机中,2008年、2009年全球液体燃料消费同比分别下降0.7%、1.2%,直到2010年才恢复增长;若发生类似经济危机,2023年作为进入衰退的当年,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可能同比下降0.7%,约0.7百万桶/天。
中国疫情政策调整后液体燃料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对标美国、欧洲五国(即英、法、德、意、西,简称“欧5”)、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美、欧5、印长期采取完全放开政策;日、韩、新三国都在2020-2021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疫情管控措施,分别在2021年9、11、8月开启防疫政策调整,后分别于2022年2、4、3采取完全放开政策。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除了新加坡,美、欧5、日、韩等发达经济体液体燃料需求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2022年需求比2019分别下降0.8%、7.1%、9.9%、1.2%,其需求下降虽然受到经济下行、通胀高企、能源转型、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等因素等影响,但疫情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关键因素;中国、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疫情后经济的快速复苏促进了液体燃料需求的增长,2022年需求比2019分别增长7.5%、3.2%,其中中国需求在2021年创新高,达到15.43百万桶/天,比2019年增长10.3%。以2022年的奥秘克戎毒株疫情为鉴,美、欧5、印的液体燃料需求同比分别增长1.9%、4.2%、8.0%,而经历了防疫政策调整的日、韩、新需求同比分别下降1.2%、0.4%、0%。
综上所述,预计2023年中国凭借经济增长的韧性、较高的社会管理能力以及后疫情时代报复性消费,液体燃料需求有望增长至15.5百万桶/天,与2021年水平基本持平;然而,面临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叠加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参考日、韩、新等国经验,中国液体燃料需求或存在同比增长停滞或小幅负增长的可能性,约为14.5~15.0百万桶/天。
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总体可控,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
2023年,全球液体燃料供应略偏紧,预计全年供应约101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全球石油产量约为94.7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
美国成为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Woodmac的预测,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18.95百万桶/天,同比增长6.4%,比2019年高1.84百万桶/天;其中页岩油产量9.18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0.5%,比2019年高1.13百万桶/天。
“OPEC+”是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的主要调节者。“OPEC+”从2022年11月启动大幅减产,在8月产量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减产2百万桶/天,维持减产协议至2023年底并将随需求调整产量计划。由于“OPEC+”在2022年9月Brent原油期货价格处于9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时便启动了初次减产,而在12月原油期货价格处于85美元/桶时未再次减产,可见“OPEC+”的心理价位约在80~90美元/桶。
俄罗斯石油产量将进一步下降。2022年12月5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海运石油的“禁运令”和“限价令”已经落地,将通过禁止向超过限价的俄油航运提供金融、保险和再保险服务实现对俄罗斯海运石油限价60美元/桶的目的;此外,欧盟计划2023年2月5日起将禁止俄罗斯成品油进口。然而,由于目前乌拉尔原油现货价格远低于限价目标,“限价令”本身对俄罗斯石油供应的影响相对有限。针对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石油的限价措施,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22年12月27日签署法令,规定如供销合同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引入西方限价机制,俄方将禁止向相关外国法人和自然人供应俄石油和石油产品,且该禁令适用于石油对外供应的各个阶段。命令自2023年2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3年7月1日。根据IEA的预测,受上述制裁及反制裁措施的影响,俄罗斯石油产量将降至9.5百万桶/天,比危机前减少约1.9百万桶/天。
伊朗、委内瑞拉石油供应存在增长可能。委内瑞拉制裁松动,年内可增加0.5百万桶/天的供应;若伊朗制裁解除,可增加1.3百万桶/天的供应。
其他一些经济较为脆弱的产油国,面对经济衰退与社会危机,可能出现减产。
综上所述,2023年的全球石油供应将主要由“OPEC+”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进行调节,供应总体可控,预计市场将维持紧平衡。
战略石油库存补库迫在眉睫,石油库存将有所增长
由于大量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补充供应,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库存水平目前处于近四十年的历史低位。美国能源部准备在Brent油价长期处于70美元/桶附近时开始补库,届时将为油价提供基本支撑。
欧美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转向
欧美央行连续加息,显示控制通胀已成为其政策重心,稳经济增长退居其次。IMF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必须继续推进货币紧缩政策,以望降通胀在明年产生明显效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认为,根据过往经验,当美国的失业率在较长时间里高于5%时,通胀才有可能得到抑制。2022年12月美国失业率为3.5%,要回升到5%并保持在此水平以上,要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而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此外,2022年11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4.25~4.50%。金融市场普遍认为,到明年中期,联邦基金利率要上升到5%以上,才有可能将通胀率真正降下来。
2022年12月,中国与沙特签订《中海自贸协定》,人民币㐀算石油呼之欲出,美元地位被撼动,市场将出现美元过剩;桥水基金创始人认为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将利率推向非常具有破坏性的水平,摩根大通认为2023年下半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提高到6.5%的概率为28%,届时美股、美债面临崩盘风险,将对美国金融体系造成重创。
欧美货币政策可能在下半年转向。高盛在最近一份报告中分析指出,根据1960-2019年发达经济体85次加息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1)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过程平均约为15个月,美国相对较长,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相对较短;(2)平均加息为2%左右;(3)主要央行一般会在通胀率仍然较高的情况下,停止加息;(4)这些央行往往会在停止加息不久后就开始进行降息。美国本轮加息有别以往,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最快加息速度。金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将会延续至明年,但加息速度将放缓,预计到下半年可能出现货币政策的转向。
地缘*治风险增高,市场震荡态势加剧
2023年,地缘*治事件将继续对国际油价走势形成扰动。需要关注的主要地缘*治事件包括:乌克兰危机、中美博弈、中东局势、伊核谈判等。总的来说,地缘*治风险导致石油市场不确定性显著加大。
国际油价预测
展望2023年: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中国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增长受到抑制;美国成为全球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俄罗斯石油产量受制裁影响而下降,“OPEC+”将随市场供需调整原油产量目标,委内瑞拉因制裁放松而小幅增产,伊朗短期内难以解除制裁,全球石油供应大概率偏紧;全球石油库存仍将处于历史低位,为保障能源安全,部分国家将择机补库;美联储继续维持货币紧缩政策,下半年可能转向货币宽松。
总的来说,2023年全球石油市场需求面临下行压力,供应主要由“OPEC+”进行调节,但由于调控容易滞后,因此易出现油价短期暴跌风险;鉴于美国将于Brent油价长期处于70美元/桶时开始补库、沙特财政盈亏平衡Brent油价为69美元/桶,Brent原油期货价格在70美元/桶存在较强支撑;然而,在全球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的情况下,各国对石油价格的承受能力下降,Brent原油期货价格高于90美元/桶的可能性不大。在基准情景下,预计2023年Brent原油均价75~85美元/桶;一季度Brent原油均价80~86美元/桶。
文 | 王海滨 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
“欧佩克+”将于6月4日举行第35次联合部长级会议。到时候它会宣布新的减产决定吗?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长阿齐兹亲王近日的发言已提前把悬念拉满。
5月23日,他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表示,将对做空投机者施以更大的打击,警告他们要小心:“我一直提醒他们会受创,他们在4月已经受到了打击,我不必出手,我不是赌徒……但我想告诉他们要小心”。
他的发言带动当日和次日国际油价上涨。
数往知来。预判6月4日沙特会否推动“欧佩克+”再度减产,需回顾沙特的石油产量政策及其变化。
沙特石油政策曾长期偏鸽
2016年前的几十年里,沙特是欧佩克里鸽派的代表,认为持久的高油价不符合其长期利益。同时,沙特对美国言听计从。而美国长期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历届政府总体上偏爱较低的油价。
沙特是世界石油王国,其探明石油储量长期位于世界前列。从1938年在宰赫兰发现石油算起,至今沙特石油已经开发了85年,不过保守估计沙特石油资源还可以再开采约100年。
另外,沙特原油开采成本仅为每桶3美元左右,为全球最低。沙特政府曾长期认为, 油价较低、细水长流,消费者不会被吓跑,沙特会长期获益。沙特不着急赚快钱。
2016年之前沙特之所以基本持鸽派态度,还因为受到美国的压力。
1945年2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停泊于苏伊士运河的美军战舰“昆西”号上会见了沙特开国君主伊本•沙特,会晤确定了两国“以石油换安全”的互惠关系:沙特向美国及其盟友供应原油,反过来美国向沙特提供安全保护。
不过,美国对沙特原油的依赖时强时弱,而中东安全局势长期波谲云诡,沙特王室相信只有美国才能保证其安全,其结果是沙特明显依附于美国。美沙两国关系并不平等。
沙特王室在攸关生死的问题上有求于美,反过来不得不充分重视美国的石油要求。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之一,另一方面又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作为最大产销国家,美国政府在油价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复杂。不过,在美国几乎人均一辆车,大多数民众对油价比较敏感。
因此,在多数时候美国政府从赢取民众选票的考虑出发,会希望其国内汽柴油价格以及国际原油价格维持在中等偏低的水平。而一旦油价大涨,美国政府往往会要求沙特带领欧佩克各国增产,在偶数年(美国总统大选和国会中期选举都在偶数年,比如2022年、2024年……)尤其如此。这是沙特石油政策受到的一个重要外部约束。
当然,沙特政策几十年偏鸽的政策主基调,并不影响它阶段性和策略性地推涨油价。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沙特带头减产、禁运,并引燃靠前次世界石油危机;为了避免油价崩溃,从1980到1985年沙特石油减产接近80%。
近年来沙特石油政策明显转鹰的原因
2016年后沙特石油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沙特政府改而追求较高油价,而且不再迎合美国压低油价的要求。
沙特自身对高油价的兴趣明显增强, 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需要较高的原油出口收入来推进其宏大工程“愿景2030”。 2016年,沙特副王储、实际的执政者萨勒曼王子主持制定了“愿景2030”。现阶段以及今后许多年,“愿景2030”都是沙特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核心是沙特政府立志要实现沙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金融、旅游等各类新经济,摆脱沙特经济对原油出口的依赖。孵化新经济、推动经济转型需要花费上万亿美元资金,而这些启动资金最终还是需要来自于短期内原油出口收入的增长。
出口收入=出口数量×价格。沙特大幅提高产量会受到原油生产、运输和出口设施等方面的限制,短期内不大现实。因此原油出口增收的希望主要在提价,这是2016年后沙特政府基本放弃了以往的油价鸽派立场的主要原因。
另外, 沙特政府不再相信与美国“以石油换安全”的逻辑,这是其石油态度转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沙特政府对与美关系进行了反思,认识到:靠前,美国不一定保护得了沙特的安全;第二,要保障**,除了依靠美国的安全保护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
沙特政府已经认识到美国不一定能保证沙特国家和王室的安全。2019年9月14日,沙特阿布盖格(Abqaiq)原油处理中枢以及胡赖斯(Khurais)油田遭到无人机袭击。这两处石油设施生产一度中断,受影响的石油供应达到每日570万桶,约占沙特石油日产量的50%,相当于全球供应量的5%。
此次袭击提醒沙特政府:在无人机突袭等新型攻击方式面前,美制爱国者反导系统等先进装备不能百分百地保卫沙特,包括不能确保沙特的炼油厂、原油出口枢纽等高价值设施不遭低成本武器破坏。
沙特王室还认识到要保障自身安全,跳下美国的战车、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效果可能更好。 基于这一认识,近期沙特政府主动改善了与伊朗、叙利亚、卡塔尔等国的关系,也与交战了多年的也门胡塞武装实现了初步和解。
当然,由于长期来积累的历史矛盾太多,沙特与其宿敌的和解并非短期内就能够实现,沙特面临的安全威胁也不可能一瞬间就会神奇地消失不见。然而,通过一系列睦邻政策,沙特遭受的安全威胁的确变少了,相应地沙特在军事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也下降了。
“人不求人一般高”,沙特在安全上不再像以前那样依靠美国,反过来在石油政策上就有了更多*行动的资本,包括减产提价的更大自由。2021年1月约瑟夫•拜登成为美国总统后,多次请求沙特及其盟国增加原油产量以压低日益上涨的石油价格,但均遭拒绝,这折射出美沙石油关系以及沙特石油政策的新动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原油市场里,减产提价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不可得兼。但是 近年来沙特偏想鱼与熊掌兼得:既要减产提价,还要保住甚至扩大它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 为此,沙特的垄断性国有石油公司阿美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其核心之一是锁定亚洲炼厂的原油长期订单。近年来沙特在亚洲多国积极入股炼厂,同时要求炼厂每年进口大量沙特原油。
比如,2018年,沙特阿美与马石油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合建炼化一体化项目(Refinery and Petrochemic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RAPID),该项目炼能为30万桶/日,沙特阿美为该项目提供50%到70%的原油。又如,2022年3月,沙特阿美宣布已做出最终投资决定,其与北方公司和盘锦鑫诚合资的公司华锦阿美将在中国东北地区建设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置,包括原油加工能力为30万桶/日的炼油厂和乙烯蒸汽裂解装置。沙特阿美将为联合装置供应较多21万桶/日(占比70%)的原油。
再如,2023年3月沙特阿美宣布入股荣盛石化,获得后者10%股份,并将为其提供48万桶/日原油,占荣盛石化原油消耗总量的60%。预计通过此类操作,沙特阿美可排除因减产提价而造成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沙特转鹰对油市的影响
石油王国沙特的石油政策由鸽转鹰,从重视细水长流、追求石油收益长期最大化,转变为追求较短时期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世界石油业数十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将对石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自1960年成立后,欧佩克内部曾长期存在鹰、鸽两派之争。委内瑞拉、伊朗等国是传统鹰派,追求高油价;沙特、阿联酋等国是传统鸽派,接受较低油价。两派相互制衡。2016年后,随着沙特转鹰,欧佩克内部的平衡被打破,而欧佩克的性质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国际石油市场因素众多、体系复杂,油价涨落、供求紧松往往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一家或少数几家能说了算的。
即便沙特和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也不能随意左右国际石油市场。比如,4月2日沙特及其盟友突然宣布减产计划,却以油价先涨后跌而收场。未来它们推涨油价的尝试仍然存在受挫的可能。
文 | 苏佳纯 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首席研究员刘 畅 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助理研究员段绪强 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经济室助理研究员
01 国际油价回顾
2023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下行走势(见图1-1);Brent原油连续期货结算均价为79.91美元/桶,WTI均价为74.79美元/桶,环比分别下降14.30%与14.10%,同比分别下降23.85%与26.51%。主导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前景、供需基本面、美联储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风险。
图1-12023年上半年国际油价走势
上半年,Brent与WTI原油期货的价差均值为5.11美元/桶,环比下降15.39%,同比增长61.71%,其中一季度6.02美元/桶,二季度4.20美元/桶;价差总体趋于收窄反映了欧洲需求愈加疲软,而供应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善;同时,美国需求疲软的状况在持续。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构成Brent原油基准的Brent,Ekofisk,Troll,Forties,与Oseberg 5种北海原油产量面临枯竭,美国WTIMidland原油凭借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产量持续增长而在被评级机构于近期纳入Brent基准体系,以期增加交易量并确保基准的稳健性。
2023年5月2日起,所有从普氏能源批准的码头装载上船的WTIMidland原油均可被纳入到Brent原油价格计算方法中;6月起,WTIMidland原油以离岸FOB价格纳入Brent远期合约,成为即期Brent定价机制中的原油参考品种之一。
然而,首次将非北海原油纳入Brent基准并未在短期内给全球原油市场带来预期影响:Brent与WTI原油期货价差并未出现进一步收窄,反而稍有扩大,其4、5、6月均值分别为3.93美元/桶、4.01美元/桶及4.65美元/桶。
02 上半年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
上半年,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及原油市场的的影响逐渐减弱。世界卫生组织于5月5日宣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从2022年11月中旬开始的感染高峰在1月达顶,在2、3月趋缓,4至6月未出现明显高峰,死亡率明显降低。该轮疫情高峰流行毒株主要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BF.7、BQ.1.1以及XBB.1.5,疫情中心主要在西太平洋地区。
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平稳转段。 新冠病毒感染目前在我国属于“乙类乙管”传染病。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2022年12月9日以来,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感染阳性率出现两轮峰值,靠前轮于12月22日达到高峰后波动下降,2023年2月至4月上旬呈局部零星散发态势,第二轮于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至5月22日当周达到峰值后呈持续下降趋势。
第二轮疫情发热门诊就诊量、重症和死亡病例虽较低谷期有所增加,但总体水平远低于靠前轮。疫情主要流行株从靠前轮的BA.5.2.48、BF.7.14,逐步被第二轮的XBB系列变异株所取代,主要包括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5及其亚分支。
另外,在2月底至4月初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低谷期,流感病毒感染出现一轮感染高峰——2月6日-12日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3月6日-12日后上升趋势明显趋缓,3月20日-26日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并于5月中旬进入局部零星散发阶段。
世界经济增速走弱,全球通胀持续缓解
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减弱,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1-6月,全球制造业PMI先升后降且一直处于收缩区间,已经连续十个月处于荣枯线下;全球非制造业PMI快速上升至扩张区间后略有回落。世界经济一季度出现复苏迹象主要得益于中国疫情转段后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然而由于欧美需求不足,世界经济二季度增速整体放缓。
中国经济恢复向好。 2022年12月中国制造业、非制造业PMI跌至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2023年1-6月,中国制造业PMI重新上升至扩张区间后再次跌至收缩区间;非制造业PMI更是从谷底迅速反弹,一路上升后有所下降,但始终处于扩张区间,其中3月数值更是创2011年6月以来新高。据国家统计局,以不变价格计算,上半年GDP同比增速5.5%,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GDP增长0.8%。
美国经济韧性受到挑战。 1-6月,美国服务业PMI快速升至扩张区间并维持在高位;但制造业PMI从收缩区间短暂回升至扩张区间后急转直下不断萎缩。
美国一季度GDP年化季环比增速自4月27日首次发布的1.1%,经5月26日、6月29日两次修正,上调至2.0%,即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美国商务部表示上调主要是由于“个人消费支出增加”,对“个人消费支出增加”贡献比重最大的行业是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
美国二季度GDP年化季环比增速初值于7月27日公布,为2.4%,高于预期的1.8%,即二季度GDP同比增长2.9%;增长主要由个人消费和商业投资驱动。然而,据EIA,美国用电量一季度同比下降约3.0%,二季度同比下降约3.5%;据美国商务部,2023财年前9个月(即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降11%。上述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及可持续性暗含隐忧。
欧元区经济或正走向衰退。 1-6月,欧元区服务业PMI强劲增长后又快速回落,但始终处于扩张区间;制造业PMI则在收缩区间持续探底,其中6月数值录得近37个月低位。
根据欧盟统计局,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下降0.1%,同比增长1%;二季度,欧元区GDP初值环比增长0.3%,同比增长0.6%,主要得益于法国和爱尔兰的超预期增长,然而,作为欧元区靠前经济体的德国GDP环比零增长,瑞典、奥地利、意大利等国GDP环比萎缩。知名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Economics)认为欧元区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来自一些不持久的因素,并不会降低欧元区走向衰退的风险。
全球通胀持续缓解 。随着能源、食品价格下跌,以及货币紧缩引发的经济活动降温,1-6月,美国CPI同比增长率从6.4%持续下降至3.0%;欧元区CPI同比增长率从8.6%波动下降至5.5%;中国CPI同比增长率处于低位并持续回落,从2.1%震荡下行至0.0%。
亚洲带动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增长,欧美需求下降
上半年,全球道路交通出行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境内航空出行先升后降,国际航空出行震荡回升。根据Rystad的统计数据,全球道路交通出行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转段,1月全球境内航空出行由疫情前的80%大幅上升至90%后,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从4月起又逐步回落至疫情前80%的水平;国际航空出行尚处于平稳有序恢复的过程中,略超过疫情前80%的水平。
上半年,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政策成功转段且经济复苏向好,全球液体燃料需求恢复增长,扭转了2022年四季度的回落态势,然而受经济疲软、通胀高企、极端天气频现及乌克兰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增长幅度低于预期。
根据EIA的预测,上半年全球液体燃料需求100.54百万桶/天,环比增长0.43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82百万桶/天,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约0.28百万桶/天。增长主要来源于亚洲地区,其中,中国需求16.04百万桶/天,环比增长0.85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93百万桶/天,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约1.99百万桶/天;除中国外的其他非OECD亚洲国家需求14.29百万桶/天,环比增长0.66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53百万桶/天,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约0.58百万桶/天。
欧美发达国家需求下降;其中,美国需求20.24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08百万桶/天,同比下降0.24百万桶/天,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低约0.17百万桶/天;欧洲OECD国家需求13.27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42百万桶/天,同比下降0.05百万桶/天,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低0.90百万桶/天。
市场供应略宽松,“OPEC+”再度减产
上半年,全球液体燃料供应相对宽松,EIA预计为101.1百万桶/天,环比增长约0.2百万桶/天,同比增加约2.3百万桶/天,比需求高约0.5百万桶/天。
“OPEC+”重启大幅减产措施。 2022年,“OPEC+”计划从11月起在8月产量目标的基础上再减少2百万桶/天;2023年一季度,“OPEC+”继续执行这一减产目标。
2023年4月2日,“OPEC+”多个成员国宣布从5月开始自愿减产并将主动减产持续至2023年底,其中沙特、俄罗斯分别减产0.50百万桶/天,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阿曼分别减产0.211百万桶/天、0.144百万桶/天、0.128百万桶/天、0.078百万桶/天、0.048百万桶/天、0.04百万桶/天,总计1.649百万桶/天。
6月4日,“OPEC+”将原油产量目标调整为40.46百万桶/天,并将减产措施延期至2024年底;在此基础上,沙特宣布7月自愿额外减产原油1百万桶/天,并在观察市场动向后决定是否延长减产期。
根据IEA的统计数据,上半年“OPEC+”原油产量约为44.14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49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36百万桶/天;其中,减产协议内19国原油产量分别为37.78百万桶/天,平均产量目标执行率为94.4%;截至6月底,“OPEC+”拥有冗余原油产能4.6百万桶/天,对全球石油市场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根据OPEC的统计数据,OPEC原油产量约28.45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80百万桶/天,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因执行自愿减产计划,沙特阿拉伯原油产量环比下降约0.493百万桶/天,伊拉克下降约0.259百万桶/天,阿联酋下降约0.139百万桶/天,科威特下降0.122百万桶/天。
尼日利亚虽在减产协议内但没有参加4月的自愿减产计划,上半年原油产量环比增加0.168百万桶/天,但仍然比“OPEC+”协议配额1.742百万桶/天少0.4~0.5百万桶/天;其产量长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产能投资不足、管道破坏和石油盗窃加上原油出口码头频繁发生不可抗力事件;鉴于此,6月初的“OPEC+”会议将其2024年前的产量目标降至1.38百万桶/天。
利比亚、委内瑞拉和伊朗不受减产协议的制约,上半年原油产量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利比亚增产0.095百万桶/天,主要得益于因政局不稳造成的减产情况在减少;而委内瑞拉、伊朗在“OPEC+”部分国家4月宣布自愿减产计划以来,原油产量有明显提升但增幅有限,分别增产0.062百万桶/天、0.07百万桶/天。
俄罗斯石油主动减产。 欧盟对俄石油出口的制裁措施包括:2022年12月5日起禁止超过60美元/桶限价的俄罗斯石油进口、禁止为超过限价的运输俄油的船只提供保险及再保险服务;2023年2月5日起禁止超过限价的俄罗斯成品油进口,其中,汽油、柴油、煤油等轻质油品限价100美元/桶,重油、焦油、沥青等重质油品限价45美元/桶。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俄罗斯从自身利益出发回应西方制裁,宣布从3月起减产0.5百万桶/天,并将减产贯彻至二季度。
根据IEA的统计数据,上半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10.99百万桶/天,比乌克兰危机前少0.30百万桶/天。上半年,乌拉尔原油现货价格(UralsFOBPrim)与Brent原油现货价格(NorthSeaDated)的价差不断缩窄,从1月初的-40美元/桶不断收窄至6月底的-20美元/桶,由于乌拉尔原油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价格竞争力,加上“OPEC+”自愿减产的实施,乌拉尔原油在市场上需求愈加旺盛。由此可见,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由欧洲成功转向亚洲,掺混、第三方码头转运等市场操作日趋成熟,俄罗斯石油出口受西方制裁影响总体较小。
美国石油产量增长缓慢。 受极寒天气导致的大范围停电、美国经济前景黯淡、低油价高通胀高利率导致企业再投资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美国石油产量增长低于预期。根据贝克休斯的统计数据,截至7月14日,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537台,较2022年12月30日水平(621台)大幅下降84台。根据EIA统计数据,美国上半年石油产量18.73百万桶/天,环比增长0.55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38百万桶/天。
其他非OPEC国家增产有限。IEA预计上半年中国石油产量环比增长0.21百万桶/天,墨西哥环比增长0.10百万桶/天,巴西环比增长0.08百万桶/天,挪威环比增长0.07百万桶/天,加拿大环比下降0.20百万桶/天。
全球商业石油库存回升,战略石油储备持续下降
美国及OECD国家石油总库存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IE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5月,OECD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为2823.9百万桶,比2022年12月增长47.7百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为1202.6百万桶,比2022年12月减少11.2百万桶。
根据EIA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美国商业石油(包括原油及石油产品)库存为1261.161百万桶,比年初增加66.41百万桶,库存增长主要是由于美国石油消费疲软;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为347.159百万桶,比年初减少25.221百万桶,因持续释储已跌至198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欧美央行持续加息,银行倒闭凸显金融风险
为了遏制通胀,从2022年3月开启加息进程至2023年6月底,美联储累计加息10次共计500个基点;其中,2023年上半年美联储于2月、3月、5月分别加息25个基点,累计75个基点,基准利率达到5%~5.25%。自2022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至2023年6月底,欧洲央行累计加息8次共计400个基点;其中,2023年上半年欧洲央行于2月、3月分别加息50个基点,5月、6月分别加息25个基点,累计加息150个基点,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4.25%、3.5%。美欧央行持续加息施压国际油价下行。
需要指出的是,3月13日-17日,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相继倒闭,靠前**银行、瑞信股价暴跌,对银行风险的担忧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国际油价应声暴跌。危机发生后,美国、瑞士的监管当局在金融机构爆发风险的当口果断采取了措施,缓解了市场的担忧,国际油价随之反弹,但这些措施只是对风险有所缓解并没有解决更为深层的问题——在各国央行激进升息下,全球金融体系异常脆弱,通过隐形杠杆的放大作用,一经某一事件触发,便可能在银行、在基金、在所有资产管理领域催化出新的危机。
美国债务上限的谈判扰动市场,协议达成将可能带来流动性威胁。1月19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触及“债务上限”、财政部启动“非常措施”。5月,两党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谈判持续陷入僵局,不断打击市场情绪,引起国际油价下跌。美国国会于6月1日通过一项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的法案,法案暂缓债务上限生效至2025年初,并对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开支进行限制,国际油价应声反弹。
然而,债务上限僵局的解决也有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突然枯竭。未来市场将很快把对提高债务上限的担忧换成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美国财政部的大规模融资。如果美国政府在短期内大规模发行债券且执行眼下的高利率,可能吸引大量原本投向其他标的或存储于银行的资金。这不仅将加剧银行业近来广泛存在的存款外流问题,让银行面临更大流动性压力,还可能推高短期贷款和债券利率,让本就在高利率环境下承压的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从而引发金融业的进一步危机。
地缘*治事件频发,并未主导国际油价波动
上半年,尽管地缘*治因素对油价产生了一定扰动,主导国际油价的因素仍是经济前景、供需基本面、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对油价造成影响的地缘*治事件主要包括:1月11日,法国炼化厂开始**,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2.57美元/桶;1月25日,美国公布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的计划,26日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1.35美元/桶;2月5日,西方对俄罗斯成品油出口的限价令生效,2月6日至8日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连续3日累计上涨5.15美元/桶;2月9日,俄罗斯宣布为了反制西方制裁减产0.5百万桶/天,2月10日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1.89美元/桶;3月3日,尼日利亚抗议党反对选举结果,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1.08美元/桶;3月20日-22日,***主席访问莫斯科,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因素,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连续两天累计上涨2.90美元/桶;3月27日,德国交通系统开始全国大**,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3.13美元/桶;3月38日,美国在叙利亚空袭打击伊朗有关组织,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0.53美元/桶;6月26日,瓦格纳事件引发市场对俄罗斯石油供应可能中断的担忧,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涨0.33美元/桶;6月27日,瓦格纳事件和平解决,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下降1.92百万桶/天。
03 三季度国际油价影响因素分析
新冠疫情重新抬头,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
三季度,全球新冠疫情将处于低水平传播状态。历史数据表明较高的气温会抑制新冠病毒的生存和传播,由于北半球正处于高温暑期,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在减弱,但有可能在8月~9月出现新一轮较小的感染峰值,预计此轮疫情主要流行毒株仍为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
7月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重新抬头:日本7月21日预计新增感染病例92384人,其国内第九轮疫情正在急剧上升中;新加坡7月19日新增感染病例升至约8300人,较疫情低谷期几乎翻了一倍;而中国在5月新冠疫情感染峰值走低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长尾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人群抗体水平不同导致病毒的传播以及个体再感染的概率变得更加随机,不排除第二轮疫情中未感染人群在8月~9月出现新一轮感染高峰的可能性,届时预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既往经验,新冠疫情在冬季尤为严重,且新冠病毒往往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同时传播,造成短期大量人员感染,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美国疾控中心CDC从7月起就开始号召民众注射疫苗,为冬季可能爆发的多种病毒感染高峰做准备。建议有关单位提前开始筹划对冬季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届时供应链、产业链和运输链不中断,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全球经济整体疲软,中国仍是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7月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0%,较4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但低于2000年至2019年3.8%的年平均水平。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稳中有升。 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大体稳定在4.0%,而亚洲地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有望上升至5.3%,比2022年高0.8个百分点。美国和欧元区经济预计今年将分别增长1.8%和0.9%,分别比4月数据上调0.2和0.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预计今年将增长5.2%,与4月预测数据保持一致,中国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1/3。
大多数经济体的优先事项仍然是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实现通胀的持续下降。 IMF预计全球总体通胀水平将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但核心通胀的回落会更加缓慢,目前多国核心通胀仍远高于本国央行的目标区间。
IMF认为,疫情后的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正在放缓,各经济领域、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多国央行为抑制通胀而提高政策利率的措施持续对经济活动构成压力。近期美国打破了债务上限僵局,加之今年早些时候各国当局为遏制美国和瑞士银行业动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都降低了金融部门出现动荡的紧迫风险,缓和了经济前景的不利风险。
然而,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仍然偏向下行,如果出现更多冲击(包括乌克兰战争加剧和极端天气引发的冲击),通胀可能会保持高位甚至上升,从而引发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随着市场随央行进一步收紧政策而做出调整,金融部门的动荡可能会再次出现。其他下行风险包括:中国经济复苏可能会放缓,部分原因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尚未解决,这将产生负面的跨境溢出效应;此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压力可能进一步加重。
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增长缓慢,极端天气影响不确定
三季度,受经济前景预期恶化、通胀水平较高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影响,全球液体燃料需求增长缓慢。根据EIA的统计数据,三季度全球液体燃料需求约为101.75百万桶/天,同比增长1.28百万桶/天,环比增长0.78百万桶/天,但显著低于前四年环比增幅。
其中,美国液体燃料需求约20.68百万桶/天,环比增长约0.20百万桶/天,同比增长约0.21百万桶/天,基本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水平。
欧洲OECD国家液体燃料需求约13.88百万桶/天,环比增长约0.41百万桶/天,同比下降约0.16百万桶/天,比疫情前2019年水平低0.85百万桶/天,这主要是受到欧洲经济前景持续恶化以及通胀水平仍偏高的影响。
中国液体燃料需求约15.81百万桶/天,环比下降约0.32百万桶/天,体现了欧美经济前景恶化、防疫政策转段后报复性出行活动减弱的负面影响;同比增长约0.21百万桶/天,比疫情前2019年水平高1.94百万桶/天,创历史同期新高,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强大内生动力。
除中国外的其他非OECD亚洲国家液体燃料需求约13.74百万桶/天,环比下降约0.58万桶/天,体现了欧美经济前景恶化的负面影响;同比增长约0.32百万桶/天,比疫情前2019年水平高0.22百万桶/天,创历史同期新高,说明除中国外的其他非OECD亚洲国家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需要指出的是,极端天气将是三季度全球液体燃料需求所面临的最主要不确定因素。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已达到90%,而且至少为中等强度;意味着全球气温可能进一步升高,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将增多。入夏以来酷热席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2023年7月可能会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月份。一方面极端高温天气导致中东等地区燃油发电需求上升,但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因高温、暴雨、洪水、飓/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所导致的局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
“OPEC+”大幅减产,市场供应存在缺口
三季度,“OPEC+”原油大幅减产,美国石油产量增长乏力,全球石油供应偏紧,原油生产冗余产能增多;EIA预计全球液体燃料供应约为100.77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37百万桶,同比基本持平,存在供需缺口约1百万桶/天。
“OPEC+”原油大幅减产。 6月4日,“OPEC+”会议决定将原油产量目标调整为40.46百万桶/天,并将减产措施延期一年至2024年底;在此基础上,沙特宣布7月自愿额外减产原油1百万桶/天。7月4日,沙特宣布将自愿额外减产措施延长1个月至8月底,俄罗斯宣布8月减少0.50百万桶/天的石油出口,阿尔及利亚宣布8月将原油产量再削减0.02百万桶/天,上述决定是否延长期限将视市场情况而定。
至此,“OPEC+”的减产总量将达到约5.18百万桶/天,相当于全球需求的5.2%。此轮减产决定宣布后,市场对石油供应短缺的预期上升,国际油价持续上涨,Brent原油期货日均结算价格上探至80美元/桶附近,而俄罗斯主要出口产品乌拉尔原油现货价格自2022年12月以来首次突破60美元/桶的上限。
根据IMF的预测,2023年中东主要产油国财政盈亏平衡油价为:沙特80.9美元/桶,阿联酋55.6美元/桶,科威特70.7美元/桶,伊拉克75.8美元/桶。因此,沙特和俄罗斯减产挺价的意愿较为强烈,两国对Brent原油期货的目标价格大概率不低于80美元/桶,沙特和俄罗斯的额外减产计划大概率会贯彻整个三季度。
美国石油产量增长乏力。 由于经济衰退预期增强、核心通胀水平高企、高利率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油价利润空间不足等原因,美国油气生产商再投资的动力不强烈。根据EIA的预测,三季度美国石油产量为18.77百万桶/天,环比下降0.08百万桶/天,同比增长0.62百万桶/天。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北美飓风季的来临,三季度美国石油产量可能可能受飓风影响而出现进一步下降,根据既往经验,较多可下降0.4百万桶/天。
其他非“OPEC+”国家普遍出现减产。 根据IEA的预测数据,三季度,预计英国石油产量环比减少0.08百万桶/天,挪威减少0.07百万桶/天,中国减少0.04百万桶/天,墨西哥减少0.03百万桶/天;仅有少数非“OPEC+”产油国实现增产,其中,加拿大因定期检修结束产量环比增长0.35百万桶/天,巴西因新项目投产产量环比增长0.11百万桶/天。
美国启动战略石油补库,或因油价上涨延期买入
在2022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创纪录的缩减后,随着国际油价回归至70~80美元/桶的区间,本轮抛储的出库已步入尾声;5月以来美国能源部宣布了三次收储计划,总计约1200万桶原油。然而,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超过80美元/桶,补库计划可能延期。
欧美加息周期或步入尾声,金融机构做多大宗商品
三季度,欧美央行或继续加息,但市场普遍认为加息周期将进入尾声。
美联储或加息25至50个基点。 7月26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5.25%至5.50%,达到2001年初来的*高水平,符合市场此前预期。自2022年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已累计加息11次,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也从0%-0.25%上升至5.25%至5.50%。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近期美国通胀和就业增长有明显放缓迹象,美联储可能就此结束本轮加息周期,但美联储可能至少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降息。美联储主席**强调,2%的通胀目标还未达成,如果数据有支撑,有可能在9月会议上再次加息。
欧洲央行或加息25至40个基点。 欧洲央行于7月27日公布加息25个基点,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25%、4.50%和3.75%;自去年7月开始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累计加息9次,累计加息幅度达425个基点。
欧洲央行认为,欧元区通胀率预计在今年内进一步下降,但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超过2%的中期目标;欧洲央行将以通胀率数据为依据,让欧元区关键利率达到足够高的限制性水平,并在必要时维持在这个水平,促使通胀率回落。目前,利率期货市场对欧洲央行9月利率的定价为加息大约15个基点。
随着欧美央行加息接近尾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开始复苏。受年内美联储继续加息次数可能低于此前两次预期的影响,7月美元指数跌破100大关,驱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全线反弹。随着利率见顶,金融机构进场抄底做多大宗商品,将是下半年国际油价上涨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而金融投机行为则大大增加了原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从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投行对2023年下半年及2024年初的原油价格预测来看,金融机构年内做多Brent原油期货的价格上限大概率在90~95美元/桶附近;当Brent原油期货价格接近这一上限,就可能出现多头获利了结的情况,从而造成油价的下跌。同时,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也不利于欧美央行实现其降通胀的目标,可能干扰其加息进程。
地缘*治风险高发,加剧国际石油市场震荡
三季度,需要关注的地缘*治风险包括:美国与中国对抗加剧不利于全球经济发展,导致油价走低;中东地区涌现和解潮,OPEC对原油供应的控制力加强,有利于油价走高;部分产油国政局动荡将导致油价升高;俄乌冲突持续升级,对供应的担忧可导致油价走高。总的来说,可引起油价上行的潜在地缘*治风险较多。
04 国际油价预测
以上就是国际石油市场是什么市场?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