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接下来具体说说
运营商财经网 董慧娟/文
不久前,华联控股组建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其中龚泽民被推举成为了副董事长。而据企查查显示,龚泽民还是华联控股的实际控制人。接下来,运营商财经网就试图揭秘龚泽民的经历过往。
叫华联的企业很多, 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纺织企业,是深圳市最早从事专业化纤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国营内联企业,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向石化新材料(PTA)行业为主、房地产为辅的重大转变,拥有华联控股"、"深中冠"等两家上市公司,所以,华联控股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华联超市。
还有个叫新华联的,是总部设在湖南的企业,旗下也有房地产企业。
另外,消费者中见到比较多的华联超市则是上海联华超级市场发展有限公司,由上海联华超市发展有限公司和 华联超市 股份有限公司重组而成,是搞超市连锁的。
华联超市的上级单位是百联集团。百联集团是由原上海市靠前百货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重组的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
三个叫华联的企业哪家规模大呢?
截止2022年8月5日收盘,华联控股的市值是56.54亿,比负债率高的新华联的市值高,但没法跟华联超市比。
据了解,在去年年底时,恒裕资本通过股权交易,与其全资子公司河南富鑫投资有限公司将分别持有华联集团16.54%、53.69%股权,合计70.23%股权。至此,恒裕资本成为了华联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间接成为华联控股的实际控制人。
而龚泽民,就是恒裕资本的董事长,是恒裕集团创始人龚俊龙的儿子。
据东方财富网资料显示,龚泽民出生于1989年,年仅33岁,拥有纽约大学的硕士学位。在他23岁时,曾担任过BNPParibas(NewYork)外汇期权交易员。
后来在他25岁时进入集团公司,开始担任恒裕资本的董事长、恒裕实业常务副总裁。
恒裕集团始建于1987年,目前以房地产为核心业务,项目多是顶级豪宅,并且涉及金融、矿山、酒店、贸易等多个领域,资产超千亿。
创始人龚俊龙虽已退居幕后,但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在集团担任要职。其中长子龚海鹏接任恒裕集团董事长一职,次子龚泽民则主掌恒裕资本。
据了解,龚泽民掌控的恒裕资本,在教育、证券、基金、保险和投资领域均有布局。据集团官网透露,恒裕资本目前已间接控股国内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两家,未来将谋求集团旗下资产拆分上市,并计划申办国内外金融牌照,将资本力量向保险、证券、银行业无限延伸。
文/财经杂坛
近日,在深圳福田马可波罗酒店,上演一场地产公司“逼宫门”——华联控股二股东于平召开新闻发布会,控诉公司董事长董炳根“三宗罪”,呼吁中小股东一起提议罢免之。
此次“逼宫”来得让公司管理层有些猝不及防。华联控股董事长董炳根认为于平等中小股东此番表达不满与公司股价下跌有关,并回怼“我没有控制股价的能力”。
董秘孔庆富表示,于平持股不到两年,为人客气,而此次召集新闻发布会事先并未与公司沟通,却是直接向媒体“爆料”。
据悉,于平从2016年起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华联控股股票,当年持股886万股,持股比例0.78%。此后一路增持,目前持股2314万股,持股比例上升至2.02%,仅次于靠前大股东华联发展集团(持股3.56亿股,持股比例31.21%),成为华联控股的二股东。一年多时间,华联控股股价从均价9.2元(*高13元)跌至5.44元,部分投资者或存一定程度的亏损,想就此“讨个说法”。
按照于平的说法,之所以“逼宫”,是出于对公司管理更深层次的原因,即 现任董事长董炳根对公司发展战略不清、管理不善、用人不当,严重阻碍公司发展。
这样的说法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华联控股的财报显示,2017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17.84亿元,同比增长3656%,但此后一路下滑。截至今年一季度,其营收为4.54亿元,同比-74.54%。
含着“金钥匙”入市的国企集团
华联控股成立于1983年,总部设在深圳福田,公司前身是原国家纺织部工业直属国有企业深圳惠中化学纤维有限公司,1992年经过股份制改*,1994年初首次公开发行,1998年8月4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纺织工业务撤部以后,公司先后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和*务*国资委直接管理,为181家中央直属企业之一,2005年在中央直属国企改*调整过程中转为国有控股的企业集团。目前,华联集团为其靠前大股东,持股比例31.21%。
回顾上市二十余年,华联控股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1998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主营业务由原来单一化纤业变更为纺织服务业。2005年,纺织行业遇冷,公司业务逐步从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向石化新材料(PTA)行业为主、房地产为辅的业务转型。
2007年国际原油成本价飙升、2008年金融危机,旗下华联三鑫石化公司亏损严重,公司石化投资业务遭受重创。而2009年拉动内需,致使地产政策红利派发,公司业务快速向房地产业转移,当年公司房地产收入17.89亿元,已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3.67%,业绩甚至高出当时同在深圳的中粮地产,平稳实现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型。
与变革同步,随着三次转型,公司资产规模也实现了由上市当年的2.7亿元到至今87.18亿元的跨越。
需要提醒的是,这三次变革,确是在其现任董事长董炳根执掌期完成的。董炳根现年69岁,曾任浙江丝绸工学院副院长、中国服装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服装协会理事长、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6月起,任华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2004年6月起,任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遗憾的是,自2009年由石化行业转型房地产以来,公司业绩却一直显得提升乏力。早在2009年公司年报中就已经清晰意识到土地储备、资金人才才是制约房地产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近十年间,却一直表现的内驱不足,实在难以不致人诟病。
2009年至2017年,其地产项目主要集中在深圳、杭州、千岛湖等城市,物业经营也基本围绕上述城市展开。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目前除了2个在建项目、2个在售项目、一个酒店运营项目、一个酒店运营项目以及一个正在审批项目之外,华联控股并未披露是否具有其他待开发的土地储备。而公司2009年的年报即有“华联工业园A、B区”,“钱塘公馆”等项目,截至今日这些项目的开发周期已接近10年。2010年起推出的千岛湖、半岛小镇等中高端项目,也因“地质条件复杂、 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等原因部分尚在开发建设中。
除2016年、2017年因结转房地产销售收入出现较大业绩增长外,几乎可以形容为停滞不前,甚至在2015年楼市回暖的大背景下,主营深圳、杭州地产项目却出现亏损。面对质疑,华联控股表示:稳定发展是靠前要务,合适的话会考虑拿地。
相比拿地的迟疑,公司多次利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017年华联控股委托理财余额4.33亿元,累计发生额22.4亿元;2018年4月25日,董事会决定,当年拟利用自有闲置资金委托理财,金额不超过10亿元。
据相关媒体报道,作为房企多年来战略规划雷同,战略不清,主业不振,业务拓展缓慢,项目储备不足。现有土地或项目都是由较早取得或存续的工业土地进行城市更新取得,即便在2015年楼市扩张、群雄逐鹿的时期,也没有参与拿地,错失房地产行业黄金发展期。超期开发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多个项目开发周期近10年,周转率远低同行,导致过度依赖单个项目销售支撑,业绩难以为继。资金管理不善,拿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而非“开疆辟土”,难免给人“怠惰”的印象。
据悉,2015年公司曾以每股2.68元的价格低价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主要授予人是公司董事、中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核心技术人员,而时隔两年,管理层陆续减持当年激励计划获得的已解禁股票。投资者信心似乎已经从管理层逐渐动摇。
前途未卜
于平把这一系列问题归结为“用人不当”,管理层无一人具备房地产相关经验,年龄偏大不思进取,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据悉,华联控股管理层平均年龄58岁,董事长董炳根以69岁的年纪看当房地产行业“最老”董事长,执掌公司14年,早已将公司“视为己出”。
此外,中小股东与管理层的分歧或许由来已久,曾有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提出,公司按照成本法记账法不科学,提议按照房地产行业通用的公允法,但现场被董事长否决。今年5月有股东提出公司不应拿5亿资金去购买理财产品,而建议回购股票,董事长反驳说“我就不这样考虑,你要怎么样”。这可能引起部分中小股东不满,进而衍生为“逼宫”事件的导火索。
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需要突破土地储备或项目不足的发展瓶颈”,正在抓紧研究和拓展“在线旅游、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新领域,打算“进一步优化公司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示意公司抑或放弃啃拓展房地产业务这块“硬骨头”,转而启动第四次转型,从而开辟新的利润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联控股认为房地产已进入“扩张末期”的2017年,曾与之财务并表的华侨城地产,自2007年分手十年后,却开疆辟土、一路高歌。2017年通过合作拍地、项目并购、协议置换等多种途径,在深圳、南京、杭州、宁波、成都、南昌、武汉等20余个新项目顺利落地,新增土地269公顷、规划建筑面积580万平方米,取得深圳本地多个城市更新项目。
综上,适宜华联控股的地产项目并非“无以为继”,倒愈发显露出管理层真的“无计可施”。于平的发难或也就不难理解了。
董秘孔庆富回应:“于平与公司管理层在经营上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但公司的决策不能以中小股东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顾忌整个公司的发展。”
数据显示,华联控股股权分散,股东之间相互制衡较为明显。按照《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单独或合并持股达到3%会有提案权,若董事会同意可提交股东大会;持股达到10%以上方可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目前,于平个人持股约2.03%,近日出席发布会的十几位中小股东皆为自然人,动议董事长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上就是华联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