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8月18日,调味品头部企业千禾味业(603027.SH)跌停,报价22.23元/股,总市值缩水至177.6亿元,自今年2月10日以来,126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5.65%。消息面上,......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接下来具体说说

“海天味业”如此优秀的公司,为何股价一直跌?

前段时间“中炬高新”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姚振华频频上热门。

他们大佬之间的“你来我往”,跟我们没关系,大家也不要牵扯到公司身上去。

这纯粹只是控制权之争,不影响公司产品。

一、怪相

这一年多我一直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担忧,但是又没证据。

好像很多事件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

典型的就是海天味业去年那个事情。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如果我的直觉是对的,这只手真的是万恶之源,在蓄意针对我国众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因为我经历过一次。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就知道,我除了有一次说“绿地”有不好的之外,我从来没贬低过我分析过的任何公司。

我说得较多的是估值问题,因为我分析的公司,几乎都是我做的《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这张表里面的公司,这已经是我筛选过的。

但恰恰是那次说“绿地”,把我吓到了,某个平台的阅读量增速快得吓人,短时间就冲百万阅读去了。

当然很快那篇文章就“被”删文了,我也因此收到了律师函。

开始我还不服气,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所以跟平台和官方杠了两天。

我很快意识到我错了,我可能被“那只无形的手”当枪使了。

后面我就特意观察各大企业关于“正面消息”和“负面消息”的区别,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年,所有全网火的事情,很少与企业正面事情有关。

注意我说的是企业,类似刀郎的《罗刹海市》不算。

你们有看到某件正面事情有这么火的吗?

比如华为刚发布的“鸿蒙4”,别说多火,好像没多少人关心这个事。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真的是都不关心吗?还是没人愿意自发的去说?

反而是韩国那个所谓的“超导体”火了一周。

再比如“中炬高新”这个股权事件,投资圈的关注还可以理解,有必要延伸那么多,甚至波及到“厨邦”等产品上吗?

这是不对的,该做饭的就做饭,该买“厨邦酱油”的就去买,厨邦酱油挺好的,跟产品没关系,跟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没关系。

还有海天味业,就更冤了。

去年那个“添加剂”事件,我觉得肯定有不怀好意的人在推波助澜,纯粹是坑我们优秀的民族企业。

我们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吃各种添加剂,而且不止是你在吃,全世界人民都在吃。

添加剂不是大怪兽,用科学的说法,抛开剂量谈影响,都是耍流氓。

我记得当时还有人拿给农作物杀虫的某某东西来打比方,这不是强词夺理,是胡言乱语。

有没有一只手,恶意把海天味业推到风口浪尖?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事实原本很简单,海天零添加产品很早就有了,我都不明白怎么会有“双标”这个说法出来的。

事后很多人说海天的公关能力不行,包括我自己,曾经也这样认为。

后来我想了想,我错了。

如果那只无形的手真的存在,海天作为一家实业公司,他不是媒体公司,他旗下没那么多发声主体。

包括其他上市公司也是一样的,就造成了一种“怪相”,符合了古人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很多自媒体为了流量,无脑跟风,很可能他们一边吃着海天酱油炒的菜,一边昧着良心写小作文。

毕竟蹭热点是较好的涨粉方式,没有之一。

这种负面螺旋效应,谁来都挡不住。

对于海天来说,可能较好的方式还真是谨慎发言,让事情自然冷却过去。

因为不管怎么讲添加剂的问题,都没用。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自从我这种不良感觉越来越强烈之后,我再也不特意说任何一家公司的负面消息了,我也从来不蹭热点。

由于经济环境问题,很多行业很多公司陷入内卷是事实,一方面大家自由竞争符合市场规律,这没什么,另一方面关起门来终究是我们自家的事情。

比如“海天味业”前段时间在山东地区,联合当地品牌,对“千禾味业”发动价格战。

对于这类商业竞争,我们可以公平公正的给出自己的点评,但一定不是带节奏的批评,更不要上升到被有心人利用带节奏的高度。

以上所述,是肯定我国企业其优秀,不管是海天味业,还是中炬高新,还是千禾味业,都如此。

下面我们就关起门来,说说海天目前真正的困局。

二、公司

结论很明显,下图一目了然。

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

如上图所示,股价从124元,跌到如今46元。

这是投资者博弈后的结果,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先说清楚。

根据某权威机构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餐饮收入比2019年同比增长14%,结论是餐饮行业已经全面恢复。

我对这个数据表示有疑问,餐饮真的已经全面恢复了吗?

我不敢质疑数据,人家是权威调研的,但是据我亲身观察,从今年我跑过的几个城市来看,我觉得还没有全面恢复。

至少长沙我敢肯定还没有。

这个基本前提必须要先摆出来,因为海天味业餐饮供货占大头。

很多人说不管是中炬高新还是千禾味业,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速都超过海天味业,他们恢复得很好,说明海天不行了变差了。

我觉得这个逻辑有问题,首先餐饮行业对千禾味业和中炬高新影响并不大,他们的主要客户是家庭,不是餐饮店。

然后海天味业规模如此之大,中炬高新营收只是他的零头,千禾味业更是只有零头的一半。

体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这样简单比较,欠妥当。

我的观点是,海天味业没有变差,也没有不行,保持了稳定。

而问题的核心,恰恰是“稳定”两个字。

自从酱油替代味精以来,海天凭借“高盐稀态工艺”,成为行业靠前个吃螃蟹的人。

继而高歌猛进,疯狂砸广告,率先做到行业龙头。

老大当久了,也是会出问题的,尤其在没有“增量市场”的情况下。

调味品市场完全取决于人口,国外品牌和小众品牌并没什么存在感,14亿人主要还是在那几个主要品牌里面选择。

对于海天来说,只有两招,一招是尽量守住原有市场,第二招是创新。

1、守江山

对于守市场,我对海天并没有什么担忧,餐饮这个门槛别的品牌就进不去。

原因就是价格,拼生产成本,海天毫无压力。

餐饮店压根就不会在乎是不是“零添加”,只要酱油品质好,价格便宜,就是不二选择。

也就是同等品质下,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眼里只有绝望。

然后另一方面C端市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注重价格的,另一类是注重品质的。

对于注重价格的人群,说白了就是没钱,节约开支,他们也会选海天。

原因很简单,前面提过海天在山东市场对千禾味业发动价格战。

我请朋友特意去超市看了,结果属实。

我朋友告诉我,千禾的味极鲜原价17元,打折卖9.9元。

海天酱油有三个价格,分别是9.9元、8.9元和7.9元,有的产品居然还送一瓶醋。

山东的朋友可以亲自去验证。

在我看来千禾味业进入这个价格区间不一定是好棋,会不会损伤品牌调性?

之前我记得我在贵州买过5元一瓶的千禾零添加醋,当时我就有点惊讶,但是毕竟醋不是他的主营产品,所以没放在心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千禾味业是不是也是出于无奈?有没有可能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更高了?

这个我没有结论,但是我可以得出价格战海天必赢的结论。

如果再换个角度,消费者有没有可能在“金额小使用频率高”的产品上提高档次?

因为我看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比较注重生活品质的,毕竟再贵的酱油也才二十元左右,买一瓶可以用好久。

这跟汽车换轮胎的道理是一样的,买一辆汽车,想要高性价比,大幅度提高体验度,较好的办法就是把四个轮胎换了。

因为抓地力、静音效果、减震强度改善非常明显。

用酱油同样如此,出去吃个大餐要不少钱,自己炒个菜,换个适合自己口味的好酱油,确实幸福感瞬间提升一大截。

我相信肯定有一部分这样的人群,这也是千禾味业今年业绩增速位居行业之首的核心原因。

具体有多大量?

我认为不会很大。

因为千禾味业既然放低身段抢中低端市场,就能说明问题。

所以我前面说海天味业这招是“尽量”守住原有市场,会损失一部分。

如果从经销商数量上来看,乍一看下滑还比较夸张。

2022年海天的经销商数量7172家,相比2021年的7430家,减少了258家。

而且2023年经销商数量更是进一步下降到6869家,又少了303家。

一年多时间,减少了561家,确实不少。

这些经销商都去哪了?

当然是千禾味业和中炬高新抢走了。

中炬高新2021年经销商数量1702家,2022年2003家,2023年一季度2055家,这一年多新增了353家。

千禾味业2021年经销商数量1791家,2022年2230家,2023年一季度2428家,这一年多新增了637家。

为什么海天味业的经销商这么多叛变?

主要有两个原因,先讲靠前个,下面的业绩部分再讲第二个。

因为渠道利润问题,对于小规模经销商来说,谁给的钱多,我就卖谁的货。

整个调味品行业,从2021年开始,就已经产能过剩,供大于求。

千禾味业和中炬高新等中小型品牌想要发展,就必须抢海天的市场。

抢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策反经销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渠道利润率。

所以千禾味和中炬高新都给到了40%以上的渠道利润率,而海天只有20%。

对于体量小的经销商来说,转卖利润更高的产品,何乐而不为。

但是对于体量大的经销商来说,却依然划不来。

因为只要海天产品销量是其他品牌产品2倍以上,虽然毛利率低一些,但是总利润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在经销商数量减少258家的情况下,营收却没有下降。

如上图所示,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略微有所下降,但是其他区域增长让整体没有下降。

说明离开的经销商无碍大局。

逻辑也很简单,2022年海天味业酱油销量250万吨,千禾味业酱油销量20万吨,中炬高新酱油销量50万吨。

销量分别是12.5倍和5倍,这么大的量,就是利润壁垒。

所以单纯从经销商的角度,并不能证明海天味业有多大损失。

至于经销商的“条件”问题,比如备货、库存等等,我曾经详细研究对比过几个品牌的这方面数据,发现不是重点。

关键还是在于一年到头,经销商兜里赚到多少钱,卖谁家的都一样。

2、新业务

第二招“创新”,这个是海天现在真正最大的困局。

老话说“船大难掉头”,的确如此。

尤其是老大当久了之后,各种盘根错节的顽固势力,会极大阻碍创新势力。

这就跟古代诸侯国变*困难重重一个道理,大家都看过历史电视剧应该都有印象。

海天味业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创新,比如火锅底料,比如复合调味料。

但是成果一直不怎么好,在年报里面也没有说明信息。

要知道在往年的业绩发布会上或者股东大会上,这是重点话题。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公司内部一直都显得扭扭捏捏,而且还有退步迹象。

在2023年的经销商大会上,海天也是这样说的:

“基础调味品+基础调味品迭代品组团发展,建立基础调味品更宽的护城河。”

意思是未来的战略还是集中在“基础调味品”上面,复合调味品放一边了。

这就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海天转不过来,第二个是海天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可以再等等。

我也看了一下复合调味品的行业数据,增速确实比较快,但是体量还非常小。

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也可以把自己当消费者想一想。

以前的厨房里盐和味精是必需品,后来酱油普及,味精基本上消失了,盐的消耗量也大大减少。

以海天味业为首的“基础调味品”公司快速崛起,酱油和生抽取代了味精和部分盐。

复合调味品就是把原本炒菜要分多次放的各种调料,厂家按照一定比例已经帮你混好好了,你炒菜的时候只需要放一次就行,不需要放了盐还要放酱油,还要放蚝油等等。

其实本质上就跟吃火锅一样,火锅调味包也是复合调味品的一种。

我不是厨师,对这些调味品的剂量和添加时间说不上来,到那时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怪怪的。

假如你炒个青菜,啥都不用放,拿个调味包往锅里一扔就完事。

确实很方便,跟泡方便面一样,懒人可能会喜欢。

现在复合调味品的品牌也很多,比如天味、红九九、颐海国际等等。

颐海国际的背后是“海底捞”,目前做得较好。

“天味”应该很多人也知道,纯粹是靠钱砸出来的,非常舍得投广告,强行让“好人家”这个品牌进入广大消费者视野。

海天味业在前两年,也高调进入这个行业,作为公司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现在可以说是基本上哑火了。

那到底是创新阻力太大,还是目前看不上这个行业?

我觉得两者都有,比例应该是四六分的样子。

不管是基础调味品还是复合调味品,终归都还是属于调味品。

意味着每多卖一份复合调料包,就少卖一份基础调味品。

也就是如果海天要大规模开辟新产品市场,一定会大幅度影响原有市场。

前面靠前点我们说了海天抵御外敌守江山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在内部自己打自己,等于是左右手互搏。

这就不好说了,想要两手同步发展,得请周伯通来才行。

显然海天自认为目前没有周伯通那个能力,所以犹豫了。

然后根据我刚说的,市场真的对复合调味品有那么喜欢吗?目前是存疑的。

机构调研数据现在不能证明什么,所以我就不截图摆出来了,还太小了,也不一定准确。

在我看来,这个市场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因为年轻人可能会喜欢,年龄大一点的大概率不会喜欢。

所以海天味业可能是基于这两个原因,终止了新品的推广,2023年依然是以基础调味品为主。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海天的业绩表现。

三、业绩

A股非常有意思,如果一家公司被众多机构抱团,那么无论是投研机构还是散户,都会疯狂追涨。

直到,泡沫破裂。

海天味业毫无疑问是一家好公司,但是之前那个估值,也实在是美丽。

因此,在我去年连续两次分析海天的时候,都有提醒风险的问题。

当然,再次写海天味业,还是因为就当前的股价而言,毫无疑问,要比之前便宜很多。

但是已经够便宜了吗?

嗯,起码不算贵了。

先回顾一下2022年和今年一季度的业绩: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6.10亿元(+2.42%),实现归母净利润61.98亿元(-7.09%)

然后,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81亿元(-3.17%),实现归母净利润17.16亿元(-6.20%)。

这份报告,被市场解读为业绩低于预期。

当然,我个人不完全这么看。

任何行业,都存在波动性,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和强管控的情况下,这个是明牌。

2023年一季度,同样经历了疫情放开之后的短暂混乱。

这个也是事实。

我们不能因为公司之前的高速增长和高估值,就忽略这个事实。

当然,从股价来讲,之前是高估的,后面经历估值和逻辑双杀,是没有任何问题,这个我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到过的风险。

具体来讲,从收入和盈利两个方面表现看:

收入端:零添加与高潜品类亮眼,渠道网络效率提升。

① 虽然主品类因为餐厅等需求低迷,拉低了整体的效益,但是零添加品类表现亮眼。

22年三大主品类酱油/调味酱/蚝油收入分别同比-2.3%/-3.1%/-2.5%,2023年靠前季度酱油/调味酱/蚝油收入分别同比-8.9%/-6.8%/+3.3%,

其中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起,公司全力推进零添加产品的铺市和推广,春节期间促销政策亦有倾斜,零添加酱油发货与动销表现亮眼,实现高增长。

② 渠道网络效率提升,渠道利润逐步恢复。

在海天的五大部区域中,基本表现是平稳的,2023年靠前季度稍微差一点。

公司在积极调整经销商结构,主动优化低效小商。

这也是经销商数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在行业变革期,公司积极聚焦于渠道网络效率提升,同时帮助渠道重新梳理利润,将会为公司守江山打下良好基础。

然后,我们再看利润端:

盈利端:2022年成本高位下盈利承压,2023Q1盈利能力修复。

1)盈利能力:

①毛利率:22年/23Q1毛利率分别为35.7%/36.9%,分别同比-3.0pct/-1.2pct。

公司22年全年通过进一步扩大集约化规模和精益管理,消化成本上涨压力。

②净利率:22年/23Q1净利率为24.2%/24.7%,同比-2.5pct/-0.7pct。

2)费用端:公司费用控制得当,保持稳定。 22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0.05pct/+0.1pct/-0.2pct/-0.5pct。

2023年一季度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0.2pct/+0.3pct/+0.2pct。

公司一季度的报表质量,相对来说还是有所提升,主要表现在:现金回款快于收入增速,库存优化。

同时,存货同比下降为2018年三季报以后首次出现。

利润弹性亦将伴随餐饮端收入复苏、原材料成本下降而逐步释放。

在强品牌及渠道持续精细化管理之下,公司核心品类稳健成长与“零添加、食醋、料酒”等系列产品中长期快速增长潜力是没有问题的。

四、总结

总的来说,海天所处的家厨行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品牌依赖性,当你习惯了一个品牌之后,就不会轻易更换其他品牌。

这样的行业,我们习惯性称之为永续产业,衣食住行,都属于这个。

人只要活着,就需要消费这些产品。

这也是巴菲特老爷子非常喜欢的行业,其次,公司的渠道优势,非常明显,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新产品推广的边际费用。

随着2023年公司将持续推进零添加产品推广,零添加产品全年大概会为公司带来新增长点。

从长期来讲,公司成为平台型公司,在巩固传统三大品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新品类(醋/料酒/复合调味料),产能持续扩张,叠加公司渠道效率的不断提升,长期看我们认为公司市占率会加速提升。

前段时间,因为所谓的“科技与狠活”的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是总体来说,公司的品牌美誉度,依然存在很大的优势。

我个人判断是,2023-2025年公司的平均利润增长超过10%+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海天味业自从上市以来,就一直属于明星企业,估值也长期保持很高。

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来,公司最近10年的估值中枢,高达50倍市盈率,大茅台也没有达到这个待遇。

当然,公司的业绩,也是非常靓丽。

当前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的高估值,是建立在稳定的高增长基础之上,一旦业绩增速放缓,甚至出现当前这样的利润负增长

很显然,就会面临戴维斯双杀的困局。

当然,无可否认,抛开估值不讲,海天依然是一家优秀的公司。

重点在于股价是否足够便宜,这直接决定了未来是反弹还是反转的底层逻辑。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千禾味业一字跌停,广告支出拖累上半年业绩,机构、高管“联手”减持

8月18日,调味品头部企业千禾味业(603027.SH)跌停,报价22.23元/股,总市值缩水至177.6亿元,自今年2月10日以来,126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5.65%。

消息面上,8月17日晚间,千禾味业披露2021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8.86亿元,同比增长10.82%;归母净利润约6581.28万元,同比下降58.09%;扣非净利润为6590.03万元,同比下降57.16%。

从主营业务业绩来看,酱油产品依旧是千禾味业营收主力。今年上半年,酱油产品实现营收5.47亿元,同比增加10.56%;食醋实现营收1.45亿元,同比下滑7.63%。

广告支出拖累业绩

对于净利下降近6成,千禾味业表示,主要因报告期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营业成本增加,以及公司强化品牌建设,加大电视广告投放力度,导致促销宣传及广告费用同比增幅较大。

除净利下降明显外,千禾味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大幅下降76.79%。主要因上半年支付原材料、包材、广告费等款项增加,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加。

具体到销售费用来看,因报告期促销宣传及广告费用增加,上半年千禾味业销售费用达2.34亿元,其中促销及广告宣传费达1.54亿元,同比增加1.13亿元,增长279.68%。

千禾味业表示,今年上半年以来,逐步于CCTV7、爱奇艺、优酷等媒体平台播出“零添加”宣传片,在川渝地区加强投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外埠市场的广告投放布局,*家冠名江苏卫视《新相亲大会》。

银柿财经记者注意到,关于广告投入的问题早于6月22日就有投资者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质疑千禾味业过大的广告投入或将带来无意义损耗。

在千禾味业6月24日的2020年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事长伍超群表示,广告传播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有效传播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公司的高品质产品,公司将结合市场开拓需要,适时进行媒体投放,且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媒体投放带来的销售正反馈。

高管持续减持

2020年,调味品板块迎涨停炒,千禾味业也一度成为调味品行业的大牛股;不过截至8月18日收盘,千禾味业股价距离今年2月10日盘中高点51.37元/股已然腰斩,跌幅已达54.79%。

银柿财经记者注意到,自去年以来,包括公司董事长伍超群在内的多位公司高管均多次减持公司股份。

据千禾味业公告,2020全年,伍超群共减持2810万股,减持总金额达10.52亿元。同时,公司持股 5%以上股东、董事伍建勇在2020年12月2日-12月11日,累计减持1634.398万股,减持总金额达5.87亿元。此外,2021年2月2日,千禾味业披露公司董事、副总裁刘德华在1月29日减持30万股;2月6日,公司董事会秘书吕科霖在2月2日-2月4日期间减持5.51万股;2月9日,公司董事、副总裁徐毅在2月8日期间减持7万股,董事何天奎在2月4日-2月8日减持16.9万股。

以上就是千禾味业为什么一直跌?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