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砥砺前行六十载 方得始终百年长前言60年风雨历程,60年沧桑巨变,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迎来了建厂60周年的纪念,对于每一个上微人和天安人来说是多么值得庆祝的日......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上海机电)于1992年在上交所上市,核心业务包括智慧电梯、绿色空调、高效电机、精密液压、数字印刷等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产品等领域。接下来具体说说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评:行业领军者的未来发展潜力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机电”或“公司”)是一家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本文将对上海机电的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股评报告。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一、行业地位及发展前景

上海机电所属的机械设备制造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密切相关。该行业市场容量较大,但竞争激烈,优势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设备制造领域。随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行业领先企业如上海机电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公司经营状况

上海机电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其主要产品包括工程机械、工业机械、汽车零配件等。公司在国内外市场均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同时,公司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如互联网+、工业4.0等,加快向智能化制造转型的步伐。

三、财务表现

根据公开财报,上海机电在过去几年实现了较好的业绩表现。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毛利率和净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此外,公司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也较为稳健,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财务保障。

四、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经济的稳中向好,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需求将保持增长。同时,上海机电将借助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还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转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总结:

上海机电作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健的财务表现。在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下,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制造转型的步伐,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投资者在投资上海机电股票时,应关注公司的行业地位、经营状况、财务表现和市场前景等方面,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然而,投资股票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以及市场走势等因素。同时,投资者还需要关注公司的估值水平、市场趋势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以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发展史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砥砺前行六十载 方得始终百年长

前言

60年风雨历程,60年沧桑巨变,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迎来了建厂60周年的纪念,对于每一个上微人和天安人来说是多么值得庆祝的日子。

今天,上微厂的厂名虽然成为了过去,但几代上微人在发展生产,改*开放中锤炼汇聚成的上微精神永存!上微人对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创汇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的,这是上微人的骄傲。

在回顾这60年的发展史时,我们赞美上微的成就,更赞美上微的精神;我们弘扬上微的业绩,更弘扬上微的精神。

一、两厂合并 转产轴承

60年代初期,在当时国际上对我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国家为发展国防和电子工业的历史背景下,1960年7月由大威电机厂和恒通棉纺厂合并成立上海微型轴承厂(现名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两厂合并时职工人数为1187人,厂区就落户于原恒通棉纺厂的厂房(机厂路68号)内,占地面积1.46万平方米,生产面积9889平方米。

大威电机厂创建于民国30年,生产三角牌电钻等产品,1958年建立轴承车间,专为电动工具配套,1960年3月准备转产微型轴承;恒通棉纺厂前身是同昌纱厂,建于清光绪年间,1941年改名恒通棉纺厂,绝大多数都是一些上了年龄的纺织女工。

二、自力更生 为国争气

建厂初期,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人才”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群团结、知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厂里组织了一些技术人员前往哈尔滨轴承厂,学习前苏联包建后留下的生产微型轴承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能记录,不能测绘,更不能拍照,只能把看到的东西留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回来后凭着回忆,经过反复摸索、设计和仿制出了M16/M52台磨、擦皮鞋式的抛光机等加工设备,还自行研制了中频发电机、每分钟六万转的电主轴、改制了加工微型轴承的小砂轮……,并开始组织轴承的试制和量产。

那时,想要进口10套用在医疗器械上的23型号微型轴承就得需用1吨花生米来进行交换(易货贸易),上微人憋着这口气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造出我们自己的设备(主要以台磨为主),生产出我们自己的上微牌(SW牌)“争气牌”微型轴承。

1961年10月,就成为国家军工微型轴承主要配套厂,当年的产量就占全国军工微型轴承总量的80%以上。1962年9月,组建了23线车间,生产出靠前批精密轴承2D23M,经上海空军13厂试用,全部符合部颁标准,使用合格率达到、超过了前苏联当时的轴承水平。1964年12月,生产的C6025J轴承装机试验,各项性能指标均获靠前。1965年10月,在全国轴承行业质量检查中,产品质量全部达到一类品,名列华东地区靠前。

在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的运动中,1966年3月,上海微型轴承厂被评为全国70家大庆式先进企业之一(其中上海市仅8家),当时被称为“上海市八面红旗”。

1966年7月,为响应国家内地的建设,上微厂上百名干部和职工离开了上海,奔赴贵州安顺。上微厂与哈尔滨轴承厂、北京轴承厂(称为“三驾马车”)以及当地政府建起了“虹山轴承厂”,为大三线建设作出了一份力量。

三、研制磨床 实现自动

随着国内对微型轴承需求的迅速增加,光靠手动台磨和摇摆磨床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在那“抓**、促生产”的年代,厂里总工程师组成了“三结合小组”,消化、吸收、仿制美国勃朗特的磨床,开始研制开发我们自己的“自动磨床”。

一股极左的思潮给总师和研制小组扣上了“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的罪名,什么“自动磨床无用论”、什么“扼杀了工人的小改小革”……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可我们老一代工程师和工人师傅不畏艰难、顶着风浪和压力,并在那时的制造技术落后、机械零部件和电气元件的品种单一和产品质量差的条件下,坚持研制、开发。在保留关键的“洋机床”核心部分,独创了具有适应当时国情液压技术来替代了电机驱动的结构……。

面对研制、调试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和遭受一次次批斗,这都动摇不了他们的信心,就在那阴暗的防空洞里,经过反复的实验、摸索终于造出了“SM6001-6004、SM73系列”的自动磨床,不仅为当年上微厂的扩大轴承出口创汇提供了高效、高质量的自动化装备。

也正因为当年上微厂将这一系列加工微型轴承的自动磨床的全套图纸无偿转让给无锡机床厂,才有如今在全国轴承行业中遍地开花、广泛使用的3MZ20、3MZ14、3MZ13系列的微型轴承专用自动磨床,上微人真的为中国的微型轴承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走进“内江” 发展军工

60年代后期,因国内飞机故障造成机毁人亡严重事件后(原因就是出在小小的微型轴承上),周总*就下令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上海工人阶级(上微厂)来完成。1969年年底,上海市将原停课的上海印刷学校(内江路)校区(3万平方米)划给上微厂发展扩大军工产品,开始筹建内江路军工车间和钢球车间。

该项目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郭博(郭沫若的儿子)承担主设计,我们从厂区的规划到变配电所的高、低压柜制作,一直到车间每台机床的布线、开启、运行都由我们上微人自己动手来完成。建厂初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群团结、知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发扬,一个军工生产车间和配套的钢球车间就很快地建成,就在这教室改建的车间里,生产出国防急需的微型轴承。

就在1970年,原中国乒乓球厂(约180名员工)划归上海微型轴承厂,大部分职工充实了这个车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实力。

同年,为支援小三线建设,上微厂又承担起黄山的支内任务,出技术、出设备,并抽调了厂里几十名技术骨干建立了微型轴承车间,之后发展为“上海小型轴承厂”,首批产品为57高炮雷达配套。

1972年,上微厂的产量达470.18万套,工业总产值2584.5万元。

五、远销国外 出口创汇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国内专用微型轴承的需求量逐年下降,而工厂的生产能力又在逐年增长的情况,上微厂遵循了周总*关于“多出口机电产品”的指示,1973年12月“SW”牌微型轴承首批通过上海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向伊朗发运,仅出口28800套36个品种;1974年春季广交会上,与法国客商华洛斯成交了279万套的业务,占当年产量的54%,弥补了当时上微军工任务不足,制止了生产的滑坡。为我国的微型轴承出口开创了新的销售局面。

但是,由于国内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导致出口不如内销,出口亏损严重,造成1973-1978年六年间出口量徘徊不前(一直保持在300万套左右),创汇也仅几十万美金。1979年6月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QC小组,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了技术改造,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主动让利,调动了外贸公司的积极性,当年出口创汇223万美金,出口量829万套,占全年总产量的64%。好了几年,生产年年都在增长,没想到1983年-1984年,由于国际市场萧条和我国实行外贸控亏政策,严重挫伤了工贸双方的积极性,导致了出口量的大幅度下降,83年比82年下降50%,84年又比83年下降40%,出口创汇跌至75.7万美金,形成了上微厂出口创汇史的一个低谷。1973~1984年,共出口轴承5356万套,创汇1567万美元。

六、横向联合 扩大规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贯彻“*央、*务*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行业进行了调整和归口。1982年8月,上微厂由仪表电讯工业局仪器仪表公司划入机电一局轴承公司,进行了企业的“五项整顿”,制订了企业的各项管理条例、制度和实施办法。

接着,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开始打破互相封锁的局面,在生产、流通、科技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1983年,内江路和机厂路两个部分迁至漕宝路前,因这块农田的一小角有一家“梅陇木器厂”,影响了整个厂区的征收工作。为此,双方本着扬长避短、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进行了几十次的交涉和谈判。最后,上微厂与梅陇工业公司双方遵循协作配合、共同负责的精神,以协议的形式签署了共同组建一个车削分厂(以后被名为一分厂),为上微厂提供轴承的前道车削产品。1984年底,开始全面搬迁至漕宝路厂区(漕宝路115号)。

之后,1984年、1986年*务*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行经济联合的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实施办法和细则,本着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本行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大力发展横向联营。在八十年代,先后与梅陇乡工业公司(一分厂)、七宝镇工业公司(二分厂)、佘山镇工业公司(三分厂)、董家渡三鑫公司、沈巷乡(沪西轴承厂)、浙江慈溪二轻局(慈溪东方轴承厂)、奉化镇工业公司(奉化钢球厂)等协作和合办了七家以生产微型轴承、相关配件为主的联营企业和扶植企业;还帮助、援助了青岛钢球厂的轴承项目、宁波微型轴承厂的咨询项目。

在联营的过程中,我们都遵循“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了“双赢”。

七、探索改* 增强活力

就在出口面临低谷的历史关口,上微厂有幸地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1985年7、8月刚从领导一线退下、从事调查研究的国家财经领导小组顾问周建南老部长,受*务*的委托主持领导机电产品出口工作来到上海、来到我们工厂。他专门听取、了解、关注、指导我们的出口情况。同年10月,经过南下的深入调研,在周部长的组织下,*务*批转了由原经委等八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扶持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意见》(国发【85】128号文件)。

上微厂在周部长和*务*机电出口办、上海机电出口办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开放的举措。首先与上海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签订了出口代理合同,成为上海最早推行出口代理制的3家企业之一,建立了“销售—技术—生产”一条龙出口体系;在此同时,与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开拓了对苏的易货贸易。之后,针对在国际市场上出现SW商标纠纷,1986年组建了全国微型轴承出口协调小组,按《商标法》规定与多家出口SW商标的国内微型轴承企业签订了《商标许可合同》,统一出口标准,一致对外。接着,1987年,与财政部、市财政局协调,在全国机电行业中率先实行出口创汇和工资总额浮动挂钩的试点,大大提高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同年,被*务*机电出口办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并取得了企业自营出口权;1988年,上微厂出任中国轴承出口联营公司董事长、秘书长和总经理,挑起了全国轴承出口的重担。

经过一系列的改*开放措施的实施,1988年出口产量、产值分别占总产量和总产值的60%和53%,占全国微型轴承出口总数的80%以上。那一年,上微厂为上海市首批7个具有外贸自主经营权的单位之一,同时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在全国轴承行业质量评比中获靠前名;9月,为上海市18家放开经营试点企业之一。1989年1月,成为全国10个外向型经营管理试点企业之一;9月,划归上海机电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11月,被机电部评为1988年度“全国机械电子工业百家出口先进企业”。

占全厂总产量30%以上的14种主要产品曾先后获市级以上的荣誉称号,其中D1000084、F23和C80018轴承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经法国、联邦德国、美国有关专业机构测试,SW牌微型轴承的质量,已达到世界80年代初先进水平。之后,在出口和军品产品上朝着高精度、高转速、高灵敏度、低噪音、长寿命的微型球轴承迅猛发展,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在国企改*的道路上还探索了股份制的方案。

八、走出国门 引进外资

随着对内改*的深入,对外开放的大门也从沿海、东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再加上国家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军工重点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成了上微厂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从领导到销售人员、从技术人到车间的操作工都走出了国门,了解世界这个大市场,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在这段时期内,不仅进一步打开了国外的销售市场,还先后从香港、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进口了一批又一批先进设备、仪器充实了生产线和实验室,并尝试改造了国产的设备。与此同时,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从1988年开始与日本北日本精机株式会社开始洽谈“三来一补”业务,双方历经三、四年的接触、洽谈、谈判,在平等、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从“定牌生产”-“来件装配”-“来料加工”-“开设工厂”,一步一步地合作进行。

1993年初,引进两条加工生产线,在上海组建一个中日合作生产线工厂(上海华微精密轴承厂)。

在探索国企改制的道路上,上微厂于1993年12月,与香港新鸿基中国天安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兴办合资公司——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

九、继续前行 开拓创新

一个既没有轴承产品市场,又不懂轴承技术、工艺,单靠资本运作的投资公司,怎么能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改*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靠自身的开拓创新,企业才能发展,职工才能得益。

2005年,天安(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全部撤资;同年10月划入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电气实业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上海通用机械(集团)公司联合组建而成,专业从事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的大型企业。2006年4月27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近十多年来,天安轴承依托了集优集团的优势,不断开发国家急需的高端产品,先后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天宫1号”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配套获得成功,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嘉奖。2006年度公司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单位”;2007年被**等国家五部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2010年9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出口免验证书”;同年12月从漕宝路整体搬迁至莘庄工业区(银都路4399号)。2015年1月,测试中心被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定为“*家级检测实验室”。2016年7月上海集优“轴承研发中心”落成于天安公司。

2015年3月6日,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拟受让上海天虹微型轴承有限公司(原名上海天虹微型轴承研究所)70%股权,2017年搬至天安公司银都路园区。

十、著名品牌 成就百年

“SW”(上微牌)微型轴承经过60年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微型轴承领域的靠前品牌,成为高精度、高转速、高灵敏度、低噪音、低摩擦力矩、长寿命微型轴承的代名词。

“SW”,当年被人们称为一颗“工业明珠”,今天上海天安轴承正在成就“百年老厂”的征途上继续前行,他们专注轴承本行业、追求产品的极致、讲究企业的诚信、着力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为国家承担责任,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赢得满意。

1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但需要几代人智慧、汗水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微型轴承的领航者,而每个天安人在建设“百年老厂”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记

在纪念上微厂(天安轴承)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很多人会回忆起当年我们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更多人会怀念起曾经与你、与他相伴的点点滴滴,而所有人都会缅怀已故的老一辈上微人所作出的贡献。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六十年过去了!但上微人和天安人始终坚守在这里,你们在上微厂创业期间树立起的“上微精神”将代代相传,你们为上微(天安)各个历史时期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光辉业绩也会将载入史册。

传承和弘扬“上微精神”,为了“SW”的明天,不负韶华,勇于开拓,创新发展美好的“天安”!

从上海机电的财报看,房地产对电梯企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上海机电)于1992年在上交所上市,核心业务包括智慧电梯、绿色空调、高效电机、精密液压、数字印刷等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产品等领域。

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上海机电与三菱电机、开利、纳博特斯克、ABB、德昌、雷戈伯劳伊特等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共同组建、经营其在华业务,形成了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我们以前分析过他们的财报,但现在的市场形势明显不同,就再来看看吧。

上海机电结束了连续多年的营收增长,2022年营收下跌了4.6%,为235.7亿元。这些年来,其增长速度并不快,平均增长的幅度甚至不如同期GDP的增速。

其净利润的表现正好相反,在持续多年的下跌后,2022年奇迹般地在营收下降中迎来了21%的增长。这样玩儿可不太好,给人像是故意在装怪的感觉。

除了能源工程业务同比增长了7.1%以外,上海机电其他所有的业务都在下降。占比95%的电梯业务下降了4%,其他业务有高有低,但占比太低,增减的金额绝对值较低,显得不太重要。

国内市场发生了4.8%的同比下跌,海外市场还有不错的增长,但占比不到2%的海外市场太小了,对其营收起不到支撑作用。

近两年,上海机电的毛利率略有下降,2021年在营收增长下,毛利额还能基本稳住,但2022年,营收下降后就稳不住了,毛利额大幅下降。但是为何净利润还增长了呢,我们一会儿再说。

其净资产收益率近三年来跌入10%的区间以内,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并不能算是太好的表现,虽然在市场中他们7.8%的表现也是中上游的水平了。

其他毛利率虽然也有升有降,但对整体毛利率影响最大的还是其核心业务“电梯”的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造成的。

他们的期间费用相当平稳,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各年的营收并不相同,结果就是近两年来,主营业务的盈利空间仍然在缩小,因为这三年的期间费用占营收比基本稳定在8.5%左右,波动很小,但毛利率在下降。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看出来,其2022年盈利增长的原因,因为主营业务的盈利空间明显是下降的,怎么还多赚钱了?

丑媳妇也要见公婆,他们的麻烦事在最后还是要晒出来的,那就是近五年的信用减值损失都不低,特别是2021年高达10亿元,扣除投资收益等各种影响后,主营业务以外还有6.3亿元的损失。而2022年这个损失降低至了0.9亿元。这样一对比,同比就还多赚了,你说这无奈不无奈嘛,一个恒大,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都很大。

2021年的信用减值损失主要是恒大带来的,2022年没看出来是哪家,但大家都懂的,就是那些类似的客户,因为给不起货款的可不止恒大。

不管别人怎么样,上海机电自身的偿债能力还是很强的,不仅是长期偿债能力还是短期偿债能力,都处于一个接近最优布置的状态下。经营电梯还是比较赚钱的,其他因恒大而大额损失的供应商中,快撑不下去的公司可不少。

其现金流量的表现也不错,虽然近两年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有所下降,但由于固定资产类的投资并不大,其应对绰绰有余。

上海机电适应新环境的节奏还是挺快的,营收下降后,他们把存货的规模也降了下来,当然这与其产品大多需要定制有关。

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差异不大,如果后续坏账的风险减少,应该还是可以正常滚动的。其合同负债和预收款项高达146.4亿元,几乎全部都是预收的客户订货款,虽然比2021年末有所下降,但仍然有如此高的订单额度,说明他们的生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甚至其2023年的业务都还有不错的基础。

上海机电的情况还不错,虽然受到部分客户的影响,但其承受能力较强;后续订单虽然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作为市场上的强势品牌的优势明显。

不知道其他几家做电梯的公司会不会也有这么好的表现呢?等他们发布财报后我们再看吧。

以上就是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