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论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具体说说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
1月底以来,著名经济分析人士任泽平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流动性拐点的文章,阐述当前信用扩张的拐点临近。“拐点论”迅速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不过据观察,这场讨论并没有正反双方,信用收缩在很早之前便成为市场比较一致的预期。
1月份金融数据的“矛盾”
当信用收缩越来越成为市场一致预期时,1月的金融数据似乎并不支持拐点论。1月份信贷和社融数据双双超预期,其中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创历史新高;1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5.17万亿元,同比多增1207亿元。这是为什么?
我们认为,1月信贷增量创新高,更多的是实体经济的短期变化和其他短期因素所致。
首先,从信贷需求端看,1月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部门的继续复苏,逐步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中长期信贷需求依然旺盛;1月居民部门的消费和购房需求也逐渐火爆起来,汽车、智能手机等消费同比都大幅增长,而住户贷款较上年同期也几乎翻番。
其次,从信贷供给端看,银行在稳信用政策预期下尽早投放额度,可能是信贷额度投放较多的一部分原因,但央行在1月份已经控制了信贷投放额度调控,否则1月信贷扩张的速度可能更快。同时,临近春节,现金需求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短期内信贷增加。
拐点的逻辑成立
我们同意流动性出现拐点的论断。即便1月新增信贷创新高,信贷扩张节奏也不改由2020年的“宽信用”向2021年的“稳信用”过渡。 因为:经济经历了三个季度的复苏,生产和投资部门都基本恢复了常态,不适宜继续实施宽松信贷政策,而消费即使尚未完全恢复,但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起到明显提振消费的作用。因此,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要求信贷政策要回归常态,进而要求边际收紧,进而可能出现拐点。
任泽平也提到了拐点不会太尖锐,而是平滑地回归常态,这符合央行“不急转弯”的政策取向。也即“不太尖的拐点”对应“不急转弯”,其中“不太尖”对应不急,“拐点”对应“转弯”。同时我们认为,信用拐点可能会比一些激进观点预期的要略慢到达,因为一季度是信贷投放旺季,在当前利率水平下,银行有意愿保持信贷投放,实体部门也存在信贷需求,央行想要通过窗口指导和宏观审慎管理来控制信贷投放,其实际效果毕竟不如总量信贷政策的收缩来得快。
狭义流动性和利率水平会有拐点吗?
有观点将前期的央行公开市场出现异动(DR007飙升创五年来新高)与1月信贷创新高联系起来,认为正是由于信贷扩张太快,央行才出手限制流动性投放。我们认为并非如此,流动性短期收紧或扩张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临时流动性需求,央行有时并不会完全能够抓住这种需求波动,因而偶尔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央行不会因为信贷扩张太快了而去限制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两者不是一个逻辑。
事实上,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狭义流动性(也就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能近期不会明显收紧,尽管近期DR007出现短暂的飙升,但很快又回到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附近,央行不愿意市场利率持续偏离逆回购利率,因为会使得政策利率失去指导意义。
金融数据和货币政策展望
金融数据是实体经济的先行指标,因此对它们的预测很重要,中国的金融数据变化更多要看供给端变化,进而看货币政策的变化,因此货币政策预测也很重要。下面从信贷、社融、货币政策走向三个方面进行预测。
1、货币政策展望
2021年,在经济继续复苏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的背景下,政策大概率由“宽货币、宽信用”转向“稳货币、稳信用”,这体现了央行在2021年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谨慎平衡,既然要平衡,便不可能有大刀阔斧的政策调整。我们预测,全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逆周期调节频度提高”和“逆周期调节幅度变小”的组合,这也意味着政策的想象空间变小。
2、未来信贷扩张速度
信贷规模的扩张速度预计还会有所下降。随着2月春节到来,以及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趋稳,尤其是央行信贷政策边际收紧,未来信贷扩张的速度会有所下降,事实上人民币贷款余额1月同比增速12.7%,已经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仍然需要一定规模的信用支撑薄弱部门继续复苏,因而更多的如普惠、涉农等定向性信用政策仍然是可期的,这将一定程度上支撑信贷规模增长。
3、社融增长
人多,观点就多。林子大,鸟多。看问题的视角,立场,理解能力,信息渠道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的。
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拐点论。在俄乌冲突中存在三场或四场战争。分别是,实战场,舆论战场,军援战场和经济制裁战场。四场战争就会有4个战争拐点。
当前世界形势十分复杂,中俄有背靠背的依存关系,巴铁与中国有铁杆关系,导致中印不和。而巴铁又是援乌最积极的国家。土耳其一面援乌一面又保俄罗斯,不让一些国家入北约。巴基斯坦的站队又把印度推向了俄罗斯,法国一面援乌,一面又向俄示弱,表示不会为它国核反击。白俄参不参战都起到了对乌军的牵制作用。俄罗斯军舰突然消失成迷,去向不明。军援开始破红线,还有生化武器要投入使用的趋向。这是大战再即的信号。美在南海加大活动,是牵制中国的信号。
如何应对,当然是尽可能求和平,求不让战争外溢。让战争早日结束,减少伤亡。中国是维持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而非不利于世界和平的力量。这也是中国中立立场的真正意义所在。
当乌克兰人打光了,武器再多,再先进还有用吗?只要俄罗斯放开手脚,胜利的天平一定会向俄罗斯倾斜,因为俄罗斯为了保护平民手脚都是绑着的,今天的战场态势是俄罗斯军人用生命换来的,打不赢对不起为了不伤平民而被战死的官兵。
俄罗斯终于醒了,进攻才是较好的防守。如果说乌克兰是在为美国而战,那俄罗斯就是为结束美国霸权而战!无论世界局势多么复杂,把握大方向,一个国家才能找到应有的战略定位。
四个战场构成完整防线,互相协同。其中实战场为主战场。其它战场是为主战场服务的。战场上得不到的,战场外很难得到。
四个防线攻破其一,全线就会被撕开一道口子。
每个战场都存在一个战争的拐点。一过拐点就可能出现一面倒。例如,军援拐点,直接决定战场形势。停援之日,就是战争结束之日。舆论拐点,舆论决定的是得到多助。援俄的增加会打击援乌的信心。真正的得到多助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本来是个局部战争,为什么能调动世界的战争潜能?说明战争性质的复杂性。从战略层面看,是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围剿,乌克兰成为维护美国霸权的马前卒,为美国而战!这一战争性质已不容质疑,乌克兰自己也是这样的认知。
第四个战场是经济制裁,中国力量让俄罗斯已经打赢。经济制裁的拐点是靠前个出现的。
出现拐点只能说明离停战进了一步,但变数很大,俄乌双方都有一张王牌没有使用。
俄罗斯是核武器。乌克兰是变卖领土。一个让世界直接灭亡,一个让世界为领土而战。大战的终结也是难免核战,最终也是毁灭世界。
所以俄乌冲突不是局部战争,而是与每个人相关的大国之间的冲突。
以上就是拐点论是什么意思?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