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怎么读?

当一座千年名山“邂逅”传世名画,会产生怎样的绝妙反应?前段时间,有段关于绍兴会稽山的视频很火。雨后的会稽山烟霭飘渺、层峦耸翠,宛若水墨长卷。眼见着这美景的神韵,令人瞬间想到了《富春......

会稽山怎么读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①关于会稽山(音kuài jī)。1.郭璞《山海经注》: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接下来具体说说

皇驾会稽山,可不是来看山水风景的

会稽山怎么读?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嬴政皇帝第五次巡游,从咸阳出发,四月初,行营抵达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

会稽山(kuài jī shān)在绍兴城南6公里,是大禹娶妻、封禅之地,大禹陵所在。夏禹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靠前个朝代“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竟秀“万壑争流。在当时的南方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性的名山。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企简玉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性,还是大禹的种种遗迹。首先,会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由此更名为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后世《水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家…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之陵庙;杼的后裔繁衍至东周,便成了当时的越人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正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后裔。

会稽山怎么读?

赢政皇帝登临会稽,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

会稽山怎么读?

在五帝之中,禹是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个。五帝之中,后人唯冠禹帝以“大”字,绝非虚妄之颂,实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也。治水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国家,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候…凡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华夏族群迈人国家时代,自大禹始也。可以说,赢政皇帝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绝非望祀舜帝那般更多地具有宣教意味。

会稽山怎么读?

祭祀大禹之后,赢政皇帝执意登上了会稽城外*高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仁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如此高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高山,此时业已赢弱的赢政皇帝要执意攀登,全在于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放眼华夏,北方已经安定,长城已经即将竣工,大体可安也。唯独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实在堪忧。遥望南海,赢政皇帝耳畔蓦然响起了熟悉的秦风,那暮色之中从椰林河谷出的秦风,曾经深深**撼了赢政;若非如此,他能否慨然派出包括了几万女子在内的三十万民众下南海,当真是亦未可知也。遥遥凝望,赢政皇帝不禁低声哼唱起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秦风,一首歌没有哼完,嬴政皇帝已经是老泪纵横了…那一日暮色,赢政皇帝是被护卫士兵们轮流抬下山的。在这里,嬴政皇帝下了刻石昭令。

会稽山怎么读?

这篇祭文被后人称为《会稽刻石》,其文辞曰:

会稽山刻石文

皇帝休烈,平一字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备庄。群臣通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递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字,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挈诚。夫为寄瑕,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灌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掣,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会稽刻石

这篇文、字皆出李斯之手的刻石文,实则是与嬴政皇帝祭祀大禹的意涵相连。也就是说,皇帝祭祀大禹,祭文自然要陈述大禹的超迈古今的功业;而面对大禹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秦政及秦始皇帝的大功业自然也要向大禹提及。实际上,会稽山刻石文是伟大的嬴政皇帝与伟大的禹帝之间的一场*治对话;同时,也是帝国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地宣示新政宗旨。

这篇刻石文最值得注意者,是靠前次全面回顾了六国的失政暴虐:“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靠前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既是对山东民众的昭示,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一六国乃自取灭亡,非秦无道也!紧接着,相对全面地回顾陈述了秦政的德风化俗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应该说,这篇刻石文与云梦泽望祀舜帝的宣教主旨,与祭祀大禹的主旨,都是相呼应的,其总体意向既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明确的一面是:大秦新政的功绩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容抹杀,也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大秦开始遵奉王道圣君了,开始提出德政了,只要天下安定,秦政是会有所补正的。

由此可见,秦嬴政皇帝巡狩路线安排了会稽山,并不只是为观历史文化、赏自然山水风光风景那么简单,而是具有深刻的用意:

一、在赢政大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之中国,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唯其如此,赢政皇帝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对禹帝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

二、自从秦军从淮南一路南下,抵达南海、桂林、象郡这南海三郡,老将军王翦蒙武又不期而逝,几十万成军人口下岭南,并几万女子随军南下,实则是老秦人挑起了融合南海这副重担。如今,天下大局尚未安宁,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中央鞭长莫及,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这是嬴政于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深深忧虑。

三、嬴政皇帝登临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虽有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的气势。但同时也实在堪忧山东六国老世族复辟势力南逃的忧虑。天下贵族欲图复辟,纷纷逃亡荒僻山川,江东闽越已成复辟势力啸聚之地,安知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

会稽山是座什么山

当一座千年名山“邂逅”传世名画,会产生怎样的绝妙反应?

前段时间,有段关于绍兴会稽山的视频很火。雨后的会稽山烟霭飘渺、层峦耸翠,宛若水墨长卷。眼见着这美景的神韵,令人瞬间想到了《富春山居图》,一时间甚至产生了错觉,不知是画中有山,还是山成了画。

唐人贺知章曾感慨,“稽山罢雾郁嵯峨”。看来,古人与今人的审美意趣,在这一刻达成了共鸣。

央视新闻 ,赞 2623

会稽山并不高耸巍峨,但自古以来就很“出圈”,在名山大川中有着很高的“江湖地位”。那么,它的独特地位是怎么形成的?会稽山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华夏文明5000年以来,会稽山一直是中华名山,声名赫赫。

《吕氏春秋》《淮南子》中,将会稽山与泰山、王屋、太华等并称为“九大名山”,并将其列于首位;《周礼》记载,华夏九州均有镇山,在东南部的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从秦到清,历代王朝均有祭祀名山大川的礼制,对象一般为“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二十四史中可常见记载。而会稽山就是“五镇”中的南镇。

区区一山,为何能跨越岁月长河而声名长青呢?

这先要从会稽山的名字说起。很多人是从会稽山才知道“会”原来还有另一个读音:kuài。这背后的典故,与大禹有关。

会稽山本名茅山。《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在茅山表彰天下诸侯的治水之功,会聚在一起计算功劳。自此,茅山更名为“会计山”,并逐渐演变成“会稽山”。

会稽山是大禹的幸运地。据传,禹接到治水任务后,苦寻治水之计。后来在会稽山寻得一部“金简之书”,从中得知山河体势,于是疏导百川,完成了治水功业。

作为华夏靠前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大禹封禅、娶亲、计功都发生在会稽山,去世后也安葬于此。这使会稽山成为夏朝主要活动地之一,几千年间留下大量传说故事和古迹遗存。

古代帝王对会稽山一直青睐有加。

中国靠前位皇帝秦始皇,在交通极不便利的时代,车马劳顿、不远千里,从咸阳东巡至越地,“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

当时的丞相李斯立下“会稽刻石”。作为最早的书法家,李斯的小篆横平竖直、威严雄奇,此立石与“泰山刻石”并称。秦国还将“会稽”二字命为郡名,这是绍兴曾拥有的名字之一。

再说后来,唐玄宗时,为五岳封王、五镇封公,封会稽山为永兴公。到宋代,级别又有提高,宋真宗将五镇封王,会稽山成了永济王。元朝还觉得不过瘾,又进一步加封,会稽山成为昭德顺应王。至明清两朝,会稽山祭祀逐步推至巅峰,康熙、乾隆祖孙二人先后到绍兴参与祭祀。

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在古时早已有迹可循。

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图源:视觉中国

泰山之美在于气势巍峨,华山之美在于险峻奇绝,黄山之美在于秀丽瑰奇,那会稽山之美,就在于山水相映、钟灵毓秀。

“会稽有佳山水”,是世人对此地偏爱有加的原因之一。 比如,明代刘伯温就说,“语东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会稽”。

在横亘在浙东大地上一百余公里、起起伏伏的会稽山脉中,宛委山、秦望山、香炉峰苍莽雄峙,古鉴湖、若耶溪、小舜江水清如镜,四时山景皆有无限风光,令人应接不暇。

如果古代就有小红书、抖音,那么会稽山一定是久负盛名的打卡胜地。

春来打卡宛委山,是女生的最爱。春风拂过,山上樱花、桃花、梨花次第开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风吹花落,漫山遍野晶莹梦幻。

会稽山樱花林

夏日打卡点当属若耶溪。古人打卡往往留下诗句,南朝王籍泛舟溪上,在心旷神怡中偶闻天籁,写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成为若耶溪较好的广告。千年过去,若耶溪漾漾清波与平阳寺晨钟暮鼓依旧彼此鸣和。

金秋与丹桂最是相配,宜家人相伴打卡大香林。这里生长着全国最大的古桂花群,树木娉婷,十字形的花瓣似碎星点点、缀于空中,围坐树下饮茶谈天,不知不觉中,秋的气息已顺着呼吸深入心底。

冬季可行至东白山,这是爱情圣地,有纪念牛郎织女的风俗。隆冬时分,主峰东白山上,雪压青松,红梅簇簇,情侣相携牵手,同淋雪、共白头,人山相映。

难怪“美商”极高的东晋文人顾恺之,游历会稽山回来后,给出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样的评价。记载在《世说新语》的这句话,不仅催生出四个成语,也道尽了会稽山之美。

景如画,可游可赏,物奇美,可品可享,会稽山可算得上物华天宝、地杰人灵。

千年香榧林

当人们说“会稽有佳山水”时,其后必会跟上一句,“名士多居之”。 自古以来的人文鼎盛,是会稽山奠定名山地位的又一要素。

千年来,会稽山引得多少人心驰神往。当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何当年孟浩然在游历浙江山水时忍不住激情发问:“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当然,爱会稽的不止孟浩然。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衣冠南渡”,其中“永嘉南渡”和“靖康南渡”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便是会稽山所在的越州。

自晋唐起,会稽山就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在这山川映发之地,470余位诗人留下了3000多首咏赞诗作。

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会之一——兰亭雅集,就发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王羲之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42位名士挥洒风流,留下传诵百世的《兰亭集序》。

会稽山云海

虽然《兰亭集序》下落成谜,但兰亭遗风仍让人魂牵梦绕。“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苏东坡如是说。

文脉相传,唐代王勃效仿兰亭雅集,先后两次在云门修禊,重现雅事,写下《修楔云门献之山亭序》,“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与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梦幻联动。

可以说, 来此踏歌而行的诗人文人,既因向往作为人文圣地的会稽山而来,而他们本身,也为会稽山的人文底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

会稽山的故事,还有很多。王阳明的名号就出自会稽山“阳明洞天”,他在此筑室悟道、开坛讲学,这里是他立德立功立言这一“开挂”人生的起始地。

还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南镇观花”。一日,王阳明与友人同游会稽山,恰逢草木开花,朋友问:“你说心外无物,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何关系?”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树,与心同开;千年名山,与人同在。

阴阳昏晓见证悠长历史,草木鱼鸟承载动人故事。从宏盛祭祀到山水诗歌,从佛道胜地到书画心学,数不尽的人文风流和华藻辞章,萦绕回荡在会稽山间,穿越数千载时光,仍熠熠生辉。

#关于《山海经》南次二经之会稽山

原文: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①关于会稽山(音kuài jī)。

1.郭璞《山海经注》: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

2.王崇庆《山海经释义》:会稽,禹会诸侯之地,盖浙之最佳胜者。

3.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孔灵之《会稽记》:“会稽山在(山阴)县南,其上石状似覆釜。禹梦玄夷,会苍水使者,却倚覆釜之山是也。”《周礼》:“扬州之镇山曰会稽。”《尔雅》:“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水经注》:“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书》曰:“栋,犹镇也。故又名镇山。”刘会孟云:“古防山有阳明洞,道书第十一洞天,唐封为南镇。”《吴越春秋》云:“禹巡越大会,计治国之道,更名茅山为会稽,亦曰苗山也。”吴任臣案:王十朋《会稽赋》:“苗山金玉。”

4.《山海经图赞》曰:“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玄石勒秦。”

5.汪绂《山海经存》:会稽,南镇也。今在绍兴山阴县南。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汉书.地理志》云:会稽郡,山阴,“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越绝书》云: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更名茅山曰会稽”。《水经注》云:“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艺文类聚》八卷引郭氏《赞》云:“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玄石勒秦。”(此注郝懿行多引吴任臣注文)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

作者观点:会稽山在会稽郡山阴县南已定

②关于金玉。

金玉解释

③关于砆石。(砆音fū)

1.郭璞《山海经注》:砆,武夫石,似玉。今长沙临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茏葱,不分明。

2.吴任臣《山海经广注》:砆石,《水经注》作“玦石”。

3.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玉篇》引此作“玞”。

4.汪绂《山海经存》:今处之青田,杭之昌化皆出美石,可镌文章。

5.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子虚赋》云:“碝石碔砆。”张揖注云:“皆石之次玉者。《战国策》云‘碔砆类玉’是也。”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瑛石”;《水经注》作“玦石”,并误。《玉篇》引此经,作“砆石”;又引郭注,“赤地”作“青地”,“分明”作“分了也”。

作者观点:砆石,即碔砆石,类玉而次玉

④关于“注于湨”(湨音jú)

郭璞:音鵙( jú)

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勺水,《水经注》作“夕水”;注于湨,《水经注》作“注于湖”。

汪绂《山海经存》:若以此勺水为上文之“虖勺”,则是钱塘也。然绍郡之水多东北流,不南流“注于湨”也。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水经》“渐江水”注引此经,“勺”作“夕”,“湨”作“湖”。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观点:①关于会稽山。一说为今绍兴山阴县会稽山;一说为今浙江金华东阳县、磐安县一带大盆山。一说为今浙赣皖交界一带的怀玉山。

作者认定为绍兴会稽山。会稽山,在绍兴城南十二里,北达上虞,南近义乌,东接嵊州,西抵诸暨。

浙江山系(网络图)(可见会稽山)

②关于勺水,湨水。

绍兴地区水系(网络图)

作者以为勺水即姚江,湨水即曹娥江。

③砆石。

依汪绂言乃昌化石,青田石。又有罗纹石之说。

昌化石(赤地白文,色不分明)

青田石(青地白文)

二石皆岀浙江,昌化在杭州西。青田在温州与丽水之间,较之地理,杭州近绍兴,故砆石为昌化石可能度较高。

以上就是会稽山怎么读?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