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包含哪些内容
接下来具体说说
气候的风险和机会
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机遇,最终导致财务影响。
TCFD将气候相关风险分为两大类,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 转型风险 和与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相关的 物理风险。
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政策、法律、技术和市场变革,以满足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减缓和适应要求。
根据这些变化的性质、变化速度和关注重点,转型风险将为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务和声誉风险。
当物理风险由事件驱动时,如飓风或野火,或者由于气候模式的长期变化(如温度或降雨)而长期存在,物理风险是急性的。
财务影响要么是直接的,要么是资产受损的间接影响,要么是供应链中断的间接影响。
水的可用性、来源和质量、粮食安全和极端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组织的场所、运营、供应链、运输需求以及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但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也为企业带来了机会。例如,通过资源效率和成本节约、采用低排放能源、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进入新市场以及建立供应链的弹性。
为什么必须关注气候变化?
首先,在1997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气候变化或气候变化相关法律的数量增加了2,000%。这些法律是一种转型风险,可能会对不合规的企业产生财务影响。
第二个转型风险,对企业潜在财务影响。
例如,69%的美国员工在入职前,会关注公司的环境政策。没有明确的气候行动政策和倡议的公司会因为员工不愿入职而导致人才短缺。
第三,目前在加拿大发生的野火很好地说明了物理风险的广泛性和系统性。野火摧毁资产和自然资源,并对供应链、旅游业或公共卫生产生直接影响。加拿大气候研究所估计,到2025年,与气候相关的损失将占加拿大预计GDP增长的50%。在没有积极的政策来减少和适应地球变暖的影响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将拖累加拿大一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导致未来经济规模小得多。
第四,财务影响也更为直接,因为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在彻底检查财务报告中与气候相关的披露。因此,不合规的企业将很难获得资本的风险。
最后,越是拖延气候行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积累越多,物理风险就越大,转型风险也就越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估计,如果政府进一步推迟气候行动政策,未来15年30,000家企业的市场组合将额外增加1.2万亿美元的成本。
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企业也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也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先看两个统计数据,以便了解企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77%的温室气体是由工业,农业或运输业排放的,包括其能源使用。企业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第二个统计数据是,1988年至2015年间,71%的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仅与100家公司,100家化石燃料生产商有关,也被称为碳巨头。
在此期间,近四分之三的工业温室气体排放仅与这100家公司相关。这些公司的碳足迹很大一部分与最终用途的产品消费有关,比如在汽车中使用他们生产的汽油。
如果这100家公司今天承诺采取行动并显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气候产生巨大的促进。
气候行动面临挑战
根据基于科学的目标倡议,对于企业来说,设定与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度相一致的目标意味着到2030年将其排放量减半,到2050年减少9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中与企业分享了三个关键信息。
首先,这十年的目标是关键。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ierrez)甚至要求发达国家政府尽可能接近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责成这位商界领袖支持各国政府的这些努力。
其次,现在需要采取行动。
第三,问责制至关重要。
承诺必须得到基于科学的净零目标和气候转型计划的支持,并且必须使用准确的碳核算指标进行衡量和披露。
但是,有一些挑战正在减缓和阻碍企业采取有效的气候行动。
首先,缺乏意识 。直到最近,许多企业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气候行动的紧迫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如热浪、洪水、风暴或干旱的发生,以及对企业的影响被宣传,企业需要加倍努力了解气候变化所代表的风险和机遇。
其次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报告标准种类繁多 。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当两极分化的话题,企业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数据获取困难,企业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以及自身影响所需的数据不可用。风险评估模型以及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格式或粒度级别不统一。
第三,数据质量非常关键,有的数据并不可靠,无法做出决策。
最后,由于缺乏意识和难以访问数据,企业缺乏透明度和洞察力,他们难以定义明确的优先事项和目标。
一项研究表明,到2022 年,只有 10% 的公司全面了解其范围1、2和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发布 极端天气为何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XX年一遇”的高温、暴雨、寒潮似乎频繁了不少,“极端天气”这个曾经略显生僻的气象专业名词也逐渐被公众熟知。国家气候中心1月19日发布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台风“杜苏芮”北上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春季沙尘过程陡增、辽苏皖遭遇强龙卷等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极端天气均在列。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历史重现率低于10%或打破历史极值,并造成显著灾害性影响的天气气候现象统称,主要表现为发生频率低、事件强度强、社会影响大。尽管屡见报端的“XX年一遇”表述缺乏科学性,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的确在发生变化,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趋势。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呈现哪些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2023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三重”拉尼娜向中等强度厄尔尼诺的快速转变。我国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出现诸多破纪录事件。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对中国和全球来说,2023年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气候异常也引发了全球各地高温热浪、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飓风和森林野火等诸多气象灾害。”贾小龙说。
这是2023年6月24日拍摄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山火。(新华社发)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发生次数多、影响区域广、强度增加,创历史纪录、无前兆突发性事件增多。区域性极端强降水、大范围极端高温热浪、持续性极端骤旱、高影响极端寒潮等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并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不少公众时常感觉“气候不正常”。
通常,极端事件给公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2023年初夏,华北、黄淮地区连续遭遇5轮高温热浪过程,累计有22个*家级气象站*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北京、天津超70%以上面积出现40℃以上高温。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地形抬升等共同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极端暴雨,河北临城县累计雨量*高达1003毫米,相当于当地两年的降雨量。
“回顾历年发布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暴雨洪涝事件入选50余次,干旱、台风、高温、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等累计入选均在20次以上,这些特点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国极端天气的变化趋势。”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说。
为什么极端天气不再罕见?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日益成为新常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全球气候变暖。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
“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对极端温度变化和高温热浪事件的影响信度*高,其次是极端干旱和强降水。”李修仓说,全球每升温0.5℃,将造成极端热事件(包括热浪)频次和强度明显增加。
去年12月,我国出现有记录以来同期最强的寒潮天气,多地低温和积雪创下新纪录,公众感到被“速冻”。为什么气候变暖下,寒潮还这么强烈?
2023年12月17日,农民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门楼街道用鼓风机清理暖棚上的积雪。新华社发(孙文潭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由于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冬季北极地区上空大气吸收热量,北极对全球增暖的放大效应凸显,大气不稳定性加剧。大气呈现南北向环流特征,冷气团偏离极区位置,使得高纬度强冷空气容易向南侵袭,出现所谓“暖北极、冷欧亚”现象。
事实上,全球变暖会影响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陆-气等相互作用,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从趋势上看极端暖事件的确在增加、极端冷事件在减少,但极端冷事件的强度并未减弱。
气候风险加剧,我们应如何应对?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极端天气都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我国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候持续变暖将加剧我国区域性气候风险。贾小龙表示,未来我国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总体看增幅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极端强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态势。
我们每个人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者,也是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受害者。
这是2023年9月2日拍摄的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万胜永乡万胜永村附近的一处风光互补发电场(无人机照片)
专家表示,为更好应对和防范极端天气,防灾减灾救灾统筹协调机制和分级负责的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公众也要提高自身对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的认知,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包括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以及附近的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贾小龙说。
以上就是气候风险包含哪些内容?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