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李宁股价跌跌不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撰稿氢小妹,全文3200字,读完约需要5分钟。作为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在如今热闹的运动鞋服市场却略显落寞。前不久一则消息让李宁大跌。12月......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本周连跌2日的港股,今日行情持续低迷。早盘时,运动服饰板块大幅异动,该板块个股集体下跌。其中,国内知名体育服饰李宁开盘大幅跳水,一度大跌12.66%,午后跌幅略有缩窄。接下来具体说说

股价持续下跌,李宁怎么了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李宁股价跌跌不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撰稿氢小妹,全文3200字,读完约需要5分钟。

作为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在如今热闹的运动鞋服市场却略显落寞。

前不久一则消息让李宁大跌。

12月11日,位于港股的李宁再度大跌,截至收盘报18.3港元/股,跌14.29%,总市值在一日蒸发80亿港元,不仅再度刷新了年内新低,还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低位。

而就在大跌前一天晚间,李宁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计划以22.0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同样位于港股的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

消息一出就遇到年底股价新低,显然,投资者们并不满意李宁此举。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这是怎么了?

1

李宁为何要“去”香港?

李宁要接盘的,是李兆基家族企业“恒基地产”旗下的一间物业。

这是一幢位于香港北角电气道218号的商业大楼“港汇东”,总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尺,总建筑面积为14.4万平方尺,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

对于为何要买楼,李宁官方是这样解释的:新物业将部分用作李宁集团香港总部。

据了解,李宁在内地已实行“三总部,两基地”战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功能定位鲜明的业务总部和湖北、广西两个特色基地。

这一次,李宁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意味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尽管品牌在香港业务刚起步,香港总部办公空间选择购买而非租赁,是基于公司对香港市场的长久信心以及全球扩张策略的长期考量。”

翻译一下,选在国际化范儿更强的香港买楼建公司,是李宁海外业务扩张的野心。显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与全球国际市场联系紧密。

那么,一直以来,本土品牌李宁是如何进行海外扩张的?

首先,是安踏、特步、361°、匹克等国产运动品牌都曾用过的路径——海外并购。

李宁的出手非常早,早在2002年,李宁就买下了Kappa商标在中国的运营权,交由其子公司北京动向运营。

然而,李宁当时对Kappa并不重视,后者在国内的销售业绩惨淡。2005年,李宁便放弃了Kappa品牌在国内的*家代理权。

此后,2020年至今,李宁三次出手,先后收购了堡狮龙、铁狮东尼和Clarks。

特别是2022年6月,李宁的靠前大股东非凡中国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正式批准其收购英国鞋履品牌Clarks的交易,收购完成后,Clarks成为非凡中国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曾引发不小轰动。

不过,李宁这些年虽然也购买了不少海外服饰品牌,但这些品牌并没有给李宁带来太多的国际化形象,反而让用户有点摸不清品牌调性。

在业绩上也没带来什么水花,2021年年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占比也仅有1.3%左右;

而据李宁2023年中报,其上半年国际市场的营收为人民币3.1亿元,同比下降7.5%,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2.1%。

其次,就是以香港为基点的“走出去”。

2022年底,李宁位于香港尖沙咀的旗舰店正式开业;2023年,李宁在香港屯门、荃湾、大围连开3家零售门店,不难看出,李宁的确将香港视为出海腹地。

官方是这样说的:香港总部将不仅作为香港市场的业务中心,也是更广泛区域运营的战略枢纽。

对于香港总部具体管理职位的安排,李宁集团表示暂不方便透露,适时会对外公布。

李宁香港买楼自有其考虑,对外也强调了海外扩张需求,但仍有投资者质疑:二者缺乏强关联性。

2

业绩增速下滑

迫切谋求国际化,是因为李宁需要新的增长点。

2023年以来,李宁股价表现失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业绩的下滑。

10月底,李宁公告了最新运营数据,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季度,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于整个平台之零售流水从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了中单位数增长,并且相比于2021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让外界对于李宁今年及后续的业绩走势,产生了一定的恐慌。

再看李宁的毛利率,曾在2022年这一年突破50%大关,达到53%,但很快又回落至48.38%,同样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就在最新运营数据公布的当天,李宁举办了面向投资机构的内部会议,会上下调了全年收益预期,将此前15%左右的年营收增速预期下调为“单位数”增长。

而在营运数据公布后的推荐交易日,李宁股价大跌20.7%,成为当时“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收盘价报23.95港元。

那时,李宁距离2023年1月高位已跌超7成,市值蒸发了近1500亿港元——但没想到,买楼后的李宁跌的更狠了。

李宁到底怎么了?

一方面,打折去库存是拖累李宁毛利率的重要原因。

2022年,李宁的存货为24.28亿元,相较上一次短暂去库存时2020年的13.46亿元,几乎翻倍;2023年上半年,李宁库存维持在21.2亿元,相比2022年末略有下降,但是库销比却环比增长。

为了去库存,李宁一边涨价上新,一边打折出售。

例如李宁跑鞋“烈骏4”的*发价为699元,今年发布的“烈骏7pro”售价提高到了1099元,不断攀升的价格却并不符合当前偏紧的消费趋势;

而众多的李宁线下门店却在疯狂打折,以出清库存。然而,由于李宁忽视了各个渠道差异,导致线上线下价差过大,引发消费者不满。

另一方面,业绩不行可能也因“人祸”。

李宁集团除了李宁本人和侄子李麒麟之外,不少CEO或高管都是因为运营策略造成公司实际施行问题而离职的,比如运营卡帕的陈义红、换slogan导致业务出现问题的张志勇、去库存让李宁危机重重的金珍君.......李宁本人也不得不再度出山救公司于水火。

每换一次CEO,李宁的战略定位也跟着调整,看起来显得摇摆不定。

例如张志勇在场时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品牌重塑运动,然而不仅没能成功讨好目标客群,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张志勇离场,李宁当初立下的高端化目标也随之改变,一会儿高端、一会儿平民,让消费者也摸不着头脑。

3

出海的路并不好走

曾经的国人骄傲李宁,似乎越来越缺少路人缘了。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出生在广西柳州的李宁,在运动生涯中先后拿下14项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

退役后的李宁转身从商,加入广东健力宝集团,还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体育品牌。

曾几何时,李宁曾风靡全国,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李宁就在引领本土品牌的兴起,此后李宁经历了光彩的10年。

2019年,文化自信高涨,国潮兴起,年轻消费者尤其是90后、00后对于民族品牌的接纳度不断提升,这也给一批传统品牌带来了消费升级的机会。

但现在,聚焦年轻人、捕捉国潮心理的“粉丝”打法,已经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效果。

李宁也在经历高光时刻后,慢慢失掉了初心,失掉了路人缘,也失掉了曾经积累的粉丝。

特别是在去年9月,李宁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服装,有几件棉服,不管从颜色还是款式上,都有种二战日本军服的既视感,引发了消费者的极大不满。

事后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竟然还教育起了网友:“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整个事件让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感到极大冒犯。

而今年以来,李宁的涨价策略,更让用户难以接受,网上出现了诸如“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冤大头”等声音。

反观其他运动品牌,都在今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上半年,六大运动服鞋企业,包括安踏、李宁、特步、361°,加上耐克(中国)和阿迪达斯(中国),总营收约950亿元。

老对手安踏今年三季度,旗下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FILA品牌同比增长10%至20%,所有其他品牌产品同比增长45%至50%。

中报显示,安踏、特步、361度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录得双位数增长,仅有李宁出现“增收不增利”。

李宁,似乎渐渐掉队了。

股价持续下跌,李宁怎么了?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李宁股价跌跌不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撰稿氢小妹,全文3200字,读完约需要5分钟。

作为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在如今热闹的运动鞋服市场却略显落寞。

前不久一则消息让李宁大跌。

12月11日,位于港股的李宁再度大跌,截至收盘报18.3港元/股,跌14.29%,总市值在一日蒸发80亿港元,不仅再度刷新了年内新低,还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低位。

而就在大跌前一天晚间,李宁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High Match Limited,计划以22.08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同样位于港股的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

消息一出就遇到年底股价新低,显然,投资者们并不满意李宁此举。

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

曾经的“国潮一哥”,李宁这是怎么了?

1

李宁为何要“去”香港?

李宁要接盘的,是李兆基家族企业“恒基地产”旗下的一间物业。

这是一幢位于香港北角电气道218号的商业大楼“港汇东”,总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尺,总建筑面积为14.4万平方尺,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

对于为何要买楼,李宁官方是这样解释的:新物业将部分用作李宁集团香港总部。

据了解,李宁在内地已实行“三总部,两基地”战略,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功能定位鲜明的业务总部和湖北、广西两个特色基地。

这一次,李宁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意味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尽管品牌在香港业务刚起步,香港总部办公空间选择购买而非租赁,是基于公司对香港市场的长久信心以及全球扩张策略的长期考量。”

翻译一下,选在国际化范儿更强的香港买楼建公司,是李宁海外业务扩张的野心。显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与全球国际市场联系紧密。

那么,一直以来,本土品牌李宁是如何进行海外扩张的?

首先,是安踏、特步、361°、匹克等国产运动品牌都曾用过的路径——海外并购。

李宁的出手非常早,早在2002年,李宁就买下了Kappa商标在中国的运营权,交由其子公司北京动向运营。

然而,李宁当时对Kappa并不重视,后者在国内的销售业绩惨淡。2005年,李宁便放弃了Kappa品牌在国内的*家代理权。

此后,2020年至今,李宁三次出手,先后收购了堡狮龙、铁狮东尼和Clarks。

特别是2022年6月,李宁的靠前大股东非凡中国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正式批准其收购英国鞋履品牌Clarks的交易,收购完成后,Clarks成为非凡中国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曾引发不小轰动。

不过,李宁这些年虽然也购买了不少海外服饰品牌,但这些品牌并没有给李宁带来太多的国际化形象,反而让用户有点摸不清品牌调性。

在业绩上也没带来什么水花,2021年年报显示其海外业务占比也仅有1.3%左右;

而据李宁2023年中报,其上半年国际市场的营收为人民币3.1亿元,同比下降7.5%,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2.1%。

其次,就是以香港为基点的“走出去”。

2022年底,李宁位于香港尖沙咀的旗舰店正式开业;2023年,李宁在香港屯门、荃湾、大围连开3家零售门店,不难看出,李宁的确将香港视为出海腹地。

官方是这样说的:香港总部将不仅作为香港市场的业务中心,也是更广泛区域运营的战略枢纽。

对于香港总部具体管理职位的安排,李宁集团表示暂不方便透露,适时会对外公布。

李宁香港买楼自有其考虑,对外也强调了海外扩张需求,但仍有投资者质疑:二者缺乏强关联性。

2

业绩增速下滑

迫切谋求国际化,是因为李宁需要新的增长点。

2023年以来,李宁股价表现失意,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业绩的下滑。

10月底,李宁公告了最新运营数据,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季度,李宁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于整个平台之零售流水从二季度的10%-20%的中段增长,下降成了中单位数增长,并且相比于2021年同期出现大幅下滑,这也让外界对于李宁今年及后续的业绩走势,产生了一定的恐慌。

再看李宁的毛利率,曾在2022年这一年突破50%大关,达到53%,但很快又回落至48.38%,同样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就在最新运营数据公布的当天,李宁举办了面向投资机构的内部会议,会上下调了全年收益预期,将此前15%左右的年营收增速预期下调为“单位数”增长。

而在营运数据公布后的推荐交易日,李宁股价大跌20.7%,成为当时“近几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收盘价报23.95港元。

那时,李宁距离2023年1月高位已跌超7成,市值蒸发了近1500亿港元——但没想到,买楼后的李宁跌的更狠了。

李宁到底怎么了?

一方面,打折去库存是拖累李宁毛利率的重要原因。

2022年,李宁的存货为24.28亿元,相较上一次短暂去库存时2020年的13.46亿元,几乎翻倍;2023年上半年,李宁库存维持在21.2亿元,相比2022年末略有下降,但是库销比却环比增长。

为了去库存,李宁一边涨价上新,一边打折出售。

例如李宁跑鞋“烈骏4”的*发价为699元,今年发布的“烈骏7pro”售价提高到了1099元,不断攀升的价格却并不符合当前偏紧的消费趋势;

而众多的李宁线下门店却在疯狂打折,以出清库存。然而,由于李宁忽视了各个渠道差异,导致线上线下价差过大,引发消费者不满。

另一方面,业绩不行可能也因“人祸”。

李宁集团除了李宁本人和侄子李麒麟之外,不少CEO或高管都是因为运营策略造成公司实际施行问题而离职的,比如运营卡帕的陈义红、换slogan导致业务出现问题的张志勇、去库存让李宁危机重重的金珍君.......李宁本人也不得不再度出山救公司于水火。

每换一次CEO,李宁的战略定位也跟着调整,看起来显得摇摆不定。

例如张志勇在场时启动了最大规模的品牌重塑运动,然而不仅没能成功讨好目标客群,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张志勇离场,李宁当初立下的高端化目标也随之改变,一会儿高端、一会儿平民,让消费者也摸不着头脑。

3

出海的路并不好走

曾经的国人骄傲李宁,似乎越来越缺少路人缘了。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出生在广西柳州的李宁,在运动生涯中先后拿下14项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被誉为“体操王子”。

退役后的李宁转身从商,加入广东健力宝集团,还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体育品牌。

曾几何时,李宁曾风靡全国,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李宁就在引领本土品牌的兴起,此后李宁经历了光彩的10年。

2019年,文化自信高涨,国潮兴起,年轻消费者尤其是90后、00后对于民族品牌的接纳度不断提升,这也给一批传统品牌带来了消费升级的机会。

但现在,聚焦年轻人、捕捉国潮心理的“粉丝”打法,已经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效果。

李宁也在经历高光时刻后,慢慢失掉了初心,失掉了路人缘,也失掉了曾经积累的粉丝。

特别是在去年9月,李宁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的服装,有几件棉服,不管从颜色还是款式上,都有种二战日本军服的既视感,引发了消费者的极大不满。

事后李宁电商总经理冯晔竟然还教育起了网友:“我们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

整个事件让消费者从头到尾都感到极大冒犯。

而今年以来,李宁的涨价策略,更让用户难以接受,网上出现了诸如“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拿我当冤大头”等声音。

反观其他运动品牌,都在今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

2023年上半年,六大运动服鞋企业,包括安踏、李宁、特步、361°,加上耐克(中国)和阿迪达斯(中国),总营收约950亿元。

老对手安踏今年三季度,旗下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录得高单位数的正增长,FILA品牌同比增长10%至20%,所有其他品牌产品同比增长45%至50%。

中报显示,安踏、特步、361度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录得双位数增长,仅有李宁出现“增收不增利”。

李宁,似乎渐渐掉队了。

大跌10%,李宁为何被抛弃

本周连跌2日的港股,今日行情持续低迷。早盘时,运动服饰板块大幅异动,该板块个股集体下跌。其中,国内知名体育服饰李宁开盘大幅跳水,一度大跌12.66%,午后跌幅略有缩窄。截至收盘,李宁跌9.36%报61.5港元/股,总市值为1609.18亿港元,创下近十个月新低。

在李宁的领跌下,滔搏、361度、申洲国际等其他运动服饰股也纷纷大跌。

据悉,李宁今日突然暴跌,主要受一则利空消息影响。挪威政府养老金表示,已经将李宁剔出基金投资。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宁被剔出挪威政府养老基金,无疑是在当下低迷的港股市场环境中雪上加霜。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以李宁为代表的一众体育服饰股便经历了漫长的下跌之路。其股价从去年9月高位至今,累计已回撤逾44%,总市值跌去约1258亿港元。

消费环境低迷,国际局势动荡,曾经通过渠道改*与“国潮”品牌建立扭转自身颓势的李宁,在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市场时,也显得渺小无力。

01

惨遭国家主权基金抛弃

此次将李宁剔出投资组合的挪威政府养老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国家主权基金,目前其资金规模达到12683亿美元。作为知名的福利国家,挪威在养老资产方面储备颇丰。旗下两支基金,其中有一只便负责海外资产投资。在全球资产中,优质的海外股票是其重仓的对象。

据挪威政府养老金最近持仓情况来看,这家主权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不乏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美国科技蓝筹股,港股中的腾讯也位列其中。而其投资中国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也不乏阿里、美团、建设银行、贵州茅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京东、药明生物这些国内股民耳熟能详的权重股。

此前,李宁也被其纳入旗下的全球基金组合中。截至去年底,挪威政府养老金共持有李宁0.59%的股票,价值达到15亿克朗,约合人民币10.61亿元。

但在当地时间3月7日晚间,挪威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由于该公司助长严重侵犯人权的不可接受的风险 ,将李宁从挪威国家养老金组合中剔出。

因为挪威政府养老金的剔出,加之近日国际局部动荡导致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严重,港股市场行情较为低迷,今日李宁在港股遭到了较大的资金抛售压力。

此外,据香港《信报》报道,有分析人士指出, 今年1月至2月的运动装销售额同比下跌18%,行业表现未超出预期,加上去年二季度因为新*棉花事件导致销售额基数较高,给今年二季度业绩带来一定的增长压力。

国内的多地突发新冠疫情,给线下门店销售带来冲击;而线上渠道又因为直播带货行业受到整顿被拖累。总体而言,市场给予了李宁较为悲观的预期。

02

高增长后如何更进一步

过去一年,李宁的业绩或将高开低走。

据李宁财报, 其在去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1.9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4.97%;归母净利润为19.6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7.18%。 去年上半年的业绩高增速,一方面得益于2020年因疫情导致的低业绩基数,另一方面则受国内复工复产较快,消费有所恢复的积极影响。

尤其是去年3月,新*棉花事件爆发,国际品牌如H&M、耐克、阿迪达斯等宣布抵制新*棉花,点燃了国内民众的爱国情绪,使得此前不少使用国外品牌的消费者,转而投向了李宁、安踏等国产运动服饰品牌的怀抱。

据招商证券数据, 2021年Q1与Q2,李宁的全平台零售流水分别增长85%-90%、90%-95%。 反观其他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在此期间,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阿迪达斯去年上半年在大中华区的营收下滑了16%,而在其他地区,阿迪达斯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样,耐克在国内市场也因新*棉花事件营收增速不及预期。其2021财年第四财季的营收增速仅为17%,低于疫情前2019年22%的营收增速水平。

不过,李宁的高营收增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有放缓的趋势。 公司在2021年Q3的全平台零售流水增速降至40%-45% ,其中线下渠道增速放缓比线上渠道增速放缓更为明显。

事实上, 去年迈入三季度后,国内的整体的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增速就进入了较为低迷的阶段。8月份增速骤降至2.5%,较7月份环比减少6个百分点。 虽然增速下滑有2020年下半年经济逐渐复苏带来的高基数影响,但市场中对于消费提振的信心明显还是不足。

反映在股价上,自去年Q3,李宁的股价便开启下跌模式。下半年并没有明显好转的消费意愿,则在逐步加深市场的悲观预期。 2021年,李宁的静态市盈率平均值约为96,*高时达到了133;动态市盈率平均值为78,*高时突破117。

如若按照2021年上半年187%的归母净利润增长,李宁或许还将保持上述的高估值。 但关键点在于,今年李宁的业绩高速增长能否持续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除消费能否得到提振外,现在全球制造业瞩目的供应链问题,也成为李宁今年业绩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的焦点。

今年1月,李宁的供应商申洲国际便宣布,旗下的位于宁波的工厂因新冠疫情不得不停产。一个星期后,申洲国际宣布恢复宁波工厂的产品生产。此次停工对于李宁接下来二季度的供货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加之目前全国多个地区仍在突发新冠疫情,下一季度李宁的销售情况也就未必如此前乐观。

03

尾声

成立于1990年的李宁,至今已有18个年头。以其为代表的国产运动品牌,早年间在消费者的认知中,品牌力并不强。它们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迅速占领了国内N线小城市的市场,但又因为同质化日益严重,只能在内斗中成长,无法在一线城市与耐克、阿迪等国际品牌竞争。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周期,大部分人参与体育的热情,让李宁等国产体育服饰厂商预估错了形式,过量的货物积压在渠道中,压垮了不少品牌。而后,也仅有李宁和安踏转型成功走了出来。

除了改*渠道,前者,通过瞄准年轻人中国潮的消费趋势,打破消费者对旧品牌的固有认知;而后者则通过收购国外品牌Fila来提高品牌调性,丰富品牌矩阵。

以上就是李宁股价为什么跌了?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