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特点有哪些
编者按: 步入7月,三个台风接踵生成,形成共舞的画面,其中第10号台风“莲花”已在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镇沿海登陆,第9号台风“灿鸿”也将随后在我国“现身”,带来较大的风雨影响。接下来具体说说
2017年已近尾声。虽然种种迹象表明,12月还有最后一个台风活跃期,但那几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冬台风,已经不能撼动2017年台风季的大局了。截至11月30日,2017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5个台风,未来一个月还有可能生成1-2个,所以今年台风总数是26-27个,简直是教科书般的正常。
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图(截至11月30日),中国气象爱好者根据JTWC数据制作
但是,数量正常不代表一切正常。今年的台风,总体存在感很弱,但个性非常鲜明。我们今天要挑最鲜明的来说一说,那就是2017年的台风之最,这里面,有单个台风的,也有整体的。
一、单个台风
1、最强台风
众所周知,2017年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很弱,这种弱势也蔓延到了年度风王上。首先,2017年没有海燕、鲇鱼式一枝独秀的超强台风,风王大位由奥鹿、兰恩争夺,其中奥鹿比较紧,但巅峰时间太短,而兰恩巅峰时间长形态稳定,但结构相对松散,两个台风各有千秋,在没有精密实测的情况下,无法分个靠前第二。
奥鹿及兰恩的近巅峰云图,均为H-8卫星拍摄
第二,奥鹿和兰恩也只能称得上是入门级的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左右、按美国标准*高等级的五级台风可给可不给。可以这么说,2017年的年度风王,为1999年以来最弱。
2、最强登陆台风
相比于年度风王的争夺,2017年最强的登陆台风非常清楚,那就是登陆我国广东珠海的天鸽。根据珠海、澳门一带的实测纪录,天鸽登陆时中心附近最低气压为95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的两分钟平均风力可定为48米/秒(15级),为1913甚至1874年以来登陆珠江口西岸(珠海-澳门-中山)的最强台风。天鸽是弱势2017中的强悍例外,根据香港天文台的一份资料,天鸽在登陆珠海前3小时,也就是8月23日上午11点左右,有可能短暂触及超强台风强度。
天鸽的近巅峰云图,H-8卫星拍摄
3、最长寿台风
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争议的台风之最。5号台风奥鹿活了19天,为1950年以来西北太平洋最长寿台风之一,它一个台风的寿命吊打6-11号台风的寿命总和,而且11号都死了,它仍然还活着。在2017年台风普遍偏弱短命的情况下,作为风王、长寿王,奥鹿是靠前网红。
奥鹿台风路径图
4、最大台风
2017年最大的台风是21号台风兰恩。根据日本气象厅数据,它的最大强风直径高达2200公里,是2017年唯一一个“超大型”台风,正因为此,兰恩登陆日本时,烈风圈几乎覆盖日本全境,带去广泛破坏。兰恩不仅是年度最大,而且是年度最强之一,毫无疑问是2017年的台风巨人。
兰恩台风的风圈图,来自JMA
5、致死较多的台风
根据媒体报道,2017年23号台风达维登陆越南后,已造成该国106人死亡,20多人失踪。达维是以强台风强度登陆的,但强度并不是最关键的致灾因素,天鸽、杜苏芮、兰恩的登陆强度都超过它,或者和它相当。达维能造成这么大的人命损失,主要是因为它登陆了很少受台风袭击、防风能力薄弱的越南南部。所以防台风,不应该仅仅盯着强度看。
达维台风登陆时云图,H-8卫星拍摄
二、整体
1、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活动“倒挂”创历史纪录
201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弱势的同时,北大西洋飓风活动异常活跃,尤其是8月下旬以来扎堆出现6个major hurricane,让其飓风能量指数(ACE)超出西北太平洋73个点,创造了有可信纪录以来的历史纪录。需要说明的是,正常年份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能量指数一般都远远超过北大西洋。这就好比,西北太平洋平时总考90分,北大西洋总考40分,但今年北大西洋考了70分,但西北太平洋只考了50分。
2017年西北太平洋和历年及北大西洋热带气旋能量指数(ACE)对比。其中上图为2017年西北太平洋与以往年份相比,下图为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对比。数据来自JTWC,中国气象爱好者制作
2017年北大西洋的强飓风合影,来自NRL
2、南海台风之多创历史纪录
2017年,共有10个台风在南海生成,14个台风的主要生命史在南海,有4个台风出现了近岸爆发增强,均创1950年以来历史纪录。与之相比,传统的台风摇篮--菲律宾以东“暖池”台风异常偏少,且强度极端偏弱,这和2016-17年的一次未遂拉尼娜、以及印太齿轮异常有关。从200百帕速度势图可见,菲律宾以东为异常下沉区,而南海为异常上升区。
2017年台风生成点,可见南海台风非常多。图片来自数字台风网
2017年夏东亚、太平洋200百帕速度势示意图,红色代表高层异常辐合,对应地面下沉。数据来自NOAA
3、广东珠三角台风之密集,历史少见
2017年,共有5个台风登陆或主体影响珠三角,其中8月23日起经历天鸽、帕卡、玛娃三连击,为1964年以来珠三角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年份。台风天鸽在珠江口近海爆发加强为超强台风、并以强台风上限强度登陆珠江口西岸,更是历史罕见。
天鸽登陆前的底层扫描,来自NRL
4、菲律宾和越南台风的反差,历史少见
中国气象报记者段昊书
2016年第3号台风“银河”前脚刚走,第4号台风“妮妲”又至,且均登陆我国。不少网友感慨,与6月份台风难觅芳踪相较,从7月下旬至今,台风忽然间就成了“热词”。那么,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台风呈现出怎样特点?当前是否已进入台风“活跃期”?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台风生成及发展情况大体有四个特点:总数较少、登陆数基本持平、登陆比例高、登陆位置偏南。
张玲介绍说,截至8月2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共生成4个台风,比历史同期的9个偏少5个之多,这与“厄尔尼诺次年台风生成数偏少”的情况相吻合。而从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看,4个台风中共有3个在我国登陆,这与历史同期的2.8个基本持平。
至于网友指出近期台风活动频繁,张玲解释说,从台风生成时间上看,除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在7月3日生成之外,“卢碧”生成于7月24日、“银河”生成于7月26日、“妮妲”生成于7月30日,短短6天之间就有3个台风生成。不过,“卢碧”与“银河”“妮妲”的生成天气系统不同,只是时间上比较接近;而“银河”与“妮妲”确实可以视作“接连生成”,这也意味着目前已进入台风“活跃期”。
“七八月份是台风生成并影响我国主要时间。可以说,在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一段时间之后,目前台风的生成及发展情况已与一般年份相近。”张玲说,“常年7月平均生成台风4.1个,今年是4个;7月平均登陆我国台风个数为1.9个,今年是2个。”之所以网友感觉近期台风开始“刷屏”,也是因为厄尔尼诺影响下前期台风偏少,特别是1月至6月出现的台风“空窗期”,自1949年以来的57年间,仅仅是第三次出现。
而从路径上看,除了“孤零零”生成在日本东京以东西北太平洋洋面、纬度“高”达北纬28.5°的台风“卢碧”外,网友发现,“尼伯特”“银河”“妮妲”均总体保持西北走向,看上去较为“整齐”,同时,这三个台风亦均登陆我国。张玲表示,影响台风路径发展的天气系统较为复杂,通常来说,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南季风以及西风带系统、越赤道气流等都可能影响其走向。
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台风路径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副高强大且稳定时,产生于副高南缘的台风往往会采取偏西路径运动。当台风移到副高西南缘时,受副高边缘东南气流影响向西北行;当台风移到副高脊线附近时,会转向北行并速度减慢,移过脊线后受西南气流影响转向东北行,速度加快。而副高减弱或断裂时,台风往往会提早转向,或者沿着断裂处北上。而“尼伯特”“银河”“妮妲”都位于副高南缘或西南缘,影响系统相似,引导气流均为东南气流。同时,目前副高系统较为稳定,因此这几个台风的路径基本呈西北走向,未出现较大幅度的转向。(来源:中国气象报)
编者按:
步入7月,三个台风接踵生成,形成共舞的画面,其中第10号台风“莲花”已在广东省陆丰市甲东镇沿海登陆,第9号台风“灿鸿”也将随后在我国“现身”,带来较大的风雨影响。
对于入汛以来降水不断的南方地区来说,这次台风的洗礼是否会加重当地的灾害风险?登陆我国的台风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聚焦台风话题,走进多个台风共舞的世界。
台风四问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刘钊 贾敏
一问:台风多生成于哪些海域?
据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央气象台台风专家高栓柱介绍,台风最容易出现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域。除了位于南半球的大西洋以及东北太平洋由于海温相对较低不易形成台风之外,全球其他所有的热带或者副热带海域都会有台风生成。
这是因为,暖海温为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热力条件,海域上的高低空风切变较小则提供了动力条件。在热带、副热带海域上,中层以及低层的空气湿度比较大,这也是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时,热带和副热带海域辐散条件较好,使得台风能够吸收充足的水汽,为其整体发展加强提供能量,并让这些能量通过高层向外辐散出去。因此,台风才能持续存在并不断加强。
在这些海域之中,由于西北太平洋海温*高(在西北太平洋中的菲律宾以东洋面还有一个暖池存在),加之其海洋空间较大,所以它能成为世界范围内台风生成数目较多的海域。与此同时,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成为生成登陆或影响我国台风的两大发源地。
高拴柱指出,从结构上来讲,在上述两个海域生成的台风区别不大,但是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强度更强,对预报员来说,更容易定位和预报。
一般来说,西北太平洋台风(如近期出现的“灿鸿”、“浪卡”等)通常生成的位置在我国大陆“千里之外”,从其生成到登陆的时间较长(有的长达5天到10天)。在此过程中,台风会在温暖的海面上汲取足够的热量,不断发展壮大,更加容易成长为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相反,南海台风距离陆地较近,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强度不易增强,特别是当台风横穿我国台*岛的时候,受到台*多山地形的影响,其强度可能会减弱。这些因素使得南海台风的强度多数逊于西北太平洋台风。
由于南海台风强度较弱,生命体征不强,并且在海上游走的时间较短,海上资料也较为短缺,所以与西北太平台风相比,南海台风更难定位和预报。
“从登陆地点来看,南海台风更‘中意’我国的广东、海南,还有越南。而西北太平洋台风则可能选择我国华南、华东沿海甚至是东北地区,日本和韩国也可能成为其登陆的对象。”高栓柱说。
于翠翠/绘图
二问:台风“成群结队”异常吗?
对于我国沿海人民来说,台风的出现并不罕见,但是假如台风闹起来,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就会让人头疼。那么,为何会有双台风、三台风甚至更多个台风同时出现呢?
如果在某一个时段,赤道辐合带比较活跃,广阔的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有多处暖海域的大气环流及海洋条件适合台风发展,那么同时生成多个台风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高拴柱认为,这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广阔,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多个台风生成和发展。
如果一个热带扰动周边存在另一些扰动,它们有可能相互影响,或消散或聚合为一。如果海域足够广阔,扰动间距离很远,便可**发展,出现双台风甚至是群台风现象。
数据显示,台风成群结队并不罕见。在1949年至2014年的65年间,同时存在双台风的年数很多;三个台风也不算罕见,平均而言,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出现过近100次三个台风共存的情况,平均每年有1.5次;同时存在4个台风的情况大约有十几次。“最极端的个例出现在1960年。根据台风资料库的数据显示,当时出现5个台风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共存台风个数较多的一年。”高拴柱说。
不过,专家认为,当时气象卫星云图还不完善,这些资料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群台风同时存在的时间很短,有的大约只维持几个小时。但是,像最近“灿鸿”“莲花”“浪卡”这样共存时间较长、超过几天的,还是比较罕见的。
此外,台风“成群结队”现象的出现,会导致预报难度加大,并对沿海民众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关注台风“成群结队”现象可能带来的灾害,才是最重要的。
三问:什么是“藤原效应”?
和蝴蝶效应一样,台风自身的旋转对整个风场产生干扰,从而相互影响。这一现象由时任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发现,被称为藤原效应。研究者认为,当两个台风距离1500公里以内,两者产生直接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双台风会沿着台风中心连线中点逆时针旋转。不过,气象学家发现双台风效应千变万化:可以是其中一个台风完全支配另一个的移动方向,或两个台风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另一个移动,或一个吞并另一个。
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依然让台*居民记忆犹新。在“莫拉克”中遭受灭顶之灾的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罹难人数约有380人。紧随其后的当年第7号热带风暴“天鹅”就受到“莫拉克”影响,在“光临”广东之后,继续向西移动,进入北部湾后,又绕海南西部沿海盘旋。这是一种双台风典型的互旋效应,就好像两个人手拉着手,以手为圆心,逆时针转圈一样。
除了互旋,弱的台风就有可能被强大的台风吞并。堪称登陆中国的台风之王的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使得同时产生的“宝霞”在登陆后,减弱非常迅速,最终,“宝霞”的残余云系在“桑美”的旋转下,被卷走。两者逐步形成了一个环流,“宝霞”被“吃”掉了。
双台风还会出现互斥以及其他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例如,强大的一方并没有“吃掉”弱小的一方,弱小的气旋可能跟随强大台风的步伐。再比如,强大的台风“撕裂”弱小台风,使弱台风无法维持自身完整,被拉伸成带状。
三个台风甚至多个台风如果距离较近也会发生相互影响。高拴柱说,每个台风互相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地形、气候和海洋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之间会产生何种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不过,这些相互影响比起大气环流对台风的引导,就好比在向一个方向快速前进的人群中互相拉扯,不能改变台风从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向我国或周边国家靠近的总体路线。但双台风及多台风无疑加大了预报难度。“人群的方向”是趋势稳定的缓变系统,而台风这种本身就是快变系统的,如果再遇到另一个快变系统的“拉扯”,其变化预测难度就更大了。1991年第19号台风“纳德”,4次大转弯、2次增强,并在17天内两次登陆我国,都是与同时存在过的台风“路加”“梅莉”影响有关,可见台风互相影响对路径预报难度影响之大。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四问:是否在登陆点危害最大?
每当台风出现时,其登陆地点总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一是台风往往在登陆点及其附近带来巨大的风雨影响,造成严重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台风登陆后地面的摩擦作用对台风的衰减作用非常强,登陆是其由强转弱的转折点。不过,气象专家提醒,台风的体积非常巨大,登陆点只是其影响的一小部分,不要将目光过分地聚焦在登陆点上,反而忽略了台风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事实上,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擅长“隔山打牛”的台风。由于地形作用、与其他天气系统配合等原因,这些台风对所谓的外围地区,造成的危害更大。
2013年的台风“尤特”于8月14日登陆广东省阳江市,随之而来的风雨影响却波及广东全境。特大暴雨范围之大、强度之强属于历史罕见,全省平均面雨量高达250毫米。
2010年的台风“凡亚比”在登陆后“跨省作案”。“凡亚比”先后在台*花莲和福建漳浦登陆。由于已经在台*登陆过一次,它在福建登陆时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然而,到了广东西部后,它却再度发威。9月21日,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的它与冷空气相配合,在粤西地区高州、信宜和阳春三市、县交界的区域形成特大强降雨中心,其中高州市马贵站12小时降雨量达673.5毫米,甚至远远超过该站72小时最大雨量纪录。
而2005年的台风“海棠”则更为典型。在福建省福州市登陆的“海棠”,由于前进速度异常缓慢以及地形抬升的影响,其在浙江省温州市造成的损失,甚至大于对福建全省的影响。
以上就是台风的特点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