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理财的收益来自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理财产品进行一个分类,因为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来源不同,收益和风险的特征也不同。就像我们通过食材、口味来区分菜式,对于理财产品,......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来源 | 雪球我的公募投资策略,来源于长期投资不亏本逻辑,敢于重仓、长期拿得住,享受复利效应,收益比较理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三重盈利模式公式分别是,行业基金自然增长盈利+基金经理超额......接下来具体说说

买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讲太多的大道理是没用的,绝大多数人买基金的目的就是:赚钱!很简单朴实的愿望,不过想要更加愉快地实现目标,可能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些来认清基金赚钱这件事。

为什么买基金?

理财投资,靠前步是要先有个目标 :“赚钱”这个说法太笼统了,“赚钱”总归是有用的,是打算存下来养老?给孩子的教育储备资金?再或者是攒钱作新房的首付?不同的目标,投资期限和收益率目标可是不一样的,能承受的波动幅度也是不一样的。

有了目标,才好准备到底该怎么做计划,而计划的靠前步:认识自己! 主要是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认清自己才好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目标匹配合适的产品,帮助你达成目标。如果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严重不符,持有体验可能很难受,也很难拿得住产品,偏离原有目标不说,也很影响人的心情,进而影响日常生活。

基金是一种由专业机构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产品,产品多种多样,有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等很多的类型,一百多家基金管理人,上万只基金产品,可以很好满足投资者丰富多样的投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借助基金产品来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收益是怎么来的?

基金的收益又是从何而来呢?

风险是底色! 理论上,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想要获取更高的收益,就要冒更多的险。整体上股票基金收益大于债券基金,债券基金大于货币基金。如果你理财的钱是闲钱,希望保值增值,就需要胆子大一些,适当承担一定的风险,多配置一些偏股基金,这样才能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只靠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是很难达成这个目标的,毕竟这些基金投向的资产收益率水平就不高,基金经理能力再强也无法洗脱这个底色。

能力是亮色! 同类型的基金也会有明显的收益差距,这里的差距除了运气因素,主要还是差在投研能力上,虽然有一种说法“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但是基金经理的决策也是依托于整个投研团队的研究的,研究团队的支撑也很重要。投研团队整体的专业水准、深度研究能力、勤勉的工作态度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投资者想要获取更高的收益,需要将自己的资金托付给更专业、更深度、更勤勉的投研团队。

底色上添亮色,投资成绩不会差。

不可忽视的波动

基金投资有一个不可能三角:收益、安全、波动。

理论上,不可能有基金能兼顾这三者,也就是高收益、高安全性、低波动集于一身。不过现实中确实也有一些特例能够做得到,但都是阶段性的,有很大的运气因素,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画线派”,其实画线只是一个结果,走出这样美妙的净值曲线,固然有基金经理能力比较强的因素,也不可回避其中的运气成分,恰好基金经理所擅长的风格连年占优,或者做行业轮动的就是手风比较顺。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神话“画线派”,不神话他们,对于这些基金经理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件好事情。

波动、起伏,其实是基金的常态,基金赚钱不是说日日赚,甚至都不是年年赚,踩错节奏甚至可能几年都不赚。既然是常态,我们需要有耐心一些,接受基金不是日日赚,甚至不是每年都赚的现实。

当然这样的现实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既然不愿意接受,那就需要我们在投资时机的把握上,做得更好一些。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对于宏观大势、产业趋势和行业景气度的研究,很难做到深入,往往看着涨幅不错加上别人说的前景不错就买了,一不注意可能就买高了。 其实要做一个稳健的投资者,也有些简单的路数,不能赚到大钱,但是大概率能躲避大坑:

首先,慎重后期追高 ,不管是大市还是行业,上涨的幅度和时间都比较可观后,尽量还是直接回避,可能还有不错的鱼尾行情,也别贪恋了,很难做得到精准逃顶的,吃亏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其次,规避基本面向下的投向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现在整个大环境又是很讲究基本面研究的,回避是很坚决的,所以基本面向下的投向风险极高,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判断基本面很难,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取巧的办法,“盛极而衰”,如果基本面太好,行情也充分反映了基本面的好,那么接下来衰落只是时间问题,看似有各种利空导致,实则只是盛极而衰这么简单,螺旋上升的规律不可破;

理财产品的收益到底来自哪里?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理财的收益来自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理财产品进行一个分类, 因为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其收益来源不同,收益和风险的特征也不同。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就像我们通过食材、口味来区分菜式,对于理财产品,其可以投资的各类资产就像是食材。他们有的 风险不高收益稳定 显得比较清淡——比如说 存款或者债券; 有的 收益率波澜起伏 显得辛辣刺激——比如 股票、石油、黄金。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理财产品是怎么分类的

理财产品由于投资各类资产的比例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一般会按照投资比例将理财产品分为四类: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权益类理财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和混合类理财产品。

固定收益类产品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首先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且要求这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包括了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等等。这类资产都有一个特征:具备到期还本付息,利息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的特性。

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

这种特性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虽然收益并非绝对固定,但固收类产品风险相对其他资产类别较小,收益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浮动。 因此,可以说这类产品的口味清淡,比较适合希望把握稳稳小确幸的投资者。

权益类理财产品

相较于固收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则“口味”辛辣刺激得多, 这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权。 股票的涨涨跌跌是家常便饭,而对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也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创业早期公司的股权的投资被称为风险投资。 因此,相对于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可能获得的收益率更高,但同时风险也更大。 如果投资者乐于尝到收益大幅上涨的畅快,又能承受价格起伏带来的酸爽,那权益类产品显然是他的菜。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

第三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 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这些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等,而他们之所以叫衍生品是因为他们的价格衍生于,也就是依赖于另外一种资产的价格表现。

如果该衍生品依赖于商品则是 商品衍生品, 而如果依赖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则被称为 金融衍生品。

很多衍生品往往具有高杆杠、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比如今年出镜率较高的石油期货;但也有其他风险相对小一些的,比如杠杆较小的纸黄金等。

正是由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资产内部之间这些较大的差异,这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呈现各异: 有的可能具有高波动性、高杠杆等特点,其“辛辣”程度较之股权类资产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投资于某些商品期货的产品;但也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定的,比如内部采用对冲等方式使得产品整体波动较小。

混合类理财产品

混合类理财产品则有些“大杂烩”的感觉,如果某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理财产品标准,也就是 没有哪一类资产占比能达到80%以上,那它就属于混合类理财产品。

这种产品由于不会仅仅主要投资于某一类资产,因此通过不同资产的搭配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 比如可以投部分权益,然后用衍生品来对冲部分的风险;也可以部分靠固收打底,部分用权益资产去冲击可能的高收益等等。

介绍完四类理财产品后,我们再来看看每一类产品的收益来源。正如你要想了解一道菜的口味,得先了解食材的特质,接下来,我们就来追溯下组成理财产品收益的“原材料”。 看看这些“原材料”们到底是赚的什么钱?

“原材料”的收益来自哪里

固收类产品

首先,来看看 固收类产品的收益来源。 作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人,我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债权人。债权人主要赚取的是一个事先约定好的收益,也就是利息。但是难道我们的收益就真的只是完全固定的,说多少就是多少?

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选择当债权人直到别人还完钱,从而只获取这些资产的到期收益,我们还可以通过交易债权资产来赚取价差。

债券就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中交易较为活跃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资产,搞清楚它的收益有哪些也就明白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来源。

来源之一: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很好理解,就是指我们买来的这个债券,每一年或者一个时间节点所付给我们的一个利率, 例如国家发行的10年期国债,面值为100元,票面利率5%,付息频率为每年一次,那么债券投资者每年固定都会拿到5块钱的票息收入。

来源之二:资本利得

是指我们拥有债券后,除了持有收取利息, 还可以选择将其在债券市场卖给其他投资者,并赚取价差。 如果当时市场利率相较我们买入时有所下降,那么我们将获得正的价差收益。

来源之三:杠杆收益

此外,在债券投资中往往会利用杠杆来增厚我们的投资收益,这部分被称之为杠杆收益。 阿基米德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杠杆的威力:“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债市中杠杆的威力也不容小觑。

给大家算一笔帐

你买了1000元的国债,年化收益是3%,那么持有一年你将获得30元的利息收益。但此时,你发现你总是可以在市场上借到7天或14天年化收益是2%的钱,于是你心生一计,打算将1000元的国债押给别人,然后滚动的借7天或14天的钱再次购买500元的相同国债。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以后这部分杠杆将为你带来500×(3%-2%)=5元的增厚收益。这样算下来,你只用1000元,一年就获得了35元的收益,也就是对应着3.5%的年化收益。

有没有种顿悟的感觉,从现象看到本质,固收类投资产品收益来源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与信用风险补偿。 其实,很多资产类投资的收益都跟这两点息息相关。

权益类产品

接下来,我们看看 权益类产品的收益来源。

作为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人,我们的真实身份其实是股东。股票和股权对应的都是对企业的所有权,无论是持有股票还是股权,都相当于拥有了公司的一部分,包括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企业利润的分红权等等。

作为股东的我们收益来源,一方面与我们所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息息相关: 当企业经营良好时,股东可以享有按照所拥有的权益份额分享企业的盈利;而当企业经营不善时,股东也会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

这个收益的直接体现就是股息,公司每年可以选择将其部分盈利以现金等形式发放给我们。 股息收益其实也是股票收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时会被一些投资者所忽略。

当然与固定收益类资产一样, 权益类资产也会有由交易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对于交易活跃的股票资产。

另一方面,股票价格也取决于市场对该公司的看法,也就是估值。估值的高低取决于大家对未来经济的看法,对公司的成长性的判断等等。

比如A公司目前的每股盈利才1元,但大家都看好其未来发展,从而使得每股盈利能达到2元,这种乐观的看**表现为,市场给这家公司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又比如,大家对未来经济发展持乐观情绪的时候,也可能会给上市公司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如果盈利没有变化,但估值上升时,我们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商品和金融衍生品

第三类是 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来源。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收益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多数衍生产品赚的是价格波动及杠杆带来的收益。

给大家算一笔帐

举个例子。比如石油,投资者A预期一个月后石油价格为45美元一桶,投资者B认为只会在41美元一桶,A与B之间达成了一个期货合约,即A愿意在一个月后以43美元来买一桶石油,而B愿意以43美元来卖出。之后,A与B的最终收益就取决于石油价格的走向到底符合谁的预期了,如果涨到43美元以上,那么A获得收益,而如果在43美元以下,则对手方B获得收益。

对于商品衍生品来说,影响预期以及实际价格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该挂钩资产的供求关系

对于金融衍生品来说,由于其挂钩的是股票或者债券等金融产品,其影响因素则要进一步考虑会影响该类金融资产的方方面面, 政策面、宏观面、基本面都要面面俱到,才能保证投资后不会“关灯吃面”。

混合类产品

最后一类是混合类产品的收益来源。 混合类产品由于投资于各类资产的比例比较均衡,其各类资产的搭配方式也比较多样,所以其主要收益来源也不尽相同。

相通的一点是, 这类产品会利用资产间不同“口味”的化学反应,比如股票和债券的价格有时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从而利用这种特性搭配出的股债混合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就可以做到比任意单一资产更符合某些投资者的要求。

如果理财产品是一道菜的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其食材构成及味道的来源,但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怎么去做这道菜,用什么样的烹饪手法,又是另一个关键问题,这一点我们下集再聊。

基金投资的三重盈利模式

来源 | 雪球

我的公募投资策略,来源于 长期投资不亏本逻辑,敢于重仓、长期拿得住,享受复利效应 ,收益比较理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三重盈利模式公式分别是, 行业基金自然增长盈利+基金经理超额收益+投后管理收益 ,这三种叠加的盈利,综合利用本人在指数长期正收益、信仰专业人士、仓位决定收益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01. 靠前重盈利模式的投资逻辑

▍综合指数的收益率

按涨幅计算年化收益率,股市的综合指数年化收益率约为10% ,标普指数、恒生指数、沪深300等指数几十年数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标普500过去70多年收益率年化约11%、恒生过去50多年收益率年化约12.7%,沪深300过去30多年益率年化约10%。

另外,年线的数据也表明, 沪深300任意十年区间的综合指数百分百是上涨的,理论上持有十年以上,百分百是盈利。 考虑分红再投资,沪深300近十年指数年化收益率也在10%左右。

指数长期上涨因为优秀的指数是优胜劣汰的,每年会定期淘汰一部分公司,再吸纳一部分新鲜血液,成分股都是当时候优秀公司。 大部分指数都是每年调整1-2次成份股 ,比如沪深300指数是固定每年6月和12月各调整一次, 所以指数长期上涨是自然规律。 美股、港股现存的系列指数(含行业指数)也是定期更新,与时俱进的指数、比较有参考意义。

特别需要注意, 美股、港股及A股的沪深300、中证系列指数都是计算优选的成分股数据,具有参考意义。 上证综合指数是以上证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没有优胜劣汰机制,失真严重,不在本文讨论的指数范畴。

▍行业指数收益率

深入分析近几十年股市的行业涨幅数据, 不论国内外股市,消费、医药、信息科技、工业等行业指数,这几十年的回报率都大于大盘指数的同期涨幅,综合平均年化回报是大于10%的。

显而易见,这几个行业应该是长期投资者重点关注的行业,如果有能力在这四大行业的细分行业中进行优中选优,如医药的生物制药(美股长期年化收益率约14%),收益可能还会增加一些。

▍A股选择什么行业好

参考美股、A股几十年的行业历史回报率,依据政府的十四五规划及党十*大报告的长期发展目标,近十年我选择消费、医药医疗、科技(半导体、新能源、智能产业)、高端制造业(工业细分行业)等四个行业。

消费、医药两行业是人类长期刚需,永续上涨。科技行业、高端制造是跟随社会发展同步发展 ,也是目前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科技创新可能有各种技术的颠覆,但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永远也不会改变。

从国家战略发展看, 中国经济发展已从投资、消费、出口三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半导体芯片、新能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行业,具有长期成长空间大、中期景气度高、短期业绩爆发性强等特征。

只选择四行业,主要花足够多时间在有限的行业上,这样准确性自然就高许多。另外这几个行业非关联性大,可以构成攻守兼备的组合,对平滑波动效果也比较明显,这些考虑对后续的投后管理起很大的作用。

▍靠前重盈利的主要作用

靠前重盈利模式的最大作用是 给自己建立长期投资“不亏本”的保底措施,为后续的长期投资、重仓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指数每隔几年都需要经历一次百分二三十的下跌,中途的浮亏也是难免的,只有10%多一点的年化收益率,持有感觉及收益率都难以让人满意。

A股的大数据表明,优秀基金经理跑赢指数是常态,在这些行业基金中寻找投资高手(基金经理),借助高手的力量或许可以创造更高的收益,这也是我不投资行业ETF基金的原因所在。

没有行业回报率的概念,纯靠信任基金经理的模式,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没有多重保障措施,很难依靠单一相信基金经理就可以长期投资享受复利效应,更是很难有全部资金投进去的信心。

如果长期持有消费、医药、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行业基金,保底收益年化也有10%,再考虑基金经理贡献利润的锦上添花作用,有年化十几以上的预期收益,投资压力不大,有信心拿住长期投资、重仓投资,为复利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

02. 第二重盈利模式—专业人士的作用

术有专攻、业有所长,每项事业的成功需要优秀的人才,专业人士干专业事成功概率更大。 投资看似门槛可低,股民七赔二平一盈利的规律,说明90%的人不适合自己操作。

个人看法,投资与看病选择医生,打官司选择律师一样, 选择专业人士才是正道。 不明白,再看看体育比赛的竞技行业,专业与业余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基金经理之所以可以跑赢指数,就是 作为专业人士可以为基金选出行业内少数优秀的公司进行投资。 道理很简单,全班的平均值成绩肯定不如前15名尖子生的平均成绩高,行业指数相当于全班成绩,尖子生成绩相当于优秀公司的平均成绩。老师可以选出尖子生,行业基金有专业团队也可以选出业内优秀公司。

对上述四个行业长期投资,加上优秀基金经理超额收益,预期年化收益是15-20%。 其中长期持有行业基金年化收益大于10%确定性是百分百,选择到超越指数收益10%的基金经理,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难度也不会很大,就算打一点折扣,选择到只超越指数收益5%的,年化收益率15%也是可以接受的。

题外话,如果有人告诉你市场上10年期年化收益率超过20%的基金经理寥寥无几,选择到10年收益率年化20%以上的基金经理几乎不可能。

就算数据正确有效,其实这是一个悖论问题。

谁规定十年只能选择一个基金经理,基金经理这行业可是人才辈出, 在出道期已经优秀的基金经理中,选择业绩可持续性的基金投资几年。 在基金经理业绩走下坡或者规模过大的时候适时更换上同行业的备选基金经理,本人称之为 “投资接力赛”

举例子,马拉松全程是42.195公里,世界纪录是2小时1分39秒,也就是121分钟40秒,一分钟约跑347米。1000米赛跑世界纪录是2分11秒,一分钟约跑500米。假设用多个1000米的选手接力跑完成马拉松路程只需要85分,速度提升30%以上。

长跑单人赛规则是一个选手跑到底,但投资的规则不是单人赛,接力赛也没有问题, 只要有能力在不同阶段选出足够优秀的基金经理做接力赛,收益肯定更有保障

基金这行业常青树不多,但优秀新人基金经理不断涌现也是常态,接力赛资源肯定没有问题的。对于有投后管理能力的投资者来说, 备好各行业的候选基金经理,发挥好投资接力赛的策略 ,不要被各种悖论所误导。

另外,市场上有许多综合型基金经理,投资的行业非常多,这类基金经理超越指数能力也高,长期业绩也不错。但个人认为,这类基金盈利模式,依靠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更多,缺少指数盈利100%的保底部分,投资者判断这类基金经理业绩可持续性不容易,所以我更倾向 “先选行业,后选基金经理” 的投资方式。

至于怎么才能选择到业绩可以超越指数、业绩具有可持续性的基金经理,这两年我写过多篇文章,介绍过如常识判断、数据分析、十大持仓等多种方法,这是一个“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事情。

03. 第三重盈利—投后管理收益

本人观点, 选对基金经理只会获得正常的收益,没有对基金经理优胜劣汰,没有重仓突破策略,长期收益大于20%年化的可能性不大。

优胜劣汰好理解,由于人的决策一定会犯错,意味着不能保证每只基金都选对,也不能保证配置最大仓位是涨势较好的,遇到拖后腿的基金不能及时更换会拉低了整体收益。

一个行业基金经理的正常配置是二用两备,经过一定时间考核,把业绩不理想或业绩走下坡路的基金经理进行更换,适当集中仓位到优秀基金经理的基金。当然也要防止误判,别在牡丹没有开花时当杂草铲除了。

重仓突破简单理解就是, 某阶段盈利能力最强的基金,理应配置最大的仓位。 做到这一点需要投资者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如会判断行业的估值及景气度问题,或有能力判断基金经理业绩的可持续能力问题。

重仓突破策略有点复杂,要点简单介绍如下:

1)四个行业平均分配8成仓位不动,应用靠前、二重盈利模式,保障组合的盈利,2成仓位做重仓突破,长期满仓操作。

根据赔率优先策略,在这四个行业选择的低估或景气度高的行业高配做重仓突破,高估时底仓不动,多余仓位及时切换到低估(或正常的)行业,换完还是满仓。追加的资金也如此操作。

大禹治水的成功证明了堵不如疏,这方法可以释放手痒作用,也可以验证投资者自己的水平,如果多次操作失误,发现自己没有这水平,也会老老实实持有不动;

2)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动8成底仓,否则在股市风格轮动时踩错节奏,或者遇到牛市一去不回头,导致靠前第二盈利模式失效,导致整个投资失败就得不偿失了;

3)以我十来年的操作看, 投后管理策略大概增加年化收益5%左右,值得花时间去学习这方面的投资知识。

当然,自己没有重仓突破的能力,只要选对行业,选好基金经理,没有重仓突破,靠靠前、第二重盈利模式年化收益也有15%-20%,也是很好的投资收益。

04. 复利效应

三重盈利模式合计有年化25%左右收益,坚持投资十年,复利收益几乎是一年一倍,如果这样的收益持续20年,复利收益是86倍,平均收益一年是4倍。

投资复利盈利最关键业绩的可持续性能力,没有必要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基金,盈亏同源,就算涨幅100%,回撤50%利润就没有,哪怕盈利一万倍,遇到一次回撤100%连本金也没有,何谈什么复利效应。

以上就是理财基金是怎么赚钱的?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