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截止2020年,中国已经推行改*开放40余年时间,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仍将继续推行改*开放。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中国推行改*开放,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以后。作为当年的老大哥......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991年2月13日,是农历的小年夜。时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把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和评论部副主任凌河请到了一起,说是要开个小会。接下来具体说说

改*开放!是始于1978?还是起源于1972?

如何认识改*开放?改*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改*开放的时间节点,却值得商榷。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观点:

一个是官方的定义, “改*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对外开放的政策。” 〔1〕

为此,主流媒体都把1978年当成改*开放元年来宣传,即改*开放始于1978年。

另一个不同的观点。

著名前外交官唐闻生认为, “中国改*开放始于一九七八年,但中国开放源头应从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美签署《上海公报》算起。” 〔2〕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唐闻生先生,是毛**、周总理的英文翻译,是新中国外交历史见证人。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观察,她的观点和论述,更符合历史事实,肯定了毛**时代的外交成就,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同。

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改*开放的时间节点,是该从1978年开始算起?还是从1972年算起?

在回答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改*开放事业能取得巨大成就?

换句话说,改*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01

唯物辩证法认为:

“在客观世界中,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决定的,没有无因之果。” 〔3〕

同理,改*开放也没有跳出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改*开放事业巨大成就,也是由一定原因决定的,是原因作用的必然结果。

寒牛出栏认为,改开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五个重要条件的加持,是以下五个原因叠加发酵的必然结果,是“一果多因”的典型案例。

第1个原因: 毛**时代完成了工业化转型,构建了**且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改开事业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2个原因: 毛**时代完成了外交平台搭建,建立了联通世界的外交关系,为改开事业提供了经贸合作、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提供了*治基础。

第3个原因: 毛**时代完成了尖端国防科技突破,“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地缘*治安全,为改开事业提供了安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4个原因: 毛**时代完成了基础教育和卫生医疗两大公共福利事业,为改开事业提供了优质廉价劳动力和基础医疗保障。

第5个原因: 毛**时代完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盘,为解决吃饭问题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支撑。

上述五个原因,是改开事业得以成功的必备条件。

如果改开事业没有上述五大条件做支撑,那么改开事业就是失去了依托,就失去了前行的阵地,中国在短时间内肯定腾升不起来。

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言: “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立了可以依靠的前进阵地。” 〔4〕

什么是前行阵地?

大家都看过《亮剑》,靠前集,柱子用两发迫击炮,就干掉鬼子的指挥部,帮助李云龙击溃鬼子,成功从正面突围。柱子之所以能干掉鬼子指挥部,得益于李云龙率部猛打猛攻,把阵地向前推进了800米,为柱子构建了可依托的前行阵地,让迫击炮射程成功覆盖鬼子指挥部。

前行阵地,就是房子的地基,汽车的*子,市场的基本盘。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改开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因是什么?

就是毛**时代,为改*开放事业创造的五个条件,即建立工业化体系、搭建了外交平台、突破了尖端国防科技、构建了基础教育和卫生医疗公共体系、搞好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外因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为中国改*开放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有序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02

再来看看官方的定义。

“改*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对外开放的政策。”

把改*开放的时间节点定为1978年,就缺乏严谨的逻辑支撑。

在寒牛出栏看来,这个表述存在逻辑缺陷,容易误导年轻人,说得1978年之前的新中国好像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似的。

实际上,1949年至1978年期间,新中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内改*和对外开放都取得斐然成就,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都获得巨大进步。

先说对内改*。

在对内改*方面,毛**大力改*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比如:土地**、农业合作化、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发起技术**运动、完成人民公社化、鼓励社队企业发展、推出鞍钢宪法、实施三线建设和四三方案等等。这些实打实的工作,都属于调整和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重要举措。

比如: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大扫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兴办农村医疗合作社、抑制官僚主义作风、发起文化**运动等等。这些稳固社会主义的工作,都属于调整和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具体政策和重大措施。

不过这些重大改*,在毛**时代有个特定的称呼——“**”。

无论是**?还是改*?

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社会主义体制,要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人民服务。

其实,早在1964年,毛**就明确提出这个宏伟目标。

口说无凭,以史料为证。

1964年12月21日,经毛**授意,周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6〕

只不过,中国基础太差了。

毛**是三步并两步走,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期间遭遇了些挫折,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很清晰,同时也在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客观规律。

靠前步是搞社会主义改造,第二步搞农业合作化,第三步搞工业化转型,第四步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中国,第五步提出要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就对内改*而言,毛**的改*举措和具体政策,都是为了维护和稳固社会主义制度。

需要承认一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我们遭遇了措施政策与实际情况不兼容的现象,后来都得到调整和优化,各项事业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80、90年代的改开事业,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试错过程,也遭遇了若干挫折。

改革开放是哪一年??

世纪的微笑

03

再来说对外开放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压根就没有搞封闭的想法。

1949年至1972年之间,中国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状态,客观原因是美国刻意封锁新中国造成的,并不是我们不开放。

但是有点可以肯定,毛**和周总理始终保持全面开放的心态,一直在积极努力拓展外交事务,没有半点封闭锁国的意识,尽管当时的国际*治生态极其不利于中方。

我们要看到伟大领袖毛**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同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我们要看到伟大领袖毛**所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策略,都是为了让中国重返世界舞台,让中国人民找回失去已久的民族尊严。

我们要看到伟大领袖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逐步改变了国际*治格局,带领中国逐步走向国际*治舞台中心。

进入70年代,时机开始向中国倾斜。

1971年10月,在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果*当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联合签署《上海公报》,标志着新中国彻底打破美西方国家的封锁,开始全面融入世界。

这些都是毛**和周总理等人主观努力的结果。

讲到中国外交,顺便介绍一下,毛**时代的外交历史成就。

毛**时代,中国外交关系,大致经历了三次建交高潮。

靠前次建交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至1955年15月,全世界有23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次建交高潮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

截止1969年底,中国同全球5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次建交高潮是上世纪70年代。

1971年有15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包括喀麦隆、尼日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冰岛等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包括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主义国家。

截止1978年底,新中国同世界120个国家完成了建交,朋友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

有人会提出质疑,建交同对外开放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就好比企业创始人布局了四通八达的经销网点,后面的CEO派个人过去跑业务,短时间内就能把渠道建起来,就能把产品铺到全国市场,让销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没有外交关系做基础,国与国之间的经贸、人文、科技、体育等合作,就没有*治互信的基础,对外开放就会有遭受各种外交束缚。

没有建交,却有生意往来,这种情况存在。

当年新中国,在同法国建交之前,就开始做生意了。但是中法建交之后,两国合作领域就更宽泛,开放程度就更大了。法国才把化纤设备卖给中国,法国企业才来中国投资建厂。

据统计显示,中国的外贸从1950年的11.35亿美元跃升至1978年的 206.38亿美元,增长了近17.2 倍。广交会成交总金额,从1957年的8700万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433100万美元,增长了49.7倍。

广交会,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缩影。

它始创于1957年,是毛**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反映了外交关系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既让中国观察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总而言之,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后来的改*开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治基础。

04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

就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在毛**时代就启动了对外开放,并不是1978年才搞对外开放。

说他老人家一直在搞“改*开放”完全符合哲学逻辑,只不过当时不叫“改*开放”,而是叫干**或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已。

就像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叫方术,不叫科技,不能因为古代没有这个名词或称呼,就借此否定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技术。

同样道理, 不能因为毛**时代没有喊“改*开放”口号,我们就说毛**时代没有改*、没有对外开放,这是毫无逻辑根据的。 所以说,官方宣传的改*开放时间节点是1978年,这个表述存在逻辑缺陷,语言存在陷阱,很容易就让人对1978年之前的历史,产生错误的联想。

这种表述,于轻描淡写之间,就掩盖了毛**时代的建设成绩和外交成就。

如果你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1978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始于1978年,这个表述或断言就完全正确,没有逻辑缺失。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同咱们老百姓盖房子一样,本质上都是在搞建设。

改*开放的起点时间,不从1972年算起而是从1978年计算,就好比计算盖房子的时间,不从打地基那天算起,而是从新居入伙那天算起一样搞笑。

无论是从理论方面分析,还是从实践方面论证,改*开放的时间节点,都应该从1972年开始计算才合理科学。

因为这一年,新中国在对内改*和对外开放工作中,均取得重大历史突破,不仅改变了中国发展走向,也改变世界*治格局。

综上所述,改*开放应该从1972年算起,1972年才是改*开放元年,这才是更科学、更严谨、更精确的表述,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果你非要在毛**和邓公之间画一道线,请你较好换个精准的表述,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1978年,而不是改*开放始于1978。

因为这就是史实。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原创文章,*发于寒牛出栏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同步关注,以防失联!

参考资料:

〔1〕《改*开放》,党史百科,人民网

〔2〕《毛**英语翻译唐闻生:中国开放源头始于1972年》,中国新闻网,2018.11.10

〔3〕《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孔阶平,人民出版社,1978年5月靠前版

〔4〕《在庆祝中华人民**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央文献研究室

〔5〕《矛盾论》,毛**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78年,中国推行改*开放,老大哥苏联,到底什么态度?

截止2020年,中国已经推行改*开放40余年时间,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仍将继续推行改*开放。一个问题出现了,在中国推行改*开放,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以后。作为当年的老大哥,北方的苏联到底什么反应呢?认真的说,起初,苏联似乎并没有太在意。但是进入80年代中后期之后,苏联开始了自己的改*,不过,加剧了自身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苏**力的发展。在50年代,由于在二战中损失巨大,苏联一直专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虽然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摩擦,大体上的局势是缓和的,苏联和美国的*高层,甚至相互访问。随着U2事件的发生,一切的美好期待都戛然而止。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美苏冷战的真正开始。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自身国力的逐步发展,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仅仅是一个开始,到了70年代,又爆发了著名的地中海对峙。

70年代前期,随着中东战争爆发以后,阿拉伯各国为了抗议西方各国的政策,决定以石油为武器进行反击。各国一方面大规模降低了石油产量,造成了石油短缺。另一方面提高了石油价格,造成了严重的石油危机。几乎就在同时,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储量非常丰富的石油。苏联依靠自身丰富的石油,开始进行出口,获得了丰厚的石油利润,依靠石油利润的支持,70年代后期,苏联的国力进入了鼎盛时代,苏联与美国的全面争霸中,开始处于战略攻势。但是,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这是众多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

到了80年代中期,苏联各方面的问题开始显现。在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好的。苏联援助了150多个重点项目,而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当时,我们亲切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但是从60年代开始,两国之间各方面的矛盾开始加剧。到了60年代末期,两国已经开始剑拔弩张了。由于长时期的积贫积弱,虽然在建国以后,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为3624亿元。与1965年的1716亿元相比,增长了100%以上。

但是,人们的生活仍然贫穷,各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78年,我国开始了著名的改*开放(认真的说,1986年,越南的革新开放,简直就是翻版,各方面非常相似)。经历40余年的发展,201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14.34万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二位。大体上,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70%左右。一个问题出现了,中国开始改*开放的时候,作为曾经的老大哥,北方的苏联是什么态度呢?认真的说,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是苏联的鼎盛时代。

勃列日涅夫还专门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我国的改*开放,苏联起初并不是太注意。当时,苏联忙于在各地与美国争霸,南美洲、非洲都有苏联的身影。截至80年代前期,对于我国的改*开放,苏联*高层仍没有太大的关注。但是,对于我国取得了各方面成就,一些苏联的有识之士,已经明显察觉。一位苏联官员曾经在1978年和1984年两次到访中国,他回忆了两次见闻;“1978年8月我飞到北京时,败的单层房屋挤在一起。北京的凌晨和傍晚,到处可见的是自行车,但汽车相当稀少。老旧公交车是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即使是这种车辆也相当不足。北京人不分男女,穿的都是暗灰色和绿色服装。”

“1984年,我第二次来到了北京。到处可见街头贸易,外国人非常愿意光顾的大市场已在运行。白色的香格里拉酒店矗立在那里。大多数姑娘们已用裙子把棉袄和裤子换下。从她们制服领口,也能见到俏丽的短衫。可以看出,中国正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苏联的部分人已经注意到了邻国的巨大变化,但苏联高层没有反应。至少,在安德罗波夫时期,苏联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在80年代,苏联先后经历了四代*导人。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鉴于苏联的诸多问题,开始进行了改*。

问题在于改*的方式,与实际问题南辕北辙,完全不是一个频道。苏联的问题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是生活物资匮乏等等。戈尔巴乔夫的改*,则明显学习了西方国家,结果,学了个四不像。但是,这些改*的结果非常严重,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迷茫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其实,苏联从二十二大开始,二十三大、二十四大一直在进行局部性的经济改*,提高地方企业的自主能力,同时企业效益开始与社会需要连接。

但苏联并不具备改*的外部环境,如果苏联想完成经济改*,肯定需要把自身经济与西方有很大的牵连。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双方相互对峙,这样的改*是不可能的。到了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改*之后。苏联在诸多问题上,对美国层层让步,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例如销毁了大量的中程导弹,基本上属于自废武功,因为美国钻了条约的空子。言而总之,对于我国的改*开放,苏联起初并没有太注意和注重。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后。苏联才反应过来,自己的邻国已经今非昔比,对于我国的改*开放,也是非常认可的太大。

1991年,那场震动全国的“改*开放”大辩论

1991年2月13日,是农历的小年夜。时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把市委研究室的施芝鸿和评论部副主任凌河请到了一起,说是要开个小会。三人碰面后,周瑞金提出,要三个人一起,写几篇大的署名文章。

1991年2月15日的《解放日报》

经过两天的紧张撰写、推敲、修改、编辑,在1991年2月15日,也就是辛未羊年的正月初一,《解放日报》读者拿到手里的报纸头版是这样的:上半版刊登邓**与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迎新春的新闻报道和大幅照片,下半版加框出现了一篇大文章:《做改*开放的“带头羊”》。文章的作者署名是“皇甫平”。

1991年的国际形势,用“风云变幻”四个字来形容,应该不算太夸张。在这一年,克里姆林宫的“苏联”旗帜被缓缓降下,让很多中国人在震惊中无法缓过神来。在“苏联”变成历史名词之前,东欧也发生了剧变。再往前一些,中国自己也发生了*治风波。

1991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靠前*统计报告表示,1990年经济形势有严峻的一面,主要问题是“产成品积压增多、经济效益下降,财政困难加剧,潜在的通货*胀压力加大”。到了年底,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7%,亏损总额已高达310亿元。

1991年2月,邓**在上海听取关于浦东开发情况的汇报

在《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写的《变化》一书中,靠前部是记录1990年到1991年的那段中国历史,他给这部分取名“谷底”。 而就在这个“谷底”之年,87岁的邓**来到了上海。 一到上海,他就去了很多企业和工厂考察。那一天,邓**在锦江饭店旋转餐厅,对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

他还回顾了自己当初制定“经济特区”时的考量:“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那么上海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说完上海,邓**似乎自己做了总结:“改*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靠前个,才能开拓新路。试靠前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朱镕基听的时候,不断点头。因为就在不久前,朱镕基在向全市干部传达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的会议上,曾修改了曹操的《短歌行》,提出了八个字:“何以解忧?唯有改*!”

有时候,一件事要反复强调,那多半是因为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1991年2月11日晚上,上海市委一位领导把周瑞金叫到自己在康平路的家里。他拿出邓**视察上海的谈话材料给他看。看了邓**的那些讲话精神,周瑞金“深受触动”,他理解邓**的担心,因为身处1991年,不要说在党报担任领导工作的他,恐怕普通读者对当时的舆论氛围也都有所感受。在当时的国内媒体报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比喻:“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试点”是“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是“瓦解公有制经济”,而“引进外资”更是被称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1991年3月2日的《解放日报》

周瑞金回去后,自己决定:作为当初延安时期的中央机关报,后来成为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上,应该发声!

“愿辛未年以名副其实的‘改*年’而载入史册!”这是周瑞金的三人小组,在那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做改*开放的“带头羊”》中,用来收尾的那句话。那时候,周瑞金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以及后续文章,会引起一场大风波。1991年3月2日,时隔两周之后,以“皇甫平”为笔名的第二篇评论文章,又在《解放日报》出现了。这一次的题目,是《改*开放要有新思路》。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防止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

与靠前篇文章相比,进入“深水区”的第二篇文章直接触碰到了当时最敏感的一个话题:“我们不能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同**主义简单等同起来,一讲市场调节就以为是**主义。”

第二篇文章一出来,各界的关注一下子就上来了,但很多人还摸不准路子:《解放日报》哪来那么大的胆子?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人?还没等大家有所反应,3月22日,第三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又出现在了《解放日报》的头版——《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文章强调,“必须要有一系列崭新的思路,敢于冒点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4月12日,第四篇文章《改*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也见报了。至此,《解放日报》以两周一篇的速度,在头版刊登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各方关注迅速升温。三天以后,靠前篇批判“皇甫平”的文章在北京的一本叫《当代思潮》的杂志上发表了,题目是《改*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周瑞金以个人名义,给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宣传的市委副书记三位领导,写了一封信,着重说明为什么这组“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不送审。在此之前,上海的市委领导一直都没有给周瑞金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希望《解放日报》不要撰文反驳,淡化处理。

周瑞金的底气,更多的是来自其他渠道的反馈。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就一直在给周瑞金打气:“有人说我是你们的后台,可惜你们写文章时我并不知道,当不了后台。你们把第三篇文章重新发表,加一个编者按,让广大读者来评判,‘皇甫平’文章哪一段哪一句主张过‘不要问姓社姓资’?”

除了专家的意见,让周瑞金感受到鼓舞的,还有普通读者的心声。他回忆:每逢文章发表,都会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文章作者是谁,并纷纷表示读了这些文章很有启发,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打开思路,坚定信心。

“皇甫平”的系列文章,在各省市之间当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时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驻沪办事处人员都接到当地*导人电话,要求收集全部文章,有的还派出专人到上海来了解发表背景。

在这场由“皇甫平”文章引发的大讨论中,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发表意见。这个人,就是邓**。 在历时近一年关于“改*开放”和“姓社姓资”的大讨论中,邓**一直在安静观察,以至于当时北京流传一句话:“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

不过,当时不发声音,并不代表从此就不发声音了。 1992年元旦,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忽然接到了省委书记谢非打来的电话,“我们盼望已久的那位老人要来了。”1992年1月17日,一列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在十四大即将召开的前夕,载着88岁的邓**和他的家人从北京开出,向南方驶去。

1992年初,邓**同志在广东视察

邓**终于在等待了一年之后,公开、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改*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的讲话,也让上海《解放日报》遭受的压力顿时消失。 1992年夏季,在上海和全国相继举行的好新闻评奖活动中,《解放日报》的“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均以高票获得一等奖。

不久之后,周瑞金调任《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在很多年后,回忆当年的“皇甫平”系列文章经历的风风雨雨,周瑞金用一句话来总结:“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改*开放是人心所向。”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1月上

稿件来源 | 《历史的温度4》

本文作者 | 张玮

责任编辑 | 芜影

以上就是改革开放是哪一年??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