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破产了吗知乎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汽车行业的故事尤如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大戏,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华晨集团与宝马合作的传奇故事,曾是无数人羡慕的典范,然而今日的转变,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接下来具体说说
自宝马2018年打响了合资股比变更的靠前枪后,便为华晨宝马的“分离”埋下萌芽的种子。
近日,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华晨汽车正考虑出售在华晨宝马合资公司中剩余的25%股份,包括一汽集团和其他新兴企业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对此相当感兴趣。谈判尚未做出最终决定,可能不会达成交易。
目前,谈判正在进行中,宝马和华晨也未发表官方声明。按照汽车圈无风不起浪的惯例,该事件的真实性还有待时间的发酵。
曾经起步阶段的市场换技术,到2022年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限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数十年后,淘汰赛的早已按下加速键。
叠加如今诸如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入局造车,留给类似华晨汽车等车企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股比限制,不对等发展
回顾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数十年历程,股比限制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
以如今的市场表现来看,表现好的自主品牌几乎以民营车企如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城为主,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长安和广汽等拥有国企背景的车企,也只有长安和上汽的表现差强人意。
归根到底,还是“没有雨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合资车企中,一般是外方负责技术和产品导入,中方负责生产和销售。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稳定性,随着合资品牌销量走高,中方股东在业绩和利润层面对合资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通常不利于自主板块的市场发展。
所以,在一些大型汽车集团中,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发展通常都是两极分化的。像一汽、东风、北汽和广汽等大型汽车集团,业绩和利润大头几乎来自合资车企如一汽-大众、北京奔驰、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
如今外资车企蠢蠢欲动想要调整股比,其实就是在“新四化”冲击下,中方难以为合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合资1.0时代过渡到合资2.0时代,目前还尚未有一个良好的参照模板。
没有宝马,华晨能行?
出售在华晨宝马合资公司中剩余的25%股份,最大的问题是,华晨汽车靠自己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
华晨集团成立于2002年,旗下有华晨中国、申华控股、金杯汽车和新晨动力4家上市公司,还有华晨宝马和华晨雷诺两个合资品牌,曾经旗下自主业务板块也有过高光时刻。
只不过尽情享受时代红利的华晨汽车,没能建立起自身的核心技术积累和自主研发实力,在时代的洗礼下最终不堪重负。
据公开消息显示,2015年-2019年期间,剔除华晨宝马利润分成后华晨中国累计亏损34.84亿元。2020年上半年,华晨中国营收14.5亿元,但净利润则为40.45亿元。若少了华晨宝马的利润来补窟窿,实际亏损达3.4亿元。
2020年11月,沈阳市中级人民**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重整申请,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只涉及华晨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历时3年,负债超700亿的华晨汽车,最后关头还是由沈阳市政府出手,确定沈阳汽车为重整计划中选投资人,给予重生机会。
可以肯定的是,光靠自身的奋力自救,没有华晨宝马的利润输送,华晨汽车是难以活不去的。
优胜劣汰,良性循环
到2024年,华晨汽车曾经三个自主品牌和两个合资品牌当中,就仅剩华晨宝马苦苦支撑。在夹缝中生产,这就是以华晨汽车为例的边缘车企最真实的写照。
北京现代、广汽三菱、东风雪铁龙、长安马自达等合资品牌,华晨、众泰、江淮、北汽等自主品牌,它们都曾经风光一时,但如今却遭遇滑铁卢。或出售旗下闲置工厂削减产能,或直接停产滞销车型精简产品线,或直接退出中国市场撒手不管。
产能,或许是始终困扰中国车企的问题。燃油时代,消费市场旺盛,各个车企纷纷圈地建厂,扩充产能。电动时代,产能焦虑似乎更加严重。
闲置燃油车产能烂摊子还没摆平,政策推动造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热,车企一边想着转型、另一边还想着抢先布局新能源车产能。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车企产能TOP20产能合计为3749万辆,占总量近九成,但是整体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却低于50%。
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就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无论是燃油车市场亦或是新能源车市场,销量都是往头部车企集中,部分腰部、尾部甚至早就出现产能过剩的状态。
车企经营不善——变卖资产找接盘侠——当地市政府接手/新势力车企入局,这样一个循环下来,至少不会让这个烂摊子毫无用武之地。但新能源造车热早已消退,像小米等迟来的玩家也入局,接盘侠只会越来越少。
华晨汽车正考虑出售在华晨宝马合资公司中剩余的25%股份,更大概率是沈阳汽车想重组华晨汽车前的冲动。
作者 | 又亦
曾经有人说:“21世纪男人与男孩的区别,就是拥有一辆宝马。”
直到华晨宝马的横空出世,拉低了入手宝马车的门槛。这时,男人和男孩们的宝马梦就不再遥远了。
只是,很多人在想方设法抠掉车尾的“华晨宝马”四个字。
在他们眼中,宝马是身份的象征,而华晨总像在搅局,即便华晨宝马是宝马汽车在华唯一合作者。
上周,华晨深陷破产风波,让不少宝马迷兴奋不已。是不是,以后再也不用面对“华晨宝马”四个字了?
华晨到底多失败? 让业界普遍认为破产是正常结果。至于宝马,为何偏偏选择这样的合作者?当前,宝马必须出手救场,才能稳住在华市场。
11月20日,华晨汽车收到沈阳市中级人民**送达的民事裁定书,受理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对华晨汽车进行重整的申请。这意味着,华晨汽车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华晨汽车,曾经是东北汽车工业的代表, 总资产曾超过1900亿元,员工接近5万人。
提及华晨汽车的自主车型,给人留有最深印象的就是中华轿车。
2002年上市的中华轿车,曾一度是少见的可与国际品牌抗衡的中档国产轿车。当时,华晨汽车立志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国内重要汽车品牌。
第二年,华晨与宝马合作,正式设立华晨宝马公司。 于是,华晨的现金牛诞生了。
此后,华晨宝马一直是华晨利润的主要来源,尤其是2011年至2018年,华晨宝马每年为华晨贡献的利润平均在17亿元至55亿元之间,在华晨的净利润占比均超过90%。
到了今年上半年,华晨实现营收14.5亿元,同比下降23.85%;净利润实现40.45亿元,同比增长25.24%。其中,华晨宝马对华晨中国贡献的利润达到43.8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5.52亿元增长23.4%。这意味着,如果不计华晨宝马的利润贡献,华晨今年上半年板块业务亏损达3.38亿元!
事实上,华晨自主版块的颓势,自华晨宝马成立后便开始显现。 2004年,中华轿车销量就同比下降15%,经营亏损6亿元。
根据披露信息,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华晨的总负债已经1328.44亿元!扣除商誉和无形资产后,华晨资产负债率高达71.4%。
过高的债务带来违约风险,让华晨长期深陷漩涡,最终导致破产。
基于如此结果,有人说,华晨在利用宝马的品牌影响力,坐享其成。 也有人说,有了华晨宝马后,华晨出现惰性,自主开发动力不足。
此时,更多人在关心华晨宝马的命运,毕竟身处消费寒冬中,宝马自身也并非顺风顺水。
作为一个百年汽车品牌,宝马市场面向全球,也在全球散布着众多车厂,包括我国的华晨宝马。
德系车制造一向严谨,合资车厂同样如此。
事实上,宝马迷所推崇的“进口宝马”,不一定产于德国本土,有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车厂。单从质量,“进口宝马”质量不一定与华晨宝马差太大。
换言之,华晨宝马曾出过些许质量问题,进口宝马同样如此。
对于宝马而言,早在五年前,就凭借加长的国产3系和5系,实现了对奔驰C和E级的全面超越,特别是5系的表现一度超越奥迪A6L,成为豪华C级车细分市场的领跑产品。
但是,今年的疫情让宝马很受伤,年初销量相当惨淡。 数据显示,今年2月宝马销量为3927辆,同比下降88.7%。其中宝马5系销量为1206辆,宝马X3销量为1039辆,宝马3系销量为882辆。
而且,当前的传统汽车正被新能源冲击,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品牌影响力渐旺,宝马不得不重金打造新能源产品。
可以说,宝马正在负重前行。
所幸,华晨宝马未受到华晨破产影响。
针对本次华晨的重整,宝马方面公开表示,其增持在华合资企业华晨宝马股份的交易不会受到后者母公司华晨汽车债务问题的影响。目前没有迹象显示,此前合同的效力会因华晨母公司目前的情况而受到限制,华晨宝马的运营业务也不会因华晨方面的债务而受影响。
可以理解,基于当前全球消费形势,宝马必须保证在华市场的稳定。
而且,当前欧元有走强趋势,宝马在欧洲的车厂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其欧元资金来自贷款。
宝马应该也意识到,华晨破产对其整体的品牌损害程度不可估量。
如果当初合作的是如一汽一般过硬的品牌,宝马也不至于现在亲手来收拾烂摊子。
毕竟合资是两个品牌的结合,如果自主品牌部分薄弱,不仅难以维持市场稳定,甚至还会使局面。这件事应该敲响一个警钟,自主板块掣肘之时,合资品牌均要面临难题。
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汽车行业的故事尤如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大戏,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华晨集团与宝马合作的传奇故事,曾是无数人羡慕的典范,然而今日的转变,却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这个昔日的巨头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负债高达700亿的华晨集团,显然已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份曾经令华晨宝马躺赚20年的合作协议,如今仿佛成了一块渐渐褪色的旧布,难以再为华晨遮风挡雨。
三年前,华晨集团因负债累累而被迫进入破产重整的境地,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三年的时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既是一次长足的发展机会,也可能是沉沦与消亡的边缘。对华晨而言,这三年是艰难的挣扎与等待。而今,当重整计划终于获得批准,接盘方居然是沈阳市政府,这无疑给华晨集团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为行业内外带来了深度的反思与讨论。
华晨宝马,这个曾经为华晨集团带来巨额利润的企业,其命运与华晨紧密相连。报告显示,华晨宝马曾在几年间为集团贡献了极高的净利润,然而,华晨自主品牌的连年亏损,却像一颗定时炸弹,不断侵蚀着集团的财务健康。在外界看来,华晨宝马无疑是华晨集团的金鸡母,然而这只金鸡母所孵化的,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集团庞大的财务负担。
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后,华晨集团不得不考虑出售其在华晨宝马中的股权,这一决定无疑是痛苦而艰难的。市场对此反应激烈,一时间,各方猜测与讨论纷纷而起。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更触及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深层次变革与发展趋势。
华晨集团的这一步棋,虽然被视为是求生的无奈之举,但也暴露出了中国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对外资合作的过度依赖、自主品牌发展的滞后、创新能力的不足等。华晨宝马的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深刻反思与改*的诸多方面。
我认为,华晨集团的经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全球化竞争中面临的共同挑战的缩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开放合作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每一家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外,华晨集团的案例也给予了我们关于危机管理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启示。在危机中寻找转机,通过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寻求新的生长点,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华晨集团来说,如何在重整后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不再依赖单一的合作伙伴,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竞争力,将是检验其是否能够走出困境的重要标准。
总之,华晨集团的经历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启示。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企业必须不断适应变化,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方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华晨集团而言,重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再出发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进步、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
以上就是华晨宝马破产了吗知乎?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