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耀有多少钱?

本文根据 42章经商学院 消费增长营部分课程整理而来。葛文耀,前上海家化董事长,现铭耀资本创始合伙人。其 1985 年起担任上海家化厂厂长,后于 1992 - 2013 年间担任家......

葛文耀有多少钱

接下来具体说说

葛文耀“卷”走了上海家化多少钱?

11月26日,家喻户晓的民族日化品牌上海家化(600315)宣布董事长谢文坚辞职;11月28日,谢文坚的前任葛文耀凌晨4点发微博举报谢掏空上市公司。

已将近70岁高龄的葛文耀声称谢文坚“用洪荒之力花钱”,私相授受肆意挥霍,上任仅3年便挥霍掉上海家化50多亿现金,强烈要求对谢进行离任审计。

这条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3年前葛文耀被罢免无奈“退休”,控股股东平安与葛文耀领导的管理层之间的指责纠纷,以及由此曝光上海家化背后不为人知的关联交易,再一次回到公众视野中。

从上市到现在,上海家化累计实现净利润66.15亿元;净资产规模增长413%;现金分红15次,累计分红金额23.94亿元,分红率36.19%,略低于董阿姨格力电器的40.71%,比贵州茅台的32.79%还高。

抛开管理层与控股股东的是是非非不说,没有垄断资源的民族品牌在充分竞争市场中摸爬滚打到今天,应该让那些垄断资源还大笔拿补贴的国企感到脸红。

市场化的竞争意味着上海家化需要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葛文耀多次强调上海家化的竞争力来自人才培养,他在任时规定总经理们要做的靠前件事是人力资源,第二件事是激励机制,第三第四才是组织和业务。

上海家化2008年和2012年两次股权激励覆盖上市公司约40%的员工,激励费用合计约4亿元,其中2013年测算第二次股权激励费用3.44亿元。

今天我们就来算一算,这些年葛文耀从上海家化“拿”了多少钱?

2006年之前:提取增量利润买股票发年终奖

作为上海国资委控股的民族日化龙头,上海家化并不具备其他大型国企常见的垄断性资源,却能在中国第三轮消费升级中,将净利润从上市靠前年的7000多万元,做到2013年的超过8亿元,净资产从11亿元增长至33亿元。

2008年之前,上海家化并没有系统性的股权激励方案,而是根据每年的经营业绩,提取一定增量利润购买流通股作为年终奖奖励给高管。

葛文耀不在上海家化领取报酬,而是从集团公司领工资。2013年年报显示,葛文耀2013年从集团公司领取报酬266.7万元(2013年1至10月份报酬)。

上市靠前年上海家化净利润同比增长53%,年度分红10股派1元股息。在年报披露之际,上海家化董事会提出以净利润增量1873万元的25%设立股权激励基金,在二级市场购买流通股奖励高管和优秀员工。

2002年9月这份奖励方案获准实施,上海家化十多名高管获得股票奖励,其中葛文耀获得1.41万股。按照公司当时的股价,葛文耀的“年终奖”约值15万元。

2004年,上海家化再次以2013年的增量利润809万元的25%作为奖励金,购买流通股奖励给管理人员。葛文耀获得1.34万股,到2004年年末持有2.75万股。

上海家化上市前几年喜欢实打实分红,也不搞什么高转送,非常实在。以葛文耀的持股数量,从2002年至2006年大约获得1.3万元的股利。

2004年至2005年,上海家化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对管理人员的股票激励似乎也告一段落。葛文耀的持股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到2007年年底市值约131万元。

靠前次股权激励:葛文耀持股市值818万元

2006年上海家化开始设计推出比较“国际化”的限制性股权激励方案,之后多次修改,2008年作为上市公司靠前个股权激励方案正式实施。

授予价格:8.94元/股

授予数量:不超过560万股,首次授出530万股,预留30万股;

授予条件:2007年净利润不低于9920万元,扣非净利润不低于8448万元;

解锁安排:2年禁售期结束后分3年逐年解锁40%、30%和30%;

解锁条件:上一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

这份股权激励方案草案是在2006年8月左右公布的,授予价格按照草案公布前9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的90%来计算为8.94元/股。到2008年股权激励实施时,上海家化的股价已经上涨至37元左右。

2007年上海家化业绩符合股权激励授予条件,2008年4月下旬477名激励对象共获授予530万元,预留的30万股也在8个月之后授出。

作为上海家化靠前次“正规”的股权激励,葛文耀获授予11.5万股,认购价格102.81万元。加上前几年获得的股票奖励,以及上海家化2008年5月每10股送红股2股,到2008年年末葛文耀共计持有17.052万股,当时账面价值约478万元。

2007年中国社会零售销售额显著提速,当年12月增速有记录以来靠前次突破20%,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很快重新回升,这种较高速度的增长一直延续至2012年。

也许是在股权激励和良好宏观环境的双重驱动下,从2006年开始海家化业绩一扫非典后连续2年下滑的阴霾,进入连续9年稳定、快速的增长通道。

上海家化靠前次股权激励授出的股票,也在2010年至2012年3年内分批次全部顺利解锁。经过多轮转股送股和小部分减持(约8万股),到2011年年末葛文耀持有上海家化24.0114万股,按当时的股价市值818万元。

第二次股权激励:葛文耀持股市值4371万元

靠前次股权激励到期后,2012年上海家化推出了第二个限制性股权激励方案。

授予价格:16.41元/股(草案公布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50%);

授予数量:2540.5万股(根据证监会文件精神一次授出,不再预留);

解锁安排:授予日起满12个月至48个月内分3次解锁40%、30%和30%;

解锁条件: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同时净利润增速达标。

除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8%,还要满足以2011年净利润为基数,2012年增长不低于25%,2013年增长不低于56%,2014年增长不低于95%。

第二次股权激励葛文耀获授予68万股,认购总价1115.88万元。从2012年年报持股变动情况看,这次股权激励实施前葛文耀卖出了6万股,套现约190万元,不知道是不是为认购股权筹钱。

这也是葛文耀“退休”前最后一次享受上海家化的股权激励。有意思的是,葛文耀有一次在微博中透露,他的股票都是交给太太打理,太太自己决定什么时候买卖,不代表他对上海家化经营或者股价的判断。

2013年之后中国社会零售额增速回落至与2004年前后相当的水平,而上海家化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也达到股权激励解锁条件。

然而,2014年第二次股权激励进入第二次解锁期的时候,上海家化管理层已发生巨变。

当年6月,被视为葛文耀旧部的副总经理王茁由于“违反公司规定、损害公司利益根据员工手册给予记过以上处分”,所持股份没有获得解锁。此外,徐一峰和朱小林等3名高管辞职,所获授予的股份也没有解锁,均被回购注销。

与上述高管不同,葛文耀是以退休的方式离开上海家化,按照2012年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的规定,激励对象退休之后股权解锁不需要受公司业绩限制,仍然按规定程序和时间解锁,葛文耀持股去年6月份应该全部解锁。

2013年上半年葛文耀减持了所持上海家化约五分之一的股票,按当时的交易均价大约套现1000万左右。2013年5月上海家化10股送5派7元股利,到2013年年末葛文耀仍然持有的103.52万股市值约4371万元(其中61.2万股未解锁)。

不过,葛文耀2014年曾在微博中表示,“平安给我定的工资我只拿了80%,期权只拿了56%”。如果是这样,按2013年解锁40%、2014年和2015年分别解锁30%的安排,2014年第二次解锁葛文耀所持期权可能并没有全部解锁。

第三次股权激励:业绩不达标未解锁

第二次股权激励到期后,2015年上海家化推出了第三轮限制性股权激励,共计授予166.54万股,授予价格19元/股,约为当时股价的50%。靠前次解锁条件是2015年营收较2013年增长3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8%以上。

2015年上海家化营收58.46亿元,较2013年增长30.8%,第三轮股权激励本该解锁的33%股份被按照授予价格回购注销。这也是上海家化上市以来,靠前次业绩没有达到股权激励解锁条件。

如果2017年激励股份要解锁,2016年营收必须较2013年增长64%,即达到73.27亿元。上海家化前三季度营收42.88亿元,完成这个目标看来比较悬。

按照解锁条件中对于营收增速的规定,2015年上海家化营收同比需要增长14.73%,2016年增长14.81%。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0.7%,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4%,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家化第三轮股权激励解锁条件比较有挑战性。

谢文坚2年领取报酬1000万

上海家化前董事长谢文坚

有意思的是,2015年推出的第三轮股权激励中,谢文坚并不在激励对象名单中。2014年上海家化专门为谢文坚制定了一个长期奖励方案,谢的薪酬由固定年薪+年度奖励+长期奖励构成。

其中长期奖励方案规定,上海家化分三期授予谢文坚一定数量虚拟股票的增值权,符合奖励条件则由上市公司直接兑付,谢不实际持有股票。靠前期兑付条件是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16%,第二年增长18%,第三年增长20%。

靠前期谢文坚获授予48.46万份股票增值权,上海家化业绩也达到兑付条件。第二期上海家化2015年营收增长9.58%,未达到兑付条件。年报显示,谢文坚2014年和2015年共计从上市公司领取薪酬1024万元。

上海家化2013年“内斗”背景

●2011年11月,平安50亿元从上海国资委手中买下上海家化集团100%股权,成为上海家化的控股股东。

●2012年年底,葛文耀微博曝光上海家化管理层与平安存在矛盾。

●2013年5月,平安罢免葛文家化集团董事长职位,称内部员工举报管理层设小金库私分资金,涉案金额巨大。

●2013年5月21日,葛文耀发微博反击称平安所谓内部人爆料实际是平安系主使。

●2013年9月17日,葛文耀以年龄和身体健康为理由从上海家化退休。

●2013年11月,强生出身的谢文坚接替葛文耀担任上海家化董事长职位。

●2013年11月,上海家化收到证监会立案稽查通知。

●2015年6月12日,上海证监局认定上海家化信披违规,对上市公司、葛文耀以及其他16名高管处以罚款。

证监会查明,2008年葛文耀安排上海家化退休职工管理委员等单位和个人参股一家民企吴江市黎里沪江日化厂。2009年至2012年沪江日化与上海家化发生关联交易合计超过18亿元,而上海家化却未对这些关联交易进行任何信息披露。

葛文耀:上海家化是这样干起来的

本文根据 42章经商学院 消费增长营部分课程整理而来。

葛文耀,前上海家化董事长,现铭耀资本创始合伙人。其 1985 年起担任上海家化厂厂长,后于 1992 - 2013 年间担任家化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打造了旗下“六神”、“佰草集”、“双妹”、“美加净”、“高夫”等多个知名品牌,后创立铭耀资本,参与投资了上海上美(韩束)、桃园眷村、重庆百亚等多家企业。

在讲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消费一辆汽车要多少钱?

一百万。

一辆轿车卖一百万,那它的出厂价多少?

九十万。

去掉毛利费用税收,溯源到汽车零部件的材料,一辆汽车从根源上是什么?

是靠前产业的铁矿石、铜矿石、羊皮、化工这些东西。

消费一辆汽车,其实到最后物资才一万块钱,从一万块钱到一百万,这中间从材料到零件到部件再到汽车,一道道增加了 99 万净产值。

所以消费能极大拉动生产。

之前我在财大念经济学,写硕士论文,看**主义经济学,说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周期中,生产是起点,也是终点。

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不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未来起码 80% 的中国人是中产。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只有消费能带来持续增长。

所以,经济时代在变, 现在消费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那么,今天我把内容分成两部分,靠前部分讲宏观,先给大家信心。第二部分再讲消费应该怎么看、怎么做。

一)中国消费市场离饱和至少还有三十年

我从 1985 年起担任上海家化厂长,当时家化资产 400 万,到 1990 年利税达到 1 个亿,毛利达到 2400 万,在全国所有企业中排 200 多名。

但是,当时外资进来,光是广告就打了 30 个亿,上海 500 家企业,因为外资死掉的起码有 490 家,尤其是乡镇企业,都死掉了。

后来这些国企和乡镇企业怎么东山再起的?

主要是靠做低端消费品。

所谓低端消费品,指的是那些毛利率在 30% 以下的商品,比如饮用水、食用油、牛奶、洗衣粉等等。

而外国人只做毛利率在 40% 以上的中高端产品。所以像娃哈哈、双汇、格力都是通过做低端起来的,当时我们管它们叫做,离外资比较远的本土品牌。

这让我察觉到,中国市场很特殊,是二元的。

从渠道来看,九十年代,国外已经出现 KA 渠道,欧洲人买东西只需要跟家乐福打交道,而美国人只需要跟沃尔玛打交道。但中国一个全国连锁的渠道都没有,每个地方的准入标准和数量都不一样。

从消费者来看,中国消费者分为消费中高端产品的 1 亿人和消费低端产品的 10 亿人,外资企业占了前面的 1 亿人,所以家化选择从 10 亿的低端市场做起,花了 20 年慢慢积累资金做中高端。

后来,从 2008 年开始,新人群、新渠道等变化慢慢出现,到现在,中国消费品在中端市场上发展得非常快。

但是,你们要注意,从 2017 年开始,到 2018 年,本土中端品牌有点下降。

很多人因此就说中国消费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饱和。但是首先, 饱和的概念就是错的。

饱和有两个标尺,靠前,人均消费水平很高,第二,行业到了零增长。

而中国的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两个标准,拿化妆品举例,韩国化妆品人均消费水平是中国的八倍。

中国现在是 3 亿多的中产,10 亿的穷人,一平均,消费水平很低。

所以中国不是“饱和”,而是“一个时点上的供大于求”。 中国要饱和,人均消费水平要上来,最起码还要二三十年。

那本土品牌在这几年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先讲两个典型企业。

靠前个是日本高丝。三十年前高丝来中国建了个合资企业,高丝在中国卖货,当时 90% 是卖合资企业产品,10% 卖进口的,但是到了 2017 年,90% 是进口的,10% 是合资的,工厂都卖掉了。

第二个例子是德国妮维雅,三年前我给妮维雅员工讲课,在了解这个企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妮维雅产品比曼秀雷敦同类产品要便宜 1/3。

无论是高丝的供应链从合资换到进口,还是妮维雅和曼秀雷敦的价差,背后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人民币这两年贬值很严重。

所以高丝走进口供应会比在自己中国开工厂划算。

同时,相比中国,德国通货*胀小很多,可以约等于没有,所以妮维雅商品到中国,原来 1 块钱,只加到 1.1 元。

先不说产品,就这样的定价,妮维雅肯定在三四五线城市卖得好,但在一二线卖不好。所以我当时跟他们总经理和团队提出这个问题,妮维雅价格放太低了,要提高一些价格,才能到进口产品瞄准的中高档市场定价水平。后来他们团队认识到这个问题,调整后把价格加到 1.5 倍。

所以你回过来看 2017 年像百雀羚、韩束、自然堂这些国货品牌份额下跌,部分原因是,受到进口产品没有及时调整价格的冲击。 2018 年比较明显,中国零售市场一共 30 万亿,进口电商就占了 2、3 万亿。

用同样的道理看贸易战。

贸易战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中国的外汇收入都会大幅度减少,我们 3.4 万亿外汇,跌倒 3 万亿已经很紧张了,人民币兑美元跌破 7,同时**资本项目和外汇自由兑换没有开放,进口电商肯定没以前那么好做。

所以贸易战利好中国消费品,反而是外资的中高档市场会比较危险。

可以说,中国的二元市场其实保护了国内企业,无论从市场上,还是从渠道上,二元差距给国内企业带来机会。

包括现在拼多多那么火,大家讲消费降级,但是奢侈品也卖得多,又消费升级,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二元市场肯定是降级和升级同在的。

而我讲这么多宏观的东西,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信心,看得到消费品的升级化和细分化这个课题,至少在二三十年内是不饱和的。

二)在互联网时代做消费

虽然中国消费市场远未饱和,但是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该怎么去做?

下面讲讲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电商、社交媒体的出现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后,商业的本质到底哪些要留,哪些要弃?

我不是怀疑很多新品牌,但现在每隔五年一代新的消费群体就起来了,变化很快,线上品牌虽然有爆发力,但是还是要看哪个能持续做下去,也就是要想,在这么多变化中,我们要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我整理了几个观点。

靠前 ,大家知道,品牌三角包括产品力、传播力、销售力。 现在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传播和销售的方法,但是产品力不变。

产品好,你才能不断有爆品出来,最后累积成一个可持续的企业,而不仅仅是火一波。同时,产品好,人家才能记住你,有情感价值。

以前我们开发产品,有几个方向:

1)科研部去搜集国外情报,看国外有哪些新技术、新能量,你做不到国际靠前,做中国靠前还不行吗?

2)市场部去找竞争对手,看用户对现有市场不满意的地方。

而市场部应该分两部分, 市场研究是基础,品牌经理制度是核心 。家化能做十个品牌,就是因为把品牌经理制度和市场研究结合,变成不断创新的发动机,满足用户需求,这样才能做出有前途的产品。

第二 ,做企业不是做慈善机构,你必须要有营业收入,而且,要重视毛利。

我是 1992 年回的家化,当时家化的销售额是 2 亿,毛利率是 12%,毛利是 2400 万。后来我花了三年,把毛利提到 30%,虽然比不上外资,但是因为销售也到了 7 个亿,毛利就超过了 1 亿,比三年前多了四倍不止。

另一个例子是我 2003 年处理掉日化公司后回到家化,当时家化毛利率 38%,毛利是 4.46 亿元,我离开的时候毛利变成 68%,毛利总额达到 29 个亿。

我这么努力提高毛利,是因为毛利太重要了。

毛利用在哪里?靠前,管理人员工资;第二,科研费用;第三,marketing 费用;第四,销售费用;第五,财务费用。去掉这些才是利润。

所以以前优秀的企业毛利高,但是利润低。

当然,现在有些毛利低的公司也很好,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天量,像京东、淘宝、美团、腾讯、滴滴这样的,它们有几千亿的流量,乘起来,毛利也是万亿级别的。

第三 ,控制成本。

电商、社交媒体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出现新零售。

现在,消费品整体上有 25% 是走线上,但是产品类别不同,具体的数据也不同。像化妆品高一点,能达到 28%,而奢侈品线上只能卖 7%,生鲜就更特别,只到 2.5%。

但是生鲜在线下超市比例能占到 40-50%,因为它能增加线下流量,像家乐福的生鲜比例就太少了,所以流量差一点。

那么对于消费品来说,到底放多少在线上,放多少在线下?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成本控制。

有很多企业会犯这两种错误:

1)做伪需求的产品。

有些时候企业推出的产品太超前、消费者认知还没到或是中国消费者习惯与国外消费者习惯相差甚远的时候,这种产品往往效益不会太好,或者你需要花很高的成本教育客户。

2)过分看重线上。

本来有些产品在超市卖,货铺下去,每一层利益都薄,但是分配得很好,价格也稳定,对公司效益是好的。放线上卖之后,效益反而不行。

这是因为,有些产品体积很大、很重、运费很贵,但是电商得包邮,相当于它把自己的利益让出去了,净利大幅下降。

我这么说不是否定线上渠道,你看很多电商,线上做得很好,一年挣几千万。

我想强调的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在线上无限增长,企业要克服成本,看到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根据自己的情况平衡线上线下。道理很简单,要是没有利润,你就活不下去。

第四 ,单产是品牌的生命线。

家化是个多品牌公司,但是任何一个品牌亏损都不行。

对一些开连锁店的来说,单店盈利很重要。单店盈利都得覆盖成本,能给员工开高工资,也能找到好的店长,边际收益也好。而且单店不仅要负责自己的营收,还要负责总公司的各种费用。

无论对餐饮,还是对化妆品,单产不亏这一条都是成立的。

所以,总结一下,今天先给大家信心,中国的消费市场离饱和至少还有三十年。但是做企业,无论大环境怎么变,还是要想清楚不变的那些商业本质。

最后,以下是现场的三个精彩问答,部分内容甚至比正文还精彩:

问:您是一个时代人物,经历过几十年资本市场的发展,您看到新东西都能理解,讲出来的逻辑比我们想得还透彻,玩微博也玩得比我们都好,那么您是怎样永远跟上时代的?

答: 思想方法决定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最核心的能力。

先说一下我的经历,我当年比你们幸运,高中的时候,中法关系好,全上海送三个人去法国留学,我是其中一个。

后来文化大**我就去了农村。再回来我上了八年半的夜大学,其中有半年都在学逻辑,就是思维方法。

这里主要是三个方法:

1)否定式否定。 今天讲的所有观点,是在我脑子里三个来回,否定式否定出来的。

这样想问题做事情效率很高,我在家化从来不苦干,平时听到什么问题,马上来解决,我 20 分钟就能解决事情,思维很快。

2)常识 。做领导每天处理的问题不一样,靠什么来决策?靠前就是常识。你必须接触更多人,更多事,才能有更多常识。 常识够了你就能抽象 ,比如看一个行业主要看哪几点,都是从常识中总结出来的。

3) 逻辑 。刚刚也提到,我曾经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学习逻辑,逻辑思维和常识都是日常积累出来的。

问:过去十年,消费互联网增长很快,但是现在慢慢放缓,甚至有声音说,未来中国会步入日本那种低增长,甚至欧洲的无增长状态。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不是一个悲观的信号?

答:这个问题我来答肯定是正能量的。因为就算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增长慢,你的企业不一定增长慢。我下面的企业有时候也会烦恼这个问题,我就会问他们,你市场占有率多少?

如果市占连 1% 都不到,你有什么资格说大势对你有影响? 在家化的时候,我从不允许下面的人找客观理由,做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形势不好,我可以抢别人的市场,别人更不好。

大势增长放缓是宏观现实,但是企业要是一直想着这个事情,就不会有进步。

你看 P&G,曾经市占 20% 多,整个化妆品行业下降确实会对它有影响,但是现在行业没有下降,它也不行了。

况且我刚刚也分析过了,中国消费品起码还有二十年不止,还有十亿穷人,大势是增长的。

问:现在一个 20 多岁年轻人要怎么投资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对未来比较划算?要怎么做才能在 50 年后成为您这样的人?

答:现在中国房产跟不上,买外汇也怕,没有一样东西跟得上通货*胀。

但是做消费品一点都不怕通货*胀,通货*胀反而有利,因为消费品公司有定价权,通货*胀帮你做大产业。

通货*胀皆大欢喜,零售商和生产商钱都多了,给你加速做到 20 个亿。

当然这不是说消费品单靠通货*胀能做好,排在靠前位的还是科研和管理,只是说通货*胀可以帮助消费品成长。

以上就是葛文耀有多少钱?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