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磁18650锂电池怎样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王宏为)1. 磁材龙头,深耕光伏+锂电池细分赛道1.1 做强磁材,发展新能源,回购计划彰显安全边际横店东磁目前拥有磁性材料+器件,光伏+锂电两大板......接下来具体说说
随着电子产品的越来越智能化,便携以及多功能化。对其动力要求就越来越高,生活中,大到像部份工程车,小到磁卡,指甲盖大的耳机均有用到电池。而形状也是各异,有方块状的,大的有几十AH,小到如豆子般大的扣式充电电池10MAH左右,薄如纸片以及弧形等异形电池均有出现。而其中18650以其出现时间长,性能稳定被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就简单地聊一下18650电池。如下图:
18650电芯
18650的历史: 18650是锂离子电池的鼻祖-- 日本 SONY公司当年为了节省成本而定下的一种标准性的 锂离子 电池型号,其中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表示为圆柱形电池。目前也是一些进口电器,或者高端品牌,要求比较高的产品才会用,像有些医疗产品,部分仪器产品等。
SONY 18650
单颗18650的基本参数:单节标称电压一般为:3.6V 或3.7V
充电电压一般为:4.20V (钴酸锂为4.2V-4.3V)
最小放电终止电压一般为: 2.75V ,低于这个电压容易导致电池容量严重下降乃至报废
最大充电终止电压:4.20V 直径:18±0.2mm 高度:65±2.0mm 容量:1000mAh以上,常规容量为2200mAh-3200mAh,18650电池容量做得*高的是LG,能做到3600mAh,市面上也比较少见。如果出现标注高如这个容量,均是虚标,假冒产品。
LG18650电芯
国外的18650主要品牌是日韩系,
日系:三洋18650,松下18650,SONY,
三洋18650, 三洋是全球较大的18650圆柱型电芯生产厂家,其电池生产线位于日本关西京阪神附近。三洋18650电池是指电池的直径为18mm,高度为65mm的圆柱型电池。“大红袍”是三洋电芯特有的,已经申请专利。很多人说的大红袍就是指三洋18650.日本三洋公司生产的UR18650系列电芯的现有型号和国内市场常见型号:SANYO现有电芯型号(UR18650系列) 中国市场可供应型号(UR18650系列)UR18650ZT UR18650ZT -2800mAh UR18650Y UR18650Y -2000mAh UR18650W UR18650W -1600mAh(动力电池)
三洋18650电芯
松下18650,一致性好。正品的话,抽检电压内阻容量均一致,很多直接可以进行多串组合使用。但价格比较贵,到消费者手上,一颗都要20多到30多左右。由于个人消费用的数量少更贵,因为现在动力需求量大,像汽车方面占的产能比较高,数码类型的比较少。
松下18650 3400MAH
松下18650 3400MAH
韩系:三星,LG,在国内均有生产工厂,型号也比较多,有数码类的,也有动力型的,随着动力需求越来越大,动力型的产能占了较大部分。
三星18650
LG18650
目前来说,一些高端产品,对电池要求比较苛刻的话,预算充足的情况,选择还是松下,三洋等日系品牌,尤其是组合类的。其次选择韩系品牌。这些品牌价格贵。数量少的话,只能选择代理商拿货。拿货的时候,一定要看其资质,是否有授权,让其提供规格书。较好有充放电曲线,通过充放电曲线我们就能发现进口的电芯,在平台之上,充放电曲线比较平稳,很多满电放电到平台,基本上就能放出绝大部分。另外一些必要的商务条件是要满足的。而个人消费者,则更要擦亮眼睛,不要为了贪图便宜,买一些所谓的低价进口电芯。这里就有很多水分了。进口的不会那么便宜的。
医疗产品用18650
而随着国内18650电池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部分市场需求我们都能自己满足了。相对国外品牌来说,性价比会更高。但也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选用。
国内生产18650的靠前梯队有:力神,比亚迪,EVE、BAK
1、力神LISHEN-18650锂电池品牌
力神18650
公司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区,占地40万平方米,成立于1997年12月25日,注册资本12.5亿元人民币,总资产6000亿元人民币。产品应用也由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拓展到新能源电动汽车、风能及太阳能发电、储能系统等众多领域。
2、18650锂电池品牌: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现有员工约22万人,总占地面积近1800万平方米,在全球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
3、18650锂电池品牌:亿纬EVE
创立于2001年,自2009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在广东惠州、湖北荆门设有4大生产基地,在香港、台*、美国、欧洲等国内外多地设分公司及办事处。
18650多并串组合
4、18650锂电池品牌:比克BAK
比克电池有限公司于二00一年成立,注册资金6.6亿元人民币即8260万美元,2010年5月3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美国上市公司。是一家集锂离子电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建的比克工业园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在册员工8000余人,锂电芯日产量达到150万只,为世界最大的锂电池专业制造商之一。
第二梯队:中航锂电、天鹏锂电、振华科技、鹏辉能源
第三梯队:豪鹏国际、创明技术、福斯特、长虹三杰、海四达 东磁锂电
第四梯队:卓能,朗星达 ,海宏新能源 ,博富能,路华 ,弘力,时万等
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国产18650电池生产厂家,每个公司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产品也会有侧重点的。
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国产18650品牌一般都可以在原厂进行采购。同样也有很多A减品或者是降级的B品在訕面上流通。需要我们的消费者好好甄别。产品要求不高,单可使用的,很多就可以选择三四个梯队。多只组合,就可以选一二线品牌,要求在低点,也可以选择三四线品牌,但在组合之前,一定要做好分容配对,搁置老化等必要的工序。总之“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是适用的。太高了性能过剩,没有必要。低于自己产品的需求,体验不好,有的甚至不能用。对18650的选择一定要适用于自己的产品。
笔记本电池
电动工具电池
还有很多的18650生产厂家,还有补充的吗,欢迎您的留言。
小动力市场有多热?2020年上半年,在市场需求与新国标的双轮驱动下,外卖、快递、共享出行等新兴行业的崛起,叠加部分疫情因素影响,电动二轮车用锂电池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另外,电动工具、便携式储能、小家电等细分市场的锂电池需求亦出现明显增长。
起点研究院(SPIR)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自行车锂电池出货量将提升至9.49GWh,电动工具超过10GWh。 目前,多家电池企业纷纷加码产能扩建。
起点锂电大数据获悉,日前,横店东磁在投资平台表示,目前小动力市场供需缺口渐显,公司正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当前已投资扩建年产1.48亿支锂电池项目,预计在2021年7月建成投产,届时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转战小动力市场
据了解,横店东磁的前身创建于1980年,目前拥有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和太阳能光伏三大主导产业,并且是全国磁性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于2015年涉足动力电池产业,一开始便是“高起点高投入”。
产品端,横店东磁主打18650电池,以三元技术路线为主。2015年,横店东磁投资4.25亿元投建1亿支18650 型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一年后,横店东磁18650圆柱型动力锂电池便达成30万只/天的生产产能。2017年,横店东磁表示,“2017年动力电池产业的生产、运营将是东磁的靠前大任务,争取在这一年成为公司下一个经济增长点。”这一年其新能源电池产业迎来爆发,公告数据显示,公司新能源电池业务全年实现营收1.54亿元,同比增长655%。
其后,横店东磁便跟随市场走向,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上“大展拳脚”,给多家主机厂的多款新能源车型配套供货。比如,2018年,横店东磁与第三方PACK企业苏州安靠合作紧密,实现公司圆柱电池在多款新能源乘用车型上批量供货应用,成为苏州安靠的重要合作伙伴。
但是,随着受补贴退坡和市场竞争激烈影响,再加上圆柱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占比出现明显下滑,对圆柱电池企业在产能扩充、市场开拓以及营收净利增长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多家圆柱电池企业主动或被动退出大动力市场,横店东磁同样如此。
彼时,横店东磁计划30亿元投资建设的年产6GWh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就因为技术路线、政策变动和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尚未启动。
同时,电动工具市场、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日益火爆,使得下游客户对高性能、高安全的圆柱三元电池的需求日趋攀升。横店东磁看准时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于今年又加快了扩产步伐。
扩建年产1.48亿支锂电池项目
2020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电池产业通过市场定位和客户群体调整,积极开拓电动二轮、电动工具、吸尘器、便携式储能等应用市场,扩大市场空间,提升市场竞争力。多元化的市场开拓和多领域 的客户合作,使得新能源电池产业逐步实现满产满销,经营业绩明显改善。
根据此前公布的半年报来看,今年上半年,横店东磁新能源电池产品实现营收1.64亿元,同比增长10.58%。
横店东磁半年报
横店东磁半年报
根据目前的新项目和新客户储备情况,公司需要增加新的生产能力。鉴此,10月22日,横店东磁发布公告,公司拟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光伏园区投资新建年产1.48亿支高性能锂电池项目,项目投资估算61238万元。该项目大体上仍旧采用原来的三元18650圆柱形电池,也会考虑兼容21700。2021年7月建成并逐步投产。
若该项目顺利实施,横店东磁高性能锂电池总产能将达到2.5GWh左右,将进一步促进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公司表示,未来会拓展开发需求量更大的客户,同时锂电池的新材料体系也在研究布局。
总结:
当前,小动力市场具有很大的可替换存量市场,将是未来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必争之地。
目前来看,国内小动力市场上主要有亿纬锂能 、天鹏、星恒电源、天能、海四达、 鹏辉能源等玩家。同时,因受疫情影响,日韩电池企业产能不足导致圆柱三元锂离子电池市场供货紧张,供给缺口正是电池企业进一步巩固细分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王宏为)
1.1 做强磁材,发展新能源,回购计划彰显安全边际
横店东磁目前拥有磁性材料+器件,光伏+锂电两大板块的业务。磁性材料主要有永磁 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塑磁等系列产品。永磁铁氧体成本低,不消耗电能是微特电机的核 心部件;软磁铁氧体在高频下具有高磁导率且性能稳定,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音 像设备、开关电源和磁头工业等方面;塑磁产品主要有电机用马达磁条、橡胶软磁片、注 塑磁环等。器件产业主要涉及振动器件、电感、环形器/隔离器等产品。光伏业务主要产品 有太阳能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硅片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料;组件是光伏制作产业最 终产品由电池片串并联并封装而成。锂电业务主要产品为圆柱型锂电池。
横店东磁于 1999 年由横店集团公司(后改名为南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主导,联合其 他四家公司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2001 年公司更名为“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南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本公司 9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横店控股。2006 年深 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002056,上市之初主要业务为磁性材料的生产和销售;2010 年公司 投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项目,进军太阳能光伏板块。2016 年在锂电池技术研发基 础上公司正式进入锂电池产业。2018 年底,公司增加了新型振动器件、终端定制件和高端 冲压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
做强磁材行业,加快发展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业。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拥有年产 20 万吨铁氧体预烧料、16 万吨永磁铁氧体、4 万吨软磁铁氧体、0.5 万吨金属软磁粉芯、 2 万吨塑磁的生产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企业,永磁铁氧体产量全球 靠前;公司具有年产 4 亿只振动马达的生产能力,是国内领先的振动马达生产企业;公司 太阳能光伏产业拥有年产 0.6GW 硅片、8GW 电池、3.5GW 组件的内部生产能力,单晶电 池能量效率国内领先;锂电池业务,拥有 2.5GWh 锂电池内部生产产能,以供应小动力电 池市场为主。(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背靠横店集团,公司股权集中。公司实控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通过横店控股间 接持有公司 35.4%股权;公司控股股东为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50.6%;其 次为员工持股计划持股比例为 1.9%;董事长何时金以 1.7%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横店控 股另外两家股东横店有限公司及创富创享实业分别持有横店控股 10%和 20%的股份,股东 分别为三衡投资及东阳市影视旅游促进会。
股权回购计划彰显安全边际。2022 年四月公司公告股票回购计划,拟使用自有资金 1.5 亿元-2.5 亿元回购公司部分股份,回购股价不超过 20 元/股,预计约占已发行总股本 0.46%~0.77%,回购期限为 12 个月,回购股份将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 公司前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间为 2011 年,涉及标的股票数量为不超过 1500 万股,限制 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激励计划公告前 20 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 50%,即 8.92 元/股。
1.2 Q1 营收增长迅速,整体费用占比下降
2022Q1 营收同比增长迅速,归母净利润增速恢复。2021 年实现营收 126.1 亿元,同 比增长 55.6%,归母净利润 11.2 亿元,同比增长 10.3%; 2022Q1 营收 43.96 元,同比 增长 71.8%,归母净利润 3.63 亿元同比增长 40.7%;2021 年,公司磁性材料+器件、光 伏+锂电两大板块产销两旺,但由于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远洋运输价格暴涨影响以及新收入 准则的规定——将运输装卸费作为履约成本列示于营业成本,使得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业 收入增速,导致 2021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下滑,2022Q1 季度,公司光伏、锂电等先进项目 产能的有效释放,营业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带动公司利润增速回归。
光伏锂电业务营收大幅提升,海外运输费用叠加原材料大涨拉低毛利。太阳能电池片: 2021 营收同比增长 87.4%,毛利率下降 7.7pct 至 12.3%,主要因运输费用转入运营成本 叠加海外运费大涨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磁性材料:2021 营收同比增长 26.4%,毛利 率 25.9%比上期期末下降 4.1pct,下游新能源汽车、风电、消费电子等需求旺盛,公司订 单饱满,产销旺盛,市占率不断上升,主要受运输费用转入运营成本叠加海外运费大涨影 响;锂电池:2021 营收同比增长 87%,毛利率 19.5%比上期期末下降 1.5pct,受原材料 价格上升影响较小,毛利承压能力得到体现。
2022Q1 原料价格与收入准则变更影响净利率下滑,研发费用保持增加,管理费用率 进一步下降。2022Q1 营业利润为 3.85 亿,净利润为 3.63 亿;净利率和毛利率均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净利率为 8.3%,较上期期末下降 0.6pct,毛利率为 16.5%,较上期期末下 降 2.7pct,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远洋运输价格暴涨以的影响。2022Q1 研发费用为 2.17 亿,研发费用率为 4.9%,较上期末增长 0.15pct,主要受公司加大光伏、锂电的研发投入 影响。2022Q1 财务费用率转正,主要系汇兑损失、票据贴现利息增加以及存款利息收入 减少所致。2022Q1 管理费用率为 2.4%,较上期末下降 1.1pct,受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以及内部管理优化的影响,管理费用率进一步下降。
2.1 永磁铁氧体市场稳定,应用领域保持相对优势地位
永磁材料是各类电机核心材料。永磁材料一经磁化将永久保持固定磁性。上游:主要 铁红、铁鳞(钢铁冶炼副产品)、铁族元素及稀土金属开采和制造业,其中铁鳞及铁红在永磁 铁氧体原材料用量占比超过 70%。中游:永磁粉体、磁体制备工序,包括烧结、粘结等工 艺,以及转子、电机等器件制造。下游:主要以各类规格的电机、仪器仪表应用于航空航 天、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动玩具、风力发电产业。
汽车及家电占据永磁铁氧体消费绝对大头,合计占比约 90%。分各个行业看,汽车: 随着稀土价格持续高位,铁氧体永磁性价比优势显现,叠加新能源车电机设备相较于传统 汽车更多,预计未来单车永磁铁氧体用量达到 6~8kg/辆;家电行业:空调、电视、冰箱和 洗衣机永磁铁氧体用量分别为 0.6kg、0.5kg、0.6kg 和 0.5kg;计算机:对永磁铁氧体单 耗大约为 0.2kg/台;电动工具、玩具:每百元产值中永磁铁氧体成本占比约为 4%;电声 产品:电声产品对永磁铁氧体需求约为 0.02kg/台。
永磁铁氧体电机工作效率相比钕铁硼电机下降 2.4%,材料成本下降 31.2%。磁能积 表示永磁材料向外磁路提供磁场能量的最大值,相同功率下,磁能积与磁材用量成反比关 系。由于永磁铁氧体磁能积大约为钕铁硼 11.7%,电机尺寸及磁材厚度造成的铜损、铁损 使得铁氧体电机能源转换效率相较于钕铁硼大约降低 2.4%。成本方面,永磁铁氧体单位磁 能积成本大约为钕铁硼 50%,考虑电机效率及铜线、硅钢片等其他材料用量差别,当前同 功率铁氧体电机材料成本大约为钕铁硼电机的 68.8%。
铁氧体电机在汽车(非驱动电机)、电动自行车、家电、小型电动工具等市场继续保持优 势地位。钕铁硼磁材性能及能耗效率优势在功能型电机市场上难以得到体现。从成本和风 险两个角度,成本:以汽车和家用空调为例,假设单台汽车(非驱动电机)及空调的电机使用 铁氧体磁材分别为 6kg 和 0.6kg,若改为钕铁硼磁材,仅材料成本分别上升 608 元/61 元, 对于下游厂商成本负担的影响不可忽视。风险:随着我国稀土资源管理逐渐规范叠加新能 源汽车驱动电机及风力发电机等领域需求上升,未来钕铁硼价格持续高企的预判也会降低 下游厂商切换材料的意愿,铁氧体原材料主要源于钢铁冶炼行业,来源广泛且可靠,价格 相对稳定。
永磁铁氧体整体发展稳定,产能分布格局延续。当前永磁铁氧体应用领域发展相对稳 定,2015-2019 中国永磁铁氧体保持年产 50 万吨左右,在已有的应用领域仍处于较优势 的地位,预计未来行业整体发展保持当前规模。产能分布格局方面,永磁铁氧体应用领域 广泛,高低端产品进入门槛及应用领域相差较大,为头部大企及大量小产能厂商提供不同 的生存空间,预计未来产能格局保持相对稳定。
2.2 应用场景拓展,软磁磁材需求上升
软磁材料:消费及新能源电子元器件核心材料。软磁材料是具有低矫顽力、磁滞损耗 小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其主要功能是导磁、电磁能量的转换 与传输,软磁材料上游主要为钢铁制造业、硅制造业、铝制造业等金属制造产业和化工产 业,中游为软磁材料的加工制造,目前主要分为金属软磁、铁氧体软磁、非晶、纳米晶软磁三大类软磁材料,由软磁材料制作的电磁电感元件应用较广,故下游行业较为广泛,主 要包括光伏发电行业、变频空调行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行业、电源行业、通讯行业等。
软磁铁氧体:功率传输器件主要磁材。由于软磁铁氧体具备较高的电阻率,在高频段 的磁损耗很小,可以实现高频段低损耗低温传输能量,目前是功率传输类电子元器件变压 器磁芯应用规模最大的磁材。金属软磁粉芯:新能源产业增量应用场景的新晋磁材。金属 磁粉芯相较于硅钢片拥有较低的涡流损耗,相较于铁氧体拥有更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适 用于高频高功率应用场景。随着产业化推进成本降低以及下游产业发展拉动,光伏逆变器、 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变频空调等大功率能量转换元器件对金属粉芯需求增大。
软磁铁氧体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元器件材料,从功能看主要应用于通信电源、模块电源、 太阳能逆变器等开关电源变压器磁芯以及数据线和滤波器的扼流圈,分领域看通讯、家电、 新能源及电动车产业、汽车电子、照明、电脑及抗干扰(EMI)需求占比分别为 22%、19%、 17%、14%、12%、8%、6%。目前金属软磁粉芯应用领域以 UPS 电源、变频空调及光伏 逆变器为主,分别占比 36%、31%、16%,新能源车、充电桩及储能需求占比合计约 5%。(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中国软磁铁氧体及金属软磁市场产值保持稳步增长。软磁铁氧体产量相对稳定, 2016-2020 年年产量保持 20 万吨左右,2020 年国内软磁铁氧体产量占全球总量 60%, 具备较优的产量优势,产值从2018 年72 亿元稳步增长至2020 年85 亿元,CAGR为8.7%。 中国金属软磁粉芯产量及产值持续增长,2020 年受疫情影响以及下半年复工复产的拉动, 实现了产量增长 8.3%至 19.5 万吨,产值同比增长 11.1%至 100 亿元。
软磁铁氧体方面,日本是高性能软磁铁氧体的技术领跑者,主要包括 TDK、FDK,其 次是中国台*企业越峰电子、FERROXCUBE 以及德国 Vacuumechmelze GmbH。受益于 电磁转换器件需求拉动,国内金属软磁粉芯产业发展较为领先,代表企业有铂科新材及东 睦科达。国内横店东磁及天通股份在软磁铁氧体及金属软磁粉芯均有布局。
国内软磁铁氧体竞争格局相对分散,金属软磁行业具备全球竞争力。2020 年中国软磁 铁氧体总体产能达到近 50 万吨,占全球产能超过 60%,产能结构分散,行业发展呈现两 极分化,头部企业保持营收及利润两位数以上增长,大量小微企业面临无利可图,国内共 有 230 家生产软磁铁氧体的企业,其中产能超过 1 万吨/年的企业约 10 家,产能 1000 吨/ 年的企业共 80 家,产能 500 吨/年的企业约 100 家。金属软磁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其中 美磁+昌星、铂科新材、东睦科达全球市占率分别为 32%、16%、10%,CR4 达到 58%。
2.3 磁材稳定增长,产品优先导入构筑核心壁垒
公司磁材业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公司磁材业务无论总体规模还是高端产品产能均处 于全球领先地位,与头部家电厂商、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商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一 方面由于下游对磁材性能定制化程度要求高带来产品持续更迭的需求,头部磁材厂商通常 拥有更优先的新产品研发导入权;另一方面电气化趋势、光伏能源转换器件、新能源车及 充电桩等新兴应用场景带来磁材增量市场。预计未来公司凭借充足的产品储备及新产品优 先导入权扩大头部优势,实现规模及毛利的稳定增长。
磁材业务营收毛利持续增长,毛利率位于行业第二梯队。2017-2021 年公司磁材业务 营收由 28.1 亿元增长至 42.7 亿元,CAGR 为 10.1%,磁材业务毛利由 8.9 亿元增长至 11.1 亿元,CAGR 为 5.7%。2021 年公司磁材销量同比增长 17.3%,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上升推 动产品价格上升,营收出现较大增长;受产品结构影响,公司毛利一直稳居行业第二梯队, 永磁铁氧体中高端电机磁瓦产品占比约 30%,软磁产品中金属软磁粉芯 2021 年产能约 5000 吨,目前产量占比较小。
磁材业务稳中有增,产品结构优化,毛利有望修复。公司是全球铁氧体磁材龙头,现 有永磁铁氧体产能 16 万吨,软磁铁氧体 4 万吨,金属软磁粉芯 0.5 万吨,公司磁材业务产 能建设目前以软磁为主,计划投资 5.1 亿元建设 1.5 万吨软磁铁氧体产能,预计 9 月份投 产,目标市场以汽车电子及光伏功率转换器件为主,预计单价超过 3.5 万元/吨;5000 吨 金属软磁粉芯改造项目预计将在 22 年底前完成,届时金属软磁粉芯产能达到 1 万吨。广西 梧州新建 2.2 万吨永磁铁氧体产能,两期全部达产将新增 2.2 万吨永磁铁氧体产能。
性能需求持续更替,磁材产品迭代跟踪构筑头部企业核心壁垒。磁材作为各类小型电 机、电感、光伏逆变器及电磁能量转换元器件的核心材料,产品研发往往根据下游需求先 行导入,公司根据下游客户需求先一步进入产品研发导入阶段,拥有研发导入的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产品升级需求以及新兴应用场景出现导致磁材性能需求持续更替,同时磁材本身 性能维度多样,工作频率范围可由百 Hz 级延伸至 10 兆 Hz,磁能积、矫顽力、饱和磁感 应强度等都属于磁材重要性能,此外耐腐蚀性、机械性能、热磁稳定性能均要纳入考量范 围,性能需求对产品定制化程度要求高,导致产品制备工艺、配方以及产品品类持续升级。
做强磁材,持续产品迭代扩张头部优势。公司研发项目储备充足,2021 年公司新增量 产产品超高内禀永磁铁氧体磁瓦、软磁 DMR96 系材料、塑磁 A0063931 耦合器磁环。目 前在研及进行中的产品项目包括 2 项铁氧体磁瓦、1 项复合永磁磁粉、1 项制动传感器磁铁 及传感器、1 项纳米晶磁材、1 项高频金属软磁粉芯、1 项锰锌抗干扰软磁、1 项高频低损 耗磁材;拓展领域包括汽车及家用电器用电机、汽车制动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电子、消费 电子器件。
3.1 分布式光伏市场前景广阔,海内外装机量需求持续增长
2016-2020 年全球每年新增装机量由 73.7GW 上升至 126.7GW,CAGR 为 14.5%。 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由 34.5GW 上升至 48.2GW,分结构看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量由 2016 年 30.3GW 上升至 2017 年 33.4GW,随后装机量持续下降至 2019 年 17.9GW,2020 年 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量回升至 32.7GW,分布式光伏装机量由 2016 年 4.3GW 上升至 2018 年 21GW,2019 年下降至 12.2GW,2020 年新增装机量回升至 15.5GW。
当前中国、亚太地区、欧洲及北美是分布式光伏主要市场,中国光伏电池出口以印度、 日韩及欧洲市场为主。根据 Statista 统计数据,2013-2018 年中国、亚太地区、欧洲及北 美地区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总量分别为 48.6GW、40.9GW、26.8GW、20.4GW,分别占 同时期全球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总量的 34.1%、28.7%、18.8%、14.3%。2021 年我国出口太阳能电池收入 575.7 亿元,其中印度、日本、西班牙、德国、韩国、法国分别占比 43.9%、 18.2%、14%、9.6%、6.8%、4.1%。
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可用的屋顶总面积达到 176.4 亿平方米,CAGR 为 7.6%。由于 国家统计局自 2004 开始公布国内细分领域的新增竣工房屋面积,同时考虑旧房拆除且国内 近 20 新增房屋面积占绝对大头,因此累计房屋总面积仅使用 2004 年以后公布数据。假设 未来住宅面积新增竣工增速为 3.5%,商用住宅新增竣工面积增速为-1.5%,工业用房及公 共事业用房将成为投资和建设主要方向,增速为 10%,同时假设住宅平均楼高 5.5 层,商 业用房平均楼高 10 层,工厂用房平均楼高 2 层,公共事业平均楼高 3 层。测算得到 2025 年国内可用屋顶总面积达到 176.4 亿平方米,CAGR 为 7.6%。
中性预测到 2025 年国内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量达到 80.4GW,CAGR 为 28.7%。 2021 年国内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为 97.4GW,按 72C-182 组件性能计算,单平功率达 到 210.5W,2021 年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渗透率达到 3.5%,假设到 2025 年国内分布式光 伏装机的保守/中性/乐观渗透率达到 7.4%/8.6%/10%,同时考虑存量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服务年限较短,假设 2022 年维修更替需求为 1%,后续缓慢提升。保守/中性/乐观估计到 2025 年国内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分别达到 58.8GW/80.4GW/107.7GW,CAGR 分别为 19.1%/28.7%/38.5%。
全球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 CAGR 为 10.4%,印度 5 年 CAGR 为 34.9%成为海外市 场主要增量之一。根据 IEA 可再生能源部预测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分布式光伏新增 装机总量将上升至 218.7GW,CAGR 为 10.4%。分国家和地区看,到 2025 年欧盟、日本、 韩国、印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总量预计达到 24.6GW、4.6GW、4.4GW、17.4GW,CAGR 分别为 5.8%、-12%、1.4%、34.9%。
3.2 降本增效行业主线持续,产业链末端毛利波动大
光伏主要产业链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发电系统”。硅料又称多晶硅,由硅石 经过 1500 ℃还原反应得到金属硅,再经氢还原法析出晶体硅。多晶硅经过直拉法生长得 到硅棒,再切片得到硅片。当前硅片制备电池片工艺以 PERC 为主,在传统铝背场工艺中 增加背面钝化叠层及激光开槽两个工序。电池片通过光伏玻璃、胶膜、背板、焊条及银浆 等材料封装得到光伏组件。组件集成程度高,可直接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组装,作为产 品直接销售到需求终端。
降本增效仍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线,光伏产业链总体毛利承压态势持续。2011-2020 光伏产业链无论技术层面还是产能建设规模均获得长足的发展,产业链发展叠加规模效应 推动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全球光伏 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提升电池效率有效降低光伏 LCOE,目前中国光伏 LCOE 为 0.044 美元/KWh,假设当前市场光伏产品平均能源转换 效率为 23%,简单换算能源效率上升 1%,光伏发电 LCOE 下降 4.2%。
当前国内市场硅片切片、电池片加工及组件加工平均毛利分别为 15.4%、5.4%、3.4%。 以 182mm 单面单晶 PERC 组件产业链为例,182mm 硅片面积 330.8 平方厘米,厚度 170 μm,单片质量 13.1g,切片的物料**率约为 66%,即标准出片率为 50.4 片/kg,最新 硅料价格为 249 元/kg,硅片的硅料成本 4.9 元/片,非硅成本 0.85 元/片,测算得到目前 市场单晶硅片的平均毛利率为 15.4%;182mmPERC 单晶电池片单价为 1.165 元/W,非 硅成本 0.2 元/W,功率 7.59W,测算得到市场单晶电池片平均毛利率为 5.4%;当前 182mmPERC 单晶组件单价约为 1.9 元/W,非硅成本约为 0.67 元/W,测算得到组件的市 场平均毛利率为 3.4%。(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021 年硅料价格变动幅度大,对下游切片、电池及组件整体毛利影响较大。当前市场 价格下,从成本结构看多晶硅占硅片成本大约为 85.3%,硅片占电池成本 81.9%,电池片 占组件成本约为 63.5%,上游原材料价格对产业链上产品毛利影响较大。硅片环节毛利表 现相对稳定,电池片毛利波动幅度较大,组件一度陷入行业亏损。2021 年受限电影响,硅料价格大幅攀升,同时受下游产能扩张密集影响,产能过剩挤压行业整体毛利。相对于主 流市场,差异化市场因需求定制程度高,供需关系相对良好,价格承受能力较强,毛利表 现较优。
PERC 电池占据光伏电池绝对主导地位,量产能量效率接近上限。2020 年 PERC 电池 市占率达到 86.4%,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BSF 电池逐渐退出市场,2020 年市占率为 8.8%;N 型电池量产份额较小,2020 年市占率为 3.5%。2020 年 PERC 单晶电池平均能 量转换效率已达到 22.8%,2021 年 7 月通威股份实现量产 PERC 单晶电池能量转换效率 23.5%,为目前*高水平。当前量产 PERC 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接近理论上限,产业化技术 成熟,未来提效空间有限。
N-TOPcon 及 HJT 电池或成为未来提效技术路径。晶硅类电池方向包括单晶和多晶, 多晶电池逐渐向黑硅方向升级,单晶电池包括 P 型和 N 型,目前 P 型电池中 PERC 电池产 量占比*高,能量效率位于 21.5%-22%。N 型能量转换效率相对更高,TOPcon 能量转换 效率达到 22.5%-23%,HJT 电池能量效率为 22.5%-23.5%。从产业化角度, TOPcon 产 线与 PERC 产线部分重合,产线升级成本低,老牌电池厂商投资意愿相对更高;HJT 电池 设备昂贵叠加银浆用量偏高导致投资成本高,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更高的产业化生产的能量 转换效率潜力使得 HJT 电池具备更高的投资潜力。此外 N-PERT 电池性价比相较于主流 PERC 更低,能量效率*高的 IBC 电池产业化难度高,目前该两项技术产业化发展路径尚未 明晰。
3.3 重视组件消费品属性,塑造分布式光伏品牌
深耕光伏产业多年,产能持续扩张。公司 2010 年正式进入光伏市场,初始规模较小; 2011 年受欧美市场抵制国内光伏行业遇冷;2015 年行业回暖,面对行业竞争形势变化, 公司将降本增效作为光伏业务发展核心目标;2018 年启动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布局;2020 年看好组件的消费属性及较低的投资门槛,战略重心由电池转向组件。纵观光伏业务发展 脉络,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及市场发展需要,寻找到自身特有的生存空间并发展壮大,扩张路径可概括为技术研发先行-小量投产验证-渠道布局-规模扩产,经营风格稳健,商业行为 成熟。
光伏产能扩产持续,当前以组件产能为主。截至 2021 年底公司拥有硅片产能 0.6GW、 电池片产能 8GW、光伏组件产能 3.5GW,其中大尺寸电池片产能超过 50%,此外还有 2GW 外协组件产能,2021 年底公司新增投产 4GW 大尺寸光伏电池片以及 2GW 组件,预计在 2022 年完成产能爬坡。2022 年 1 月公布 2.5GW 光伏组件项目建设计划,预计电池片及 组件的建设投产周期分别为 9 个月和 7 个月,未来产能规划将以组件为主。公司产能扩张 规划相对灵活,根据市场发展适时调整。
海外渠道长期布局,差异化本地服务造就分布式光伏细分市场相对优势。公司自 2011~2012 年起,在欧洲及日本设立子公司,为磁材及光伏业务实现本地化服务提供支持, 同时也提供物流、仓储及售后服务,为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欧洲分布式市场存在 其特有的个性化需求,中北欧地区屋顶以深色为主,出于美观需要对深色系组件存在偏好; 法国、意大利等地区以白组件为主。此外分布式市场客户出于后续维护及发电并网运营的 需求,产品忠诚度较高。公司凭借长期渠道布局,推出适应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深 化本地服务,形成较强的区域优势。
产品储备充足,技术布局把握行业趋势。公司现有光伏产品以 P-PERC 技术路线为主。 产品储备方面,开发符合商、户用美观要求的高效高可靠性黑组件,在高效长寿命电池生 产方面有较先进的研究成果。随着大尺寸单晶电池片项目投产,预计 2022 年 182mm 大 尺寸产品的产量将超过 50%,M10/G12 大尺寸硅片项目处于研发储备中;此外 N 型电池 TOPcon 及 HJT 公司也具备相应的技术储备。当前降本增效主题下技术发展路线尚未完全 明晰,公司目前布局保持其一致性及合理性,发展路线延续一贯稳健的经营风格, P、N 型技术均有多项布局,未来在行业发展择时切入扩产。
公司在分布式光伏市场拥有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和充分的发展土壤,当前增长路径明晰, 未来想象空间广阔。公司凭借差异化产品及渠道布局,在欧洲分布式光伏市场积累了较好 的口碑及客户群,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将进一步加大欧洲对光伏能源的需求,未来 3~5 年内全球分布式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长,公司重组件战略叠加对终端用户需求的把握,有 望在分布式光伏市场获得长足发展。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未来随着光伏产业链发展成熟, 分布式终端产品消费属性凸出,拥有成熟终端商业模式及渠道积累的企业将享受微笑曲线 右端红利,公司有望实现利润大幅弹升。
4.1 电动工具无绳化、锂电化延续,电池需求快速增长
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空间约为 320 亿美元。电动工具指的是依靠电力驱动的各 种通用建造用具,电动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广泛应用于建筑装修、轻工制造以及 家庭维修园艺,代表性产品包括电钻、角磨机、电扳手、电锯和砂光机等。相较于传统有 线电动工具,无线电动工具具备便携性和安全性,解除了作业半径限制,同时有效规避有 线电动工具潜在的作业风险及过载触电风险。锂电池相较于镍氢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 有效提升无线电动工具的便携性,随着锂电池产业链不断发展,成本持续下降,锂电池逐 渐受到无线电动工具厂商的青睐。
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呈现无绳化、锂电化趋势。2011-2019 年全球电动工具产量从 3 亿 台上升至4.6 亿台,其中无绳电动工具产量增长1.5 亿台,有绳电动工具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电动工具无绳率由 2011 年 30%上升至 2019 年 52.9%。无绳电动工具中,锂电电动工具 产量由 2015 年 1.35 亿台增长至 2019 年 2.4 亿台,镍氢电动工具产量保持 0.5 亿台左右, 2019 年锂电电动工具渗透率达到了 83.9%。
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7-2021 年 CAGR 为 25.1%。随着电动 工具无绳化率提升及锂电池渗透率提升,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 2017-2021 年全球电动工具出货量由 4.4 亿台增长至 5.8 亿台,CAGR 为 7.2%;同期全球 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从 2017 年 10.4 亿颗增长至 25.5 亿颗,CAGR 为 25.1%,产量 增速远高于电动工具。
2025 年全球电动工具用锂电池需求量中性预测 37.5GWh,CAGR 为 19.6%。预计 未来锂电电动工具在需求端凭借优异性能及政策的支持形成对其他产品的优势,锂电电动 工具将为电动工具市场增量作出主要贡献。随着无线电动工具产业发展产品设计进步及续 航需求,预计未来单个电动工具电池使用量稳步提升,假设全球电动工具产量继续保持 7.2% 增速,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动工具无线率达到 75.6%~89.1%,锂电电动工具渗透率达到 93.7%~97.3%,电动工具锂电池需求量达到 33.7GWh~41.4GWh,中性预测电动工具锂 电池需求量为 37.5GWh。(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 差异化工具锂电池市场真空,国内企业加码产能建设补位
工具电池相较于动力电池存在较大性能差异,应用范围广,定制化要求高。工具电池 应用场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工程队、装修维修等商业化用途以及简单家装、维 修、园艺等消费级应用。以功能性使用和灵巧性需求为主,性能要求大功率、高稳定性、 高耐用性,且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对电源需求差异较大。相较于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相 对宽松,输出功率要求更高,能量密度方面,单节 18650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位于 2600mAh-3000mAh 左右,而单节 18650 工具电池能量密度处于 2000mAh-2500mAh 区间;输出功率方面,单节工具电池标准输出功率大约为动力电池 7 倍左右,达到 72Wh。
电动工具锂电池竞争格局呈现一超(三星 SDI)多强(天鹏、亿纬锂能、LGES、Murata、 海四达、长虹三杰)格局。三星 SDI 是老牌全球电动工具锂电池供应商,2020 年出货量份 额达 36%,国内企业天鹏电源、亿纬锂能、海四达、长虹三杰出货量份额分别为 9%、8%、 5%、4%,其中天鹏电源是上市公司蔚蓝锂芯全资子公司。我国电动工具锂电池行业发展 起步较晚,成长较为迅速,随着日韩锂电池企业将资源倾斜动力电池,预计国内企业能够 凭借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国内主流电动工具锂电池企业产能规划 2025 年达到 47.2 亿颗,CAGR 为 26%。目 前国内电动工具用锂电池产能建设项目主要有蔚蓝锂芯淮安一、二期共 11 亿颗锂电池;亿 纬锂能荆门二期 6.1 亿颗工具锂电池产能;海四达 3.6 亿颗产能工具锂电池项目;横店东磁 年产 6GWh 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年产量约为 8.3 亿颗锂电池。预计到 2025 年主流电动工 具锂电池厂商产能将达到 47.2 亿颗,CAGR 为 26%。
4.3 深耕锂电池领域多年,业务协同+产能扩张助推成长
横店东磁在锂电池领域深耕多年,2007 年起开展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2015 年首次投资锂电池产能,一亿支 18650 型动力锂电池那个项目投入建设,2016 年项 目投产。2019 年受行业补贴消退、产能过剩及降本压力影响,国内锂电池产业迎来寒冬, 企业盈利能力受损。公司结合自生业务优势及产业发展趋势,切换到工具锂电池细分赛道, 2020 年投资 1.48 亿支锂电池项目,目标市场无线电动工具,于 2021Q3 投产。2022 年公司宣布投资年产 6GWh 锂电池项目,目标市场为电动二轮车、电动工具、便携式储能、 小家电等细分领域应用市场。
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网、申万宏源研究 锂电池达产交付顺利,产能规划大幅扩张。2019-2021 年公司锂电池产销量分别从 3063 万支、4413 万支上升至 1.4 亿支,1.4 亿支,产能达产交付情况良好。2022 年 1 月 公司公告投资建设 6GWh 高性能锂电池项目,目前处于政府能评环评审批阶段,计划 2023 年投产,按标准工具电池性能指标换算约 8.3 亿支锂电池,届时产能将达到 10.8 亿支,产 能实现大幅扩张。
业务协同为公司锂电池销售渠道增效。公司是全球老牌磁材龙头,磁材主要应用领域 有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家电等,客户群体与工具锂电池重合度较高,长期合作的信用 背书及销售渠道建设为公司打开市场空间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工具锂电池应用场景多样复 杂,具有较高的定制要求,长期客户联系建立产品需求图谱能够为公司锂电池产品设计提 供指引。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有效增益公司锂电池新增产能达产目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以上就是东磁18650锂电池怎样?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