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化纤厂是国企单位吗
(报告出品方:长江证券)吉林系:中国大丝束碳纤维的领军者自日本东丽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 PAN 基碳纤维研发、70 年代实现了产业化以来,碳纤 维愈发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接下来具体说说
穿过街道两旁的绿树,开车进入厂区,和其他化工厂一样,厂区内 大大 小小的管道蜿蜒穿梭,百余米的烟囱静静地矗立于此,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老牌化工厂。然而,与以往的化工厂又有些不同,这里映入眼帘更多的是绿色,门两旁,拐角处,7月初的雨后,空气清新,绿色盎然,不远处的足球场上,换班的年轻人追着、赶着、笑着……这里是拥有万余名工人的吉林化纤集团。
吉林化纤集团 是化纤行业的领军企业,从1960年建厂至今,这位“ 老大 哥”以其百折不挠、革故鼎新的精神,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研发出包括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化纤浆粕、纱线六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最大的腈纶纤维生产基地、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国家差别化腈纶研发生产基地。
不断革新,践行行业担当
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东杰 坦言,粘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较多,唯有不断创新突破,才能为员工、为国家以及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多年来,吉林化纤坚持效率驱动创新,通过全力开展“匀质化、细旦化、大型化、连续化”攻关,打破了人造丝百年生产技术和理念束缚,半连续纺丝饼重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使产业链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迅速成为“全球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
金东杰算了一笔账:“5年来,长丝产量由2万吨增加到现在的7万吨,但用工比例并没有同步增加,相当于效率提升,不仅如此,吉林化纤以自动化、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自主研发了人造丝丝饼自动运输、自动装车、成品自动打包等机器代人系统,工作效率比传统生产线大幅度提高。”
此外,吉林化纤发挥好全省首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富博研究院以及3条小实验线的作用,不断进行科技研发型创新,研究新产品,拓展新市场。研发了黏胶长丝差别化产品,包括阻燃长丝、空调纤维、着色、抗菌、芳香等功能性纤维,另外也在开发高性能长丝,以及一些仿麻纤维,超细旦纤维等。
“这些都是科研与生产 结合 的创新,跟用户一起联合做创新,才有生命力,真正走向市场。”金东杰表示,吉林化纤整合上下游技术资源,开展供应链合作,联合设计、跨界设计,内拓外联,供、产、销互动,形成1+1大于2的创新合力。如:通过与油剂厂家的联合攻关,实现了油剂国产化,吨丝成本大幅度降低;吉林化纤还与锅炉厂家一起研究脱硫脱硝项目,实现超低排放;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低温等离子技术治理废气,去除率达到90%以上;通过对生产废胶回溶再利用,既解决了固废物处理难题,又降低了消耗。
当前,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 关注 的重要话题。在废水处理问题上,吉林化纤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与专业的公司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在生化处理过程中,如何选用更加科学的方式适应粘胶排水处理?经过反复研究后,吉林化纤在原本的一套生化污水处理系统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预处理系统,提高污水治理能力。“近3年来,在污水、废气、固废清理方面投入了1.7亿元。”金东杰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品牌企业和终端消费者对供应商提出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环境绩效、产品安全等全方面的可持续需求。吉林化纤则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为依托,坚持“拓品种、提品质、树品牌”的三品战略,先后取得了OEKO Standard 100、OEKO STeP等国际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及生产过程的绿色可持续。同时还对与生产原料棉浆粕和木浆粕分别进行了GRS认证和FSC认证,确保原料来源的绿色可持续属性。
提出“大能源”概念,履行社会责任担当
去年3月,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联合国内11家再生纤维素纤维龙头企业成立了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简称CV联盟),致力于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行业信息发布平台、绿色产业链共享平台、可持续发展管理平台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平台。一年多以来,CV联盟通过举办基础行业绩效调研、首次行业信息披露、绿色生产万里行、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活动,带动了联盟内企业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通过主动沟通、经验交流,促进了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吉林化纤也不例外。作为一家老牌国企,在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上,吉林化纤强化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对能源消耗进行大普查,执行日跟踪、周分析、月总结,并先后实施了全国领先的废水处理综合再利用、人造丝生产余热回收再利用、循环水热量回收利用等工程,实现了能源利用率最大化。而“大能源”发展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行业首创,为行业节能减排发展提供了更多经验参考。
据悉,“大能源”概念由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提出,他强调,要坚持理念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吉林化纤公司坚持能源分流、循环利用理念,借力外部资源开展工程技术型创新,对生产排放实施冷热分流、清浊分流、酸碱分流,并打破组织分工,实施跨界、跨区域整合,梯级循环利用,实现了能源大循环、生产低消耗。
金东杰介绍说,吉林化纤是腈纶行业和人造丝行业双龙头企业,由于腈纶生产是放热过程,人造丝生产则需要加热,吉林化纤通过热泵技术将两者有机 结合 ,采用新型换热器,新建大回收项目,在提高溶剂回收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能耗。同时,吉林化纤也着手研究能源循环的路径以及交换的介质和方式,应用新材料进行保温和传热,采用雾化加湿,实施生产余热、蒸气冷凝水等能源综合回收利用。据悉,在“大能源”理念实施后,吉林化纤实现年节约成本达5056万元。
以厂为家,加强企业担当
吉林化纤是一家老牌国企,老牌国企创新的同时,传承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为业内人所称道。
据了解,本着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原则,吉林化纤经常开展大讨论、演讲比赛、优秀党员事迹汇报会,以及创建先进车间、星级班组、寻找“最美吉纤人”等活动,开展“凝聚 正能量 、共筑吉纤梦”百条格言、百条 微博 故事、百幅书画摄影作品征集评选及宣传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提升整体精神面貌,促进员工凝聚力、向心力。
金东杰告诉记者,今年年初,集团更是提出了3年企业文化建设,不定期举办足球、篮球等比赛活动,更为员工制定了相应的人才成长计划。通过项目带动、论坛互动、自学主动等方式,从各个层面加强人才建设。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产业链相关供应商、管理以及客户专家为员工进行设备、面料开发、染整等方面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支持员工参加行业内各种培训班。
“在吉林化纤集团,有一个可以容纳1000人的会场,员工可以经常去听专家培训,也可以通过视频来学习。”金东杰表示,近年来,通过这些方式极大提升了员工创新,激发个人成长,吉林化纤员工在多项比赛中拔得头筹。据了解,吉林化纤公司先后涌现出奇峰纺丝车间等全国工人先锋号6个,长丝三车间纺丝丙班等全国**小组式先进班组5个,吉纤“五好家庭”9个,“最美吉纤人”119名。
多年来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直接促进了生产,在困难帮扶结对、金秋助学、大病救助等帮困扶贫活动,也看到了吉林化纤人的奉献精神、责任担当。
吉林化纤集团很大,大到可能出了车间彼此互不相识,但是这种责任感、凝聚力已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熟悉吉林经济的朋友都知道,吉林省虽然拥有中国一汽集团、中车长春机车车辆厂,吉林石化等不少中央企业总部、分子公司,但是相比于陕西、湖北、四川、辽宁等地,吉林省省并不是一个中央企业数量领先的省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有一大批的中央企业划归到吉林省管理,成为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你知道曾经有哪些央企被下放到吉林省管理吗?他们的实力有多强?又能为吉林带来什么呢?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1,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煤炭、机械装备制造、建筑施工、新型墙材、医疗卫生于一体的国有大型现代煤炭企业集团,是吉煤集团公司的成员企业。辽源煤田开发于1911年,1947年6月成立煤炭部辽源矿务局,2005年12月改制为辽源矿业集团。现有辽源、梅河、金宝屯、龙家堡、坪子、晶圆六个煤田,有员工2万多人。矿区分布于吉林省的辽源、通化、长春地区和内蒙古通辽市、贵州省毕节地区及云南的曲靖地区,资源储量4.3亿吨。
2,吉林森工集团
吉林森工集团,前身是吉林省采伐公司,始建于1950年4月,主要管理国有森工企业,隶属于东北森林工业局。。1954年6月改称吉林森林工业管理局,直属国家林业部领导。1993年,经国家三部委批准,吉林森工集团于1994年3月正式运营,正厅级建制,直接隶属吉林省管理。2004年集团成为省国资委管理的省属大企业集团之一。吉林森工集团是以经营森林资源为基础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现有34家成员单位,在册员工2.8万人。
3,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国有独资企业,前身是煤炭部通化矿务局,累计为国家生产优质煤炭1.8亿多吨,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通化矿业集团是吉林省唯一一家焦煤基地,业务涉及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化工、矿山机电维修与配件制造、瓷瓦建材等。现有下属单位19个,有员工1万多人。煤炭品种以焦煤为主,兼有气煤、无烟煤、贫瘦煤、1/3焦煤等。
4,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美丽的吉林市松花江畔。公司由1964年建成投产的原吉林化纤厂改制而成,现在隶属于吉林市管理。公司主导产品涵盖生物基人造丝、竹纤维、碳纤维、纱线等,客户广布于国内20多个省、市及亚、欧、美、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生物基人造丝产能6.8万吨/年,占全球产能的27%,广泛应用于内衣、高档服装、床品、装饰及日用品等纺织品领域;竹纤维产能15万吨/年,占国内产能的83%。
5,舒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舒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舒兰矿务局,成立于1958年,为全国96个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之一。1998年8月从中央煤炭部下放吉林省管理。2005年12月改制为舒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吉煤集团公司。公司下属单位有:舒兰矿业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吉煤富源鼎顺公司、吉林华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吉林省煤炭储备基地、蛟河煤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全公司共有员工2700多人。
6,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12月组建,其前身为吉林省珲春矿务局,是吉林省煤炭行业中煤炭储量最大的国有独资公司。集团公司座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境内,是珲春市最大的国有企业。珲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5千人,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7.8亿吨。集团公司下辖英安、八连城、板石三所现代化矿井,现煤炭生产能力为350万吨/年,所产煤炭主要供给大唐公司珲春发电厂。
吉林经济的中流砥柱
细数我们介绍的6个已经划归了吉林省管理的原中央企业,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建国初期,原煤炭工业部、林业部直属的几个矿务局、子公司。大部分都诞生吉林省煤炭丰富的城市,例如吉林市、通辽、珲春、辽源等地,这些企业都曾经现在依然是驻地城市的经济支柱力量,例如黑龙江煤业集团等是吉林省排名靠前的企业、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可以说是吉林省属国企中的一个名片企业。
为吉林带来什么?
这些已经成为省属的本地国有企业,他们的营业收入有的数十亿元、有的数百亿元。他们都是吉林省GDP、税收、就业岗位创造的主力军。除此之外,他们下设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他们再加上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知名的985、211高等院校,共同成为吉林这个正在努力振兴的老工业基地,最为需要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来源,可以说吉林未来经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企业。
猜图:这是吉林省哪个城市?
除了我们提到的6个中央下放吉林的央企之外,你知道吉林还有哪些企业曾经也是央企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报告出品方:长江证券)
自日本东丽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 PAN 基碳纤维研发、70 年代实现了产业化以来,碳纤 维愈发成为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材料。我国也从 60 年代就开始进行碳 纤维研发,起步较早,但筚路蓝缕,近十余年才开始陆续实现技术突破并进行产业化, 至于大丝束,更是近五年才由“吉林系”碳纤维企业实现突破。“吉林系”是指吉林市国 资委控制的碳纤维资产,主体在吉林化纤集团和吉林碳谷(吉林碳谷原为集团孙公司, 现股权架构上*于集团,同属吉林市国资委控制)。吉林系是国内大丝束碳纤维产业 化的开创者,2008 年起步于原丝研发,2016 年开始向下游延伸,布局碳丝及复材,终 成大丝束碳纤维产业集群。本篇着重从吉林系碳纤维切入,分析中国大丝束碳纤维的发 展历程,分析行业壁垒与技术方向,同时也对中国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做未来展望。
吉林化纤集团是化学纤维龙头,产品品类丰富。吉林化纤集团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 江畔,由 1960 年始建、1964 年建成投产的原吉林化纤厂改制而成。公司主导产品涵盖 生物基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化纤浆粕、纱线六大系列 450 多个品种。 其中生物基人造丝产能占全球产能的三分之一以上;腈纶产能 38 万吨/年,占全球产能 的 20.5%;竹纤维产能 15 万吨/年,占国内产能的 83%;纤维素化学浆粕产能 15 万吨 /年,其中棉浆产能 6 万吨/年、竹浆产能 9 万吨/年,并拥有 6 万锭纺纱生产线和以天竹 纤维为元素的服饰连锁经营,具有从原料到纤维、纱线再到服饰的完整产业链。
碳纤维已成为集团重要利润贡献来源。2021 年吉林化纤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 131.5 亿 元,同比增长 40%;销售收入 160.5 亿元,同比增长 37%。纤维产量同比增长 5%,销 量同比增长 14%。利润也创建厂 60 多年来的历史新高,其中 42%的利润为碳纤维板块 贡献,主要源于近年碳纤维业务规模起量以及盈利能力大幅修复。近年集团主业中的粘胶纤维、腈纶等长期平均毛利率约 10%,而碳纤维盈利能力大幅修复,以原丝为例毛利 率已经从底部复苏至约 40%的水平,盈利能力已显著高于其他主业。
吉林系碳纤维产业起步于原丝,后布局碳丝及复材,终成大丝束碳纤维产业集群。吉林 市为中国早年重要的碳纤维研发中心,但苦于长期未能产业化突破,于 2008 年交由吉 林化纤集团进行原丝研发与生产。在原丝实现巨大突破后,集团也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原丝延伸至碳丝,再至复材制品,再到下游应用。在大丝束碳丝领域,吉林市于 2016 年与精功集团合资设立吉林精功,于 2020 年接管方大江城并改名为国兴碳纤维,集中 吉林化纤集团之力扩建国兴碳纤维。在小丝束碳丝领域,以凯美克为主体建设高性能小 丝束产线。在碳纤维复材领域,吉林化纤股份也在以上市公司为生产主体进行产能建设。 根据“十四五”规划目标,吉林系碳纤维将形成 20 万吨原丝、6 万吨碳丝的生产能力。 根据当前规划情况,吉林系碳纤维远期可达到 33 万吨原丝生产能力、10 万吨碳化生产 能力、以及 7.5 万吨复材加工生产能力,碳纤维板块产值力争达到 500 亿元。
吉林化纤股份:从粘胶长丝龙头,到碳纤维行业新星
吉林化纤股份为吉林化纤集团子公司,公司当前主要以粘胶纤维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具 备 8 万吨粘胶长丝、12 万吨粘胶短纤产能,其中粘胶长丝产能位居全球靠前。除原主 业粘胶纤维外,公司正在打造成为集团碳纤维产业的上市平台(主要为碳丝+复材)。公 司 2021 年收入与利润主要为粘胶纤维贡献,碳纤维尚未形成收入,预计 2022 年起碳 纤维将有所贡献,未来成为公司主导业务。
碳纤维业务:碳丝+复材产业集群的雏形已现
集团拟将旗下的上市公司吉林化纤股份打造成为碳纤维上市平台。吉林化纤股份主要承 接碳纤+复材资产,而原丝资产上市公司吉林碳谷。吉林化纤股份的业务进展如下:1)公司于 2021 年 2 月公告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筹建年产 600 吨小丝束碳纤维生产 线,现已于 2022 年 6 月 15 日达产。 2)公司子公司吉林宝旌(原称吉林精功)主要生产大丝束碳纤维,公司于 2021 年 9 月 购买吉林宝旌 31%股权,持股比例从原 18%提升至 49%。 3)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发布定增公告,拟投资建设年产 1.2 万吨碳纤维复材拉挤板项 目(配套 1 万吨碳丝),进一步向碳纤维产业链下游迈进。 4)2022 年 3 月 18 日,吉林化纤集团出具承诺,将采取包括将国兴碳纤维控股权注入 上市公司在内的符合国有资产监管、证券监管的相关措施,当前集团新建的大丝束碳丝 产能主要以国兴碳纤维为生产主体,这部分资产未来也有望注入公司体内。
吉林化纤股份相关的碳纤维资产情况具体如下:
(1)吉林国兴碳纤维(未来拟注入吉林化纤股份)
吉林国兴碳纤维主攻大丝束碳丝环节。吉林国兴碳纤维有限公司于 2008 年 12 月成立, 原名中钢集团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2013 年 11 月后由方大炭素控股,改名吉林方大江 城碳纤维有限公司。在方大炭素控制时的股权结构为:方大炭素持有 70%股权,吉林炭 素持有 30%股权。吉林市国资委与方大炭素进行了多次产业合作磋商,双方达成战略合 作关系,2020 年 5 月 8 日正式划归吉林化纤集团,实际控制人变为吉林市国资委,吉 林化纤集团集聚资源支持国兴碳纤维发展。
国兴碳纤维经营大幅改善,产能迅速扩张。国兴碳纤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亏 损、资不抵债的状态,同时还面临着多起诉讼执行案件,致使国兴碳纤维历史负担沉重。 自吉林化纤集团控股以来,对国兴碳纤维进行了生产改造,同时在管理、经营等方面也 均有改善,生产经营略有好转。此前国兴碳纤维产线规模较小,集团将原产能 500 吨/ 年碳纤维生产线升级至约 1000 吨/年水平,后续持续大幅扩产,如提出 1.5 万吨碳纤维 项目的产线规划,2021 年 8 月份开始逐步释放产能,截至 2022 年 6 月吉林国兴碳纤 维产能已经达到 18000 吨/年。
国兴碳纤维扩产设备主要来自精功科技。精功科技为吉林宝旌前控股股东精功集团的子 公司,其长期与碳纤维生产加工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具备丰富的设备研发与制造经验。 根据精功科技公告,吉林国兴碳纤维自 2020 年 12 月以来,陆续与精功科技签署了 9 条 碳化线的供应合同,合计 14.1 亿元。2020 年 12 月与 2021 年 2 月所签的 5 条线已于 2021 年末交付。根据吉林化纤集团官网新闻,2021 年 10 月所签的 4 条线在今年以来 已有 3 条线开车,分别是:2022 年 5 月首条 35K 风电专用大丝束碳化线,6 月首条 35K 预浸料专用大丝束碳化线,7 月末首条 35K 高压气瓶缠绕专用大丝束碳化线。根据精功 科技公告亦可验证,截至最新公告日 7 月 16 日已交付 2 条线。由于设计为 35K,可实 现年产能预计可达单线 3000 吨,四条线全部交付后国兴总产能将达到 2.5 万吨/年。
远期产能有望达到 8.5 万吨。吉林化纤集团拟以吉林国兴碳纤维为生产主体,继续投产 6 万吨碳纤维项目。该项目已于 7 月初启动施工,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总投资 103 亿元,计划建设 18 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碳丝生产线,将主要生产 35K 以上大丝束碳纤 维。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87.7 亿元,利税 17.3 亿元。预计国兴碳 纤维远期产能将达到 8.5 万吨。
(2)吉林宝旌(吉林化纤股份非控股子公司,持 49%)
吉林宝旌为吉林系与精功系合作果实。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原名吉林精功碳纤维有 限公司,2016 年在浙江省和吉林省政府支持下浙江精功将其碳纤维生产线扩产项目北 迁至吉林,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49%,浙江精功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40%,绍兴众富控股有限公司持股 11%。后浙江精功控股与绍兴众富控股将股权陆续转 让至浙江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持股 51%;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将股权 陆续转让至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纤股份持股 49%。2020 年 12 月后,精功系 碳纤维资产被宝武系接管,浙江精功与吉林精功也更名为浙江宝旌与吉林宝旌。
吉林宝旌专攻大丝束碳纤维,近年来产能迅速扩张。吉林宝旌主要从事 25K-50K 大丝 束、低成本碳纤维的研发、生产、销售,设计年产 8000 吨大丝束碳纤维项目,1#线 2000 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 2018 年 2 月投入生产,2#线、3#线、4#线分别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8 月、2020 年底投入生产,当前具备年产 8000 吨碳纤维能力。公司下游应用 广泛,客户稳定,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形成年产 12000 吨碳纤维产能,以满足风电、气 瓶缠绕、车辆轻量化、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等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
(3)吉林凯美克(吉林化纤股份全资子公司)
吉林凯美克专攻高性能小丝束。吉林化纤集团长期以大丝束产业见长,在小丝束产业化 上有所欠缺,现计划以吉林凯美克为主体发展高性能小丝束。吉林凯美克化工有限公司 成立于 2014 年,原主要从事醋酐等生产研发,后于 2019 年开始停产改造,计划引进 国际国内先进设备,生产 1K、3K 小丝束特殊领域应用的碳纤维,形成年产碳纤维 600 吨的产品规模,总投资估算 1.98 亿元,同时吉林凯美克将继续保留亚硫酸氢钠的生产。 截至 2022 年 6 月 15 日,吉林凯美克年产 600 吨小丝束碳纤维项目的两条生产线开车 成功,并已度过爬坡期实现满产。
粘胶纤维业务:粘胶长丝龙头,地位长期稳固
粘胶纤维主要应用于纺服领域。粘胶纤维是纺织纤维的一种,属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 素纤维(人造纤维),其原理是让植物中的纤维素重新析出而进行纺丝。粘胶纤维上游主 要为棉花、木片和竹片生产的溶解浆,下游为纺服行业。粘胶纤维产品具有吸水性好, 柔软透气,可降解可再生,抗皱褶能力强,光泽度好的优势,表现出较好的悬垂性,上 身舒适,不会出现静电。以粘胶纤维为代表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的亲肤性、透气性等 优于以石油化学品为原料的合成纤维,但从全球产量来看,再生纤维素纤维占比仍较低, 仅占 6%,合成纤维、棉两者占据主要地位。
粘胶纤维主要分为长丝与短纤,长丝更近丝绸,产量较少价格更高。粘胶长丝主要用于 丝绸方向,粘胶短纤维主要用于棉纺方向。粘胶长丝又叫“人造丝”,是天然真丝的替代 品,具有光滑凉爽、透气、抗静电、染色绚丽等特性,在主要纺织纤维中含湿率最符合 人体皮肤的生理要求,主要应用于高端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粘胶短纤俗称“人造棉、人 棉或粘纤”,与天然棉很像,具有“出于棉而优于棉”的特点,其生产原料资源丰富,具 有吸湿性好,易于染色,织物穿着舒适的特点,粘胶短纤既可纯纺为人棉纱,亦可与棉 花、涤纶短纤等混纺,制得混纺纱。当前粘胶纤维产量中以短纤为主,2021 年我国粘胶 长丝产量约 16.1 万吨,粘胶短纤产量约 387 万吨。短纤的价格也长期低于长丝,当前 粘胶长丝价格约 4.3 万元/吨,短纤价格约 1.5 万元/吨,长丝价格约为短纤的三倍。
粘胶长丝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优势主要集中在粘胶长丝。粘胶长丝全球产能集中在中 国,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数据,近年来全球粘胶长丝总产能约为 28 万吨左右,其 中中国产能占比达到 75%以上,生产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新乡化纤、宜宾丝丽雅等, 公司具备 8 万吨粘胶长丝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及世界靠前。公司业务结构中也长期以粘 胶长丝为主,2016-2019 年粘胶长丝收入占比均维持 80%左右,2021 年粘胶短纤占比 有所提升,粘胶长丝占比降至约 60%。 粘胶长丝格局已然稳定,龙头市场控制力较强。2010 年,工信部出台《粘胶纤维行业准 入条件》,明确禁止新建粘胶长丝生产线。除了头部几家如吉林化纤、新乡化纤等,其他 化纤企业因产能落后和环保等原因,已陆续退出了市场,未来行业也难有新进入者,龙 头企业市场控制力将进一步增强。粘胶长丝在 2014 年后供需格局保持稳定,市场价格 长期处于 3.7-3.8 万元/吨的水平,盈利能力波动也相对收窄。
吉林碳谷:国内首家实现大丝束原丝产业化
吉林碳谷为吉林系碳纤维原丝生产上市平台。吉林碳谷于 2008 年 12 月设立,原为集 团子公司奇峰化纤的子公司,2015 年 6 月股权*于集团,由吉林市国资委通过吉林 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控股。吉林碳谷于 2016 年 11 月挂牌新三板,2021 年 11 月转板北交所。公司主要从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原奇峰化 纤 20 年腈纶制备基础上进行研发、摸索,创造性发明了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 丝生产技术与工艺,打破国际碳纤维巨头在原丝生产技术上的垄断情况。
大丝束原丝成为公司核心业务。公司将 24K/25K/48K 产品划分为大丝束,过去三年大 丝束原丝销量占比总原丝销量的比例约 57%、79%、75%。其中,2019-2020 年 25K 收 入约 2.0、3.7 亿元,占比碳纤维原丝收入的 67%、64%。公司下游主要是风电领域, 风电叶片主要使用 24K 及以上的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24K)性价比高的优势使其 在风电叶片领域成为大势所趋。
依托腈纶工艺实现原丝的突破
吉林化纤集团承接起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化重任,吉林碳谷由此成立。吉林市自 60 年代 起进行了多年碳纤维研究,其间成果颇丰,但一直没有产业化突破。吉林市政府和科技 部门分析原因后发现,国外知名碳纤维生产厂家前身多为腈纶生产企业,于是 2008 年 吉林市决定把原丝生产项目交给吉林化纤集团,集团在子公司奇峰化纤之下成立吉林碳 谷公司,专门负责碳纤维原丝的研发与生产。 吉林碳谷原丝生产技术与奇峰化纤同源。奇峰化纤原为港股上市公司,于 2017 年退市。 奇峰化纤是全球腈纶纤维龙头,总产能 38 万吨,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20.5%,占我国总 产能的 50%,其采用二甲基乙酰胺(DMAC)湿法二步法纺丝技术,主导产品包括腈纶 短纤、腈纶丝束、腈纶毛条、腈纶长丝四大系列 690 多个品种。碳纤维原丝工艺与腈纶 工艺密不可分,吉林碳谷以 DMAC 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工艺即源于奇峰化纤。
吉林碳谷以小丝束原丝的研发入手,于 2016 年实现 12K 中丝束的产业化。2008-2016 年,公司专注于攻关小丝束碳纤维原丝,并成功实现了军工级别的 1K、3K、6K 等小丝 束产品,该类产品碳化后可实现 T400,在此技术基础上,公司继续研发了 12K/S 类中 小丝束碳纤维原丝,于 2016 年逐步实现了 12K/S 的产业化稳定生产,碳化后可部分达 到 T700 的水平。
吉林碳谷于 2017 年研究大丝束原丝,2019 年起逐步实现产业化。吉林碳谷于 2017 年 开始研究 48K 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借鉴 24K 碳纤维原丝生产经验,对原液流程实施再 造,对关键装备技术进行升级;2018 年 7 月,公司先后攻克了线密度控制难、水洗效果不均匀、原丝强度不稳定等难题,成功地研发出了 48K 碳纤维原丝的聚合、纺丝工艺 技术,形成了千吨级 PAN 基 48K 碳纤维原丝技术工艺包,批量试生产出 48K 碳纤维原 丝,并于 2019 年完成首批 120 吨 48K 大丝束原丝出口订单,开创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原 丝出口先河,实现中国 25K-50K 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 纺速、良率等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指标已于国际龙头水平相当。相较于干喷湿法纺丝工 艺,湿法纺丝工艺纺速较慢。公司致力于通过提高喷丝孔孔径、纺丝液黏度等方法提高 湿法纺丝速度,基础纺速从 2018 年的 75m/min 提升到 2020 年的 100m/min,单线产 能不断提升。另外,公司在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注重产品品质的把控,经过长期研发、 摸索,将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筒一级品率从 2018 年的 82.23%提升到了 2020 年的 93.15%,逐步实现大丝束原丝的稳定规模化生产。
产能扩张与持续降本为核心驱动
一是产能扩张。公司 2021 年末具备 4.5 万吨柔性化产能,预计 2022 年将新增柔性化 产能 4-6 万吨,即 2022 年底达到 8.5-10.5 万吨产能,计划至 2025 年末达到 20 万吨、 远期达到 33 万吨原丝产能。公司下游客户集中于精功系(当前为宝武系,包括吉林宝 旌、浙江宝旌)、江苏恒神、国兴碳纤维、宏发纵横等。在碳纤维民用需求旺盛的推动下, 下游普遍大幅扩产,公司扩张的原丝产能顺应下游趋势。
二是持续降本。吉林碳谷过去几年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至 2020 年单位生产 成本下降至 1.74 万元/吨,其中直接材料占约 60%左右。近年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制造 费用、能源成本均呈下降趋势,一是由于原材料及能源单耗下降;二是碳纤维大丝束原 丝规模效应显著,其他成本和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未来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张,设 备逐渐实现国产化,且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成本和费用摊薄效应将更加明显。
大丝束的本质是通过扩大单线产能、降低成本以实现更广泛的碳纤维应用。我们通常把 大于 24K 的碳纤维称为大丝束碳纤维(1K 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 1000 根丝),在相同 的生产条件下因单束碳纤维的丝数更多,故生产环节较难控制,通常性能弱于小丝束, 但可以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工业应用。近年大丝 束销量占比呈现提升趋势,2021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结构中,大丝束销量占比约 44%, 小丝束销量占比约 56%。大丝束当前应用领域主要为风电、汽车等,从全球市场平均售 价来看,风电、汽车等大丝束应用较多的领域均价也相对较低,如全球风电领域碳纤维 均价约 10.9 万元/吨,主要以 T300 级 24K、48K、50K 等产品为主。
原丝为大丝束的核心壁垒
原丝为大丝束的核心壁垒,难点体现在产品稳定性与生产效率: 一是原丝质量。原丝制备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物理化学缺陷会遗传给以其为原材料制备 的碳纤维,进而影响碳纤维的质量与性能。大丝束碳纤维由于高通量,存在很多复杂的 技术与工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一致性,纤维数量更多,保持每根纤维的一致性 更难;二是毛丝问题,纤维数量越多则毛丝会越多,需要把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 内,否则碳化环节毛丝可能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纤维分子结构中的某些键断裂 等现象发生。
二是原丝的高效生产。聚合环节为原丝的核心壁垒所在,使用两步法更优。在保证质量 的前提下,大丝束原丝生产的核心为以低成本实现大产量。从纤维的母体聚合物的生产 所采用的主要有溶液聚合(一步法)、水相悬浮聚合(二步法)两类。两步法为悬浮水相 聚合工艺,可实现连续进料,其工艺可以允许使用更大的聚合釜,水相中反应更均匀, 同时反应耗时较短,因而可以实现更大产量。此外,配方也为两步法的壁垒之一。当前 国内掌握两步法的为吉林碳谷,其可以实现更低成本的生产以及更迅速的大幅扩产。
碳纤维原丝工艺与腈纶工艺密不可分。当前碳纤维主要为 PAN 基(聚丙烯腈基)碳纤 维,其生产需要 PAN 原丝,而 PAN 原丝需要强大的腈纶长丝生产技术做支撑。PAN 原 丝与腈纶长丝同属于聚丙烯腈原料,不同是 PAN 原丝和腈纶长丝的各项技术要求有所 不同,如 PAN 原丝要求更大的分子量(为实现更高模量),要求自然垂度(否则预氧化 碳化工段以熔断),要求更低的断丝率(影响预氧化碳化且造成并丝互缠影响收卷)等。
低成本与高性能为未来方向
大丝束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是持续降低成本与提高性能。历史上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对 现有材料的不断替代永远是进行时。一个新材料从发展初期至广泛应用,往往伴随着成 本与售价的持续下降,玻纤的发展即是如此,大丝束发展的首要方向即是持续降本,未 来降本主要方向或来自于:1)工艺升级带来的单位能耗和单位原材料的下降;2)设备 国产化;3)规模效应。此外,大丝束制备较难,当前尚难以稳定到 T700 及以上强度, 因此也制约了大丝束在部分场景的应用,未来随着工艺进步性能提升,大丝束碳纤维或 也将在储氢瓶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需求爆发将推动大丝束高速增长
大丝束碳纤维需求近年呈爆发之势,风电贡献主要需求增量。全球风电叶片需求从 2016 年的 1.8 万吨增至 2021 年的 3.3 万吨,年复合增速为 13%;国内风电叶片需求从 2016 年的 0.3 万吨增至 2021 年的 2.25 万吨,年复合增速为 50%,贡献了最主要需求增量, 当前已占国内需求的 36%。在风电行业高景气之下,叠加大机组下碳纤维渗透率有望不 断提升,需求爆发将推动大丝束持续高速增长。此外,汽车也为大丝束应用的另一重要 领域,当前渗透率仍低,未来随成本下降应用有望加速,将在远期贡献广阔增量。
风电催动大丝束市场放量崛起
风电叶片主要材质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材开始崭露头角。在风电发展的 100 多年时间 内,叶片材料先后出现了木材、布、铝合金等。但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比强度、可设 计性强的复合材料成为商业级叶片的主体制造材料,而风电领域也成为复合材料最重要 的应用领域之一。风电机叶片是一个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构,一般由叶片大梁、腹板、 外蒙皮组成,复合材料在整个风电叶片中的重量一般占到 90 %以上。复合材料叶片最 初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体系,直到今天这仍是大部分叶片采用的材料。 但随着风机功率增加,叶片长度增大,自身重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具备高强 高模、低密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崭露头角。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叶片中主要用于 主梁或分段叶片连接区域,承担主要载荷,2021 年全球风电碳纤维用量约为 3.3 万吨。
风机大型化趋势下碳纤维渗透率提升为核心增长逻辑。传统的叶片制造材料主要为玻璃 纤维复合材料,而当叶片长度超过一定值后,全玻璃钢叶片重量较大,性能上也有较多 不足,或会出现共振问题、扭转问题等。玻璃纤维已经无法满足风电叶片大型化、轻量 化的要求。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其突 破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极限,而且可以保证风电叶片在增加长度的同时,重量大 大降低。在当前风机持续大型化趋势下,碳纤维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拉挤碳板用于主梁已成为主流。当前叶片用碳纤维中,约 90%以上以拉挤板形式应用于 主梁。国外最早将拉挤碳板应用于叶片,迄今已有十多年批量应用经验,如风电龙头 Vestas 采取拉挤工艺,大幅降低了碳纤维叶片的成本,引领风电叶片进入碳纤维时代。 国内部分厂商已在新叶型上完成拉挤碳板试制,业内拉挤碳板新叶型研发加快。近两年 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中复连众、艾朗等叶片厂家以及主机厂三一重工、明阳电气、上 海电气等都陆续发布了使用碳纤维或碳玻混合拉挤大梁叶片。除拉挤碳板工艺外,风电 叶片碳纤维还应用织物灌注和预浸料两种工艺,但对比拉挤碳板劣势较为明显,未来或 被拉挤碳板替代。
当前国内风电碳纤维用量主要为加工碳梁出口。当前全球使用碳纤维风电叶片的主机厂 主要是 Vestas,而国内风电碳纤维需求亦主要源自为 Vestas 代工生产拉挤碳梁,主要 生产企业为光威复材、江苏澳盛、江苏上纬等。2016-2019 年国内风电装机量相对平稳, 但碳纤维需求仍大幅增长,主要为供应 Vestas 的加工碳梁出口越来越多。2021 年我国 风电领域碳纤维需求约 2.3 万吨,据测算出口需求约 1.9 万吨,出口占比 83%。
装机增长与渗透提升共振,碳纤维迎来需求崛起的突破口。《风电北京宣言》为风电发 展提出明确目标,*务*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未来装机总量增速可期。 同时,随着对低风速风区开发的重视度增强,以及对海风的持续开发,风电机组往大功 率发展的趋势加速,对叶片长度的要求更高,碳纤维的渗透率也将持续提升。当前总需 求中,出口需求占比重较高,未来随着国内渗透率提升,至 2025 年出口需求占比预计 下降至 45%。最终,2025 年中国风电碳纤维总需求有望达到 6.8 万吨(包括出口),年 均复合增速 28%,对应市场空间 74 亿。
汽车市场贡献远期广阔空间
碳纤维最初主要用在超跑、赛车等高端车型。碳纤维价格昂贵,最初在汽车领域主要应 用于超跑、赛车等豪华车型,该类车型拥有高性能要求以及低价格敏感度的特点。碳纤 维在高端车型中主要用于车身框架、底盘等主体部分,而中端车型目前只会在少部分零 部件使用碳纤维材料。
宝马率先在中端车大量使用碳纤维。新能源车一直存在续航不足的痛点,解决方案分别 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钴路线”和以宝马为代表的“碳路线”。纯电动车的主流思路是以 锂电池为核心,尽可能做大锂电池组的容量,这也是特斯拉、比亚迪等选择的路径。而 宝马认为如果采取一个合适、保险的电池组,只要将车的重量降低到一定的程度,那么 该电动车依然可以跑出一个可以接受的里程数。宝马早在 2009 年开始布局碳纤维,与 西格里(SGL)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汽车用碳纤维,后于 2013 年首次推出大量使用碳纤维的 i3 电动汽车。每辆 i3 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在 120 公斤到 150 公斤之间,每年产 量约为 3 万辆。 受限于碳纤维成本高昂,新推车型碳纤维用量折中。由于成本及销量问题,BMW 大量 采用碳纤维的车型 i8、i3 分别于 2020 年、2022 年停产。2021 年,BMW 推出 iX 车 型,这次宝马对碳纤维的使用更加稳健,利用铝材和碳纤维组建 iX 的车身构架,其中铝 材为主要骨架,碳纤维使用在侧围、车顶框架、前围、后窗框架、后围等部位进行补强。
参考铝替代钢的进程,碳纤维在汽车轻量化上大有可为。汽车轻量化一直是进行时, 参考铝合金在北美汽车用量的演变,单车用铝量从 1990 年的 75 公斤提升至 2020 年的 208 公斤。碳纤与玻纤等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用量也逐渐增加,玻纤更适合制成汽车非 结构件、装饰件,而碳纤维适合运用在车身结构件。当前碳纤维在结构件中应用较低, 未来远景空间广阔。
产能多点开花,后进者开始涌现
大丝束碳纤维行业产能有所扩张。随着技术进步以及需求爆发,除吉林系外,较多公司 已经开始了大丝束碳纤维布局,部分也配套原丝布局,如上海石化、宝武碳业、兰州蓝 星、新创碳谷等。随着国内大丝束市场进入者逐渐增多,产能不断跟进,中期维度供应 紧张的情况有望缓解,大丝束碳纤维价格中期也有望逐步回落至合理水平,也将打开更 广阔的应用空间。
海外大丝束碳纤维价格与国内差距较小。我国进口碳纤维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美国、 墨西哥、匈牙利等,合计占据进口量的 90%以上。选取进口大丝束型号稳定的墨西哥与 匈牙利的进口均价作为国际大丝束不含税到岸价格(相当于国际大丝束龙头卓尔泰克的 价格,卓尔泰克工厂在墨西哥与匈牙利),最新 6 月价格约 110 元人民币/kg,若考虑增 值税(13%)和关税(17%)约 145 元人民币/kg,而国内大丝束同期约 140-145 元人 民币/kg,8 月初降价后约 130-135 元人民币/kg。值得说明的是,海外大丝束碳纤维企 业亦开启扩产计划,如疫情后东丽收缩航空领域业务,看好风电等领域应用增长,大幅 对卓尔泰克进行扩产,在 2021 年实现了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同时又开启新一轮 6000 吨产能的投产,将在 2023 年达到 3.5 万吨大丝束的产能规模。
上海石化——依托腈纶工艺,自主研发大丝束
上海石化为中石化旗下石油化工化纤企业。上海石化于 1993 年 6 月成立,实际控制人 为*务*国资委,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中 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分为四 个大类:石油产品、化工产品、合成树脂产品、合成纤维产品等。 依托腈纶产业优势,2018 年成功突破 48K 大丝束技术。2005 年,上海石化腈纶研究所 碳纤维技术开发室成立,开启攻关碳纤维;2012 年 9 月,上海石化自行开发的国内独 有的 NaSCN 湿法工艺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2016 年 5 月,开始 48K 大丝束原 丝工业化研究试验;2018 年 1 月,形成了千吨级 PAN 基 48K 大丝束碳纤维成套技术 工艺包,同年 3 月试制出 48K 大丝束碳纤维并贯通工艺全流程,同年 5 月装置已累计 生产原丝 4286 吨,生产碳纤维 709 吨。
48K 大丝束新项目投产在即。2020 年上海石化拟投入约 35 亿元人民币建设 2.4 万吨/ 年原丝、1.2 万吨/年 48K 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上海石化新开工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聚丙 烯腈基大丝束原丝及碳纤维技术,工艺路线为硫氰酸钠(NaSCN)连续溶液聚合湿法纺 丝、氧化、低温炭化等,建设 2 个原丝系列、3 个氧化炭化车间,每个车间配置 2 条 2000 吨碳纤维生产线。公司目前拥有 1500 吨/年小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新项目于 2021 年 1 月开工,一期 6000 吨已投产在即,全部建成后公司将形成 1.35 万吨碳纤维产能。
宝武碳业——承继精功,背靠宝武
背靠中国宝武,致力于碳基新材料发展。宝武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宝武钢铁集 团“一基五元”战略中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为中国新型炭材料行业领先 者”为愿景,致力于碳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宝武碳业的主要产品为:1、焦油精制产品, 包括炭黑、沥青、针状焦及其他油类副产品等;2、苯类精制产品,包括纯苯、甲苯、二 甲苯等;3、碳基新材料,包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等。宝武碳业 当前具备约 211 万吨焦油加工能力、25 万吨苯加氢生产能力、15.3 万吨针状焦、52.6万吨改质沥青生产能力。在碳基新材料领域,宝武碳业已具备 1 万吨碳纤维、10 万吨 石墨电极以及 2.3 万吨负极材料生产能力。公司当前主要收入为焦油精制产品,碳纤维 2021 年收入占比约 12%,但是由于碳纤维业务毛利率高于焦油精制(碳纤维为 26%, 焦油精制为 8%),故碳纤维仍是重要利润来源,约占 2021 年毛利的 28%。
碳纤维业务承继自精功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大幅扩产。宝武碳业的碳纤维业务主要源于 精功系,公司与 2020 年 12 月收购了收购了精业新材 51.69%股权、浙江宝旌 49.74% 股权、宝旌复材 45.81%股权,进军碳纤维行业。公司主要生产 T400 系列 12K、24K、 25K 的 PAN 基碳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预浸料、建筑补强等领域,2021 年 产量突破万吨,为 10079.30 吨,销量为 9952.84 吨。根据宝武碳业的“十四五”发展 规划,将建设 6 万吨碳纤维原丝项目和年产 1.8 万吨的碳丝项目,其中已于 2021 年投 产了一条 2500 吨的碳化生产线。
与万华化学合资设立宝万碳纤维,进军大丝束原丝。宝武碳业与万华化学合资设立“浙 江宝万碳纤维有限公司”以运营“绍兴柯桥原丝项目”。宝万碳纤维注册资本 8.5 亿元, 全部为现金出资,其中宝武碳业出资 4.335 亿元,持股 51%,万华化学持股 49%。该 项目于 2022 年 3 月开始建设,一期计划在 2023 年底建成,2025 年底实现全部规划产 能。当前公司原丝主要外采自吉林碳谷,公司自吉林碳谷采购金额为 8.3 亿元,该年碳 纤维业务营业成本约 9.8 亿元。宝万原丝项目建成后,有利于公司实现从原丝到复材的 全产业链生产,降低外采原丝的成本。此外,万华化学也是宝武碳业的第三大股东,其 于 2021 年 8 月参股宝武碳业,当前持股比例为 4.12%。 除宝武碳业外,太钢集团的子公司山西钢科亦为宝武系碳纤维成员。山西钢科成立于 2012 年,专注于高性能 PAN 基碳纤维的研发生产,自中国宝武于 2020 年 12 月收购 太钢集团 51%以来,山西钢科也成为宝武系碳纤维一员。山西钢科已形成了高强型、高 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三大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品体系,覆盖了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 域主要品种。山西钢科已建成 3 条全流程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设计产能合计 2400 吨 /年,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主要供应商之一。今年山西钢科将建成投产具有 260 种约 20 万件复合材料部件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形成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新 格局。今后太钢将继续投资建设两条 2000 吨的生产线和一条试验线,“十四五”末将实 现年产 6000 吨高端碳纤维,远期达到万吨产能。
新创碳谷——宏发系复材资源加持,进军上游碳纤维
新创碳谷为宏发系复合材料产业的实控人所创。新创碳谷成立于 2020 年,注册资本 1.5 亿元,实控人为谈昆伦,其旗下拥有宏发纵横、新创智能、新创航空、华复轨道、新创 汽车、检测实验室等多家全资控股、参股公司。宏发系拥有 38 年的复合材料装备制造 经验、24 年的轻量化复合材料市场经验,逐渐形成了以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为基础,涵 盖“复材设计、复材生产、智能装备、检测测试”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产品广 泛应用于风电、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 新创碳谷开启从原丝、碳丝、复材的全链条大丝束投产计划。2020 年,新创碳谷投资 50 亿元在常州建设碳纤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原丝产能 3.8 万吨,大丝束碳纤维 1.9 万 吨,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 2.8 万吨,年销售预计超 100 亿元。当前公司已建成 1.2 万吨碳化线产能。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以上就是吉林市化纤厂是国企单位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