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控股股票历史最低价是多少钱啊?

中国国新以5亿元的成本控股一家市值高达200亿元的上市公司,背后迷雾重重,而被出售的资产又面临业绩变脸的诸多疑问。本刊记者 杜鹏/文面对股权质押危机,海虹控股(000503.SZ)......

海虹控股股票历史最低价是多少钱啊

接下来具体说说

财报惨淡股价却飙涨,海虹控股000503.SZ做对了什么?

作为一支老庄股,海虹控股上市二十多年一直在谋求转型,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公司股价却被一波一波的反复炒作。这一次公司转型做医疗福利管理(PBM)的旗帜又一次对准了市场的胃口。

在医保支付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海虹控股提供的服务将改变医保粗放管理的模式,自然得到了医保部门的认可;其实更有看点的是,海虹控股在发展医保业务的同时,获取了其他机构难以获得的医保大数据,这将对传统医疗带来颠覆性的挑战。

扣非净利润下降104%

即使基本面惨不忍睹,海虹控股也能找到“吊起”市场胃口的料。

8月22日晚,海虹控股披露2014年中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9944.13万元,同比下降11.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3.61万元,同比增长28.26%;扣非净利亏损69.43万元,同比下降104%;基本每股收益0.01元。

宏源证券研究员王凤华认为公司中报业绩不达预期。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主要依靠非经营性项目获取收益,扣非之后净利润为-69万。其中,医疗福利管理业务贡献收入5976万,同比下降23.2%,毛利率26.49%,同比下降12.5%,由于业务仍在大力推广阶段,销售费用增长121%。

即使公司业绩惨淡,仍挡不住市场对它的狂热追捧。 8月26日、27日公司股价凸显强劲,呈现持续拉升的趋势,其中26日强势涨停,27日截至收盘大涨6.16%。与8月25日收盘价相比18.75元相比,两个交易日股价暴涨16.8%。

王凤华分析称,从数据看,由于医疗福利管理业务处于推广初期以及收费模式的不确定性,其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仍非常小,即使这样,目前 该业务试点覆盖18个省/直辖市的近100个地市,在全国布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虽然业绩不达预期,但仍然坚定看好其医疗福利管理业务。

据悉,医疗福利管理是一种对医疗费用专业化管理第三方服务,介于保险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之间的管理协调组织。其核心就是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滥用药品、骗保等行为都会受到监管。在医保支付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海虹控股的这一业务无疑是大有市场的。

资料显示,海虹控股从2009年就启动了医疗福利管理业务,是国内最早进入这个领域,这套软件系统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善,而海虹控股的先发优势给自己建立了“护城河”。

健康大数据的“想象”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医保改*股,海虹控股借鉴美国模式进行“中国化”改良,定位于服务提供商而不是软件开发商,其核心竞争力是临床知识库,医保智能审核系统的核心正是临床知识库,按照这些规则编制的网,使得违规用药等行为无处躲藏。

据悉,有了临床知识库做基础,公司开发的产品医保智能监管平台能够在0.7秒内处理高达2500条数据的报销单据,是大数据在医保审核领域完美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医保业务的同时,海虹控股也获取了其他机构难以获得的医保大数据,而凭借医保大数据,海虹就能搭建一个大健康平台。

目前, 海虹新健康官方网站及移动端app已成功上线,该业务将为用户提供预约就医、家庭配送、医保助手、寻医问药等方面的服务形成贯穿就医各环节的全方位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风涌云起的年代,从卖手机的黎万强,卖婴童用品的徐力宏,到卖螃蟹的傅骏,提供租车服务的周航,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业内人士称,海虹控股的大健康平台或许能颠覆传统的医疗行业。

王凤华预计, 2014-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2.12亿、3.18亿、5.41亿元,净利润1700万、3300万和7531万,对应的EPS0.02、0.04、0.08元

事实上,这医保大数据是海虹控股最大的一个卖点,凭借大数据与大健康的概念,海虹控股股价从2012年7月17日最低价5.34元,一路飙升至2013年10月21日*高价26.11元,一年多时间,股价暴涨接近4倍。

海虹控股易主有玄机

中国国新以5亿元的成本控股一家市值高达200亿元的上市公司,背后迷雾重重,而被出售的资产又面临业绩变脸的诸多疑问。

本刊记者 杜鹏/文

面对股权质押危机,海虹控股(000503.SZ)实际控制人选择卖壳脱身。

历经半年多的停牌之后,海虹控股11月11日发布公告称,国风投基金与中海恒、中恒实业、海南策易签署《增资协议》,各方同意,国风投基金在完成中海恒股权登记后,将向中海恒缴纳增资款5亿元,其中3亿元计入中海恒注册资本,其余2亿元计入中海恒资本公积金。

增资完成后,国风投基金对中海恒的持股比例为75%,成为中海恒的控股股东。国风投基金通过控制中海恒,实现对上市公司的间接控制。国风投基金的实际控制人中国国新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同日,上市公司发布重大资产出售草案,海虹控股拟将子公司中公网、北京益虹合计持有的广东海虹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海虹”)55%股权以及海虹控股、海南卫虹合计持有的海虹医药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交易中心”)100%股权以1.68亿元向王忠勇出售,王忠勇以人民币现金支付对价。

此次出售资产动机或许并不单纯,而被出售资产2017年业绩突然出现变脸,迷雾重重。

实控人金蝉脱壳

海虹控股自5月10日开始停牌,截至发稿仍未复牌,停牌日公司市值为224亿元。而在此次易主过程中,国风投基金只需要拿出5亿元,就能够控制一家市值高达2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可谓是小资金撬动了大杠杆。

这次交易,国风投基金捡了个大便宜。2017年三季报显示,中海恒持有海虹控股2.49亿股,持股比例为27.74%,对应市值为62.17亿元;国风投基金又持有中海恒75%股权,对应市值为46.63亿元,相比5亿元的投入成本足足多出来41.63亿元。

易主之前,海虹控股的实际控制人是康乔。互动百科显示,康乔1982年出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毕业,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康乔为什么愿意把这么大的便宜让给国风投基金呢?对此,公告没有给出说明和解释。

深交所11月17日发出关注函,要求收购人和转让方说明收购作价的合理性,是否存在收购人替转让方承担债务或其他未披露的经济或利益安排。截至发稿,海虹控股仍未回复关注函。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康乔是一个高杠杆偏好者,他控制的中海恒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已经被质押。海虹控股最近一次发布股份质押公告是在5月3日,截至公告日,中海恒持有公司股票共计2.49亿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7.74%,中海恒质押公司股票总计2.06亿股,占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的82.57%,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2.91%。

按照停牌日收盘价24.93元计算,中海恒所有质押股份对应的总市值为51.36亿元。打个7折计算,中海恒累计通过质押上市公司股份获取的资金有35.95亿元。

而5月10日停牌之前,海虹控股股价已经从2016年11月11日的*高价59.5元,下跌至停牌日的24.93元,下跌幅度高达58.1%,股价已经腰斩。《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翻阅以往公告发现,不少股份均是在高位质押出去的,随着股价的暴跌,中海恒及实际控制人已经面临严重的股权质押危机,很有可能爆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股价已经腰斩,但是估值依然非常高,2016年净利润只有2802万元,要长期撑起200多亿市值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复牌,公司股价回归合理估值将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暂且不考虑国风投基金是否存在替康乔承担债务等安排,即便低价易主,好处也很明显:康乔的股权质押危机将会转移至国风投基金身上。

国风投基金大有来头,其控股股东为国新(深圳)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国新”)。天眼查显示,中国国新是*务*全资子公司,公司定位是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

因此,国风投基金接盘上市公司之后,要解决当前的股权质押危机应该不是难事。

关于这笔易主交易背后更多的真相及待解之谜,还有待上市公司进一步披露。

卖子扭亏

易主之日,海虹控股同时发布重大资产出售草案,拟将子公司中公网、北京益虹合计持有的广东海虹55%股权以及海虹控股、海南卫虹合计持有的交易中心100%股权以1.68亿元的价格向王忠勇出售,王忠勇以人民币现金支付对价。

草案第65页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广东海虹55%股权、交易中心100%股权的账面净值分别为7097万元、-8240万元,合计-1143万元,两者交易价格合计1.68亿元,按照“交易价格-账面净值”计算,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此次交易确认投资收益1.79亿元。

对于此次出售,草案表示称,公司获得大量资金,为公司的业务优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未来公司将业务重心聚焦至PBM业务及海虹新健康业务。

不过,此次交易背后的动机或许并不是那么单纯。财报显示,前3季度,上市公司实现收入1.12亿元,净利润为-1.54亿元,已经发生大幅亏损。如果这笔交易能够在2017年完成,那么全年有望扭亏为盈,即便2017年这笔交易不能完成,那么投资收益可以确认在2018年,同样可以防止出现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从而避免被ST。

这已经不是公司首次依赖出售资产获利。自1992年上市以来,海虹控股就开始运用此手段,几乎每年都有出售资产的行为,以最近的2014-2016年为例,这几年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704万元、1.45亿元、1.14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8.22%、628.07%、405.87%,对于上市公司保壳功不可没。

海虹控股收入规模本来就不大,而这两笔资产出售之后,公司收入将再遭腰斩。

草案第110页显示,根据公司2016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2017年1-9月未经审计财务报表和经审计的备考财务报表,本次交易前后公司主要财务数据比较如下:2016年、2017年1-9月,交易前公司收入分别为2.17亿元、1.12亿元,交易后公司收入分别为8497万元、5360万元,下降幅度分别为60.81%、52.2%。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每年的管理费用就高达亿元之上,2014-2016年分别为1.2亿元、1.4亿元、1.55亿元。出售资产之后的收入规模无法覆盖日常费用支出,而公司保留的PBM业务尚在培育之中,目前还没有贡献收入。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公司未来的收入和利润恐怕会更难看。

被出售资产蹊跷变脸

海虹控股此次出售的两项资产广东海虹55%股权、交易中心100%股权在被出售之前都发生了业绩大变脸。

广东海虹主要从事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包括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招标代理、医药电子政务软件开发、药品招标代理及网上交易三个板块,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标准的采购服务。

从过往几年来看,广东海虹业绩比较稳定。2014-2016年,广东海虹的收入分别为7545万元、8060万元、1.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46万元、3301万元、3792万元,每年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增长。

然而重组草案显示,2017年前3季度,广东海虹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928万元、-14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海虹2016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收入和净利润5195万元、2312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其在2017年前3季度实现的业绩与去年上半年相差甚远。

对于广东海虹业绩大变脸,重组草案没有给出解释和说明。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交易中心身上。

交易中心主要从事医药电子商务及交易业务,包括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招标代理、医药电子政务软件开发、药品招标代理及网上交易三个板块。

重组草案第63页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1-9月,交易中心收入分别为3856万元、3004万元、192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67万元、-1018万元、-6350万元。对比可以发现,交易中心2017年前3季度的业绩相比过去两年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脸,对此草案同样没有做任何解释。

被出售资产业绩大变脸的真实原因有待上市公司给出进一步的解释,而标的资产业绩变脸有利于接盘方,接盘方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上述资产。

以上就是海虹控股股票历史最低价是多少钱啊?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