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新网为什么不涨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纯粹分享数字和看法,有意见的讨论区留言。光环新网2020年7月股价创新高之后,最近的股价已经腰斩。股东人数也从13w多降到了11w多,相信不少人已经彻底离开了这......接下来具体说说
作者:人神共奋的李刚
来源:雪球
/5、投资最窝火的事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最郁闷的事莫过于,手中股票持有几年, 业绩一路上涨,股价却始终在一个箱体震荡,换句话说,PE一直在下降。
比这个更窝火的是,一支业绩很好的股票,股价从*高点已经腰斩,PE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位了,财务上横看竖看也没有什么明显瑕疵,也不是什么周期股,这么有安全边际的股票,买进后就是不涨。
股价下跌并不可怕,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机会都是跌出来的,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下跌必然引发止损,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反而容易应付。
低位三年震荡不涨无疑是最糟糕的,特别是在大盘行情不错时,一轮行情就是一轮“过山车”,浪费时间精力。
我的估值系列文章的靠前篇《最直观的估值方法:会相亲,你就会估值》,介绍了“自由现金流”估值思想,这是一个纯理论,从第二篇开始,我将用一系列案例(主要是白马股),去理解这个最重要的估值思想。
这一篇就用这个估值思想分析一个现象: 为什么一些低PE业绩增长又稳定的股票,虽然不跌,却就是不涨。
2/5、只涨业绩不涨价的光环新网
光环新网,云计算IDC龙头,A股科技大白马之一,腾飞始于2015年代理亚马逊在北京地区的云计算服务,当年一口气涨了8倍,之后随着股灾,PE稳定到16年的40多倍,这个估值到底合不合理呢?
IDC是云计算时代的“发电厂”,下游需求稳定,公司服务北京地区为主,客户以互联网、金融、政府需求为主,因为一线城市有能耗限制,新的机柜很难批准(产能限制),竞争格局很好。再加上2016年科技股、创业板的估值还在高位,收购的两家企业业绩增长迅猛,高商誉没有减值的风险,这个PE,当年应该是正常的。
可此后两年,看好光环新网的投资者发现,自己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光环新网的业绩三年稳定50%左右的高增长,但股价却走了一个箱体震荡,PE从2016年的50倍一直降到2019年预测业绩的25倍,沦落为制造业的PE,成为目前增长仍然稳定的科技大白马中估值最低的公司之一。
事实上,A股市场真正能做到“业绩估值双涨”的戴维斯双击很少见,大部分都会先当成题材股大涨一波,然后业绩上涨,估值下降,引发大箱体震荡。
这种估值的大起大落,到底合不合理呢?“自由现金流贴现”理论,完全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3/5、题材股炒作的本质
一个股票的合理估值应该是未来若干年“自由现金流”贴现的累计,而“合理PE”等于这个合理的估值除以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
但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根据眼前的经营数据,按照“目前的逻辑”进行“线性合理推测”。
请注意“目前的逻辑”和“线性合理推测”这两个前提。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已经营了十年的小店,营业额这三年每年增长5%,你推测未来三年的增长应该在3%到5%之间,这就叫“线性合理推测”,用过去的数据推测未来,前提是你附近的居民未来三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没有拆迁,也没有兴建大型居民区。
要做“线性合理推测”,前提是过去的经营逻辑没有变化。相反,一个企业的增长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理应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合理估值。
光环新网从一个普通的IDC企业,变成云计算企业,理应按云计算估值,这个估值到底是多少?一时很难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分业务跟之前的业绩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会导致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PE。
可企业一旦进入利润兑现期,他的合理估值就跟当期利润有直接的关系,PE就理应回归行业合理范围,这就是光环新网后来回归30多倍合理PE的原因。
题材朦胧期暴涨,业绩兑现期暴跌,我们通常把这种股票称为题材炒作。但其中一部分改变了股票增长逻辑,未来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的题材,并非炒作,本身也是遵循价值投资的逻辑的。
那么接近估值合理区间的光环新网是否有投资价值呢?很多价值投资者正是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低PE的错觉。
一支股票在持续上涨中,市场会忽略其财务不稳健的地方,一旦股价回落,投资者就开始寻找原因,更喜欢把过往的财务调节当成造假。
一直自媒体质疑光环新网的财务,主要涉及溢价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与资产重组相伴的大股东减持、项目体外循环。伴随而来的是股价的持续在底部徘徊,仅仅在业绩报告公布的前后上涨一下,估值也大大低于同行业的宝信股份。
不断在底部加仓的投资者心态也越来越糟,对估值的看法发生根本逆转, 变成了“好公司为什么会估值低,利润肯定有问题”“大股东在割韭菜”,等等。
我们常会用下面的理由为自己的买高估值的股票辩护:以目前的增长率,就算三年股价不涨,PE跌到20倍,更有价值了。好吧,现在这个情况真的出现了,你确定自己还能拿得住?
4/5、杀逻辑的低PE
低PE持续很久,还有一种更要命的情况,就是逻辑被破坏,但两三年内又无法影响业绩的。
始于去年三季度的医药股暴跌,最受伤的医药大白马莫过于华东医药了。同期一起下跌的难兄难弟恒瑞、泰格、长春高新已经创出新高了,连爆雷的智飞生物走势都比它好。
更气人的是,华东医药的业绩无论是18年年报,19年一季度都不低于预期,我估计这种业绩、这种PE水平,一定有一大堆抄底的价值投资者被埋了。
这个时候,PE还有用吗?
前面说了,要对未来做“线性合理推测”,前提是过去的经营逻辑没有变化。 而华东医药过去的经营逻辑正是遭到了破坏——至少是被质疑了。
华东医药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高毛利高营销费用的仿制药,去年的“4+7集采”,极低的中标价引发“仿制药”逻辑的彻底崩溃,医保成为大权在握的唯一买家,出于医保控费的需要,必然要往成本上大砍价。
这么一来,整个仿制药过去增长的逻辑就不存在了,未来的现金流怎么算,谁也不知道 ,合理估值就一下子变成了“不知道”,过去的业绩没有意义,哪怕跌到10倍PE,也很难说是不是见底 ——一般认为,一家利润等于现金流且不再增长的公司,合理PE为8-10倍。
不过,这是对于行业而言,个股则未必。
为什么60倍的恒瑞跌下去又起来呢?虽然恒瑞也是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仿制药,但恒瑞目前估值的大头,反而是收入不高的创新药这一部分(大家可以找一份深度研究报告看看研究所是如何帮恒瑞估值的)。
所以,恒瑞的逻辑没有被破坏,估值只要降仿制药这一部分就行了,而它去年底因为仿制药“杀逻辑”一起下跌,就变成了标准的“错杀”。
逻辑被破坏后,能不能找到新的逻辑,是股价启稳的关键, 同样是仿制药,京新药业走得更强,已经接近去年高点了,为什么?因为京新药业通过集采中标的,都是拥有原料药生产优势的品种,且目前市场占有率都不高。我妈降血压的药氨氯地平片,以前都在药店买,30多一盒,现在改到医院,用京新生产的,4块一盒。
这就有了一个新逻辑——低毛利高集中度,虽然这个逻辑真的有点像化工股,虽然能不能走通还不知道,但好歹有了一个,研究员也能给出一些靠谱的估值依据。
而华东医药现有手里的大单品,早晚要被砍上一刀,区别只是砍在膝盖上,还是脚踝上。而它能不能走出股价“沼泽地”,只能看创新药的进展,而不是看业绩,更不能看PE。
5/5、锚定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锚定效应”,投资者容易被之前印象深刻的股价“带节奏”。
比如说,一家公司你研究过觉得不错,但又觉得30倍PE太贵,再等等,一等就等到了40倍,震荡一个月,你就会觉得之前30倍还是合理的,如果后市又跌回到30倍,你可能就屁颠屁颠地买进了。
锚定效应,体现在股价上,是庄家拉高出货,收割韭菜;体现在PE上,就是价值投资者最容易犯下的错。历史上曾经业绩暴涨过的股票,一但PE从高点回落30%左右,一些基本面投资者就容易心动。
但如果你能理解估值是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低PE所迷惑了。
当然,投资机会总是在分歧中产生,在一致性看法中结束。
像光环新网,华东医药这一类有长期无法证伪的瑕疵,但又不会影响两三年内的业绩的企业,反而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喜欢的类型, 它们常常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暴跌,洗掉一批趋势交易投资者,然后又在赔率很好的低位徘徊很久,洗掉没有耐心,只是贪便宜的伪价值投资者,并给出足够长的低成本进货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
逻辑比业绩更重要——估值系列2
1/5、投资最窝火的事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最郁闷的事莫过于,手中股票持有几年, 业绩一路上涨,股价却始终在一个箱体震荡,换句话说,PE一直在下降。
比这个更窝火的是,一支业绩很好的股票,股价从*高点已经腰斩,PE已经到了历史最低位了,财务上横看竖看也没有什么明显瑕疵,也不是什么周期股,这么有安全边际的股票,买进后就是不涨。
股价下跌并不可怕,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机会都是跌出来的,对于趋势投资者而言,下跌必然引发止损,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反而容易应付。
低位三年震荡不涨无疑是最糟糕的,特别是在大盘行情不错时,一轮行情就是一轮“过山车”,浪费时间精力。
我的估值系列文章的靠前篇《最直观的估值方法:会相亲,你就会估值》,介绍了“自由现金流”估值思想,这是一个纯理论,从第二篇开始,我将用一系列案例(主要是白马股),去理解这个最重要的估值思想。
这一篇就用这个估值思想分析一个现象: 为什么一些低PE业绩增长又稳定的股票,虽然不跌,却就是不涨。
2/5、只涨业绩不涨价的光环新网
光环新网,云计算IDC龙头,A股科技大白马之一,腾飞始于2015年代理亚马逊在北京地区的云计算服务,当年一口气涨了8倍,之后随着股灾,PE稳定到16年的40多倍,这个估值到底合不合理呢?
IDC是云计算时代的“发电厂”,下游需求稳定,公司服务北京地区为主,客户以互联网、金融、政府需求为主,因为一线城市有能耗限制,新的机柜很难批准(产能限制),竞争格局很好。再加上2016年科技股、创业板的估值还在高位,收购的两家企业业绩增长迅猛,高商誉没有减值的风险,这个PE,当年应该是正常的。
可此后两年,看好光环新网的投资者发现,自己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光环新网的业绩三年稳定50%左右的高增长,但股价却走了一个箱体震荡,PE从2016年的50倍一直降到2019年预测业绩的25倍,沦落为制造业的PE,成为目前增长仍然稳定的科技大白马中估值最低的公司之一。
事实上,A股市场真正能做到“业绩估值双涨”的戴维斯双击很少见,大部分都会先当成题材股大涨一波,然后业绩上涨,估值下降,引发大箱体震荡。
这种估值的大起大落,到底合不合理呢?“自由现金流贴现”理论,完全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3/5、题材股炒作的本质
一个股票的合理估值应该是未来若干年“自由现金流”贴现的累计,而“合理PE”等于这个合理的估值除以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
但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根据眼前的经营数据,按照“目前的逻辑”进行“线性合理推测”。
请注意“目前的逻辑”和“线性合理推测”这两个前提。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已经营了十年的小店,营业额这三年每年增长5%,你推测未来三年的增长应该在3%到5%之间,这就叫“线性合理推测”,用过去的数据推测未来,前提是你附近的居民未来三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即没有拆迁,也没有兴建大型居民区。
要做“线性合理推测”,前提是过去的经营逻辑没有变化。相反,一个企业的增长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理应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合理估值。
光环新网从一个普通的IDC企业,变成云计算企业,理应按云计算估值,这个估值到底是多少?一时很难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分业务跟之前的业绩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会导致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PE。
可企业一旦进入利润兑现期,他的合理估值就跟当期利润有直接的关系,PE就理应回归行业合理范围,这就是光环新网后来回归30多倍合理PE的原因。
题材朦胧期暴涨,业绩兑现期暴跌,我们通常把这种股票称为题材炒作。但其中一部分改变了股票增长逻辑,未来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的题材,并非炒作,本身也是遵循价值投资的逻辑的。
那么接近估值合理区间的光环新网是否有投资价值呢?很多价值投资者正是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低PE的错觉。
一支股票在持续上涨中,市场会忽略其财务不稳健的地方,一旦股价回落,投资者就开始寻找原因,更喜欢把过往的财务调节当成造假。
一直自媒体质疑光环新网的财务,主要涉及溢价收购带来的巨额商誉、与资产重组相伴的大股东减持、项目体外循环。伴随而来的是股价的持续在底部徘徊,仅仅在业绩报告公布的前后上涨一下,估值也大大低于同行业的宝信股份。
不断在底部加仓的投资者心态也越来越糟,对估值的看法发生根本逆转, 变成了“好公司为什么会估值低,利润肯定有问题”“大股东在割韭菜”,等等。
我们常会用下面的理由为自己的买高估值的股票辩护:以目前的增长率,就算三年股价不涨,PE跌到20倍,更有价值了。好吧,现在这个情况真的出现了,你确定自己还能拿得住?
4/5、杀逻辑的低PE
低PE持续很久,还有一种更要命的情况,就是逻辑被破坏,但两三年内又无法影响业绩的。
始于去年三季度的医药股暴跌,最受伤的医药大白马莫过于华东医药了。同期一起下跌的难兄难弟恒瑞、泰格、长春高新已经创出新高了,连爆雷的智飞生物走势都比它好。
更气人的是,华东医药的业绩无论是18年年报,19年一季度都不低于预期,我估计这种业绩、这种PE水平,一定有一大堆抄底的价值投资者被埋了。
这个时候,PE还有用吗?
前面说了,要对未来做“线性合理推测”,前提是过去的经营逻辑没有变化。 而华东医药过去的经营逻辑正是遭到了破坏——至少是被质疑了。
华东医药大部分收入来源于高毛利高营销费用的仿制药,去年的“4+7集采”,极低的中标价引发“仿制药”逻辑的彻底崩溃,医保成为大权在握的唯一买家,出于医保控费的需要,必然要往成本上大砍价。
这么一来,整个仿制药过去增长的逻辑就不存在了,未来的现金流怎么算,谁也不知道 ,合理估值就一下子变成了“不知道”,过去的业绩没有意义,哪怕跌到10倍PE,也很难说是不是见底 ——一般认为,一家利润等于现金流且不再增长的公司,合理PE为8-10倍。
不过,这是对于行业而言,个股则未必。
为什么60倍的恒瑞跌下去又起来呢?虽然恒瑞也是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仿制药,但恒瑞目前估值的大头,反而是收入不高的创新药这一部分(大家可以找一份深度研究报告看看研究所是如何帮恒瑞估值的)。
所以,恒瑞的逻辑没有被破坏,估值只要降仿制药这一部分就行了,而它去年底因为仿制药“杀逻辑”一起下跌,就变成了标准的“错杀”。
逻辑被破坏后,能不能找到新的逻辑,是股价启稳的关键, 同样是仿制药,京新药业走得更强,已经接近去年高点了,为什么?因为京新药业通过集采中标的,都是拥有原料药生产优势的品种,且目前市场占有率都不高。我妈降血压的药氨氯地平片,以前都在药店买,30多一盒,现在改到医院,用京新生产的,4块一盒。
这就有了一个新逻辑——低毛利高集中度,虽然这个逻辑真的有点像化工股,虽然能不能走通还不知道,但好歹有了一个,研究员也能给出一些靠谱的估值依据。
而华东医药现有手里的大单品,早晚要被砍上一刀,区别只是砍在膝盖上,还是脚踝上。而它能不能走出股价“沼泽地”,只能看创新药的进展,而不是看业绩,更不能看PE。
5/5、锚定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锚定效应”,投资者容易被之前印象深刻的股价“带节奏”。
比如说,一家公司你研究过觉得不错,但又觉得30倍PE太贵,再等等,一等就等到了40倍,震荡一个月,你就会觉得之前30倍还是合理的,如果后市又跌回到30倍,你可能就屁颠屁颠地买进了。
锚定效应,体现在股价上,是庄家拉高出货,收割韭菜;体现在PE上,就是价值投资者最容易犯下的错。历史上曾经业绩暴涨过的股票,一但PE从高点回落30%左右,一些基本面投资者就容易心动。
但如果你能理解估值是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低PE所迷惑了。
当然,投资机会总是在分歧中产生,在一致性看法中结束。
像光环新网,华东医药这一类有长期无法证伪的瑕疵,但又不会影响两三年内的业绩的企业,反而是很多机构投资者喜欢的类型, 它们常常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暴跌,洗掉一批趋势交易投资者,然后又在赔率很好的低位徘徊很久,洗掉没有耐心,只是贪便宜的伪价值投资者,并给出足够长的低成本进货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
估值这件事,未来比过去更重要。所以,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逻辑比业绩更重要,确定性比增长率更重要。 因为利润代表过去,现金流代表未来;业绩代表过去,逻辑代表未来,增长率代表过去,确定性代表未来。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纯粹分享数字和看法,有意见的讨论区留言。
光环新网2020年7月股价创新高之后,最近的股价已经腰斩。
股东人数也从13w多降到了11w多,相信不少人已经彻底离开了这只被捧了又捧的票,但还是有更多的依然在死守。
光环200亿出头的市值,对比茅台2.5w亿的市值,茅台股东人数竟然也只有13w多,不得不感叹光环还真是散户的天下。
可这是归咎于光环新网自己的问题吗?毕竟管理层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直靠不住,虽然经过问询函的问答,但是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光环的三大业务,IDC+云计算+广告,云计算因为aws在如今的中美大背景下几乎毫无发展,广告则是因为利润率太低,除了让营业收入变高外毫无看点。
相信投资者能够高看一眼光环,无非因为看中了它的IDC业务。
再对比一下给阿里打下手的IDC的数据港的走势,同样的7月创新高,现在直接膝盖斩,心里是不是会觉得好过些?
既然都是难兄难弟,不妨稍微比较一下两者。
因为两者面向的对象并不相同,一个是批发型,一个是零售型,一个造好了就有买家,另一个要逐一找买家,一个毛利低,一个毛利高。
而每年都会有在建转固定资产,有多少实际上架造成的利润,实际上在扩张期,很难比较,所以,更有比较意义的是两者的营业收入。
光环新网 2020-2016年五年IDC相关营业收入分别是
18.5亿,17.58亿,14.86亿,10.75亿,9.83亿
而数据港几乎是纯IDC营业收入
9.1亿,7.27亿,9.1亿,5.2亿,4.06亿
相同点是5年来,IDC业务一个2倍+,一个2倍-,差距不算很大。
万国数据历程
但如果对比在美股上市的优秀生万国数据,和最近头条+网宿的新秀秦淮数据
万国数据
57.39亿,41.22亿,27.92亿,16.16亿,10.56亿
秦淮数据,只有3年
18.31亿,8.53亿,0.98亿
5年来,一个5年5倍+,一个3年18倍+,对应的市销率分别为15.6倍,18.9倍。
A股里难兄难弟的数据港的市销率就只有12倍-。
拿这个落后生的市销率算一下光环新网的IDC业务的估值,也该有12倍x18.5亿=222亿,刚好与光环的收盘价相等。
简单来说,光环现在的估值,云计算+广告业务都是白送的,估值为0。
这就是市场看IDC的方式, 在大城市的市场能耗日益趋紧的情况下,看谁跑马圈地的速度更快。
万国和秦淮跑得够快够猛,即使利润为负,可那是因为负债不停扩张造成的,只要稍加停下脚步,马上就会取得合适的利润。
而 光环新网的扩张速度最慢,所以估值最低不足为奇 。因为基本盘不稳,扩张盘又没有前途,毛利低的云计算+广告业务除了走量之外,金钱上消耗了过多的三费,时间上分散了管理层的精力。
刷广告的无双,最近3年的利润8千万到1个亿,作为一个毫无增长的业务,给10倍pe,估值10个亿。
aws的业务,问询函里有说第二大采购商是亚马逊,且与靠前和第三供应商差别巨大,倒推到收购无双之前的第二大供应商,应该差别不大。
所以2020年-2018年的aws成本分别为,11.6亿,14.7亿,14.2亿,按毛利10个点算,利润1.5个亿,因为没什么成长还倒退了,给10倍pe,估值15个亿。
至于亏钱的那几个金融类的私有云和维护业务,不算也罢。
毛估估之下,222+10+15,约250亿左右的合理估值。
风险上,从大环境来说,除了宝钢早就把IDC注入到宝信软件当中,沙钢,杭钢这些钢厂也纷纷把IDC业务作为自己转型的方式,毕竟厂房和能源早就摆在那里了,改造一下就能拿来出租了。
所以IDC从新基建的必需变成了过热,这也是最近IDC走得不那么好看的重要原因。
最后,顺便看了下宝钢的IDC业务收入,五年来的收入分别是26.16亿,20.55亿,16.9亿,12.35亿,8.91亿。
以上就是光环新网为什么不涨?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