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属于哪个区
产城融合哪家强?苏州工业园区 VS 苏州高新区大数据视角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住及通勤研究前言本文研究观察到的三个总体现象:1.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人口的区内职住比例高于苏州高新区。接下来具体说说
虎丘区(苏州高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辖区,是一个地理上独特而美丽的城市。
它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姑苏区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相城区毗邻;南与吴中区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东桥镇、望亭镇相连。
行政面积达到22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3万人。
虎丘区辖2个镇和5个街道。
令人瞩目的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虎丘区,并与虎丘区政府机构共同办公。
2017年,虎丘区在全国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百强区。
虎丘区地势由西高东低,吴淞标高在4.88米至5.38米之间。
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
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为17.7摄氏度。
此外,虎丘区距离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距离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和常熟港60公里。
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贯穿境内,而太湖大道横贯东西。
虎丘区还拥有许多古迹,其中包括万佛石塔、文昌阁道院和三里亭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虎丘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虎丘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虎丘区不仅是一个宜居的城市,也是一个富有经济潜力和发展机遇的地方。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为该区域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带来了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为虎丘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未来,虎丘区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该区还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城市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至此,我们对中国地理之城市苏州高新区进行了盘点。
这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都是苏州市的两个重要开发开放区域,均扮演着市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两个区域各自有其优势与劣势,值得更加深入地了解。
相同点:
首先,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都是高起点、高水平的新城区。工业园区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开发区之一,新区则相对年轻,但因其定位为华东地区发展的新引擎,受到各界重视。
其次,两个区域都是*家级开发区,享受着政策上的优惠。工业园区以自贸试验区的身份,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力求创新和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新区则按照“两高两新一重点”的发展目标,将区域内的合作区、环保区、服务区和科技区发展成繁荣发展的生态区。
最后,两个区域都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工业园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并列为世界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集了全球超过三万家企业和研发机构;新区则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型产业,形成了一批高端技术企业。
不同点:
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是产业布局。工业园区主要以制造业、研发和创新产业为主导,实现了多元化和高端客户的结合;而新区则以产业、城市和生态一体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高端服务、高科技和高品质生态三大特色。
其次,两个区域的城市发展路径不同。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区内现有产业和国际化资源、人才,通过 “221”模式,即发扬优势工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的服务业,探索新发展路径;新区则以“园区统一规划、城市有机扩展、生态人文配套”的开发模式,充分挖掘地域性资源优势,进行有序的区域城市规划。
最后,两个区域的发展重点也不同。工业园区着眼于较早的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带动下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而新区则注重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驱动城市经济的新业态,如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
产城融合哪家强?
苏州工业园区 VS 苏州高新区
大数据视角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住及通勤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及通勤距离研究
本文依托手机信令数据和相关分析技术,研究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 园区 )内工作人口的 工作地点 、 居住地点 、 通勤距离 等因素,重点关注 园区职住比 和 工作人口的通勤距离比例 两个指标,并将其与 面积 、 定位 、 区位 、 发展时间 相似的苏州高新区(以下简称 新区 )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来初步研判园区的产城融合程度。
图1:园区/新区区位图
图2: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3:苏州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本次研究采用2019/3/1-3/31之间苏州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以园区/新区行政范围为电子围栏进行工作人口(研究样本)筛选, 将区内工作人口长期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距离大于500米的数据作为样本对象 。经过数据筛选:
园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38.2万;
新区工作人口符合分析要求的样本量为24万。
职住比的对比分析
观察0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约为63%,高出新区约4%。
1.园区内工作人口的职住比为63%,新区内为59%;
2.园区各类收入层次工作人口的职住比均高于新区。
图4:两个园区职住占比
观察02:园区和新区均呈现出产业体系向高端转型的人口空间分布结构性特点,其中科技研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工作人口空间集聚度高,而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集聚度低。
园区和新区就业密度均呈现由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的递减趋势,传统工业区工作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及周边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等产业的发展,显著带动了就业人口的快速集聚。
从地理条件看,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区内工作人口主要布局于东接苏州古城的一侧;园区地形地貌更加规整,区内工作人口空间分布的多中心结构更加清晰和均衡。
图5:新区/园区工作人口工作地空间分布示意
观察03:园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分离,新区不同收入水平工作人口的居住地相对混合。
新区
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整体呈现混合居住的特征。
图6:新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
园区
低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地分布相对较散,主要聚集区域为园区周边乡镇的安置小区。
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聚集程度明显,主要集中在湖东片区,并形成多个聚集区域。
与新区相比,园区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工作人口的居住区域相对分离的程度更高。
图7:园区低中高收入工作人口居住地分布示意
观察04:园区工作人口通勤距离在5公里以内的人数比例低于新区,5公里以上通勤距离的人数比例高于新区。
图8:新区/园区各类职住通勤距离占比
观察05:园区形成多处近距离的工作通勤集聚区,其中胜浦工业园和独墅湖高教区的近距离通勤特点更为明显,产城融合度更优;作为园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湖西CBD及湖东商业中心,中远距离工作通勤的特征明显,产城融合度相对偏弱。
注:工作人口居住地、工作地聚合度采用KMeans算法进行优化:
(1)分别从新区和园区工作人口的工作地/居住地经纬度坐标中随机选出300个数据作为质心坐标(聚类中心);
(2)测量每个数据经纬度坐标到每个质心坐标的距离,并将其归之于最近的质心的类别;
(3)重新计算已经得到的各个类别的质心坐标;
(4)迭代(2)~(3)步,直至新的质心与原质心相等或小于指定阈值,算法结束。
即最后得到300个工作地/居住地的聚合点,并基于此计算职住通勤距离。
图9:园区通勤OD示意
以上就是苏州高新区属于哪个区?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