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撰文|闫瑞虎 编辑|LEE李东生和他的TCL以100亿元的代价从中环股份的国资股东手中买下了全部股份,成为了中环股份的新东家。中环股份因其独特的成长基因在它6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起了......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接下来具体说说

集团“混改”一年多后 中环股份更名

4月26日,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拟更名为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中环”)。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据了解,今年3月底,中环股份控股股东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集团”)更名为TCL科技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变更。原中环集团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1959年设立的天津市电机工业局,是一家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2020年7月15日中环集团完成国企混改摘牌,引入战略投资者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TCL科技”),TCL科技成为了中环集团全资股东。

TCL中环作为TCL科技下属上市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出货商、高效N型光伏单晶硅片制造商和出货商,市占率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始终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化发展,重点布局半导体及新能源产业,产业布局天津、内蒙古、江苏、宁夏等地,现已形成了半导体材料、新能源光伏材料及组件等多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根据2021年度报告,2021年TCL中环实现营业收入411.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5.7%;净利润44.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0.58%,经营规模与效益持续增长。

TCL中环在公告中称,为进一步加强与集团品牌关联性,TCL中环对品牌进行了更新升级,借助TCL母品牌影响力支持TCL中环全球化业务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与应用场景拓展,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近日,TCL中环在内蒙古中环产业城围绕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等计划总投资约 206 亿元。这是TCL中环混改后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

【记者】姚翀

【作者】 姚翀

中环股份的投资价值是否会如预期般爆发?(下)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撰文|闫瑞虎 编辑|LEE

李东生和他的TCL以100亿元的代价从中环股份的国资股东手中买下了全部股份,成为了中环股份的新东家。中环股份因其独特的成长基因在它60多年的历史中积累起了厚实的企业文化。这家公司一直是行业中的技术先行者,并以此为荣耀。在市场竞争中已经被后起的“学弟”赶超,以至受到“得分能力”不足的质疑。国企的安全边际,与投资者的安全边际是不是一回事?中环的历史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未来,一定是绕不过去的。在光伏行业如此广阔的前景中,投错中环可能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Q:在我们前面的讨论中,你一直在强调中环与隆基被行业一致认定是整个光伏硅片供应商中的头部公司,而且还各自形成了产品阵营,就是以硅片尺寸划分的、中环的210产业链和隆基的182产业链。引起我好奇的是,尽管中环和隆基是两个“双寡头”,但中环与隆基之间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也就是28%的市场份额对41%市场份额,你怎么看13个百分点的差距?

A: 在我们的研究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是,中环和隆基股份同为硅片龙头,却是两家风格秉性截然不同的公司,一个专注材料,一个布局全产业链;一个保守发展,一个积极进攻。

我们先来看下隆基。从2013年起,隆基股份不断向下游拓展,从而形成了硅片-组件一体化布局,进一步提高了单晶硅的发电效率;2015年国家发布光伏领先者计划,隆基当年勇夺单晶硅片全球靠前,从此一路绝尘;2016 年,随着国家下调光伏补贴电价,单晶凭借转换效率高、成本空间大幅下降逐渐取得优势,加速替代多晶硅,单晶硅迎来爆发,此后隆基股份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更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隆基股份在扩张上,显得激进而咄咄逼人,在宣传上高举高打,产能布局疾风骤雨,甚至在2017-2019年份狂砸了1.73亿广告费。对比起来,同期中环的广告费不超过1千万。在光伏界,如此力度做营销的只有隆基,再加上它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隆基的“争霸战”初战告捷。

在上述进程中,隆基不仅扩大了单晶硅片规模,还把产业链条延伸至组件生产和销售、光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的投资开发、建设及运营等领域的,其中硅片收入从2013年81.6%下降到2019年的39.25%。

中环在扩张发展的路上相比隆基股份则走的沉默内敛,甚至相当保守。

在解释为何中环这么保守低调时,中环的掌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浩平说:“一方面是中环股份属于国企,国企做派历来都低调一些。此外,中环做半导体和光伏的时间都够长,看得也多了,摔跟斗摔得也多,所以看事情看到灰暗面和挑战的点多一些,总觉得进也忧退也忧,所以就显得比较谨慎、比较严谨。如今光伏这个行业很多东西还是没定,拿不准,拿不准的时候就更加谨慎了。”

Q:中环给自己留出了很多犯错的空间,安全边际大了,扩张的效率自然会降低。

A: 一般的判断是这样,但在我们看来,中环人最看重的还是技术领先者的行业地位,这本身也是这家国企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价值判断。

中环老总沈浩平三年前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就说过:“在光伏上,我自己认为,从2002年以来没有什么重大技术,主要是围绕单晶的,我还真不知道哪项技术不是中环创造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全都是我们创立出来的,没有一个不是。现有光伏关键技术均出自中环股份。”

随后他又补充说,“中环品质还是好的,品质应该说是靠前,硅片品质,这个好像没有人再争议吧”。

实际上,中环在行业舆论发声上比较保守,直至目前业内人员也有不太了解这家单晶巨头的,但在研发投入与新技术选用方面却严苛又较真,对于单晶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

中环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沈浩平与隆基创始人人李振国、钟宝申同为兰州大学校友,但两家企业在同为校友的*导人治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从数据上看,中环对技术的投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近3年研发投入是隆基股份的两倍左右。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Q:实际收效如何?

A: 我们从沈浩平特别得意的工业4.0制造工艺中可以看到中环的成果,他所说的工业4.0是指智能化制造优势。中环硅片在拉晶切片环节,智能化水平在国际合作伙伴支持下已经成为了全球标杆。

去年3月,中环的G12智慧工厂的项目厂房已实现主体完工,5月正式投产,投产后用时仅50多天便实现量产,当前已形成规模化量产。位于天津的DW智慧化工厂项目进展远超预期,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全面智能化。

据中环自己预计,到2023年,G12硅片的产能将从19GW分别提升至30GW、40GW及50GW。其中2021年,G12产能将超越现有产品的产能;至2023年,涵盖G12产品总产能将达到85GW。

在组件端,中环投资的环立光伏,将在江苏宜兴建设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智慧工厂项目,规划产能3GW,半年前下线首块G12高效叠瓦组件。该组件实现了21%的转换效率,*高输出功率可超600W。

同样在半年前,中环又投资一家名为“环晟新能源”的企业,在天津开展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智慧工厂项目,规划总产能6GW(一期3GW)。因此在宜兴和天津两大基地,G12叠瓦组件的产能规模未来将跃升至9GW。

Q:我听起来,中环醉心于技术领先,隆基长于市场打拼。这让我想到体育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判断一个优秀运动员和巨星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运动能力,而在于最后的“得分能力”。也就是说,一流球员的实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有的球员经常会得势不得分,而巨星总会在关键时刻拿到关键分数。

A: 你是想说中环还不是巨星吗?

Q:我有这样的感觉。中环一直在积累,让自己的实力相当了得,但毕竟商场如战场,最后得分的、也是我们投资者最看重的还是最后的得分,获取市场份额、然后赢利。

A: 可以理解,只不过在沈浩平看来,“这些年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太快,靠前批光伏和多晶硅原料企业在光伏行业春天到来的时候,突然赚了以前根本不敢想的钱,以至于在竞争中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战略定力,很多企业盲目扩产,产品结构又同质化,结果遭遇市场寒冬后一蹶不振。最早从事光伏行业的企业目前超过80%已被市场淘汰。”。

是不是可以说,正是这份冷静保守,让中环股份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越来越好,光伏产业在企业总产值的占比份额也越来越大。

Q: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企业确实要保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但是安全边际有的时候也可能让企业文化中缺少了点争强好胜之心。

A: 我们觉得中环的机会还是很大的,沈浩平在前面提到的采访中还说到:“光伏行业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它已经快到一个成熟的行业了,未来更多的是要靠集约化的生产和工业4.0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善品质,换句话说,我们认为大规模的创新告一段落了,创新不是无止境的。”

我们对他的这番话的理解就是,隆基的一体化模式从某些特殊阶段是有优势的,在全产业链没进入全面智能化制造之前,隆基有成本优势,但是随着规模扩大,隆基优势会递减,中环更有机会。

进入新一年,我们注意到中环也变得更强势起来。

Q:哦,新的战争开始了吗?

A: 去年以来,作为光伏最上游原料的硅料价格“涨”声不断,给下游带来不小的压力。隆基和中环都在面对如何绿色硅料供应紧张和价格的持续上涨的难题。

2月26日,隆基股份再度全面调升了单晶硅片价格。根据公示,G1、M6(170μm)单晶硅片报价3.55元/片、3.65元/片,每片上涨0.3元,涨幅高达9%,175μm在此基础上再涨5分/片;M10(175μm)单晶硅片价格上涨0.39元/片,涨至4.44元/片,涨幅高达9.6%。

隆基股份单晶硅片价格公示(RMB/片)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3月1日,中环公众号发布公示,也再次调升了硅片价格,其中175μm厚度硅片价格同比提升了10%

中环股份单晶硅片价格公示(RMB/片)

中环股份是国企吗?

同时,中环也给出了应对硅料价格上涨的解决方案。我们看到在同等170μm厚度的M6硅片价格,中环的是3.63元/片,低于隆基股份的3.65元/片,而且给出了165μm、160μm厚度,更加便宜的方案。

中环对外宣称,根据电池的电性能表现对应成本变化趋势得出,以A类客户22.75%电池效率为参考,使用180μm减薄至160μm厚度的硅片,电性能没有下降,同时对应电池单瓦成本下降幅度明显;当厚度减薄至155μm至150μm区间,电池电性能下降明显。

以22.75%电池效率为例,不同厚度G12硅片对电池效率影响(%)

以22.75%电池效率为例,不同厚度G12硅片对电池成本降幅(元/W)

按照以上规律,中环表示,愿意配合下游客户逐步推动170μm、165μm和160μm厚度单晶硅片的应用。同时,中环将利用成熟的超薄硅片生产经验和工艺积累,协同下游客户实现160μm以下薄片电池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减薄硅片厚度缓解下游电池、组件客户的成本压力,继续助力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上月底中环股份为此还发布了一份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

在《倡议书》中,中环股份表示按照经验,如硅料价格上涨10元/KG,对应硅片的成本上涨0.18元/片,需减薄18μm厚度可保持硅片单价维持不变。硅片厚度从原175μm减薄至160μm,可以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

《倡议书》预计,如产业链内全规格单晶硅片全面转换到160μm厚度,预计可节省6.8%的硅使用量,以G12产品功率测算全行业可增加20GW/年以上产出。

历史看,每次硅料涨价,都推动硅片更加薄片化,眼下硅料涨价、供应不足,就一定要接受薄片化。在硅料充足时候波薄片化是可选项,现在已经是必选项了。

硅片薄片化有利于这两端的落后产能出清,减少终端竞争烈度。

当然,市场也不乏质疑之声,薄片化对电池、组件端的工艺控制要求更高,中环G12硅片在诞生时,能否保证薄片化后良品率就受到了关注。

而这次《倡议书》,中环股份表示,中环工业4.0切片工厂科学的智慧化生产线,已经具备超薄硅片生产的工艺积累和成熟的制造经验,可以实现全规格单晶硅片的薄片化生产能力。公司愿意配合下游客户逐步推动170μm、165μm和160μm厚度单晶硅片的应用。

中环股份此次倡议当然是宣传其主推的G12大尺寸硅片,希望通过更大尺寸的硅片(210)加上硅片的薄片化这两种优势,向硅片的龙头隆基股份发起挑战,实现反超。当然最终结果还需要市场和时间的验证。

Q:中环的这份倡议书更像是一个“竞争策略”,以己这长攻对手之短。

A: 可以这么说吧,但客观上也显示了中环在硅料紧缺时的行业担当,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实力。

Q:以上就是你对中环股份未来的前景看好的主要理由吗?

A: 哦,这远远不够。中环去年迎来了新的东家,这才是引发市场对它更加期待的最重要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下新闻回放。

资料:

2020年7月,中环股份控股股东中环集团的百亿混改也终于敲定。TCL科技确定摘牌收购中环集团100%股权,为中环股份的间接控股股东。去年12月中旬,中环股份透露,TCL科技自11月18日已累计增持该股7803.5万股,增持比例达公司总股本的2.57%。如今中环从国企称为私企。

两家公司都表示,体制机制对于未来的中环股份跃升式发展十分重要。TCL强调未来会做体制和机制上的调整,会更灵活,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对于中环的未来发展,TCL科技表示目标是将中环打造成为新能源材料靠前、组件第三、半导体材料第五的科技型公司。

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在收购中环后对媒体表示说,“光伏、半导体行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长周期的特点,和半导体显示的整体战略管理逻辑高度相似。”

李东生还看好中环集团的经营管理团队,“在过去激烈的竞争中,中环能在原有地方国有体制下一直保持强劲竞争力,是非常难得的”。

李东生强调,这一次并购中环集团股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会,“并不是你想要做就做的。我们正好是赶上国企混改,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政策安排。中环集团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参与进来了。”

在光伏单晶硅片领域,国内仅有中环、隆基等少数玩家,该领域已经形成了技术+规模的双向“高门槛”、高壁垒态势。从M6开始,182系列、210系列的G12硅片,无论是工艺制造,还是产能产量、生产复杂性以及投资额等都已难以被超越。如果不是通过收购形式来切入市场,别说是成为一线厂商,哪怕是二三线都有很大难度。因此TCL选择以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身份来参与的做法,是最明智也是最有效、最快速的。

当然,还有一点在于,这个领域要做,“标的”真的合适么?李东生认为,“对我们来说,投资中环等于跨入了一个新产业。我们在(做调研后)认为,中环具有很强的企业团队能力。这是我们决定做战略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赛道对,团队选对”。

在谈到TCL收购中环集团时候,中环老总沈浩平强调,未来中环股份将成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光伏公司。

Q:随着体制机制枷锁打开,今后的TCL和中环股份会如何协同,又会给中环带来哪些改变呢?

A: 最先看到的成果一定会体现在财务和内控上的支持所带来的融资成本下降:

2017年起,中环财务费持续增长,2019年中环总负债285.7亿元,财务费用较同期增加了46.83%,达到9.07亿元,公司公告称主要系随着融资规模的扩大,利息支出增加所致,同期,隆基股份负债规模310.09亿元,但同期财务费用只有2.50亿。

近年来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财务费用和总负债对比

在2月份一次与机构投资者的电话交流中,中环的董秘就提到, 今年公司财务费用的绝对额不会上升。在多方支持下,中环财务费用的控制会达到一个相当市场化的水平,有息贷款之前利率是6%,现在大概下降到4.2%。

2020年11月底,中环股份与TCL科技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财务公司”)签订了《金融服务框架协议》,TCL财务公司为中环股份及下属子公司提供存款、结算、信贷以及银监会批准的可从事的其他业务。

据了解,TCL的财务公司给中环做了一个30亿的授信,从而减少了融资资金。在新股东的支持和配合下,中环对于资金的筹措手段会更多、力度也会更大,对银行资金的需求量会下降,谈判的能力也会上升,这些都会帮助财务费用下降。

Q:是的,这些变化是会很快发生的,理解起来也不难。

A: 除此以外,我们发现,历史上中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负值远大于隆基股份,这与中环以前在建设厂房采取的模式有关,之前中环采用的是购买土地的模式。

但是在银川项目中,我们看到中环已经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方法,就是让当地政府代建,中环租赁的模式,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减少投资支出,增加现金流净额。

下面这组数据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2016-2019年中环用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是20.93亿/38.84亿/54.18亿/46.43亿,显著超出隆基股份的20.82亿/39.45亿/38.24亿/26.90亿。

Q:但显然,这些短平快的变化还不足以让投资者满足吧?

A: 是啊。更多变化应该来自于企业机制和文化方面的改变,但这些变化一定是长期的,而且变化起来仍然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

与TCL之间的合作、协同是具有想象力的。TCL方面表达出了强烈的愿望,TCL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拥有20多个研发实验室。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东南亚,在欧洲,都是未来5~10年光伏产业全球本土化布局的核心领域。TCL本身也希望通过拉通半导体显示和智能终端,并与光伏产业之间形成新的可能。

决策机制的变化相对快一些,我们认为难度也不大。实际上,在刚刚提到的银川光伏项目中,中环股份的实施风格之“变”、决策推进之“速”和各方投入力度之“大”,已经是混改的成效之一了。

在对管理层和核心骨干人员的激励制度方面,中环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已经为市场所期待。

我们知道TCL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多次股权激励计划。尤其以2018年为重,TCL宣布面向董事长李东生等9名高管和691名骨干员工启动《全球合伙人持股计划》,回顾过去二十多年TCL的发展与治理,这也是TCL的一贯做法。

在在股权激励计划的考核标准上,TCL全球合伙人计划持股员工的股票数量与公司和下属单位的业绩指标以及个人绩效严格挂钩,进一步完善了公司与持股人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

Q:应该说中环这家老牌国企,技术实力上的积累相当厚实,而且在完全市场化的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只是,变化刚开始,浅层的效果已有所显现,更深层的机理变化还不那么确定吧?

A: 是的。对我们这样的外部人还很难做出有力的判断。实际上,正如你刚才提到的,中环历史上是否因追求安全边际过度、形成了“得分能力不足”的基因?是否真的容易满足于实力积累、忽视回报投资者?我们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无法给出答案。另外,新东家李东生和他的TCL又是有着自身独特文化内涵的企业,二者的结合一定还是有相当悬念的。

我们只能说,蜜月应该是有的,确定性收益也是看得见的。至于三年以后的价值,我们会有新的研究成果。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以上就是中环股份是国企吗?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