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揭牌了吗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拿到001号营业执照的是临港集团全资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公司。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透露,临港集团未来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接下来具体说说最新进展情况一览
本次大会以“临港科创 新质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创、产业、人才、金融、教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临港新片区核心竞争力。
临港新片区“2024科创杰出贡献人物”和“2024临港十大科创先锋”在本次大会上受到表彰。长三角-天岳国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上技国际全球离岸创新网络基地在大会上揭牌成立。
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正迈入2.0时代。
据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临港新片区构建了覆盖“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成果**-科技型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0到1”的源头创新、“1到10”的创新加速,和“10以上”的科技成果加速**的政策保障,聚焦建设国际协同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临港新片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基础创新方面,积极布局高能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开工,临港科学中心即将建成投用。全力保障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项目预计今年建成,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临港总装下线,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同济·海一号”东海多圈层观测塔启动试运行。
应用创新方面,鄂维南上海国际算法创新基地、上海技术交易所国际交易中心已正式揭牌。通过多层次科创支持政策,让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平台等16家新型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发挥特色优势,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产学研合作数280余项,知识产权数720余项。
本次大会签约落地的RISC-V生态创新中心、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璞跃中国临港创新中心、国际神经医学实验室、低空智联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临港新片区科创生态。
成果**方面,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成功研发出ICT6040安检CT,突破双能球管、最小探元尺寸探测器等关键技术,形成多能高分辨率安检CT产品。智能制造科创平台成功完成C919典型壁板技术验证,开展激光喷丸成形国产首台套设备鉴定,打破了国外垄断技术,实现了国产大飞机核心制造工艺自主可控;成功开发LNG围网系统自动划线机器人、碰钉装板机器人,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跃升,助力国产LNG船进一步占领全球市场份额。
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以及贯通临港新片区级、市级、*家级三层次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科技企业成长路径。
本次大会新认定的3家创新联合体和1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以及正式揭牌的长三角-天岳国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上技国际全球离岸创新网络基地,进一步凸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由上海市科协与临港新片区合作的“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上海)”日前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聚集区采取“1+1+N”建设模式,即以临港新片区作为国际科技组织注册入驻区,以上海科学会堂作为国际科技组织服务支持区,各国际科技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分设日常运营区,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开放的政策、更丰富的资源,服务国际科技组织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多点布局、互为支撑的工作网络,推动上海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建设。
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据介绍,四年来,临港新片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9%,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2%,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6.2%。
随着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全面启用,临港新片区也将大力支持国际组织在区内聚集发展。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在临港新片区登记设立的国际组织,将根据其能级和影响力给与不同力度的奖励。对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组织聚集区平台的国际组织,将提供免费共享办公场地。
此外,还将鼓励国际组织在临港新片区举办或联合举办的全球性活动,组织新片区内企业、机构共同参与或主导国际行业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以及国际知名刊物的出版。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拿到001号营业执照的是临港集团全资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公司。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透露,临港集团未来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四大产业领域,打造“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摄影:陈正宝 张驰 陈梦泽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首批13家企业获颁最新的营业执照(1家新设、12家变更),其中拿到001号营业执照的是临港集团全资新设立的临港新片区公司。
作为临港新片区的开发主体——临港集团,如何看待*务*8月6日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随着临港新片区的正式揭牌、新公司的正式设立,临港集团未来将如何把握住新片区赋予的重大机遇?其相关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布局方向如何?
界面新闻日前*家专访了临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国华。
关于新片区带来的机遇,袁国华表示,作为国有功能性企业,临港集团上下必须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并增强把实施国家战略**为自身发展机遇的能力。
他向界面新闻介绍,在2018年11月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家*导人交给上海的三项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以及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都与临港集团的发展布局息息相关,特别是此次新片区先行启动区119.5平方公里中有76.5平方公里在临港地区。
在袁国华看来,此次新片区的设立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扩容,制度创新的力度、领域和层次也不断深化。故不仅要立足上海看临港新片区,还要跳出上海,放眼长三角,甚至放眼全国来谋划临港新片区建设思路。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在空间布局上,临港新片区和目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形成东西两个“发动机”,其中新片区将更多地从功能上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以开放促开发,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并致力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次方案提出,要支持新片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发展。那么对于因开发临港而生的临港集团来说,16年来在这几个关键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发展基础?
袁国华对此表示,16年来临港集团在这片区域的产业布局是与方案相吻合的。
在开发伊始,临港集团就重点聚焦装备制造业,按照“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自主制造”的产业方向,逐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3”产业集群。
袁国华列举了诞生在临港产业区的多个全国乃至全球靠前,如靠前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球首台AP1000国产化核岛稳压器、我国靠前根大功率低速船用柴油机曲轴、靠前台上海生产的“荣威”自主品牌整车和发动机、中国首台国产商用大型客机发动机验证机以及全国推荐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量产项目等。
此外,近年来临港产业区还在智能网联汽车和集成电路领域聚焦发力,形成了以上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电动汽车为引领、上下游配套支撑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同时围绕着材料、装备工艺、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产业链。
谈及未来布局,袁国华表示,临港产业区此前已经关注并着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再加上此次新片区明确了更高的定位、更丰富的战略任务以及更加突出的产业发展新特点。下一步,集团将在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继续做强装备制造业,并初步形成了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
袁国华相信,依托新片区管理权限、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和运输政策、金融政策、信息互联政策等八大创新制度,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国际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便利,临港集团将继续当好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四大产业领域,打造“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他还透露,临港集团考虑以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为基础,整合上海南港(产业区*家级口岸码头)、物流仓储区等区域,加强港区联动发展和资源整合,助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强化引领和辐射能力。
以上就是临港新片区揭牌了吗?最新进展情况一览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