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宇发展改名背后,战略调整还是市场驱使?

文/乐居财经 吕秀伦8月偿债高峰期到来后,耳边的房企暴雷声仍然很密集。但另一边,不少房企却拒绝“躺平”,开始寻找新赛道,忙着更名。先是广宇发展改名为“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广宇发展改名背后

接下来具体说说战略调整还是市场驱使

广宇发展:注定成为国网公司大金融整合的上市平台!

广宇发展(000537)注定成为国网公司大金融整合的上市平台!

在鲁能集团地产业务不振的囧境下,作为最终控制人的国家电网公司不得不为广宇发展(000537)的未来作长远的打算,鉴于之前既有中航资本(600705)的央企金融资产整合上市的成功范本,又有新湖中宝(600208)和泛海控股(000046)这样的“地产+金融”的成功转型案例,关健在于,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国网英大集团也正在积极筹划整合上市,广宇发展(000537)的近水楼台优势得以发挥,所以注定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大金融资产整合的唯一平台!参照中航资本(600705)目前近800亿元的市值,保守估算广宇发展(000537)的估值至少也得有500亿元以上吧,目前广宇发展(000537)的市值不到50亿元,这意味着它的股价至少要翻10倍!

国家电网公司的金融棋局:打造下一个中航资本(600705)!

对于国家电网来说,金融业是一个重要棋子。现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在当年主政山东电力时就提出,电力系统进入金融产业、“向多业型投资集团转型”的思路。在刘振亚任职国网山东电力时,就已频频落子金融棋局,先后参与组建华夏银行、接手英大信托、参股湘财证券、入主蔚深证券(后改名“英大证券”),并发起成立期货经纪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后来的金融版图中,大部分的成员之前都是属于国网山东电力和鲁能集团的金融类资产。2005年,刘振亚出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之后,即提出“加快金融资产整合,建设统一金融运作平台”的构想。自国家电网公司党组2005年实施产融结合战略以来,金融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根据国网英大国际集团的官方网站介绍,国网英大国际集团(简称“国网英大集团”)成立于2010年12月20日,是以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规范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成员单位包括母公司、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英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英大期货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业务范围涵盖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四大板块。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并委托国网英大集团公司管理、国网英大集团公司等参股的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金50亿元,为国家电网公司成员单位及经中国银监会核准的服务对象提供金融服务。中国电财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7家省级分公司和13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

·英大证券·是国网英大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由国网英大集团公司控股,注册资本22亿元。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证券经营机构,英大证券拥有大批金融、经济、法律、财务和计算机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业务范围涵盖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与保荐、基金代销、资产管理、投资咨询、财务顾问、期货IB等领域。英大证券在其官网上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公司将坚持向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一流专业服务、努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繁荣发展为己任,秉承“客户至上、回报股东、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信守“以人为本、诚信立业、合规经营、创新发展”的经营理念,建设成为富有英大经营特色、“一强三优”、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上市金融企业。

·英大国际信托·成立于1987年3月,目前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18.22亿元。为适应发展需要,2010年6月,公司注册地由济南迁至北京,成为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受托经营资金信托;动产、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等十二大类业务。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英大信托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努力提升资金配置能力、资产管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早日建成公众型、创新型、市场化、专业化的国内一流信托公司而努力奋斗。

·英大期货·成立于1996年4月17日,前身为鲁能金穗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经营范围: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注册地为北京市,股东由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等5家单位组成。下设济南、潍坊、青岛、临沂、东营、大连、上海、沈阳、重庆9家营业部及郑州办事处。

·英大长安保险经纪集团·(原“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更名,简称“英大长安”)于2001年6月成立,现有26家分公司和5家控股子公司,是目前国内业务规模最大、组织服务体系地域覆盖最广、综合实力最强的保险经纪集团公司。业务涵盖保险经纪、风险管理咨询、保险公估等服务领域,业务涉及电力、水利、化工、交通、煤炭、航天、制造、物流、商业、传媒、教育、通信等多个行业,经营业绩持续稳固保持行业靠前。公司目前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介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于2007年7月开业,由国网英大集团公司等30家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单位发起设立,2009年7月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美国万通人寿。2014年9月,由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公司共同出资的英大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筹建,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注册地北京市。

·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一家全国性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公司由国家电网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31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发起成立,注册资本金人民币21亿元,总部设在北京,于2008年10月28日获准开业。

注:在商业银行领域,国网英大集团不仅是广东发展银行的并列靠前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同是还是华夏银行(600015)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8.24%)。另外,在大智慧(601519)收购湘财证券(430399)之前,国网英大集团持有湘财证券17.97%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

2005年至今,历经10年之久,国家电网公司的金融棋局图谋已基本成型。而下一步,就是参照同为央企的中航工业集团对旗下金融资产的的整合模式,积极推进旗下金融资产平台的证券化。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近两年就将中航资本(600705)成功地打造成中航工业集团重要的金融平台,中航证券、中航信托、中航财务、中航国际租赁、中航期货、中航产业投资基金、中航安盟航险等金融控股子公司悉数注入,并且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疯狂追捧,目前中航资本(600705)的总市值近800亿元。在中航资本(600705)成功模式的示范效应下,被市场普遍预期将被宝钢集团作为旗下金融资产平台——“华宝投资”借壳上市的韶钢松山(000717),在近一个月内股价接近翻番!

国家电网公司显然坐不住了!国网掌门人刘振亚苦心经营10年之久的国网金融资产平台——国网英大集团,也同样存在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烈预期!何况,结合目前A股市场上的情况来看,也的确是处于金融类资产证券化的绝佳时机!

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鲁能集团唯一的上市公司广宇发展(000537),已被锁定为国网英大集团进行整合的上市平台!

鲁能地产业务备受诟病:广宇发展(000537)注定成为国网公司大金融整合平台!

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有多家上市公司,包括电力设备领域的许继电气(000400)、国电南瑞(600406)、平高电气(600312)、置信电气(600517)和四川重庆区域的以电力相关为主营的西昌电力(600505)、岷江水电(600131)、涪陵电力(600452)、乐山电力(600644)、明星电力(600101)以及鲁能集团旗下的广宇发展(000537)。

既然国家电网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达到10家之多,为何偏偏会选择广宇发展(000537)作为其金融资产整合的上市平台?

原因其实很简单,也很好理解。

如前所述,国家电网公司现有的金融资产版图,即国网英大控股集团的相关成员企业,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刘振亚任职山东电力的时间内所营造,“加快金融资产整合,建设统一金融运作平台”的构想也是刘振亚出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以后所提出的。比如英大期货,其前身是鲁能金穗期货;英大长安保险经纪的前身,则是山东鲁能英大保险代理有限公司。

刘振亚,国家电网的一把手,其实还是鲁能的鼻祖老大。从刘振亚的公开简历可以看到,1997年7月至2000年11月,刘振亚担任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兼山东鲁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华夏银行副董事长。

所以,除了英大证券是收购过来的所以注册地在深圳,其它如英大信托、英大期货、英大泰和等国网英大集团的相关金融类成员企业,原本的注册地都是在山东济南,即山东电力和鲁能集团总部的所在地。只是在后来刘振亚任职国家电网公司之后,为了管理方便,这些金融控股子公司的注册地才于2010年前后相继迁至北京。

换句话说,从历史渊源上来说,国网英大集团与鲁能集团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鲁能集团和广宇发展(000537)的子公司中,有不少有冠以“英大”的名称,如鲁能英大集团、鲁能海南英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庆鲁能英大置业有限公司、北京鲁能英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鲁能英大科技有限公司等。

看过中超足球联赛的人想必都有印象,山东鲁能俱乐部的球衣上,多年来都印着“英大证券”或“英大信托”的广告字样。

2005年,鲁能集团就已经以738.05亿元总资产居山东企业靠前,并横跨煤电、矿业、房地产、工程建设、金融、体育等多个产业。

2007年前后,山东鲁能集团的私有化一度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终止私有化之后,鲁能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全线收缩。原有的三家上市公司中,鲁能泰山(000720)于2008年底易主,由中国华能集团接手,现已更名为“新能泰山”;金马集团(000602)在几经倒手后,于2013年7月被控股股东神华国能集团要约收购,从而终止上市。至今,鲁能集团只剩下广宇发展(000537)一家上市公司。

2011年靠前季度,鲁能集团获准成为保留房地产为主业的新增5家央企之一,也成为国家电网唯一的房地产业务平台。到2012年底,鲁能集团火电、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业务已全部剥离,形成以房地产开发及经营为主业,同时发展风电和煤炭业务的大型综合性国有企业。

现在的鲁能集团,虽然地产已被确定为主业,但在净利润贡献上却并不抢眼,其他行业收益反而比较好。有关分析认为,鲁能集团大量的土地储备较多处于一、二线城市和海南地区,且产品定位高端,是受调控影响地产业绩不振的主因。虽然鲁能集团拥有大量的土地,但其房地产业务发展缓慢的问题也一直备受各界诟病(具体资料来源见《鲁能地产:扶不起来的阿斗》)。

为了做大地产业,鲁能集团一直希望整合旗下地产业务,但受调控的影响,鲁能集团资产注入计划一直未能顺利进行。早在2009年底,广宇发展(000537)就曾宣布计划向鲁能集团定向增发股份,发行数量较多不超过7亿股,购买其旗下包括海南鲁能广大置业、海南英大等7家房地产公司股权。不料,随后碰上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房企再融资被叫停,鲁能集团房地产业务整合计划无奈流产。

2013年,鲁能集团再次发起地产业务整合计划。在这一庞大资产整合的布局中,广宇发展(000537)将向包括国家电网旗下唯一地产平台鲁能集团在内的3个交易对象发行股份,收购多项房地产资产,吸纳资产的预估值达125.2亿元。但是由于标的资产的经营状况、高额的负债率以及溢价收购,资本市场给予了重组消极的回应。

在房地产资产迟迟难以注入的情况下,广宇发展(000537)201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减少13.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6亿元,较上年减少0.8亿元,同比减少22.22%。其实这只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一个缩影。不得不承认,相对于过去的10年来讲,房地产行业已进入相对的弱周期,或者说在“白银时代”,许多房地产上市公司已经不得不面对转型的抉择。

目前来看,房地产行业的转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产品转型:从单一开发走向综合开发。比如,绿地较早就涉足了商业地产的开发,并在超高层地标、城市综合体等领域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业态转型:从开发商走向运营商、服务商。比如,万达已经在商业地产运营方面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绿地发挥“平台化”优势,积极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在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产业招商、运营配套、产城融合等方面均形成了很强的实力。万科最近也提出,要做城市的配套服务商,并入股徽商银行开展社区金融服务。

三是市场转型:从国内经营走向海外经营。绿地、万科、万达、碧桂园等众多行业内标杆企业均在此行列。

四是模式转型:当前,很多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正发生着颠覆性的改变。虽然现在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房地产与互联网的“联姻”也将是大势所趋。除了房地产与互联网的结合,“房地产+金融”的转型模式也成为一个主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新湖中宝(600208)和泛海控股(000046)。

上市以来,新湖中宝(600208)本身除了房地产业务,主要就是做金融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开始告别“黄金时代”的当下,在大股东新湖控股的主导下,新湖中宝(600208)明显加大了在金融领域的投入,2014年7月,公司股东大会同意公司以18.9亿收购新湖控股所持阳光保险集团4.2亿股,占其总股本的6.26%。近来“新湖系”的另一大手笔是推进湘财证券与大智慧(601519)的整合,本次交易系新湖中宝(600208)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

作为泛海系的旗舰上市公司,泛海控股(000046)更是确定了“地产+金融”的转型格局,公司2007年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了控股股东房地产业的整体上市,2014年公司收购民生证券、入股民生信托、参股中民投。

房企改名与抢赛道

文/乐居财经 吕秀伦

8月偿债高峰期到来后,耳边的房企暴雷声仍然很密集。但另一边,不少房企却拒绝“躺平”,开始寻找新赛道,忙着更名。

先是广宇发展改名为“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业由房地产开发销售变更为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

同月, 新希望地产更名“新希望五新”,寻找新增长曲线。此前,该公司高管曾透露公司的转型方向是地产+农业+文旅 ;朗诗绿色地产新招牌变更为“朗诗绿色管理”,由传统重资产的地产开发模式向轻资产的代建模式转型。

而更早的7月底,国瑞置业则抹去了“置业”二字,披上了“健康”外衣,锚定智能家居和健康生活产品、健康生活的在线服务等新方向。

如果说前几年,房企更名基本是“换汤不换药”,出于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止于地产”;那么今年以来,地产老板则下了狠心,意图改变公司属性,削弱甚至放弃地产。

在行业视角内,重投入的纯开发模式,风险越来越大,地产老板们深知,“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得转型。转型虽然可能会死,但不转型一定会死”。而转型的靠前步,很多老板们选择通过更名,对外宣称自己将与地产划清界限。

然而,并非所有的开发商更名后就一路坦途,他们或还面临“改名难改命”的现状。 例如,此前京汉股份更名奥园美谷后,由地产进军医美,却摆脱不了转型带来的阵痛,其净利等核心财务指标仍处于亏损状态。

又如,更早更名的中天金融,其拟以180亿元的价格将旗下中天城投集团100%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以此更加聚焦金融业。然而,“白衣骑士”佳源如今也自身难保,陷入债务危机。6月29日,中天金融公告称,佳源创盛逾期未支付中天城投交易尾款达73.2亿元。

房企更名潮

8月11日,新希望地产公告表示,公司名称由“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变更为“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且已于8月9日就更名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新营业执照。

新希望有意将招牌上“地产”抹掉,换上“五新”,这背后是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企业转型的期许。此前,他曾为集团定下了变革与创新的目标,提出了要做“五新”企业。

所谓“五新”,指的是“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新责任”。它是新希望早在7年前就提出的一个理念,近两年新希望集团将其规范化,正式写入企业文化价值观。

实际上,近些年来,新希望地产发展迅速。2013年公司销售业绩还不到20亿,2020年便进入千亿房企阵营。虽然表现不俗,但新希望地产仍然在开启新赛道,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新希望地产总裁姜孟军曾公开表示过,公司的转型方向是 地产+农业+文旅

在更名的同时,新希望五新实业的经营范围也由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业务,延展至规划设计管理;工程管理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招投标代理服务;日用百货销售;体育中介代理服务;文化娱乐经纪人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等等。

无独有偶,在新希望改名同日,广宇发展也迎来自己新的名称——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经营范围也增加了“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有关内容。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广宇发展就开始了“去地产化”,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将下属23家房地产子公司股权与控股股东鲁能集团、关联方都城伟业集团合计持有的鲁能新能源(集团)100%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以现金方式补足。

直至今年1月,资产重组全面完成,广宇发展主业由房地产开发销售变更为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紧接着4个月后,公司完成经营范围工商变更并换发营业执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 “房地产行业为国家严厉调控的对象,而新能源行业却为朝阳行业,前景广阔。将房地产业务从上市平台倒出,装入新能源,显然更能发挥上市平台作用。”

并不仅仅是新希望地产、广宇发展,放眼当下地产圈正在掀起一股更名“热潮”,在这波浪潮中,并非简单的将名称去地产化,而是在企业内核上调整方向,主业并不止于地产业务。

例如,8月9日,朗诗绿色地产更名为“朗诗绿色管理有限公司”,并已于15日正式生效。

在收紧的行业环境下,朗诗也无法避免业绩下滑,利润下降以及负债增加的困境。所以当下,它借由更名,向外界展示自己从地产商变代建商的决心,不失为一条最明智的出路。

朗诗方面则表示,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平均持股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市场,其由传统重资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向轻资产模式的转型已基本完成。

用公司董事长田明的话来说,经过近8年的探索,朗诗已经成为委托代建、小股操盘、合作开发上的熟手。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朗诗地产代建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11.6%。

除此之外,7月底,国瑞置业也更名为国瑞健康。在更名的同时,该公司还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不断升级国瑞智能家居和健康生活产品;另一方面,致力于提供更多健康生活的在线服务,通过打造国瑞医院及医疗在线、在线康养服务、保险服务等各大创新业务。

“去地产”真伪

不过,这波开发商更名热潮并非是近些年来首次出现,早在2018年就出现诸多开发商扎堆更名的热潮。

这一年,保利地产宣布将公司名称变更为“保利发展”;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龙湖地产更名为“龙湖集团”;时代地产更名为“时代中国”。

抹去“地产”二字,成为当时不少地产巨头们的共识。彼时,市场普遍认为,去掉“地产”二字,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行业大背景有关。

在经历了狂飙猛进的发展后,地产行业的天花板已经显现,房企开始谋求多元化的新出路。此外,去掉“地产”,也助于市值提升。

例如,保利之所以要更名,它认为“保利地产”的企业名称已无法涵盖当前的业务布局,本次更名也是为了体现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而更早的2015年、2016年,地产圈就曾掀起一轮更名潮。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恒大地产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K2地产更名为“石榴集团”等。

不难发现,这一波更名潮更多的是名称上的去地产化,企业主营业务仍为地产,或者说其他业务并未打开知名度。

悉数观察这些年来的三波房企更名潮并不难发现,2015年-2016年,房企在名称上去“地产”,在业务上并未发生巨大变化;到了2018年,房企更名去“地产”的意愿更为强烈,并着手转型,业务逐渐多元化。

眼下,这一波房企更名,不仅剥去了地产外衣,更在于企业的内核出现变化。之所以如此决绝,也与地产行业大背景息息相关。

去年房企们净利润集体“腰斩”,就连地产大哥万科也陷入了这个困局。

翻看万科的2021年报数据,营业收入4528亿元,同比仅增长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亿元,同比下降45.7%。这是继1995年、2008年之后,万科上市31年以来第三次出现净利润下滑的情况。

另一边,地产行业骤冷,房企融资、销售两端承压,爆雷房企一个接一个。陷入资金危机中的开发商,遭投资人、业主、供应商堵门,如热锅上的蚂蚁。

像建业地产、华南城、佳兆业、中南建设等一部分幸运的房企,收到国资递来的“橄榄枝”,但仍有不少房企迟迟等不到战投的驰援,只能另寻他路。

在行业视角内,地产开发模式的风险越来越大,地产老板们深知,“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得转型。转型虽然可能会死,但不转型一定会死”。而转型的靠前步,很多老板们选择通过更名,对外宣称自己将与地产重开发模式划清界限。

改名后的代价

事实上,更名的房企,不外乎出于两种原因,靠前是在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止于地产”;第二,则是意图改变公司属性,削弱甚至放弃地产。

然而,对于更名的房企来说,改名却难“改命”。比如,披上“健康”外衣的国瑞置业在转型并非坦途。

财报中,国瑞置业并未单独披露健康产业相关布局及数据,但融资情况及关联交易里,泄露了一些有关大健康的蛛丝马迹。

截止2021年末,国瑞置业附属公司汕头市国瑞医院作为债务人,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 14.83亿元 ,利率5.39%,贷款期限为2018年6月至2033年6月,长达15年。作为融资担保,汕头国瑞医院100%股权已被抵押。

公开资料显示,汕头国瑞医院是国瑞置业在汕头投资兴建的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投资35亿元,用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设置病床2000张。

此前消息指出,项目将于2021年8月份完成内部装修,2021年国庆节试营业,建成后委托汕头大学医学院靠前附属医院全面经营管理。不过,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不久前又有消息传出,汕头国瑞医院计划于2023年7月1日完成工程竣工验收,2023年10月31日试营业。

尚未开业的汕头国瑞医院,已遭遇“冻结”。 6月1日,北京金融**将汕头花园集团持有的汕头国瑞医院全部股权冻结,冻结期自2022年6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

又如,2020年,奥园收购A股京汉股份后,便对其进行更名为奥园美谷,并舍弃其主业地产板块,转而锚定医美行业。

不过,奥园美谷并未因转型而获得新生。去年,其营业收入15.39亿元,同比减少22.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3亿元,同比大降88.03%。

进入今年,其亏损状况并未得到改变。数据显示,一季度奥园美谷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大跌48.56%;归母净利润亏损3878.16万元,同比减少229.69%。

7月,奥园美谷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的经营业绩亏损。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500万元-9500万元,去年同期盈利5012.9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8000万元-100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4738.08万元。

再如,更早更名的中天金融(曾用名:中天城投),其日子也并不好过。去年8月的最后一天,以房地产开发起家的中天金融公告称,拟以180亿元的价格将旗下中天城投集团100%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控股。中天金融给出的理由是,未来自己将聚焦金融业。

今年1月,中天金融曾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25亿元-4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37.15%-799.45%。

但在4月29日,中天金融正式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时,又发布了一则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中天金融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修正为 亏损62.2亿元-70.8亿元,同比下降1187.64%-1338.02%

正因为2021年净利预告与年报差异较大,中天金融还在7月收到深交所的一纸监管函。

截至2021年末,中天金融的负债总额为1434.04亿元,2022年3月末进一步增加43.11亿元至1477.15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79%。其中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余额合计182.41亿元,货币资金仅59.95亿,短期偿债面临上百亿缺口。

以上就是广宇发展改名背后,战略调整还是市场驱使?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版权:本文由用户自行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供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了解详情>>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