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伟说财经
终身学习者,乐于思考与分享,关注成长型公司的营销和用户战略,聚焦行业分析和产品力建设

 3年前加入壹否

文章
563
回答
-11
关注者
0

春节临近,怎么把放在股市里的闲钱来生钱?每到节假日前,资金面偏紧,资金价格也会随之走高,我们可以操作一把国债逆回购来赚点小钱。

国债逆回购的最佳购买时机是什么?“薅羊毛”时刻来了,国债逆回购最佳买入时点来了

假如今天1月26日买入深市一天期的国债逆回购,代码131810,1月27日开盘前资金到账(可用不可取),1月27日再操作一次,操作两次可以赚11天的利息,2月7日资金可取,不影响资金的使用,但是却赚了11天的利息,对于资金量大的小伙伴可以薅一把羊毛,深市的逆回购起点低1千元起,沪市10万元起。需要注意的是,操作逆回购不但要看计息天数,还要看资金的价格(利率)是,看准了就出手,成交的价格就是计息的利率。目前深市和沪市一天期逆回购年化收益率均为2.86%。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你券商的朋友或者客户经理的国债逆回购刷屏了,每天基本他们都会发一条。那么今天无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个国债逆回购的相关内容,了解一下他的这个计息天数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为什么我买的是2天期的,会给我记12天的利息呢?这种好事能不能天天都有呢?

国债逆回购假期怎么算收益?假期理财好工具,国债逆回购怎么玩?利息怎么算?有哪些小技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债逆回购这个投资行为,说到国债逆回购,就要不得不提一下国债正回购,因为这是利用国债作为抵押物的一个融资行为。国债作为信用等级最高的债券,持有国债的人,为了获得资金,就将国债抵押出去,然后获得资金,这个叫做国债正回购,然后国债逆回购方将自己的资金出借给国债正回购方,获得抵押物国债,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利息,在这个融资行为中,有一个国家的清算机构负责这个业务具体的清算以及债券抵押工作,这其中国债的归属权其实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国债的利息,依旧还是归正回购方所有,你获得的利息,也只是国债回购市场上,你的资金成本。

国债逆回购假期怎么算收益?假期理财好工具,国债逆回购怎么玩?利息怎么算?有哪些小技巧?


在搞清楚这个国债逆回购业务之后,我们就看看这个业务他的计息天数是怎么计算的。这个计息天数,是从你买入开始第二天开始计息的,然后这个天数算的是你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那今天9月28日,你买一天期的,那么就是第二天开始计息,你有一天的利息,9月29日这天,你的资金可以用来买股票,但是不能取出来,这样还是算国债逆回购占用了你的资金,因为你的这次交易,导致你不能取出现金来,但是9月30日,你如果期间不买股票,那么你的资金就可以取出来,所以9月30日不算利息。同理,如果今天你买的是2天期的,那么就是9月30日那天你的资金可以用,但是不能取出来,但是9月30号之后,就是国庆节了,你的资金依旧不可以取,那么依旧还是算作占用了你的资金,8天假期加上2天的投资期限,也就是10天,所以会给你计算10天的利息。

国债逆回购假期怎么算收益?假期理财好工具,国债逆回购怎么玩?利息怎么算?有哪些小技巧?


同理,明天如果你买1天期的国债逆回购,那么30号那天资金可用不可取,加上8天假期,就是9天利息,但是如果你30号那天买1天期的,但是计息是第二天,国庆节了,计息的那天休息,所以不能给你计算利息,那么也就是只有到放假回来的时候,才能开始计算利息,放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是周五,那么周五的时候你的资金可以用不可以取,然后顺延一个周末,周五,周六,周日,计算3天的利息。所以如果你是30号那天买一天期的,就是算3天的利息。

逻辑是有点复杂,大家尽量去理解,实在不行,还是可以参考券商的员工发的表格,基本就很清楚了。无忌这里作解释,主要是方便帮想了解这个计息天数到底是怎么计算的部分投资者一个思路。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你可以在9月29日买一天期的国债逆回购,9月30日你再买你选择好的股票,这样你的股票买了,还能额外赚取你投资资金9天的国债逆回购利息收益。是不是听起来就感觉赚到了。

点赞关注,谢谢大家

大家好,前几天我们重点介绍了债权类产品,由于风险适中、期限可控、收益也尚可,是很多稳健类投资者的理想选择。

在上一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了银行理财和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障产品,详情请戳↓

今天,我们再来聊一聊,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

当你打开证券公司的股票账户,会经常发现证券公司发行的两类产品——收益凭证报价回购业务产品。它们本质上都是债权类产品。

而且它们还有个优势,就是不少证券公司会选它们作为新手福利,低风险也可以拿到年化6%左右的高收益,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抓住这个机会,轻轻松松多赚一点,薅一把羊毛。

当然,不懂不要投,懂了才能投。接下来,白雪老师详细地跟你说一说它们的原理,帮你扩充一下投资的武器库吧!

1.报价回购业务产品

先来说说报价回购业务产品,全称为质押式报价回购。

听起来挺专业和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证券公司向我们借钱,同时以自身符合要求的资产(特定的债券)作为质押物。

期初,券商向投资者借钱;期末,券商连本带息一次性将资金还给投资者。

所谓的报价,就是借款时券商会直接“报”给你一个借款利率。

因为它有标准的债券作为质押物,也有证券交易所的监督,而借款人--也就是证券公司,本身违约的概率也很低,所以产品本身的安全性非常高

并且,它的投资门槛也很低,一般1000元就能起投,而且没有手续费。如果你手里有些闲钱,短期内不想买股票,也不想放活期理财浪费了收益,就可以考虑投资一些“报价回购业务产品”,既可以避免资金浪费,还能拿到比活期理财更高的收益。

那么,具体怎么购买呢?你可以在各大券商APP中找到这些产品。

以我自己所用的东莞证券为例,登录APP后,点击“理财”,再点击“定期”,就能看到目前在售的报价回购业务产品啦。

银行为什么推荐保险理财产品?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理财,应该怎么挑?(二)

报价回购的期限和利率一般是由券商自行决定的。期限有长有短,分为1天、3天、7天、14天、28天、42天、63天、91天、119天、154天、182天、273天和357天,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要灵活选择。目前年化利率大概在3%-4%不等。

如果遇到券商搞活动,会经常拿这类产品做收益补贴,收益率会更高。比如,东莞证券目前就会给新客福利,第一次购买可以拿到年化6%左右的高收益哦!

银行为什么推荐保险理财产品?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理财,应该怎么挑?(二)

2.收益凭证

再来说说收益凭证。

简单来说,就是证券公司向我们借钱,给出一张“借钱凭证”,然后约定期限还本付息。

(报价回购/收益凭证都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借钱的一种方式,只是收益凭证是纯信用的借款,而报价回购有证券公司的债券作为质押。)

从本质上来讲,收益凭证是一种债务融资工具,属于证券公司的负债,这一负债的背后是整个证券公司的信用,只要公司不破产,能够持续经营,就能如期保证本息兑付。

因为证券公司也是受国家监管的金融公司,成立要求非常高,而且收益凭证的发行也是有严格的监管要求的,所以它们借钱后不还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收益凭证有很强大的公信力和兑付力,风险非常低。

收益凭证按照收益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前两种,顾名思义,证券公司承诺保本,所以自然地风险比较低;

而第三种,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收益凭证,则相对复杂,可能会挂钩一些高风险产品,比如股票、期货、可转债、指数基金等,风险自然也就比前两种高。

不过你也不必担心,这类比较复杂的产品,你也可以先不考虑,先关注比较简单的保本型产品。

不过收益凭证有个缺点,就是投资门槛比较高,一般至少需要5万元,更适合比较大额的资金。

那么,应该怎么购买呢?

还是以东莞证券为例,登录APP后,点击“理财”,再点击“定期”,就能看到目前在售的收益凭证产品啦。

银行为什么推荐保险理财产品?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理财,应该怎么挑?(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收益凭证,投资期限、收益率也都各不相同。大部分的兑付周期是比较短的,如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等,且往往可以获得3%-5%的年化收益率。

银行为什么推荐保险理财产品?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理财,应该怎么挑?(二)

所以,在投资前,你也要仔细看看,选择那些投资期限小于或等于需要用钱时间的产品。

注意,收益凭证的本金是有保障的哦,大部分产品有保本收益或最低保障收益。你可以放心地选择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

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施行,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化,金融从业人员不能再把“保本保收益”作为开发客户的谈资。

券商收益凭证,是市场上唯二敢高调承诺自己“保本”的,另外一个就是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非理财)。

好啦,学习到这里,相信你的投资工具包里一定多了不少选择。

总结一下,假如现在你手上有一笔钱,该怎么用好这些投资工具呢?

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自己的用钱需求,看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用,具体要用多少钱。


比如半年后要用的钱,就可以考虑找半年左右的产品来匹配。


第二步,根据你的投资期限和需求,翻开我们介绍的各种产品,去看看不同平台上都有哪些选择?在同样中低风险的产品中,选择收益更高一些的产品。


比如你有10万元钱,1年内用不到。那么,你就可以同时比较看看,银行1年期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1年左右的产品,以及互联网理财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有没有1年期的养老保障产品,来仔细筛选比较。


第三步,有了具体几款符合要求的心仪产品,再仔细看看它的产品页面和产品说明书,综合评估收益、风险、流动性等要素,选出最适合你的产品。


总之,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从这些产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非得局限在某个平台、某类产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好啦,分享是美德,如果你看完今天的内容觉得有收获,欢迎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另外,白雪老师也准备了一份价值299元的财富小礼物免费赠送给你,想要领取的小伙伴请私信我,回复“礼物”二字

您的关注、点赞和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最近房地产不景气,各地都出台了许多鼓励房地产的政策。不过在大家一致看衰房地产的当下效果并不是很好。许多人都说看人口,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得这么厉害了,房地产肯定没有投资价值了。大家在发表这样的看法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民间热钱。

当我们都在说现在买一套房子需要掏空六个人钱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可以轻松地拿下几十套上百套的房子,而且这些人的数量还不少。这些人手里的钱就是我说的民间热钱。

这部分钱放在银行里,银行利息没有通货膨胀率高就是在等着贬值,为了避免自己的资产缩水就需要找到可靠的投资渠道。

渠道在哪里?制造业?厂房、工人、市场、质量、管理各种事情,关键是现在中国国内各个行业竞争压力都特别的大,这些钱投下去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风险太大,不好。股市?国内股市这些年涨涨跌跌,总是涨少跌多,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就靠看过几个K线、换手率、成交量的书还真不敢轻易下场,而且资金规模稍大就会有人专门盯着,说不定什么时候让人给下个套,那可就赔惨了。电子、科技这些都是大资金玩的项目,他们的钱又玩不动。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些热钱的投资渠道其实很少。

国内没有哪个行业能像投资房产这样简单了。只要找到中介或者房地产公司,签订购房合同,房子就是你的了。可以随时出租、出售。而且经过这次楼市遇冷,他们会发现房价大跌或者下跌的可能性非常小,正风险可控。这不正是他们理想中的投资嘛。

今天我们来聊聊,余额宝到底该放多少钱

随着理财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很多投资者希望将手中的闲钱有效利用起来。而余额宝具有支付便利、取用灵活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理财小白的投资首选。

那么需要拿出多少资金放入余额宝?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还有什么投资方法可以多获得一些收益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闲钱多少、闲置时间以及风险偏好来考虑:

一、如果有明确的短期内要随时使用的的钱,比如日常消费、还贷、还信用卡等,建议将这部分钱放入余额宝,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流动性,也能获得比银行活期存款更高的收益。

如果可以接受T+1,也就是多1个交易日的到账时间,则可以另外配置一些七日年化收益更高的货币基金。

对于已经攒下一些资金,具有资产配置需求的用户,建议将3-6个月的生活费放入余额宝或货币基金,来保障家庭的短期开销。

二、如果资金可以闲置的时间较长,可以选择期限固定(3个月、6个月、1年等)的定期理财产品,期满可取,能够获得比余额宝更高的稳健收益。

除定期理财外,对于能接受中低风险的投资者,纯债类或者短债类的债券型基金也可以作为选择。一般来说,债券型基金费用较低,波动较小,收益相对稳定且比货币基金更高。

余额宝存钱有收益吗?余额宝该放多少钱,能保证流动性又可以多些收益?


三、如果资金可以闲置的时间更长(3-5年),或有专门的长期目标用途,比如子女教育、养老等,则可以选择结合定期和基金定投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既减少投入资金的压力,也可以很好地应对股市的波动。选择这种方式要保持良好投资心态,坚持长期投资,分享股市长期的增值。

总结下来,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闲钱多少、闲置时间以及风险偏好来确定投入上述产品的比例,而不是单一地把钱都放在余额宝里哦!

(转自基金观察站侵权即删)

主要有以下风险:

  1. 平台风险:把钱存进余额宝相当于购买货币基金,余额宝的资金跟支付宝没有关系,支付宝不会挪用余额宝资金,因为余额宝是货币基金,所以受基金市场的影响,有些许波动也是正常的。平台风险就是说支付宝账号和密码在被人盗取的情况下,那么余额宝的钱可能被盗。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几率极小。

  2. 大量赎回风险

    我国近700只基金都存在大量赎回的风险,比如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集体赎回基金份额,对于大比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就会存在大量赎回风险,发生亏损。

  3. 货币基金就算遇上亏损现象也只是暂时的。所以大笔资金是可以存进余额宝赚取收益的,只要自己平时多注意,防止被诈骗,一般资金都比较安全,如果害怕账号被盗可以买一个保险,但是支付宝一般有账号安全险。

    余额宝存大额资金有风险吗?大笔资金存入余额宝会有什么风险

今天我就解答一下很多人都很担忧的一个问题,说现在余额宝啊,还能不能用啊,钱放在里面还安不安全呢?

还有很多人呢,更直白了就问说,这花呗,还要不要还?

不要急,今天我就给大家一个标准说法,首先呢,余额宝到底能不能用?三个字,放心用。

把钱存在余额宝就相当于人啊,帮你选了一支货币型基金,退一步讲,就算这余额宝不行了,那也不用怕呀,你的钱呢?是被货币基金公司拿去帮你做投资的,找这基金公司赎回不就行了吗?

那还有人问啊,说将余额宝的余额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后续很有可能呢,对余额宝进行限购,这正常操作呀,对我们没什么影响,甚至还能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这是好事儿啊,

下一个问题说每个月扣我的钱都上哪儿去了呢?啊,两个去除92%,支付给了参加相互保的病患,剩下8%呢,是付给了支付宝做管理费。

基本上呢,你的钱呢?前一天刚扣,第二天就会打到相应的账户上面,这个过程里面呢,不会把这钱放在支付宝呢,拿去做什么投资啊啥的,你放心,至于这8%的管理费呢,算不算高呢?啊,我们可以拿其他平台。来做一下参考,你们自己判断一下,滴滴的类似平台呢,是6%。美团,苏宁呢也是8%,而360呢10%。

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借了花呗,甚至戒备的人最关心这问题,说这花呗,还要不要还了呢?注意啊,花呗,他根本没有关停啊,那当然要还了,而且之后啊,花呗,借呗就全部会纳入消费金融公司来管理,未来很有可能啊,很快要全部纳入征信。

家人们啊,哪怕是为了征信你也要还呐。

花呗倒闭了,我凭本事借的钱要还吗?我告诉你啊,支付宝借你的钱不全是她自掏腰包的啊,还有银行的钱呢,就算花呗不行了,这银行还在呢,我再退1万步讲,万一银行倒闭了,那还会有金融机构来托管的,债券都受到法律保护,所以说这钱肯定要还,必须要还。

所以,放心大胆用吧,该怎干明白了吧。

相信余额宝这个金融产品对于大家来说是不会陌生的,它是互联网金融热潮中最具标志性最具争议性的代表作。它于2013年成立至今,已经收获了上亿的用户朋友。在2015年,余额宝一整年的净利润就已经高达231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足以秒杀所有的银行,一时间国内大大小小的银行一谈到余额宝就会惊恐万分。毕竟成千上万的网民正不知不觉地把自己银行里的资金转移到余额宝,可想而知银行里的存款业务这块蛋糕已经被余额宝瓜分了许多。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把钱存到余额宝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再放到余额宝

余额宝为什么这么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主要是它完全抓住了广大老百姓的金融需求。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许多朋友都想让自己的闲置资金能够保值增值,但是又能保证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而银行的定期和活期均无法满足这一老百姓的金融需求。而恰恰余额宝就刚好可以,它能做到领着利息收益与银行定期相同甚至更高的水平,也可以像银行活期一样随取随用。太方便了,难怪那时候的人们宁可把钱放入余额宝也不愿意存钱到银行。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把钱存到余额宝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再放到余额宝

但是到现在,有句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余额宝以前独特的魅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放到银行,也不愿意放到余额宝了,主要原因分析有以下四点。首先,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一直在逐年下降,从成立之初的4%降到了现在的2.052%左右。支付宝用户一万块钱放到余额宝一年的收益勉强维持在200元左右。其次,现在的银行也已经开发出类似余额宝的金融产品,收益率与余额宝对比起来已经不分上下了。还有,国家银保监局加大了对支付宝相关金融产品的监管力度,一些新用户对余额宝抱有观望态度,余额宝在合规经营道路上任重而道远。最后,最近几年银行推出各种各样的活期理财产品,在资金流动、持有收益率等方面的优势都已经秒杀余额宝。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把钱存到余额宝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再放到余额宝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把钱存到余额宝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再放到余额宝

八年前,从马云的一句“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而推出的余额宝,让国人都为之欢呼。余额宝曾经的辉煌虽然已经不在,但是银行效仿余额宝的各种银行宝无疑让老百姓真正受惠。没有余额宝之前,要想在银行存个定期或理财,没有个几千上万元都觉得不好意思。但是余额宝却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1元就可以理财,让自己的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所以说余额宝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

为什么现在人都不把钱存到余额宝了?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再放到余额宝

虽然说现在很少有老百姓把钱放到余额宝了,但是余额宝的存在还是会一直延续。毕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也会不断创新增多。不管是银行的金融产品,还是支付宝的余额宝,现在一样都是受到国家的监管,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的资金安全,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健康发展。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屏幕前的你,你现在的钱是放在银行的多还是余额宝的多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精彩的留言。

民间借贷的利息计算方式有单利和复利。单利是用公式“本金x利率x使用时间"来计算利息的。复利是指出借人将应得的利息加入本金,在下一期间再计算利息,俗称“利滚利”“息上息”、或“驴打滚”。很多人认为在民间借贷中约定复利是不合法的,那么复利到底是否受法律保护呢?

示例:小孙因加工大枣向小杨借款5万元,并于2020年2月1日向小杨出具了借据,双方约定:借款期限1年,自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年利率10%,到期本息一并付清。到2021年2月1日小孙因资金紧张未向小杨支付本金和利息,重新向小杨出具了借据一份,本金55000元,按年利率10%计算利息,借期1年,至2022年2月1日还清。可到2022年2月1日时,小孙仍未偿还上述借款及利息。小杨只好向法院起诉要求小孙偿还借款本金55000元及利息5500元。法院是否能支持小杨的要求呢?

示例中的利息是按复利计算的:第一期利息是5000元(50000x10%),第二期利息是5500元(55000x10%),2年的利息共计10500元(5000+5500).如果按单利计算:本金5万元,利率10%,借期2年,利息10000元(50000x10%x2)。

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分析: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民间借贷中可以存在复利,只是对复利的利率存在要求,无论是前期的利率,还是复利后的利率,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的,就会受法律保护,超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本案中小孙在2021年2月1日重新出具的55000元借据中包含本金、利息、复利且再次约定利息,前期利息计入的本金及前期利息和后期利息之和计算的利率,均未超过合同成立时(2020年2月1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2020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15%),双方在借据中约定的年利率10%不违反法律规定,小杨主张的复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大家好,我是文文大保贝儿,你的脚后跟部保险博主。

来聊点刺激的吧,比如——数学。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很多小伙伴跟我反馈说,搞不清“单利、复利”的关系,我自己其实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这篇文章,就把它俩的区别给大家讲明白了。


01

先来说一下“单利”和“复利”的概念:

单利,是只有本金产生利息,利息不会再度产生利息的方式,所以每年的利息额都是固定的;

复利,是利息和本金一起滚动再产生利息的方式,本金每年生成的利息,下一年都能和本金一起继续产生利息,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单利和复利是两种计息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利息的计算方式不同”。

实际生活中,用复利的地方比较多,单利一般只出在银行存款上。

举个简单点的例子:

假如小绿和小红各有一只会生蛋的母鸡,每天都能下一只蛋。

小绿每次一等到母鸡下蛋,就把鸡蛋捡走;而小红则选择让母鸡把鸡蛋,给孵化成小鸡。

若干年过去,小绿收获的只有那只母鸡和一筐鸡蛋,而小红却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养殖场,和每天数不清的鸡蛋。

换作是钱的话,最开始的那一只鸡就是本金,鸡蛋算是利息。

小绿的投资方式对应的就是单利,他每年获得的鸡蛋(利息)是固定的,利息不能再产生利息(鸡蛋不能再被孵化成鸡并下蛋);

像我们平常接触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国债等等,都是按单利来计息的,

3.5%单利,就是本来100块,第一年变成103.5块,第二年变成107块,第三年变成110.5块,第四年、第五年....每年都只增长3块五。

而小红的投资方式对应的就是复利,利息也能产出利息。

比如股票、基金、储蓄险,甚至房贷、信用卡分期付款等,都属于复利。

3.5复利,就是本来100块,第一年103.5,第二年107.1,第三年110.87,第四年、第五年...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增长得更多。

短期看差别不大,但复利这玩意时间越长越厉害,最终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差距就会逐渐拉开。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02

(1)“复利”的计算方式

复利又称内部收益率,“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

这个指标算起来比较复杂,但好在Excel给了我们现成的函数。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保单信息,转化成现金流信息。

先按时间,列出来自己每年交的钱,和在某一年退保的时候,所能拿到的现金价值。

交的保费,是支出,记作负数;领取的现金价值,是收入,记作正数。

然后把它们列入excel,输入IRR()公式计算。

增额终身寿之所以得这么算,是因为钱在投资的过程中,都有时间成本。

你先交保费,然后等20年后再获得收益,就必须要用IRR的计算方法,把时间成本也算进来。

(2)“单利”的计算方式

单利的计算公式是:

单利率 =(本息和-本金)/(本金×持有期)

举个例子:

买了一笔理财,10万块钱存两年,到期后连本带息拿回来110000元。

单利就是:(110000-100000)÷(100000×2)=5%。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整存整取嘛。

但是我们买保险的时候,趸交的情况并不多,反而更多的是“零存整取”,通常就会遇到三种复杂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多期缴费,导致每一期的持有时间不唯一;

第二种情况,多期领取,导致持有时间不唯一;

第三种情况,缴费和领取同时发生——亲亲,这边建议您别算了,算持有期时有点复杂,是真的很复杂。

先说第一种情况:

比如投保了一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每年交2万,交5年,第10年末退保一次性拿到121000元。

可以直接(121000-100000)÷(100000×10)=2.1%吗?

当然不能,因为我们一共交了五次保费,每一笔保费累积的时间不同。

第一笔保费,在进入保单后,累积了10年;

第二笔保费,在进入保单后,累积了9年;

以此类推。

那么单利率的计算就是:

(121000-100000)/(20000×10+20000×9+…+20000×6)=2.625%。

再说第二种情况:不仅有多期缴费,还有多期领取。

假设还是每年2万,交5年,在第9年末,领取4万元;在第19年末,领取11.8万元,保单终止。

怎么算?

首先,因为提取了两次,所以不能按照最后一次提取的时间,来算持有期——这样明显会算长。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不同的领取金额,算一个“平均持有期”出来。所以:

平均持有期=(40000×9+118000×19)÷(40000+118000)≈16.47

参考第一种情况,第一笔保费相当于累积了16.47年,第二笔保费相当于累积了15.47年,……以此类推。

最后算得单利是4.01%。

不过这么算,肯定还是不准确的,因为钱是有时间价值的。

第9年末和第19年末发生的提取,对持有期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金额上的影响,还有时间价值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考虑金钱的时间价值,再做一步贴现,最终的计算结果是4.20%。

说到这里,我也跟大家说一个增额终身寿的隐藏大坑——“把保额增长当做实际收益”。

很多增额终身寿产品在进行宣传时,会以保额3.8%、3.6%的增长来吸引眼球。

3.8%而已嘛,这算啥?我还见过3.99%的呢!

但是,这并不是产品的真实收益。

产品的保额增长≠产品的现金价值增长。

实际上呢,银保监会对增额终身寿的收益上限要求是3.5%。

这也就意味着,增额终身寿的实际收益再怎么高,顶多也只有3.49%左右,所谓的超过3.5%的收益,都是假的。

我们看增额终身寿的产品收益时,不要看保额,保额不管有多少,实际上都是几乎用不到的。

增额终身寿的收益,要看现金价值的增长。


03

前几天,我给一个小姐姐做了个增额终身寿的方案。

看完她给我说:我算了一下,我存银行,等到了30年后,照样是拿这么多的利息,增额终身寿并没有优势。

说实话,当时我真的没有反应过来,那一瞬间,我直接蒙了。

——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啊?

咱往前数30年,银行存款利息普遍10%+,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30年后,光是2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利率都已经低于3%了。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而且现在连大额存单银行都没有额度了,拿着钱,都没地方存。

我来给大家算一笔账:

如果我们把存在银行里的钱(单利),转到按3.5%的复利增值的增额终身寿(复利)里,收益到底能相差多少?

为了方便计算,我也就干脆把银行存款的利率同样按3.5%来算,而且不考虑利率下降的情况,就让银行的存款利率30年如一日的3.5%。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可以看到:

在资金投入的前五年,银行存款优势比较明显,已经开始产生收益,而增额终身寿此时的收益,还没有赶上投入的本金;

第10年,增额终身寿险胜,相差近5000块;

第20年,10万的本金,二者的收益已经相差了2万7;

第30年,相差7万;第40年,相差15万;第50年,相差27万...

这还是只投入了10万块的情况下,3.5%单利与复利之间,就相差了这么多。

如果投入的资金更多,差距还会更加惊人。

更不要说,银行存款根本就不可能30年如一日的给3.5%的利率。

目前四大银行5年期的定存年利率,只有2.75%了,这个利率要维持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都不变,显然是不现实的。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不只是银行存款利率,像国债、大额存单等这类保本保息产品的利率,都在下滑。

2020年的时候,20万起购的3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还有4%呢;到了去年,就只有3%点多了。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数据来源:融360大数据研究院


原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10年后想要买款年化收益3%的理财产品,都可能像汽车牌照摇号那样,完全靠运气了。”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这么对比下来,能终身锁定3.5%复利收益的增额寿,还是蛮香的。

受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不保本了;保本的定存利息逐年走低;稍微利息高点的大额存单,既有门槛,又很难抢到。

增额终身寿便逐渐火出圈外,被更多人熟知。

最后,文文大保贝儿要再跟大家强调下,在买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真实的需求,要用这笔钱做什么,投保不要盲目,更不要跟风。

单利和复利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单利和复利,到底是怎么进行计算的?

文/宋光辉【博人金融创始人】

近日,面向大众销售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由于这种现像较为罕见,引发金融市场关注。甚至有用户投诉银行,要求赔偿本金。

投资有风险,理财等资管产品,由于投资的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或是违约等原因,而使得产品出现亏损,本属正常现像。国内公募基金推出20多年以来,购买公募股票基金或是公募债券基金的基民亏损无数,大家都以习以为常。

近期,净值型理财产品之所以出现估值大幅波动,甚至产生亏损,主要是因为债券市场经历了一场调整。在这一轮调整当中,大多数公募债券基金同样出现亏损。据统计,4月30日至6月10日,债券型基金指数下跌0.69%,有超过600家基金产品跌幅超过1%。似乎并没有出现基民投诉基金公司的现像。

公募基金与公募理财的这种反差,是理解中国资管业务的重要线索。随着资管监管的统一,银行理财之前的诸多优势不再具备,这将对银行理财业务形成重大冲击。

资管行业乱像太久,现在大众已经把不正常的现像当做正常,正常的现像反而被当成不正常了。有句话说得好:在笼子里待久了的鸟看来,飞翔是一种罪过!

之前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面向大众销售的理财产品,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让客户亏损的现像呢?以致于很多老百姓都把理财产品视为是利率更高的类存款产品。

这是因为之前的理财产品,多是预期收益型产品,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获得事先确定的固定收益。银行提供“刚性兑付”,事实上承担了理财产品的风险和超额收益。

很多金融人士一直无法理解刚性兑付的真正问题所在,一直有观点认为金融机构提供刚性兑付,既满足了投资者对于安全性的需求,也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而在事实上,银行开展预期收益型的理财产品的相关业务,获得了相比公募基金的非对称优势,是一种不当的监管套利行为。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需要理解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面向大众吸收存款,提供刚性兑付是有条件的。

  • 一个条件是商业银行牌照。
  • 另外一个条件是巴塞尔协议的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进行运用,需要相应的资本。

简单而言,商业银行为存款提供刚性兑付是建立在股东提供资本承担风险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提供相应资本进行风险缓冲的刚性兑付行为,都是在进行虚假承诺,开具空头支票。

资管新规推行以后,政策要求资管产品从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也就是说,投资者购买资管产品,获得的收益严格与资管产品投资的资产的表现挂钩。

这里涉及第二个问题,就是资管产品所投资的资产的记账问题。会计上对于企业资产有两种典型的记账方法:

  • 一种是历史成本法,
  • 一种是公允价值计量法。

净值型资管产品的估值法,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对应的就是会计上的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在会计上,按照市场交易价格计算市值只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一种方法之一,适合市场交易活跃的资产。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

我国当前的监管对于不同产品估值方法的具体要求见下表当前国内对于采取摊余成本法估值也有限制,但是允许开放式产品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存在监管漏洞。

严格来讲,开放式资管产品,不能够采取摊余成本法来估值。这种估值方法,将会导致投资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举个简单例子。

资管产品购买的债券,由于企业经营恶化,市场预期有较高的违约概率,债券价格下跌。但是资管产品按照摊余成本法估值。这样,前面有投资者在产品开放的时候退出,是按照被高估了的产品估值退出的。仍然持有资管产品的投资者或是新进入的投资者,成了接盘侠,承担了全部损失。

对于货币基金采取“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 由于货币基金投资的是高信用的、期限短的证券,因此,产生的问题较小。
  • 而对于投资中低信用的、期限较长的债券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如果采取摊余成本法,引起的问题会比较大。

美国的CDO产品,分为两种结构。

  • 一种是现金流型;
  • 一种是市值型产品。

现金流型产品接近于国内的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市值型产品接近于国内的市价法估值的产品。国外的CDO的惯例是现金流型CDO产品,产品封闭运作而且持有的资产到期期限必须短于CDO产品的到期期限。这一要求,就是避免由于估值不准而引发投资者退出时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国外的CDO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相关制度经过市场与监管的反复博弈之后,发展比较完善,值得国内借鉴。

随着国内监管制度的完善,预计未来理财等资管产品将会分化成为两类:

  • 一类是投资于证券类资产的以市价法估值的开放式产品。
  • 这种产品,典型的就是公募基金。
  • 一类是投资于非证券类资产的以摊余法估值的封闭式产品。
  • 这类产品,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现金流型CDO产品。

当前国内对于资管业务的监管尤其是对于理财业务的监管,由于欠缺结构化金融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监管漏洞。而这些监管漏洞,也正是金融机构得以发挥自身能动性,获取超额收益的舞台所在。

后续结构化金融公众平台将分析讨论两个问题:

  • 《标准化产品与证券产品的监管差异,引起的监管套利与监管问题》
  • 《公募资管产品投资非标产品的监管问题及监管套利》。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中国证券报记者戴安琪)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因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浮亏而投诉,被投诉产品主要为R2(中低风险)产品,投诉理由多为产品涉嫌虚假宣传。

分析人士表示,中低风险产品本身存在本金亏损的可能,大多数银行在其产品风险揭示书中描述明确。一方面,投资者在购买过程中,应认真阅读说明书;另一方面,银行销售人员在对产品进行销售时,要充分阐明风险。此外,银行对产品的风险评级也有待细化。

(小标题)R2等级产品受关注

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今年5月购买了某股份行的一只产品,宣称100%投资固定资产,R2级低风险,历年年化收益率约5.1%。但自购买后,本金就开始亏损,没有盈利过。”该客户认为,此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因此进行了投诉。

同样,一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某只R2等级产品也遭到了投资者投诉。该投资者表示:“花了50万元购买的产品,一个月就已经浮亏近2000元了,实在不能接受。”

记者走访网点发现,当前的确存在部分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对产品风险含糊其辞的情况。不过,也有不少销售人员非常谨慎。某国有大行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给客户推荐理财产品都非常谨慎了,对于购买理财产品经验不是很丰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群,一般只推荐保本型理财产品;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且比较了解净值型产品特点的人群,才会推荐非保本理财产品。但不少客户并没有耐心听风险提示,只关心收益率。”

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认为,以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会继续维持过去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都较好的“不可能三角”,收益高、流动性好的产品必定有一定的风险波动。“投资者必须改变以往‘低头闭眼’买理财的方式,而是‘抬头睁眼’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周毅钦表示。

(小标题)风险评级应精细化

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共发行了1949只产品。其中,权益类4只、混合类454只、固收类1491只。从风险等级分类来看,1949只产品中,风险等级为一级(即低风险)的有20只;等级为二级(即中低风险)的有724只;等级为三级(即中等风险)的有1200只;等级为四级(即中高风险)的有4只,分别为工银理财·工银财富系列工银量化理财-恒盛配置理财产品、阳光红300红利增强、阳光橙优选配置和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等级为五级(即高风险)的目前仅有1只,为招银理财招卓沪港深精选周开一号权益类理财计划。

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子公司迄今发行的产品中,处于投诉“重灾区”的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的产品占比达37.15%,中等风险的产品占比更是高达61.57%。

某银行业研究员表示,银行净值化转型的推进,叠加今年以来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的上升,个别金融产品价格产生极端波动。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改变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保本保息”的状态;另一方面,银行的产品风险评级需要进一步细化。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对销售出台了多种合规要求,并且对基层销售人员组织了相应培训,尤其是向客户告知“业绩比较基准”和实际收益率的区别。

在风险评级细化方面,交通银行此前发布了新版的《投资者风险提示调整后等级名称和表述情况表》,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成6级,最高等级是激进型,并提示购买激进型产品的客户“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失去全部投资本金,并对投资所导致的任何亏损承担责任”。(完)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文/檀小柒


这几天有两张图火了,引来一堆公众号开喷。

一张是有人投诉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要银行赔付本金和利息;

另一张是“代销季季开1号”银行理财产品,一眼看过去,我勒个去,亏了4.42%!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小柒去扒了这两款产品,看完挺生气的。

不过,我气的不是银行,是那些不良自媒体,为了表现出和粉丝同一个战壕,博取信任感,对着银行就是一顿乱喷,歪曲事实!

今天的文章,看完也许你会指责小柒竟然不帮亏钱的人说话。但是,如果我今天顺着大家的毛去撸,檀香们以后只会亏得越来越多。

骂就骂吧,我必须说实话!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在大家眼里,银行是“安全、保本”的代名词,买的理财产品一个子都不能亏。

可现在亏了4个多点,理财经理是不是没有能力管理好我们的血汗钱?还是拿去违约炒股了?我要投诉,要你们立刻退出我所有的钱,并且赔偿损失!

亏钱了焦虑、愤怒可以理解,但都2020年了,大时代变了!也都是成年人了,对自己的钱负点责任好吗。

买件几百块钱的衣服,都要花几个小时货比三家,拿几万几十万的钱出去投资,3秒钟就搞定。亏钱了就到网上曝光,骂银行欺骗客户,赔钱,必须赔钱!

不了解大环境、弱者有理的思维,只会让你以后亏钱成为常态,小柒很想矫正这种心理。

是不是这两家银行店大欺客,我们拿客观事实说话。

先看下“代销季季开1号”到底亏了多少。

某些公众号只给你截了近1个月年化-4.42%的图,然后大骂银行让你亏钱还要收管理费,巴拉巴拉的。

可真相是什么呢?

“-4.42%”并不是说跌了这么多,只是“把一个月的下跌放大到整个年度的下跌,即把绝对数值放大了12倍。”

在同一张图片的下方,是产品的单位净值0.9997。实际上,近一个月以来,净值只是跌了0.34%。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而5月份,债券型指数基金跌了0.74%,有些债券基金都跌出翔来了。

对比之下,这款产品的跌幅真的不多。

再看看市面上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这里引用21世纪经济报整理的数据,除了上述两家银行,还有工行、建信理财、中信理财等机构的20余只银行产品,最新份额净值都<1,大多是刚成立不久的固收类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图片来自:21世纪经济报)

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不是个案,而是现在整个市场就这鸟样。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你也会说,不管是不是个案,总归是亏了嘛,以前买理财产品都不会亏,现在怎么就亏了呢,还不是银行不给力。

不是银行不给力,是以前亏钱了,银行割自己的肉来满足你,出资兜底兑付;

现在要打破刚兑,监管不准银行再兜底兑付,对于盈亏,投资者要“买者自负”。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开始向净值型转变。

净值型产品和基金很像,产品收益跟净值有关,价值每天都会变化,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

比如说,产品刚成立的时候,净值是1元,你买入后,如果净值涨到1.1元,你就赚钱了;要是跌到0.9,你就亏钱了。

每一天是赚钱还是亏钱,实时更新,直接体现在你的收益里。

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出现剧烈波动,净值下跌,你的账面就亏钱了(浮亏)。

而从4月开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节节攀升,加上各项经济数据好转,债券市场经历了近两年来的猛烈大调整。(其中的逻辑可以点这篇文章看看《最稳健的投资 却跌出股票的痛感!》)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这些个银行理财产品,主投的就是债券,很多也正好在近几个月成立,赶上债券市场的大跌,净值就跟着下跌了。

今年5月,纯债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0.6%,指数型债基的为-0.99%。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同样是买债券,亏损的这两个银行理财产品,可比债券基金强太多了。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就是因为大家习惯了银行的刚兑,只要理财产品一亏钱,就会大闹、不上新闻不罢休。

但是,希望今天之后,大家可以记住:银行已经被监管提鞭子逼着打破刚兑,不再保本保收益了。

以前说“不保本”,那是说说而已,最后还是偷偷地给你垫了。现在动真格了,说不保本就不保本。

小柒也仔细看了这两款产品的风险提示,赤裸裸地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市场变动等而蒙受损失且不设止损点”。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白纸黑字写着,也没人按着你头去买,告你也告不赢。

未来,净值型产品会越来越多,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会是正常现象(但长期还是稳的)。

大势所趋,你只能适应趋势,多学点理财知识,投资前好好看看产品投向、风险提示,别看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就闭着眼睛买,亏钱了就投诉。

弱者有理的闹法,一点都不酷。


银行理财产品赔了怎么办?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我要投诉赔钱
专栏
基金投资实操基础班
作者:叶檀财经
¥169
130人已购
查看

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渐提高,收入也在慢慢增加,由于某些人认为自己拿着钱会忍不住乱花掉,所以这些人会采取将钱存储到银行用来收取利息,这样它的安全性较高,还可以有收益。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一些理财产品以此来获取高利益,但是俗话说高风险高收益,所以理财产品还是不太保险。这样就会有一部分的人选择把钱存到银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去银行存钱时,银行职工更愿意推荐“1年定期”存款,原因究竟是为何?让瓶子为你们揭晓:

追求业绩

原来银行职工每个月也有业绩需要完成,这些业绩最终也就将成为他们的奖金,业绩完不成,当然奖金也就泡汤了,只能拿到基本工资。有的人就会想,拿基本工资也可以啊,至少还是有一部分稳定的工资,虽然少,但还可以维持生活吧。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我们能想到的,银行怎么会想不到呢?在所有人都这样想的时候,银行还能继续干下去吗?那肯定不会,因为这样都不管的话,员工的积极性会降低,银行迟早会关门,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业绩,银行就会辞退他,这样一来的话,积极性就会随之提高了。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银行职工为了生存不得不提升业绩,如果储户存三年定期的话,他们就会只有一次的业绩,但是如果三年存三次一年定期的话,他们就会有三年的业绩,这样算的话,在他们看来,是不是存一年定期的更划算些,这样不就可以年年都有业绩了吗?所以当然要推荐你存一年定期的呀。

时间短,利率低

当然客户如果存一年定期的话,那利率就只有2.1%,但是存三年定期的话,利率就是3.25%,存三年定期的话,这也就意味着银行要付出比一年定期多的利息给客户,为了银行自身考虑,给客户少付些利息,当然是更希望储户储存一年定期的,这样付出的利息也就更少,所以推荐一年定期的就会更多些。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流动性差

存三年定期的话,利息虽然高,但是如果客户在这中间突然急需用钱,需要提前取出这笔钱,就只能按照活期利率算了,这样的话对于存钱的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对于一年定期来说,虽然利率会比三年定期的少些,但是流动性就会好很多,没有像三年定期的流动性那么差,银行职工为了储户考虑,为了流动性更好些,收益稳定些,更愿意为他们的客户推荐一年定期存款的。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兑付压力大

当储户存了长期的存款之后,等到时间一到,银行就需要返本付息,这样银行就需要提前准备好他们的现金,以备届时来取,如果多家储户一起兑付,银行的压力就会大很多,不仅要返还他们的本金 还要付大量的利息,这使得银行的兑付压力增大了,所以银行职工更希望储户们存一年的定期,这样对银行就会更方便些。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为什么银行不建议客户存3年的定期存款?这4点原因太现实

综上所述,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于三年定期,并不保持积极的态度,原因当然有很多,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由于自身的压力,还有各方面的考虑,其中一部分的也是为了储户自身的条件,更多的是对于一年定期的保持积极推荐的态度,这也是为了各自的条件考虑的。

不管如何,如果你某天需要去银行存钱,更多的是有自己的想法,当然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建议也可以选择性地听取些,毕竟不是所有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自己乱花钱的毛病,去银行存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瓶子觉得还是多方面的理财会更好些,你们认为呢?

中国人喜欢存款是出了名的,而现在存款的主力军,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对于喜欢稳健的老人来说,虽然如今的理财方式有很多,而且收益也非常可观,但其中具有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血本无归,所以老人们更喜欢银行存款这种理财方式。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银行为何不建议老人存3年定期存款?除了成本外,还有哪些考量?

而在银行中,不同的存款产品利率并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存期越长的定期存款利率也会越高,其中以3年期定存产品最受欢迎。不过,既然3年期定存这么受欢迎,为何银行工作人员有时却不建议老人存3年期定期存款呢?

一个原因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虽然储户存三年期的存款对银行来说能更好地利用资金,但同时也必须付出更高的资金使用成本,因为存款期限越长,需要给的利息就越高,银行需要承担的运营成本也会变大。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银行为何不建议老人存3年定期存款?除了成本外,还有哪些考量?

一个原因是因为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如今绝大部分银行员工都有揽储任务,而且每种存款产品都有一定的指标,所以不少银行工作人员会常常向储户推荐短期存款产品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会不建议老人存3年期定存产品了。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基于老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因为3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虽然比1年期定期存款高不少,老人能赚的利息更多,但风险也更大。熟悉银行存款的人应该知道,定期存款是不能随意提前支取的,不然利息将按照活期存款的利率计算,储户将损失绝大部分收益。

银行为什么不建议存三年定期存款?银行为何不建议老人存3年定期存款?除了成本外,还有哪些考量?

在存款随时有可能动用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不建议老人这种大龄储户选择3年期定存产品了,而是选择其他期限的存款,或者分开存,既能赚利息又能避免意外。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