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檀小柒
这几天有两张图火了,引来一堆公众号开喷。
一张是有人投诉买了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亏了,要银行赔付本金和利息;
另一张是“代销季季开1号”银行理财产品,一眼看过去,我勒个去,亏了4.42%!
小柒去扒了这两款产品,看完挺生气的。
不过,我气的不是银行,是那些不良自媒体,为了表现出和粉丝同一个战壕,博取信任感,对着银行就是一顿乱喷,歪曲事实!
今天的文章,看完也许你会指责小柒竟然不帮亏钱的人说话。但是,如果我今天顺着大家的毛去撸,檀香们以后只会亏得越来越多。
骂就骂吧,我必须说实话!
在大家眼里,银行是“安全、保本”的代名词,买的理财产品一个子都不能亏。
可现在亏了4个多点,理财经理是不是没有能力管理好我们的血汗钱?还是拿去违约炒股了?我要投诉,要你们立刻退出我所有的钱,并且赔偿损失!
亏钱了焦虑、愤怒可以理解,但都2020年了,大时代变了!也都是成年人了,对自己的钱负点责任好吗。
买件几百块钱的衣服,都要花几个小时货比三家,拿几万几十万的钱出去投资,3秒钟就搞定。亏钱了就到网上曝光,骂银行欺骗客户,赔钱,必须赔钱!
不了解大环境、弱者有理的思维,只会让你以后亏钱成为常态,小柒很想矫正这种心理。
是不是这两家银行店大欺客,我们拿客观事实说话。
先看下“代销季季开1号”到底亏了多少。
某些公众号只给你截了近1个月年化-4.42%的图,然后大骂银行让你亏钱还要收管理费,巴拉巴拉的。
可真相是什么呢?
“-4.42%”并不是说跌了这么多,只是“把一个月的下跌放大到整个年度的下跌,即把绝对数值放大了12倍。”
在同一张图片的下方,是产品的单位净值0.9997。实际上,近一个月以来,净值只是跌了0.34%。
而5月份,债券型指数基金跌了0.74%,有些债券基金都跌出翔来了。
对比之下,这款产品的跌幅真的不多。
再看看市面上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
这里引用21世纪经济报整理的数据,除了上述两家银行,还有工行、建信理财、中信理财等机构的20余只银行产品,最新份额净值都<1,大多是刚成立不久的固收类产品。
(图片来自:21世纪经济报)
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不是个案,而是现在整个市场就这鸟样。
你也会说,不管是不是个案,总归是亏了嘛,以前买理财产品都不会亏,现在怎么就亏了呢,还不是银行不给力。
不是银行不给力,是以前亏钱了,银行割自己的肉来满足你,出资兜底兑付;
现在要打破刚兑,监管不准银行再兜底兑付,对于盈亏,投资者要“买者自负”。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开始向净值型转变。
净值型产品和基金很像,产品收益跟净值有关,价值每天都会变化,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
比如说,产品刚成立的时候,净值是1元,你买入后,如果净值涨到1.1元,你就赚钱了;要是跌到0.9,你就亏钱了。
每一天是赚钱还是亏钱,实时更新,直接体现在你的收益里。
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出现剧烈波动,净值下跌,你的账面就亏钱了(浮亏)。
而从4月开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节节攀升,加上各项经济数据好转,债券市场经历了近两年来的猛烈大调整。(其中的逻辑可以点这篇文章看看《最稳健的投资 却跌出股票的痛感!》)
这些个银行理财产品,主投的就是债券,很多也正好在近几个月成立,赶上债券市场的大跌,净值就跟着下跌了。
今年5月,纯债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0.6%,指数型债基的为-0.99%。
同样是买债券,亏损的这两个银行理财产品,可比债券基金强太多了。
就是因为大家习惯了银行的刚兑,只要理财产品一亏钱,就会大闹、不上新闻不罢休。
但是,希望今天之后,大家可以记住:银行已经被监管提鞭子逼着打破刚兑,不再保本保收益了。
以前说“不保本”,那是说说而已,最后还是偷偷地给你垫了。现在动真格了,说不保本就不保本。
小柒也仔细看了这两款产品的风险提示,赤裸裸地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市场变动等而蒙受损失且不设止损点”。
白纸黑字写着,也没人按着你头去买,告你也告不赢。
未来,净值型产品会越来越多,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会是正常现象(但长期还是稳的)。
大势所趋,你只能适应趋势,多学点理财知识,投资前好好看看产品投向、风险提示,别看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就闭着眼睛买,亏钱了就投诉。
弱者有理的闹法,一点都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