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内,结构性存款利率一直是比较高的,而且期限较短,较定期、大额存单存款产品形成对比,对于短期闲置的资金要存银行的储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早期确实有不少储户愿意办理该类存款产品,综合对比下来,产生的收益率较常见定期存款明显较高,因此,曾经一时在银行业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受欢迎程度也颇高。另外,结构性存款也已经纳入存款保险制度,假如银行破产了,结构性存款和定期存款一样,都是可以享受同样的保险理赔待遇的,本金和收益在50万元以内的结构性存款可以直接获赔,这一点让不少储户更加踏实。
然而,近些年银行结构性存款在行业内的地位似乎明显有所下调,储户对其的信赖度与好感度等多方面不及前几年,甚至有些储户面对该业务是有点犹豫不决,甚至直接办理1-3年定期存款。换句话说,近些年结构性存款的揽储能力逐渐较弱,储户们对其的热情度也出现下降,且较过去几年形成对比,甚至有些储户保持以观望为主的态度,犹豫不决更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既然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较高,期限较短,为何部分储户却犹豫不决呢?
首先,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由此可见,该存款产品具有一定风险,产生的收益会呈现波动,甚至有时可能出现亏本的现象;此外,还存在收益是否能够兑付的问题。所以,尽管银行结构性存款在年利率、期限等方面确实较为诱人,但却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这与普通定期存款截然不同,因为一个利率是较为稳定的,而另一个利率处于不断波动当中,所以,储户办理结构性存款后获取到的往往不是最高收益率,犹豫不决也是合乎情理的。
以部分商业银行为例,推出了41天的结构性存款,假如储户投10万元资金起存,那么可获取的最高收益率高达4.3%,相反1万起存的最高收益率达3.9%。显然,该收益率要比定期存款高出许多,但由于是最高收益率的缘故,所以,即便储户投入10万元资金,通常实际执行年利率是低于4.3%的,最后到期后结算利率可能只有4.0%或3.9%,这与定期年利率是不一样的。
其次,近些年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出现了许多问题,银保监会对其多次进行喊话并且开了不少罚单,比如收益无法兑付、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甚至有些银行制造“假结构性存款”,还有银行存在不保本以及不保收益的规定,有可能导致存款人的亏损,这也是部分储户面对该业务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当然,正由于银行业结构性存款乱象丛生,所以,在金融监管机构严厉监管结构性存款的态势之下,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收缩之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04万亿元,创下2017年6月份以来新低水平,储户们对其热情也明显下降。
总的来说,尽管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较高,期限较短,对存款人确实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但部分储户却犹豫不决的背后与银行业内该业务乱象增多密切相关,加上本身具有一定风险,甚至有些银行收益无法兑付的现象被曝光后,储户对其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