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提早谋划,不要临时抱佛脚
不救急不救“穷”,晴天打伞雨天收,是银行信贷投放的常态操作。银企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早做规划,成立初期即要考量未来的银企合作,譬如在哪家银行开户、在哪家银行结算、员工工资账户开在哪家银行等等,不仅要考虑位置、结算、服务便利,也要为未来银企合作积累筹码。
二、要主动上门,不要被动等待
中小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搭建银企沟通渠道,实现机构和人员对接,不能等政府组织推动、靠政府政策扶持、冀银行主动上门,饿鸟等投食的想法要不得,也走不通。
三、要换位思考,利益互换
信用风险方面,银行信贷审查的基本逻辑,是要回答四个问题,即借款主体,借款用途,还款来源,保障措施,简而言之,就是要回答谁来借,借钱干什么,怎么还,不能还怎么办。企业要尽量体现自身的行业属性和科技属性,突出自身竞争优势,展示良好财务预期,灵活担保并表达长期合作意愿。
综合效益方面,要从银行角度思考,清楚银行核心需求是什么,是完成监管指标、增加基础客户数量,还是丰富产品种类、提高存款规模、增加营业收入?从而对症下药,给银行想要的,换自己想得的(授信额度、合理期限、低廉价格、丰富品种、还款条件等)。
四、要筛选合适银行,也要匹配合适网点和人员
银企关系贯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是企业最长久的客户关系。不同银行市场定位不同,不同网点的管理水平不同,不同服务人员的职业态度和服务能力不同,要多尝多试,选定合拍的银行、靠谱的网点、尽职敬业的经办人员,并长期维持互信的银企关系。
五、要保持沟通,定期互动
银行的风险偏好、授信政策、组织架构、金融产品、考核指标、成本要求是不断变化的,银企合作关系也要在变化中调整,通过产品、期限、价格调整寻求动态利益平衡。
六、要分散融资,择时申请
要留足备用额度,选择不低于两家的授信合作银行,规避银企关系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病不相亲,穷不串门”,要在合适的融资时点申请融资,财务表现良好、政策鼓励支持、银行考核需要是相对较好的融资时点。
七、要适度融资,不要过度用信
贷款是要还的。企业要控制合理负债水平,适度融资,不要过度用信。超额融资是毒品,易上瘾,难戒除,企业不要挑战债务融资的专业性,也不要挑战人性,违规、投机做资金的二传手,低进高出,一旦形成路径依赖,金额由小到大,期限由短到长,客户由优到劣,价差由低到高,最终结果无二,管理失控,全盘皆输。
八、要做商账管理,跟银行学风控
供应链资金是银行贷款最好的替代品。应收未收是占他款,也是某种程度的对外借款;应付未付是他占款,也是某种程度的借入款项。商业活动中,企业难免既借出资金,也借入资金,既为贷款人,又做借款人。从资金安全角度出发,企业应适度借入款项,同时做好商账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放款金额。
商账管理是衡量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最重要指标,务必避免出现账上赚钱、手头没钱的局面。政府部门、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行业巨头并非无收款风险。企业要设立商账管理部门,参与商务谈判,降低付款成本(结算方式、付款条件、付款周期等),优化收款管控(结算方式、收款条件、收款周期等),要学习银行风控经验,广开诉讼、信用等信息渠道,动态跟踪,定期检查,阶段评估,发现预警信息,果断处置,早一日行动,回款难度小一分,损失概率降一分。
九、要多品种搭配,不要粗放用信
企业要试算银行各种产品的融资成本,结合现有上下游结算方式,选择使用合适品种,不能贷款一提了事。譬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替代流贷,低成本外币贷款替代人民币贷款,明显价格优势的季度内贷款(银行俗称的“鼓肚子”业务)替代其他短期流贷,中期流贷流贷替代一年期流贷等。
十、要用好政策,用尽红利
各级政府、不同部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融资产品,制定了不同的优惠政策,由于政出多门,部分政策不可兼容(譬如享受市里政策,就不能享受区里政策;申请了区里补贴,就不能申请市里补贴(反之则可行);享受了知识产权部门的优惠政策,就不能享受科技部门政策),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补贴力度各不相同,政策时间节点也不一致,企业需要深入研究,设置专岗或寻找专门服务机构,拟定最优申请方案,最大化享受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