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又一起涉“征信修复”黑灰产案件在上海一中院宣判:黑中介“服务协议”被认定无效,并被要求全额返还服务费。这无疑是对“征信修复”黑灰产的又一次痛击。
我国居民短期消费债务占比突出的背景下,帮人逃债成了一门畸形却又在下沉市县广受欢迎的生意,并且繁衍出众多细分领域黑色产业链:“征信修复”“反催收”“代理投诉”“债务优化”等层出不穷。牟利者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幌子,以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为手段,将债务人推向债务泥潭。
付费寻求“修复服务”,却遭遇“失联跑路”
“征信修复”的广告无孔不入,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的推荐、甚至是熟人介绍来到有心的潜在客户前。小艾就是“有心的”客户之一。2020年12月,小艾发现自己存在多笔信用卡及贷款长期逾期还款的记录。为消除不良记录,小艾“病急乱投医”,委托了中介畅畅公司代为“修复征信”,并支付1.7万元的服务费,签订服务协议。
在这份名为《征信记录申诉咨询协议》的协议中,约定畅畅公司为小艾提供下列服务:①征信报告解读与说明;②征信报告异议申诉咨询。双方就服务期限、服务费、双方的基本义务、违约处理等均作了约定。
小艾按照中介要求提供了申诉所需材料,并多次在中介微信群中询问办理情况。起初,中介还会回复,多以“还在处理”“需要时间”等话术搪塞。然而没过多久,小艾便再也没法联系上群内的“工作人员”了。
不仅“征信修复”迟迟没有进展,要求退费也无人答复。气愤的小艾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解除双方签订的协议并返还服务费。
经过两次审理后,2022年7月12日,上海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该案件,认定畅畅公司和小艾签订的协议《征信记录申诉咨询协议》违背公序良俗,协议无效,畅畅公司应全额返还1.7万服务费。
这个案件反射出“征信修复”猖獗黑产的一角,也让黑灰产中介的虚假牟利手段暴露在众人眼前。
骗取钱财、倒卖信息……黑灰产中介究竟有多“黑”
黑灰产中介近年来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相当活跃。他们往往自称“专业公司”“经验丰富”,打着“征信洗白”“征信修复”的幌子实施诈骗。在收取客户高额服务费、套取包括身份证、银行卡密保问题在内的大量个人隐私信息之后,往往玩起“人间蒸发”,甚至倒卖客户信息,以此牟取巨额利益。
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实则游走于违法违规的边缘。这门在黑灰产中介看来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实际上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给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恶意投诉的持续涌入,不仅会干扰银行正常开展协商工作,推升服务成本,更挤占了真正有合理需求客户的沟通资源,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求助”黑中介更是后患无穷。一方面,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且消费者缴纳的“服务费”随时可能打水漂;另一方面,在所谓的“服务”过程中,个人隐私也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倒卖,进而落入各类诈骗团伙手中,引起接二连三的不良连锁反应。
事实上,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有关要求,征信记录不可随意删除。如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以向业务经办银行或当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所有声称“合法”“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
掐断“黑灰产”大动脉,更需你我一起行动
“征信修复”这一黑灰产已引起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重视。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发文警示“征信修复”骗局。即便有了逾期记录,也不要过于恐慌,因为一方面,个人信用报告上的逾期记录自欠款和欠息还清后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另一方面,银行在做贷款审批时会进行综合研判,不会将信用报告作为唯一参考依据。
这也要求金融机构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多举并措给予“黑灰产”痛击。金融机构应有意识地开展金融知识科普,助力消费者树立正确金融观;同时金融机构间也可以通过建立联防联治、黑名单共享等机制,协力遏制黑灰产业的发展。
而从消费者本身来说,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才是掐断“黑灰产”大动脉的“制胜法宝”。首先,消费者应当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合理借贷、按时还款。其次,消费者需加强学习金融知识,“对非法行为坚决说不”。最后,如出现逾期,消费者首先应主动结清欠款,终止不良行为。我国个人征信不良记录一般会保留5年,不会伴随终生。首选官方渠道反映合理诉求,才能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千万不要轻信第三方宣传,避免落入黑灰产陷阱!
当前,监管部门积极畅通维权渠道,金融机构建立联防联治机制,消费者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成了痛击“征信修复”等黑灰产的“组合拳”。未来黑灰产的生存土壤必将一点点被铲除。